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1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2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3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4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学习课文勾连有序的行文结构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关键的字词句,把握人物形象,体悟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理解鲁迅的悲愤之情,以及为理想坚韧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解读白莽、柔石的性格特征,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难点:理解鲁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认同作者主张坚韧斗争的理想追逐方

2、式。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生活中的鲁迅,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幽默风趣,他对工作的认真执着,他对朋友的真挚诚恳。我们接下去要接触到的是文学革命中的鲁迅,先后要学习他的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以及他的小说药及吴中杰的药的评点,感受鲁迅的革命情怀。 二、了解作者 (一)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3.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

3、 (二)关于鲁迅先生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小说孔乙已、一件小事、阿Q正传等收入呐喊,另有小说集彷徨,杂文有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散文集朝花夕拾;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中学学过鲁迅先生为记念别人而写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根据同学们的记忆,谈谈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如:厉害,不容易接近。感情丰富。为人正直,勇于自我剖析等。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

4、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2.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明确:(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悲愤”) 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

5、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3.

6、文章的时代背景: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军事“围剿”,一方面利用反对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和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包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

7、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的文章。 三、题解: 1.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根据课文内容,应该如何断句? 明确:为了忘却/的记念,理由是: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记念的目的是“为了忘却”。 2.本文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在标题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作者为什么要“忘却”?“忘却”什么?“忘却”的手段是什么?“忘却”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提示:精读第一部分中的第1段,找出“忘却”的宾语是什么,是“悲愤”还是“悲哀”? (应该是“悲哀”。)“悲哀”和“悲愤”有什么区别?(“悲愤”含有悲哀、愤怒之意。)试想:对反动派屠杀进步青年的罪行能“忘却”吗?(不能)应该怎样去同反动

8、派斗争?(擦干泪水,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烈士。) 所以对烈士的纪念是应该的,但不能泪眼迷离的,只能把“悲哀”怎么样?(暂时“忘却”!) 教师明确: 忘却的原因是:“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 忘却的内容:悲哀; 忘却的手段:写一点文字。 忘却的目的: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 可见,这里的“忘却”还有摆脱、搁置的意思,作者在题目中用了两个矛盾的词语,既然是“记念”,为何又“为了忘却”?如何理解“忘却”与“记念”的关系呢。让我们先走进鲁迅的文章。 (讲完课最后说)“忘却”与“记念”的关系:“忘却”即“摆脱”、“搁置”,“为了忘却

9、”说明难以忘却,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去战斗。只有将悲哀摆脱,才能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奋然前行。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找出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文章一共分成五部分,概括五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写冯铿) 第三部分:交待白莽和柔石同时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和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10、3.文章第三部分只有两段很短的文字,却独立成段,是否与全文不协调?是否应该删除或并入其他部分? 明确:这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如果缺少这一节或并入其他部分,就会产生缺陷。 4.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不可以,作者这样安排,是其匠心独运的体现。全文由五部分组成。作者首先以沉痛的语句表明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接着便按照线索展开记叙,回忆了烈士们遇害的时间和当时无法公开发表纪念性文章的情况。在第一部分里,着重写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并引出柔石,为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和友谊作了铺垫。第二部分简述了白莽、柔石是“左联”成员,表明了作者和他

11、们之间的关系,最后中谈到了白莽和柔石的被捕,从而过渡到第四部分。第四部分是叙术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以及作者闻之他们遭到反动派屠杀后的极端愤慨和自己对烈士们的沉痛哀悼。文章第五部分,照应开头,既使文章浑然一体,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左联”的五位青年被杀害的悲愤感情。 4、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先写柔石再写白莽呢? 明确:顺序不能颠倒。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说:“当时上海的报章都有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篇林莽先生的白莽印象记。”可见,本文是拿林莽的白莽印象记作引子展开回忆的,作者势势就从白莽写起,再由

12、托柔石送书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写柔石。 第二课时 五、文本探讨 七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隐约其辞) 形容因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仓皇失措) 好东西落到了坏人的手里。比喻怀才不喻。(明珠暗投)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情随事迁) 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延口残喘) 2、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忘却”是“摆脱”、

13、“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心。 (二)研读第一部分 1、第1段能否删去?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这一段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当时的心境,为全文定下了悲愤的基调。 2.第2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其中“不敢”者、“不愿”者

14、,“不屑”者各代表哪类人? 明确:“不敢”、“不愿”、“不屑”三个词,分别表明了不同的立场。 当时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上海,“不敢”者是慑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淫威,胆小怕事的人;“不愿”者是在革命斗争中超然独立,不介入政治斗争的人;“不屑”者指视五位青年作家遇害为小事,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的人。当然也有进步刊物,如文艺新闻(属于左联外围文艺刊物),通过巧妙的方式,将五位青年作家遇害的事公布于众。 3.白莽多次参加革命活动被捕,理应多写,为何要引用林莽先生的白莽印象记中的话加以暗示?为何刚一提起,又很快煞住,去写他送书,译诗去了? 明确:结合注释1,白色恐怖下,新闻封锁之严重,导致鲁迅无法

