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前五回基础学案(中)(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1页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前五回基础学案(中)(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2页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前五回基础学案(中)(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3页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前五回基础学案(中)(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4页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前五回基础学案(中)(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前五回基础学案(中)(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第三阶段:小说研读,专题研究 小说研读基础学案 十二:神秘的数字 学习目标 1.增强阅读时纵横联系、不断发现问题的意识。 2.激发研究兴趣,了解研读的基本路径,掌握研读的基本方法。 3.参读相关资料,深入理解作品,撰写读书心得或研究小论文。 自主预习 1.课前整理阅读时感兴趣的问题,凝练后作为专题研究对象。 2.红楼梦导学案。 3.学生组成学习交流小组。 课堂探究 活动一:发现现象,细读文本 1.梳理红楼梦中出现十二官的重点回目,概括相关故事情节,完成下列表格。 艺名扮演角色文中归宿相关重点回目典型情节 文官 宝官 玉官

2、 龄官 芳官 藕官 菂官 蕊官 葵官 荳官 艾官 茄官 2.众婆子眼中,“文官等一干人,或心性高傲,或倚势凌下,或拣衣挑食,或口角锋芒,大概不安分守己者多”,试以宝玉之眼观察十二官,向小组同伴介绍十二官的形象特点。 活动二:多维思考,探寻原因 1.阅读周汝昌红楼小讲节选,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塑造十二官的用意。 附节选文字: 再看这些角色的分派归房的情况,十分引人瞩目,因为其间含有微妙的寓意。初步参悟约略如下: (1)除去文、宝、玉、龄四官之外,八人的名字皆以花草相关联,而那四个非花草的则不留于园内。 (2)凡重要人物所配派的小伶官,皆以男、女对称为规律,如宝玉(小生)留芳官(正旦);黛玉(旦)留藕

3、官(小生);探春留艾官(副生);贾母留文官(正生)。 (3)所余蕊官(小旦)配宝钗;荳官(小花面)配宝琴;葵官(大花面)配湘云;茄官(老旦)配尤氏此则为“性格”的正对,异于男女“性别”的“配对”。 (4)芳、藕、菂、蕊等为一类,葵、艾、豆、茄等为又一类:前者属园内,后者属园外(即出嫁的、东府的、流落的)。 (5)宝官、玉官,二名似为“宝玉”名字的“分拆”,不知何义。或许这隐喻宝玉本有甄、贾之“分身”?此二官亦不留园内,是否寓日后流浪失所之义? (6)最重要而又最明显的寓意则是藕官原与菂官生死相恋,菂官既死,以蕊官为续而又不忘菂官,逢节必祭。此即“假凤虚凰”“真情痴理”的真内涵。 为此,可推宝玉

4、与黛玉只是虚配,黛死,以钗为“续”。然宝玉终不忘黛。 再后,宝钗亦亡,宝玉忽与湘云于艰困中重会,结为偕老双星,仍然始终不忘旧情,时时心祭宝玉的心事,是不拘俗礼,只以一炉香一杯水来“达诚申信”。 在宝玉的心意中,一诚一信,即是真情至意(情深义重)的最好表现方式。这种情意,亦即全部红楼梦的总精神、大命脉。 2.查阅资料,探究曹雪芹偏爱“十二”这个数字的原因。 活动三:依据结论,合理推想 依据已有分析,推想除菂官外十一官的最终归宿。 【评价反馈】 试自创图示来表现十二官所生活的“艺术世界”“大观园世界”“大观园外世界”之间的关系。 课后拓展 阅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节选),完成14题。 吾国人之精神,

5、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着之一例也。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之中所索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谁信之哉?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

6、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栗,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

7、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

8、,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之为悲剧也如此。昔雅里大德勒于诗论中谓:悲剧者,所以感发人之情绪而高上之,殊如恐惧与悲悯之二者,为悲剧中固有之物,由此感发,而人之精神于焉洗涤,故其目的,伦理学上之目的也。叔本华置诗歌于美术之顶点,又置悲剧于诗歌之顶点,而于悲剧之中又特重第三种,以其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脱之不可已。故美学上最终之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由是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亦与其伦理学上之价值相联络也。 1.下列对评论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国人的精神是世间

