世界体系分析与全球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_第1页
世界体系分析与全球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_第2页
世界体系分析与全球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_第3页
世界体系分析与全球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_第4页
世界体系分析与全球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阿里夫德里克1 9 8 9年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使得一部分社会科学家断 定,“现代化”理论战胜了用来替代它的其他变革理论,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 依据的变革理论。在以下的讨论中,我将提出相反的观点。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比 以前更加切合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科学文献中这种当代资本主义日益被 描述为“全球资本主义 (Global Capitalism)。在这里我特别地感兴趣于作为 马克思主义一个流派的“世界体系分析”对于资本主义的剖析。世界体系分析及 其对全球资本主义的看法,对于认真思考社会主义的现状和未来是至关重要的。、世界体系分析:思想来

2、源“世界体系”这个术语在7 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它最初与美国的一位 名叫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uel Wallerstein)的社会学家的著作有直接关系。 沃勒斯坦在1 9 7 4年发表了一部著作, 名为现代世界体系:1 6世纪的资本 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兴起。该书不仅引入了 “世界体系”这一概念,而 且在发展研究和社会科学界直接引起了震动。 在随后对欧洲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 中,沃勒斯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论题。虽然沃勒斯坦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对在学术界普及世界体系分析上 起了重要作用,但为了评估其实际影响,我们仍必须把他本人的著作置于70年 代的整个背景之中。世界体系分析之所以被热烈地

3、接受, 首先是因为它对现代化 理论提出了挑战。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理论一直在欧美社会科学 中占据支配性的地位。因此毫不奇怪,世界体系分析会得到年轻的激进学者的极 大支持,这些年轻的激进学者在6 0年代走进学术界,他们大多数是第三世界的研究者。止匕外,沃勒斯坦的著作在当时也不是对现代化理论提出挑战的唯一著作。 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和拉丁美洲的“依附”理论家也具 有同样的影响(若不是在制度上便是在思想上),他们也提出了替代现代化理论 的其他理论,这些理论与沃勒斯坦的著作在理论前提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说,这些著作标志着第三世界社会科学家的时代的到来,他们力图对

4、体现在现代化理论中的霸权主义的欧洲中心论提出挑战。 而且不管怎么说,这些研究发展的新方 法都受到了全球性的激进运动的鼓励,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在过去2 0年中,世界体系分析在解释发达与不发达问题上提供了取代 现代化理论的最佳选择。现代化理论形成于二战以后的年代, 在解释发展问题上 它基本上是“文化主义的。明显的证据是,它最初用“现代性”和“传统”这 些术语来提出发展问题。现代社会是这样一些社会(在欧洲和北美),它们设法 从旧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从而创立了理性的思想模式和制度模式; 传统社会则 是这样一些社会,它们在文化上和制度上仍与过去相联,从而无法进入现代世界。 根据这种区分,落后与传统

5、几乎是同义语,而发达则与朝着欧美范式方向的进步 密切相关。在8 0年代以前,现代化理论家极少用“现代性”来指资本主义,而 是把欧美的现代性当作进步的范式。所有社会若要摆脱其落后状态都必须遵循这 些范式。进而言之,现代化理论显然受到了韦伯理论的影响, 它强调与欧美的现 代化相联系的那些价值的规范性力量。然而,它所缺少的却是韦伯对“理性化” 的批判。现代化理论把现代性的规范当作是保证人类不断进步的积极价值。最后,我们应当注意,现代化理论由于强调文化的价值,而把整个现代化问题看作是社 会内部的问题,是社会内部的制度结构和价值结构的一种功能,而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无关。因此,欧洲和美国对这些所谓“传统

6、”社会的影响便似乎是一种 进步的力量,而任何阻碍进步的因素都被归结为这些 “落后”社会自身的历史惰 性。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尽管强调历史的负担,现代化理论本身却是极其非历史 的,因为当它把所谓的落后社会统统归属于“传统”社会时,它忽视了这些落后 社会之间的巨大差异。到6 0年代晚期,象艾森斯塔特(S. N. Eisenstadt)和亨廷顿(S. Hunt ington)这些现代化理论家甚至也开始批判现代化理论的文化主义和目的论假设。 但他们自己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却不是对 “现代化就是进步”这一理论前提提出 怀疑,而是探究如何控制现代化产生的混乱,以便拯救整个现代化过程。对现代化理论的主要挑战来自

7、世界体系分析,新马克思主义者从第三世 界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促使了世界体系分析理论的产生,它对“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假定提出了怀疑。让我在此简要地复述一下我所理解的世界体系分析的最 具根本性的观点,这些根本点也代表了它与现代化理论的区别。 世界体系分析 把资本主义当作是现代化的核心论据,它力图把资本主义对现代世界的建构理解 为一种生产方式。在这一点上它显然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鼓励。然而,世界体系分析不同于正统的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它坚持认为不能根据个别国家的内 部发展来理解资本主义,而必须根据超国家的空间关系来理解并给它们归类。因 此,“世界体系”这一术语不是指整个世界,而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在商

8、品交换方 面自给自足的空间领域。一位世界体系分析的倡导者最近指出:“世界体系论者不是把国家看作不证自明的分析单位, 这些国家通过贸易、投资流动和劳工交换 而发生相互关系,他们认为这些分析单位是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和改变 的”。因此,世界体系分析将空间作为核心论据而引入发展分析。不同社会之 问的关系不仅是时间上的关系(即先进与落后、发达与不发达),也是空间上的 关系。强调空间的结果之一就是怀疑现代化的目的论(这一点我在下面还要讲 到)。这种目的论认为,所有社会都必定朝着眼下最发达的欧洲和北美这个唯一 的方向前进。在分析空间关系时,世界体系分析把“核心”与“外围”的关系 看作是最重要的关系。“

9、核心”是指以经济和社会复杂性为表征的资本集中地区, 这些核心地区在经济结构上相对自主。“外围”是指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依附于“核心”的地区,还有一个术语叫“半外围” ( Semi-periphery),它常用来 指那些不明显属于上述两类地区的区域。 这些理论前提意味着,世界体系分析 主要关注的不是独立自主的经济、 社会和政治单位,而是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关 系,以及这些单位本身怎样被这些关系所决定。 核心-外围的关系不是资本主 义发展的前提,而是其结果。按照这种对发展的分析,发达与不发达并不表明国 家的相互独立,它们是资本主义关系的结果,按照某些抽象的标准,“不发达” 社会未必是“不发达的”,但

10、从核心与外围的关系看它们是“不发达”社会(在 这里“不发达”显然与“外围”是同义语)。由此观之,就不存在“现代”社会 和“传统”社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所有社会都已是“现代”社会,区别仅 在于其中某些社会属于资本主义的核心地区,而另一些则属于其外围地区。因而 不能认为,所有社会一旦挣脱过去便是进步的。 外围地区的社会仅仅由于其外围 地位而注定是不发达的。最后,这也表明,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所有社会也 不可能都发达,因为中心一一外围的关系对资本主义的结构来说是实质性的。不过,这些关系或许会改变,以致中心和外围发生空间上的更换。最后必须指出 世界体系分析对于社会主义的意义。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11、式是世界体系的结构 原则,那么,社会主义便只有在挣脱这种世界体系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这是阿明的话),因为并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本来就意味着排斥了那种不满足资本的需 要和满足地方需要的经济组织的可能性。 我认为这曾经是2 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的一个核心问题,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在当时曾引发了这一问题。欧洲历史学家费尔南多布罗代尔的著作对沃勒斯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将世界体系分析运用于其三卷本 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 义中关于现代世界的论述。根据布罗代尔的说法,在现代早期,存在着多个“世 界体系”,欧洲仅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和东南亚,以印度 为中心的南亚,奥托曼