9、的、乐天的,所以代表这种精神的戏曲小说,往往有乐天色彩,结局多为大团圆,牡丹亭长生殿就是典型例子。 B.桃花扇表现了厌世解脱精神,但其解脱不是真解脱,而是他律的。它写的是故国之戚,而不是写人生,所以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 C.在中国文学表现厌世解脱精神的两部作品中,红楼梦的解脱是真解脱,是自律的,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代表了中国人的乐天精神。 D.叔本华认为,悲剧有三种,前两种因其罕见,许多人都可以避免,所以并不可怕;第三种却不是例外之事,其悲剧之惨酷远远超过前两种。 E.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是通常的道德、人情、境遇所逼而发生的,并没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他们的悲剧是第三种

10、悲剧。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餍:满足) 吾乌知其不为续西厢之浅陋也(乌:怎么) 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戚:思念) 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离:同“罹”,遭受) 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咎:责怪) 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虞:担心) A.B. C.D. 3.本文主要运用哪两种论证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各举一例简要分析。 4.叔本华认为第三种悲剧是天下惨酷至极的悲剧。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出几条理由。 参考答案 课后拓展 1.AE解析:B项,“不是写人生”有误,原文说:“桃花扇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即不以写人生为主旨,只

11、是借侯李的人生之事写故国之戚。第一段后部分。C项,张冠李戴,“代表了中国人的乐天精神”的是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等,而不是红楼梦。红楼梦与国人之精神是背离的。第一段最后两行。D项,“并不可怕”有误,原文说前两种悲剧“未尝不悚然战慄”,说明很可怕。见对第三种悲剧的介绍。 2.B解析:戚:忧伤;咎:罪过。排除即可。 3.对比法和例证法。第一段通过与牡丹亭长生殿对比,突出桃花扇红楼梦的厌世解脱精神;通过桃花扇与红楼梦对比,揭示红楼梦的悲剧价值;第二段通过三种悲剧产生的原因、危害对比,突出第三种悲剧的惨酷性。第一段举牡丹亭长生殿的例子,说明吾国戏曲小说具有乐天色彩;第二段举各种人物的例子,对红楼梦进行具体阐

12、释,分析悲剧缘由,突出“第三种悲剧”的“至惨”之处。(两种论证法各举一例即可) 4.这种悲剧具有必然性,它是由剧中人物的位置及关系决定的,是人生固有的,而非意外或例外之事;这种悲剧具有常见性和多发性,它是在普通人物之间和普通境遇之中发生的,破坏人生福祉的各种因素,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这种悲剧具有残酷性,悲剧中的各方人物明知其害,却又不得不互相施加并接受这种伤害,亲身遭受伤害却无不平可鸣;这种悲剧具有惨烈性,它揭示的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小说研读提升学案:伏笔小说的叙事艺术(一) 学习目标 1.通过红楼梦实例了解伏笔,知道其作用。 2.区分伏笔的显伏和隐伏。 3.找出“第9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

13、顽童闹学堂”一回之内以及前文与第9回相关的伏笔,简要分析其作用,至少3处。找出第9回中为后文埋伏笔的语句,并找到后文与之对应的文字。至少1处。 自主预习 1.了解红楼梦主要情节。 2.通读红楼梦第140回,熟悉情节。 课堂探究 活动一:感知认识伏笔 阅读红楼梦第13回秦可卿临死托梦给王熙凤,思考这部分内容和全书的关联。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

14、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

15、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

16、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凤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讨论明确: 活动二:分析判断伏笔 分辨下列伏笔,是显伏还是隐伏。 伏笔1: 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如今请了西府

17、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倘或他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着,不要把老脸丢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众人都道:“有理。”又有一个笑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第14回) 照应3: 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众人听说,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拖人的出去拖人,执牌传谕的忙去传谕。那人身

18、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凤姐道:“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说着,吩咐:“散了罢。”窗外众人听说,方各自执事去了。彼时宁国荣国两处执事领牌交牌的,人来人往不绝,那抱愧被打之人含羞去了,这才知道凤姐利害。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不在话下。(第14回) 伏笔2: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秦氏听了笑道:“这里还不好,可往那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吧。”宝玉点头微笑。有一个嬷嬷说道:“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秦氏笑道:“嗳哟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呢,就忌讳这些个!上月你没