12、帝国,俄罗斯帝国,中非王国和美洲的印第安帝国。现代 世界史是一部将各个不同的自给自足的世界体系并入一个源自欧洲的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的历史。通过这个过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个以美国为中心 的世界经济体系便应运而生。、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世界体系分析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 题,这要归因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对一些根本问题的模糊不清。在其某些著作, 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长途贸易当作是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动因。 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在讨论历史上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的地方,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的产生归结为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似乎中世纪欧洲的

13、商业扩张和海外的发现对资本主义的产生无关紧要(在这里资本主义 仅仅是当时最新的一种生产方式,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产生于前一种生产方式的内 在矛盾)。因而,重大的理论问题是,生产方式在历史上的展开是否可以根据每一 种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来解释?每一种生产方式是否必然导致下一种生产方式 的产生?或者说这样的解释是否把生产方式的外部因素当作是资本主义产生的 动因?正如我在其他地方已经指出的那样, 这一问题在理论与历史同时产生的欧 洲历史关系中似乎并不尖锐,马克思就是把其理论依据建立在欧洲社会的历史发 展之上的。这一问题反而在非欧洲社会的情景中远为明显,在那里资本主义是通过欧洲的影响而从外部引进的。不过,这

14、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一直争论不 休。众所周知,列宁在其帝国主义理论中就强调外部因素的重要作用。在2 0年代和3 0年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曾就中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问题展开过长期 的争论,这一争论一直延续到不久前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在斯大林时 代确立的正统观点认为,每个社会都要经历生产方式的一系列更替。这种正统观 点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阻滞马克思主义者努力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它或许应对思想的贫乏负责。这种思想的贫乏抑止马克思主义者在二战后努力提出替代 现代化理论的新理论。在欧洲和北美,二战后这种争论曾长期存在,但它限于小 范围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中,这些学者对整个社会科学没有重要影响。

15、 我在这里提 到的关于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著名争论是由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莫里斯多勃(Maurice Dobb)的著作发起的,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 威齐(Paul Sweez/对此作出了响应。我们或许记得,在这场争论中,多勃支 持内部的发展,而斯威齐则强调长途贸易在资本主义起源中的作用。正是在六十年代当第三世界的解放斗争进入高潮时,这些问题才作为社 会科学的普遍问题而出现。正如前面指出的,也正是在这时,世界体系分析才得 以形成为发展研究中一种有影响的流行理论。 很显然,世界体系分析属于那种强 调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的外部因素, 尤其是长途贸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 虽 然它在

16、精致性和学术性方面将这一传统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但它仍然遭到了另一种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批评,这种传统认为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动力在于封 建社会的内在矛盾。确实,美国的一位研究英国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罗伯特布 雷纳(Robert Brenner)已经把沃勒斯坦的著作及其整个世界体系分析称作“新 斯密式的马克思主义”。布雷纳自己认为,英国是第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在英国的产生应当根据一个新兴的农业资本家阶级的出现来解释,这个阶级为了在大不列颠实现资本主义革命而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维护其统治权。我自己并不认为在历史解释中必须寻求一种单一的“终极”原因,我觉 得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许多争论是由于

17、错误地和机械地区分内部和外部因素而 引起的。的确在我看来,结构主义用来说明历史上多种因素共存的“关联”观念 最适合于解释象资本主义这样复杂的体制的产生。 我还觉得,世界体系分析对“关 联”的认识是其优点所在,尤其在诸如布罗代尔这样的历史学家那里。 不过重要 的是,在我们把它作为一种分析模型作进一步考察之前, 应简要地指出哪种世界 体系分析适用于和哪种不适用于把握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分析由于其经济主义、非历史性和不重视历史上的政治和文化 因素而遭到了批评,有些批评是正当的。它是经济主义的,因为大多数世界体系 论者的著作过多地关注商品流通、财政和生产等,而忽视了为这些经济活动提供 背景的社会和政