19、看见我那个兄弟来了,虽然与宝叔同年,两个人若站在一处,只怕那个还高些呢。”宝玉道:“我怎么没见过,你带他来我瞧瞧。”众人笑道:“隔着二三十里,往那里带去,见的日子有呢。”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第5回) 照应3: 秦氏笑道:“今儿巧,上回宝叔立刻要见的我那兄弟,他今儿也在这里,想在书房里呢,宝叔何不去瞧一瞧?”宝玉听了,即便下炕要走。尤氏凤姐都忙说:“好生着,忙什么?”一面便吩咐好生小心跟着,别委曲着他,倒比不

20、得跟了老太太过来就罢了。凤姐说道:“既这么着,何不请进这秦小爷来,我也瞧一瞧。难道我见不得他不成?”尤氏笑道:“罢,罢!可以不必见,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惯了。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凤姐笑道:“普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就罢了,竟叫这小孩子笑话我不成?”贾蓉笑道:”不是这话,他生的腼腆,没见过大阵仗儿,婶子见了,没的生气。”凤姐道:“凭他什么样儿的,我也要见一见!别放你娘的屁了。再不带我看看,给你一顿好嘴巴。”贾蓉笑嘻嘻的说:“我不敢扭着,就带他来。”(第7回) 明确: 活动三:寻找鉴赏伏笔 小组合作,找出“第9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

21、学堂”一回之内以及前文与第9回相关的伏笔,判断是显伏还是隐伏,简要分析其作用。至少3处。找出第9回中为后文埋伏笔的语句,并找到后文与之照应的文字,判断是显伏还是隐伏,分析其作用。至少1处。 伏笔4类型、妙处: 伏笔5类型、妙处: 伏笔6类型、妙处: 伏笔7类型、妙处: 课后作业 (一)找出“蒋玉菡情赠茜香罗”(第28回中,从“宝玉出来,到外面,只见焙茗说道”至“过后宝玉出去,终久解下来掷在个空箱子里,自己又换了一条系着”)部分的伏笔,以及前文与之相关的伏笔,判断是显伏还是隐伏,说说其妙处。至少3处。 伏笔1类型、妙处: 伏笔2类型、妙处: 伏笔3类型、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2、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

23、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

24、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

25、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

26、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

27、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1.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2.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3.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 课后作业 (二)1.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

28、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2.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3.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4.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小说研读提升学案:伏笔小说的叙事艺术(二) 学习目标 1.认识红楼梦中的就近伏脉和远程伏脉,说出其表达效果。 2.认识红楼梦中的“多处伏笔,一处照应”和“一处伏笔,多处照应”,说出其表达效果。 3.找出红楼梦第33回文内伏笔、前文与

29、之相关的伏笔,至少4处,说说其表达效果。列举第33回内容为后文所做的伏笔,至少1处,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自主预习 1.了解红楼梦主要情节。 2.通读红楼梦第140回,熟悉情节。 课堂探究 活动一:认识就近伏脉和远程伏脉 观察下列伏笔,思考与之照应的文字在红楼梦第几回,并在原著中找出相应文字。 (1)就近伏脉: 伏笔1: 谁知狗儿利名心最重,听如此一说,心下便有些活动起来。又听他妻子这话,便笑接道:“姥姥既如此说,况且当年你又见过这姑太太一次,何不你老人家明日就走一趟,先试试风头再说。”刘姥姥道:“嗳哟哟!可是说的侯门深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我去了也是白去的。”狗儿笑道:“不

30、妨,我教你老人家一个法子:你竟带了外孙子板儿,先去找陪房周瑞,若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这周瑞先时曾和我父亲交过一件事,我们极好的。”刘姥姥道:“我也知道他的。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也说不得了,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付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说毕,大家笑了一回。当晚计议已定。(第6回) 照应1: 第回第小节: (2)远程伏脉 远程伏脉,即“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从时空观念看,跨度较大,即金圣叹所谓“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 伏笔2:

31、周瑞家的答应了,因说:“四姑娘不在房里,只怕在老太太那边呢。”丫鬟们道:“那屋里不是四姑娘?”周瑞家的听了,便往这边屋里来。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耍呢,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周瑞家的便将花匣打开,说明原故。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入画来收了。(第7回) 照应2: 第回(内容) 你还能说出全书中哪些就近伏脉和远程伏脉吗?说说这些伏笔的妙处。请各举2例。 就近伏脉: 伏笔3: 照应3: 伏笔4: 照应4: 远程伏脉: 伏笔5: 照应5: 伏笔6: 照应6

32、: 活动二:认识“多处伏笔,一处照应”和“一处伏笔,多处照应”,说说表达效果。 多处伏笔,一处照应 伏笔71: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戴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

33、件东西,自己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一面心里又想到怕人看见他听见史湘云有了,他就留这件,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飘人。只见众人都倒不大理论,惟有林黛玉瞅着他点头儿,似有赞叹之意。宝玉不觉心里没好意思起来,又掏了出来,向黛玉笑道:“这个东西倒好顽,我替你留着,到了家穿上你带。”林黛玉将头一扭,说道:“我不希罕。”宝玉笑道:“你果然不希罕,我少不得就拿着。”说着又揣了起来。(第29回) 伏笔72: 刚说着,只见宝玉来了,笑道:“云妹妹来了。前儿打发人接你去,怎么不来?”王夫人道:“这里老太太才说这一个,他又来提名道姓的了。”林黛玉道:“你哥哥得了好东西,等着你呢。”史湘云道:“什么好东西?”宝玉

34、笑道:“你信他呢!几日不见,越发高了。”(第31回) 伏笔73: 宝玉笑道:“还是这么会说话,不让人。”林黛玉听了,冷笑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第31回) 照应7: 第回第小节: 一处伏笔,多处照应 伏笔8: 刘姥姥因说:“这凤姑娘今年大还不过二十岁罢了,就这等有本事,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的。”周瑞家的听了道:“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第6回) 照应81: 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

35、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众人听说,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拖人的出去拖人,执牌传谕的忙去传谕。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凤姐道:“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不怕挨打的,只管误!”说着,吩咐:“散了罢。”(第14回) 照应82: 第回 照应83: 第回 “小结归纳”: “综合运用” 活动三:寻找鉴赏伏笔,判断类型,说说其艺术效果 小组合作,找出红楼梦“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文内伏

36、笔、前文与之相关的伏笔,至少4处,写出其艺术效果。列举第33回内容为后文所作的伏笔,至少1处,简要分析其作用。 伏笔9及艺术效果: 伏笔10及艺术效果: 伏笔11及艺术效果: 伏笔12及艺术效果: 伏笔13及艺术效果: 课后作业 (一)从伏笔的角度赏析红楼梦中某个或者某回(黛玉葬花、晴雯撕扇、探春理家、怡红欢聚、抄捡大观园或其他)情节,写一篇600字的文学评论,含伏笔赏析,以备“红楼品鉴”读书交流会的发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

37、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38、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

39、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

40、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

41、,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

42、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陌生的光: (2)陌生的气息: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课后作业 (二)1.(1)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

43、。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2.“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3.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

44、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4.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8195;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第四阶段:小说悟读,个性解读 小说悟读基础学案:打开红楼的密钥(其一) 红楼二十四节气 学习目标 1.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及每一个节气的特点; 2.结合节气的特点与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

45、特点,将两者进行匹配,并论证说明内在关联性; 3.形成精读、研求的阅读习惯,进行个性化研究性学习的尝试,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媒体的形式交流阅读经验。 自主预习 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 2.观看视频:【节气拟人群像】用二十四节气的方式打开红楼梦。 课堂探究 1.要点归纳:写一写你所了解的节气 春夏秋冬 2.问题探究:节气拟人之我见 你是否认同作者匹配的节气与人物?如果认同,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对人物特点进行说明,为作者论证她与这一节气的内在关联性。如果不认同,请你同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说明,并列出更为贴切的人选。 节气节气特点人物人物特点内在关联 3.读写训练:视频推荐语