18、治关系。可以说,世界体系分析最终依据于市场关系范式 (因此 布雷纳指责其为“新斯密主义”)。布雷纳十分正确地指出了阶级关系在资本主 义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毕竟以资本家阶级为存在前提, 这正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关系区别于其他生产方式条件下的市场关系的地 方。这样的社会分析在大多数世界体系分析中正在消失。世界体系分析也是反历史的,这既是因为它过多地关注结构关系,也是 因为它几乎不关注那些可能改变这些结构关系的具体历史情况。我们无需否认这种结构关系的重要性,但同样的关系可能因不同的历史背景而导致不同的方向, 这些历史背景既包括前资本主义的特定的结构关系,也包括各种形式的对资本主

19、 义的抵抗。的确,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结构力量与地方结构之间的抗衡也许能够解 释“世界体系”本身的不稳定性,“世界体系”从来就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易遭 致经常的历史性波动。由于这些抗衡的结果,资本主义本身在历史上也几经变化。 不过,就大多数有关的世界体系论者来说, 资本主义从产生伊始就禀有相同的结 构特征。最后,由于相同的原因,世界体系分析也极少问及政治和文化,既不把 它们当作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力量,也不把它们看成资本主义力量改造的对象。 虽然世界体系论者在分析资本主义时牢牢坚持超国家的观点,但指出下面这一点仍然是重要的,即国家在全球性的变换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的这种作用 可能随着资本主义的

20、变化而变化。文化的情况亦如此。经济本身毕竟不是一个完 全独立的活动领域,正如人类学家一直告诉我们的那样,它也要服从文化的规范、 评价和界定。换言之,优先考虑经济因素本身必须被解释成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 世界体系论者很少有人充分关注这些问题。阿明和沃勒斯坦这些世界体系论者或许会赞同这些观点。问题是世界体 系分析基本上忽视了这些问题,从而使它易遭到来自马克思主义内部和外部的批 评。与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一样,世界体系论者也在社会主义中寻求解决 资本主义问题的方法。然而,他们分析资本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形成其社会主义概 念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三、全球资本主义随着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和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

21、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开 放,除了几个微不足道的例外,今天的地球上似乎没有一个角落资本活动不曾渗 透到。这种现象已经使得人们宣告现代化战胜了社会主义和革命。至少从表面上看,现代化理论的预言似乎已经实现。 市场经济取得了胜利。国家似乎放弃了早 先那种对经济的干预,并进而将那些数十年前视为不可动摇的公有企业私有化。 对政治民主化的压力已经迫使右翼和左翼政权都同样地对民众的政治参与要求 作出让步。有迹象表明,技术理性已经成为各个社会的文化和知识价值的决定因 素。然而,现代化理论所忽视的正是伴随这些发展的严重的全球危机。全球 经济一直处于危机之中,所以,虽然经济在表面上繁荣,但在社会福利方面却存 在着明显的

22、不稳定和不可预测性。全世界的民族国家正在分裂为相互争斗的种族 区域。即使国家仍然完整统一,它似乎也不能够应付由经济不稳定引发的社会危 机。在文化上,随着技术理性占据支配地位,反启蒙的宗教价值开始复兴,同时 还伴随着非常时尚的消费拜物教。 就其社会和生态后果来说,技术理性似乎也并 不那么合理,哪怕技术理性和人类福祗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作为现代化理论核心 的目的论已经过时,并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不再意味着自发地接受欧美社会的 价值或把欧美式的现代化作为自己的榜样。 从东亚的儒教到西亚的伊斯兰教,这 些过去曾被认为是现代化的阻碍的世界文化体系,现在则自己出来向全球文化宣告,它们甚至比欧美文化更加有效

23、于资本主义。 最有讽刺意义的是,在资本全球 化的这一最后阶段,欧美资本主义似乎处于衰落之中。 对于全球资本主义阶段的 新来者它已失去优越性。它证明了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前提的虚伪, 这个基本前提 就是,所有国家都可能进入进步的过程, 共同迈向普遍的富裕和繁荣。如果曾经 存在的社会主义似乎是一种天真的理想,那么根据眼前的世界现状,资本主义对 普遍富裕的许诺也同样是乌托邦, 与其说是一种现实,远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形态 上的奢望。传统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即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也不比现代化理论更能解释现实。 不过我在这里要说,经过修正后用来解释东西 方新发展的世界体系分析,到目前为止在解释

24、这些发展的复杂性方面要比现代化 理论或现代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更为成功。在此我将概略地解释一下这种理论。 近年来这种世界体系分析一直围绕着“全球资本主义”这一术语,偶而这一术语 又被称为“灵活生产的规律”、“灵活消费的规律”、“无组织的资本主义”。 引人注意的是,那些负责管理全球资本的大多数人也同意这种分析, 所以这种分 析决不仅仅严格地限于非主流的、左翼的学术界。德国分析家弗罗布(F. Frobel)和其他人把这种新的全球资本主义结构 的根本特征说成是“一种新的国际分工”,换言之,生产的跨国化通过转包方式 (subcontractin。使生产过程(甚至是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全球化了。沃勒斯 坦

25、对这一新的过程提出了怀疑,他看到,“产品链”(“一体化的生产过程”) 已经成为现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其原先的生产的特征。新的技术在前所未有 地提高生产速度的同时也扩展了生产的范围。这些技术也使资本主义和生产前所 未有地流动不定,所以生产的场所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资本对劳工寻求最大的利 润,并且力图避免社会和政府对资本活动的干预。 由于这些原因,大多数分析家 认为全球资本主义与早先的资本主义有实质性的区别。新的分工的组织和文化后果证明了这种质的区别。我们在此可以指出其中的一个后果,即分工通过转包方 式使许多地方富裕起来。但是这不仅是对其他地方的剥夺,而且也是不稳定的, 因为由此获得的财富取决于全

26、球性的利润动机,而极少顾及地方的福利。全球资本主义的第二个特征是“无中心化”。换言之,指出哪个国家或 地区是全球资本主义的中心变得日益困难。 不止一个分析家发现,北欧正在出现 的生产组织类似于现代早期的“汉撒联盟”(其中有一个学者把它称之为“高技术的汉撒联盟”)。换句话说,显然没有固定中心的都市网络之间的相互联系比 它们与国内边远地区的联系还要密切。 用世界体系分析的术语来讲,“高技术的 汉撒联盟”现在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带”,而国内的边远地区 则成了 “外围地带”。根据一位欧洲分析家的观点,核心地带的人口,即从新兴 发展地区中获得利益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第三个特征是

27、,联系这个网络的媒介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已经取代国 家市场而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从转移资本、商品和生产的角度看,跨国公司不 是一种纯粹消极的工具,它决定着这种转移的性质和方向。虽然与“汉撒联盟” 的相似和表面的生产现象表明了非中心化, 但在这种表象背后,生产权仍高度集 中在公司。一位这种新经济秩序的代言人指出,公司与市场对生产决策权的分享 比例大体为7 0 %对3 0 %。由于权力集中于那些在组织方面和效忠方面超越国 家的跨国公司,民族国家调节国内经济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而从全球角度来调节 (和保护)经济秩序则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一点不仅表现于多种多样的全球 组织中,而且也体现在建立跨国家的

28、区域组织从而统一经济职能的活动中。第四,生产的跨国化不仅是全球前所未有地统一的根源,也是全球前所 未有地分散化的根源。全球在经济上、社会上和文化上的同质化,使马克思在共 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评论得以证实。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个平行的分散 化过程。从全球看,没有资本主义的中心,从地方看,生产过程的分散化进入到 国内的地方区域。诸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太平洋经济区、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些超 国家的区域组织表明了全球层面的分散化;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地方为把自己纳入 跨国资本的轨道而相互竞争则标志着地方层面的分散化。可以说,国家本身曾在历史上代表着限制分散化的努力,但在内外夹攻下,它现在也不知道怎样限制这 种