46、 视频博主“节气拟人”的创意令人耳目一新,而我们的讨论与求证也为视频更添一份严谨。假设我们要将这样的一个视频成果推广至全年级观看学习,你会为它撰写怎样的推荐语呢?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能脱离视频内容,50100字。 小说悟读提升学案:打开红楼的密钥(其二) 红楼十二时辰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计时方法,能够正确将时辰转化为现代时间; 2.结合时辰梳理小说情节,从中把握、分析人物的形象,了解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面貌,体会作者从中寄寓的情感,从中探究小说主题; 3.形成精读、研求的阅读习惯,进行个性化研究性学习的尝试,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媒体的形式交流阅读经验。 自主预习 1.精读红楼梦第十

47、四回、第十八回,将其中涉及的时辰转化为现代时间; 2.阅读金适中的计时法,尝试总结时辰转化的方法。 红楼梦中的计时法 金适 我们读红楼梦时,时常碰到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一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知道的人越来越少,给读者增加了一些困难。书中的计时法即是其中之一。 红楼梦书中写贾府已有钟、表,但他们看时间的方法,仍用过去中国传统的把一天分为十二时,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的分法,但又加上“刻”。这里举书中的数例于下: 凤姐与来升媳妇道:“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

48、。戍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时钥匙”(十四回) “这日乃是五七正五日上,那凤姐知今日人客不少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及收拾完备已是卯正二刻了。”(十四回) 元春省亲时,贾家人在门口等着,打听何时来。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戍初才起身呢。”(十八回) 宝玉下雨的晚上去看黛玉。“黛玉道:你且请回去,明儿再来。宝玉听说,回手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一个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戍末亥初之间。”(四十五回) 书上说的这些时间,今天看起来,实在令人难明白确在几点几刻。原来中国传统的计时法和当时传入的西洋怀表上的

49、24时的换算,是这样的: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 (11时 至1时)(1时 至3时)(3时 至5时)(5时 至7时)(7时 至9时)(9时 至11时) 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戍时亥时 (11时 至1时)(1时 至3时)(3时 至5时)(5时 至7时)(7时 至9时)(9时 至11时)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前四段文中换算成今天的计时法应是: 1.凤姐六点半到宁府点名,十点吃早饭,十一点领牌、回事,晚七点烧黄昏纸、查人。 2.平儿四点叫起凤姐梳洗,完了事已经六点半了。 3.元春下午一点用晚膳,两点半去拜佛,五点到大明宫领宴、看灯、请旨。晚七点才能起身。 4.宝玉看表,已经是晚上八点五十多分将近九点钟了。

50、 所谓“卯正二刻”“未正二刻”是“卯正过二刻”“未正过二刻”的简称。 知道了当时中国计时和西洋计时的换算法,便能准确了解书上所说的时间。 以上这是计时。 除了计时以外,还有计夜,也可包括在计时之内。红楼梦中的计夜,仍按中国传统习惯,把一夜分成五个更次。 (1)起更 “起更”,也叫“初更”,指的是“戍正到亥正”,也就是今天说的晚8点到10点。例如: 当下已是起更时分,大家各自归房安歇。(下叙鸳鸯遇司棋、潘又安)(七十一回) “尤氏直陪贾母说话取笑到起更的时候,贾母说黑了,你过去吧!”(七十五回) (2)二更 “起更”以后便是“二更”,指“亥正到子正”,即晚10点到12点。例如: “那林黛玉含着泪

51、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二十七回) “袭人等至二更,宝钗方回来。”(三十四回) “人回二更已后了,钟打过十一下了,宝玉犹不信,要过来表瞧了一瞧,已是子初二刻十分了。”(六十三回) 从以上三例,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更次的时间范围。 当下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五十四回) “二鼓”,也就是“二更”。当时街巷中和像贾府这种人家中打更是用“梆子”和“锣”。全城是由鼓楼中打鼓。现北京还保留着的鼓楼,就是当时报更用的。二十八回中蒋玉菡唱的曲里面,有“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的“谯楼”即指的是鼓楼。 上例中“二更”指10点,“二更多天”“二更已后”,指的是10点多或11点左右。例三中的“二更已

52、后”并有说明是“钟打过十一下了”,看表时是“子初二刻十分”即“11点40分”。 (3)三更 “二更”以后是“三更”,“三更”指的是“子正到丑正”,即12点到夜里两点。例如: “(为和王夫人商议省亲的事)凤姐至三更时分,方下来安歇。”(十六回) “三更时分”指的是12点左右的意思。 “(袭人和宝玉说话)只见秋纹走进来说快三更了,该睡了。”(十九回) 这里指的是快12点的意思。 “(宝钗)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四十五回) 这也指做活做到12点的意思。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一回中,说东府贾珍家宴,“那天将有三更时分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七十五回) 指午夜,指12点,阅之令人毛骨悚然。

53、 (4)四更 “三更”以后是“四更”,指“丑正到寅正”即夜里2点到4点。 “黛玉至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四十五回) “四更将阑”指“四更将尽”,就是快到4点钟才睡着。 “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五十四回) 这例须说明一下,“外头”并非指街上。贾府这种人家,院子四周有“更道”,夜间有人专司用梆、锣打更,即五十九回中所说的“又添了许多小厮们坐更、打梆子”。 (赏中秋时)“王夫人等笑道:夜已四更了,风露也太清冷,老太太歇着吧!”(七十六回) 这是已到夜里两点了。 (5)五更 “四更”之后是“五更”,指“寅正到卯正”,即4点到早晨6点。 (元春赏端午节礼)袭人道“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

54、更天进去谢恩呢。”(二十八回) (宝玉踢伤袭人,袭人夜里吐了血) “一交五更,宝玉也顾不得梳洗,忙穿衣出来,将王济仁叫来,亲自确问”(三十一回) (贾母等)“次日五鼓,又往朝中去。”(五十九回)五更、五鼓都是指4点,或4、5点钟。“一交五鼓”当指4点。 以上是红楼梦中计时、计夜的方法,也可以统称为“计时法”。例子只举少数几个,为了说明。 现将当时的计时法和如何换算成今天的看表法制图如下,以备参改: 古今计时法比较图 说明: 内圈:中国昼夜区分名称 中圈:五更的区分 外圈:中国的十二时 圈外:现钟表上的24时 (本文作者:金适,女,满族,北京市人,1951年生。1977年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造纸

55、专业。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助理工程师,现应聘为北京海淀造纸厂工程师。) (本文责任编辑:李德) 课堂探究 1.要点归纳:时辰的构成部分与转化方法。 2.问题探究:通过解读“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一片段的时辰,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结论? 3.问题探究:阅读“贾元春归省庆元宵”这一片段的内容,思考:为何元妃省亲的时间这么短又这么晚? 4.小组合作:请结合以往相关的阅读积累,绘制“元妃省亲时间线”与“贾府准备时间线”,对照并分析两条时间线,得出2条以上的结论或是感悟。要求:形式不限,表达清晰,观点有理有据。 5.不管是以情节为经线,细数红楼十二时辰,还是以人物为纬线,编织红楼二十四节气。看似简单的细节中,

56、往往蕴含着太多的耐人寻味,存在着太多的解读空间。 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寻找到合作的伙伴,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解读红楼的密钥”。 解读红楼的密钥之 合作者: 主要阅读内容: 核心片段: 基本原理(理念): 分析过程: 结论或感悟: 核心素养专练 1.(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

57、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

58、命脉 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互为一体前赴后继博大精深卓尔不群 C.互为一体薪火相传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D.一脉相承前赴后继繁荣昌盛卓尔不群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2.(2019北京高二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

59、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每一集的片头,导演都会巧妙地利用日晷报时。日晷由晷盘、晷针组成。带有刻度和文字的圆盘,称为晷盘。以晷盘中心为基点,均匀地分出刻度,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来表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穿过晷盘中心,与晷盘保持垂直角度的铜针,称为晷针。晷针与地轴平行,起着立竿的作用,而当太阳光照到晷针上时,会在晷盘表面上“见影”,根据针影位置所在的晷度,就能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日晷计时虽简单可靠,:一是日晷依赖阳光,如果是夜晚和阴雨天,日晷就失去了计时作用;二是春分和秋

60、分时节,太阳运行轨道与赤道和晷盘平行,日晷上没有影子,也就无法标示时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的传统性 俞平伯 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以“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头语”了。本书引用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儿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丈,方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十四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