29、新的分散化。全球资本主义的第五个结果或许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历 史上破天荒地真正成为全球的抽象,而脱了其特定的欧洲历史渊源。换言之,资 本主义的故事不再是欧洲历史的故事,所以非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声称自 己也拥有资本主义的历史和文化。 也就是说,与经济和政策的分散化一致,文化 也分散化。若给它一个积极的伪装,就是“多元文化主义”。这种新的文化现状 的最具戏剧性的例证或许是过去十年中有人努力将资本主义与东亚的所谓儒教 价值结合起来,从而在根本上颠倒了欧洲和亚洲长期流行的以下信仰:儒教是资本主义的障碍。空间上的分散化及其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也意味着资本主义在时间上 分散化,换言之,

30、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意味着它可以不按照欧美模式来设想自 己的未来。最后,生产的跨国化也对早先的三个世界划分提出了挑战。第二世界即 社会主义世界实际上已成为历史。新的全球格局对第一和第三世界的划分也提出 了怀疑。原先属于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今天已走上跨国资本的道路,属于民办经济中的“发达”地区。同样,原先第一世界的部分国家在新的全球经济中变得无足轻重,从生活方式来看很难将其与第三世界区分开来。 或许并不奇怪,自从7 0年代后,南北区分已经逐渐取代了早先三个世界的区分。 但我们要记住,南北 不仅仅是地理的方位,而且是形象的比喻:北意味着跨国资本的道路,南则是世 界的边缘部分,而不管其实际地理位置如何

31、。有必要补充指出,这些变化的展开将改变全球的社会阶级关系。一个全 球性阶级在经济上、社会上和文化上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这个全球阶 级在各个方面负责管理着全球的资本主义,这也就是L 斯克莱尔( Leslie Skla ir)所说的“跨国资本家阶级”。还可以比以前更确定地说存在着一个“跨国工 人阶级”。它们都与跨国的生产过程相关。不过,在这里,跨国资本家阶级的联 系似乎主要是经济的,而缺乏社会和文化的统一。毋庸说,这种统一的缺乏也使 得工人阶级失去了政治统一的可能性,而对于全球资本阶级来说,这种政治统一 的选择的可能性更大。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第1课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

32、形成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必修二一、选择题2009年4月,备受瞩目的20国集团峰会在伦敦举行,会议 各国达成了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共识。图示漫画不能说明的问题是()A.当前的金融危机尚未结束B.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C.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已经正式形成D.反映了与会国携手应对危机的坚强决心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 力。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一个日益明显的趋势,但还没有正式形成。答案:C(2010 试题调研)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峰会(如下图)在华盛顿召开,本次 峰会被称为“第二次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商讨如何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

33、国际金融危机,当初“第一次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A.对抗社会主义苏联B.确立美国经济霸主地位C.规划战后经济重建D.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解析:在战后一系列的重建活动中,布雷顿森林会议主要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 体系,因此属于规划战后经济秩序。答案:D(2010 山东枣庄检测)2008年9月4日,国务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四川汶川地震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8 541亿元。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 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解析: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 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答案:C200

34、7年,前英国首相布莱尔竞选世界银行行长,美国总统布什坚持世界银行行长必 须是美国人。最终布什提名的美国人佐利克当选为世界银行新行长。这种结果的出 现是因为()A.美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B.二战后英国实力严重受损C.美国执行霸权主义政策D.世界银行根据认缴资金多少决定投票权的多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世界银行规定,每个成员国拥有250票的基本投票权。每增加一定数额的认缴资金,就增加一票。2007年世界银行行长的选举正是体现了这一投票原则。答案:D2008年9月,面对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某国际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要想恢 复金融市场的稳定,就必须动用公共资金。它们将协助美国国会实

35、现刚刚制定的救 市方案。同时,该组织已经拟定了紧急计划,帮助各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国际组织应是()A.国际红十字会B.世界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宗旨之一是: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充分发挥其职能。答案:C(2010 广东肇庆一模)2002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对部分进口钢材征收8%30%勺附加税,以保护美国钢铁工业的利益。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同时美国此举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2003年,世贸组织最终裁定美国败诉,美

36、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取消进口钢材高额关税。对此,以下叙述正确的是()美国的贸易壁垒政策遭到了打击 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影响扩大中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了作用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A.B . C . D .解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各国的态度体现了; 世贸组织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在发挥着影响力;此题通过钢铁行业出现的问题,实际也反 映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答案:A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D.亚洲商

37、人的市场信息滞后解析:材料反映出同样的产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距很大,这是由不合理的 国际经济旧秩序造成的,而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就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具体表现 之一。故此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没有反映问题的本质。C项表述本身错误。答案:A.近年来大量出现右图这样的公益广告。导致这类广告大量出现的原因包括()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传播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工业化导致自然资源大量消耗A. B .C . D .解析:图片展示的是用手臂组成的粗壮而刚萌芽的大树和干涸裸露的大地,涉及了 当今世界的人口、能源、环保等社会问题,由此知是正确选项。这些社会问 题的出现与世界政治格局多

38、极化趋势加强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C项。答案:C. (2010 山东枣庄)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如:冰岛国家破产;乌克兰股市今年已 累计下Vt近 80%英国股市暴跌,英国首富、印度籍钢铁大王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股 票价格自5月以来,下跌了近 2/3。这反映了()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经济全球化使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C.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D.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解析: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说明全球化加剧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答案:B修全球南北的无形的 “轻济墙”10.柏林墙倒了,“冷战”的坚冰融化了,但是人们却高兴不起来。观察右图,造成这种现象的

39、主要原因是()A发展中国家原有经济基础较差B.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C.发展中国家没有摆脱殖民统治D.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柏林墙”代表的是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政治、军事对抗;新“柏林墙”反映了当今世界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A B两项都是其原因,但 B项是更主要的原因。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D项结论与 题意不符。答案:B(2010 浙江五校联考)2008年10月2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第七届亚欧 首脑会议北京峰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欧盟国家在峰会上敦促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经济体为稳定世界经济负起应尽的责任”,着手建立“全新的全球金

40、融秩序”。这需要各国“前所未有的合作”,他认为各国已别无选择,“要么一起游泳,要么一起淹死。以上材料不能说明()A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B.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逼使亚欧联合起来共同应对C.只有依靠中国、印度参与才能建立“全新的全球金融秩序”D.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经济体需紧密合作中国、印度是较大解析:全新的全球金融秩序需要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建立, 的发展中国家,对建立新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必要条件。答案:C前不久,东莞和温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的出厂价格是1美元,在美国市场上的零售价格是9.99美元,中国得到的是“平常利润”,美国得到的却是“超级利润”。以

41、上现象体现了 ()经济全球化和美国的强权政治 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者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发达国家A B .C . D .解析:本题考查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得到的是“平常利润”,美国得到的却是“超级利润”,说明了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答案:C二、非选择题(2010 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9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更加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美国将关税水平提高至53%,推动了 45 个国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关税。国际

42、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 深刻的教训, 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1947 年 4 月, 23 个国家签订了 123 项双边减让关税协议。这些双边协议被汇编成一个单一文件,称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材料二 作为世界性的国际贸易组织, 它所制订的一系列多边贸易规则已成为各缔约国所普遍接受的共同准则。 保证进行国际贸易相对自由、 透明及其稳定性, 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和发展。 据统计, 自总协定成立以来, 世界贸易总额增长 了 10 倍以上。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 但它仍只是一个准国际组织, 这就是为什么在乌拉圭多边贸易谈判中, 人们还在酝酿筹建一个新的真正的多边贸易体系的原由。美国就曾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无理地取消过波兰的最惠国待遇;许多缔约国也常利用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例外,大量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等。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 至今仍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