15、畅所欲言,只能从与白莽交往的典型事件中反应革命青年的坚定理想,乐观无畏的特点。 4.作者和白莽第三次相见时,白莽才告诉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出”,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只两次会面白莽就完全信任了鲁迅先生,相信他是革命者最可信任的同志,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帮助,甚至可以把生命托付给他;前两次见面表明自己的身份,证明了白莽在白色恐怖之中的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5.解读白莽的形象:作者与白莽有过几次交往?在鲁迅的印象中,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第一次:白莽送书:面貌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第一次碰面后,作者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白莽故意把“国民诗人”曲译成“民众诗人”;“民众”与“

16、国民”有什么区别?白莽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词,又说明他什么样的爱憎? 明确:“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国国籍的人应该都是国民。白莽是热爱民众而憎恨反动统治阶级的。表明他鲜明的革命立场和阶级感情,爱憎分明。 第二次: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一笔带过。 第三次:白莽出狱:热天穿着一件厚棉袄,汗流满面,不禁失笑,并告诉鲁迅他是一个“革命者”。作者运用白描,突出了白莽的困顿,直率、自尊、坚强、乐观、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信任同志、内心世界崇高的性格和出生入死的英勇气概,也表现出他对鲁迅的敬仰和信赖。 另有一次写到白莽是在其遇害后,作者翻查白莽留下的彼得斐诗集,看到了一首译诗

17、,“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写出了白莽的革命理想。 6、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明确:为下文集中笔墨写柔石作铺垫。 7.为什么文中反复提及裴多菲的诗和他的诗集、散文集? 明确:裴多菲,匈牙利的伟大爱国诗人,又是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他不但以诗歌为武器抨击封建势力,而且亲赴反侵略的战场,为匈牙利的民族独立和解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鲁迅将裴多菲作为回忆白莽的一条线索,当然首先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但是它的意义还在于鲁迅从始至终把白莽当作裴多菲式的革命英雄来加以赞颂的,他们都是为祖国的自由解放而歌唱、战斗,并献出生命的人。 (三)研读第二部分 1、解读柔石的

18、形象: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明确: (1)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 明确:“硬气”与“迂” (2)作者主要记叙了哪些事情来表现柔石的“硬气”与“迂”,并说说对“硬气”与“迂”含义的理解。 “硬气”:“硬气”指坚定、正直、耿介不阿。 第一:为介绍东欧和北欧文学和外国版画,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而设立朝华社,柔石作为一名“左联”作家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目标与宗旨开展的; 第二:为了这个宗旨,柔石不辞辛劳,奔走、奋斗;没有钱,他就借钱做印本;人手少,他就主动承担大部分的出版杂物;朝华社倒了,他还借钱还纸账;为了还债,他就拼命译书;为了这个宗旨,他还决

19、心转变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狱中,他仍和殷夫学德文,力求多掌握一种战斗的武器。 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的耿直刚毅,宁折不屈的硬骨头精神。 “迂”:按辞海解释,它的本意“拘泥,守旧、不适应形势、不切实际”,我们平常说一个人“迂”,往往是带有“不够灵活”,“死心眼”,“书生气十足”的批评意味。这里则突出柔石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 鲁迅用三件事情表现柔石的“迂”: 第一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 第二件:朝华社倒闭,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第三件:柔石与女性同乡走路,至少距离有三四尺,而和鲁迅走在一起却不同。 “迂”:鲁迅是善意的

20、,亲昵的批评,有些依然能看出的赞扬。内涵:为人随和,单纯、善良、淳朴、老实、正直、憨厚;比较简单,政治上欠成熟、斗争经验不够丰富、思想尚不够深刻。 在分别介绍了“硬气”和“迂”之后,鲁迅对柔石作了高度的评价,揭示了柔石世界观的实质,即一个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情操,这正是柔石性格的本质特征。正是因为柔石具备了这种高尚的品德,他才会表现出令人敬佩的“硬气”,才会有那份“善良”,也才会和作为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鲁迅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和亲密的关系。 2.鲁迅为何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去写柔石的“硬气”,特别是“迂”呢? 反衬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 3.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教孺的

21、用意。这个典故和鲁迅所要表达的思想有什么联系? 明确: (1)方孝孺:明朝人,曾在惠帝时任仕讲学士,很受重用,朱棣(明成祖)与惠帝(朱棣之侄)争夺皇位,把南京攻陷,惠帝被迫自焚,朱棣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将方孝孺下狱,朱棣令方起草即位诏书,他却执意不肯,终于被杀,同时灭十族,其宗族亲友因株连被杀数百人,实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类比。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2)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

22、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3)通过类比,突出柔石的“迂”而“硬气”,影射残杀柔石等人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 典故作用:运用典故,借用明朝方孝孺不肯给燕王朱棣起草即帝位的诏书而被杀害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柔石有着与方孝孺一样的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都将被后人敬仰和赞颂,通过类比,突出柔石的“迂”而“硬气”。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思路:典故的人物、内容(运用.典故)+效果(委婉含蓄)+情感 第三课时 (四)研读第

23、三部分 1.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交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全文的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研读第四部分: 1、讨论并概括第四部分的主要信息。 明确: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原因、情形、时间。 作者也因此而受到了株连。 烈士在狱中的情况及其遇难。 痛悼烈士,控诉敌人的罪行。 略及李伟森、胡也频、以白莽的诗作结。 2、研究探讨以下问题,深入领会作者的无限悲愤、深沉热烈之情。 (1)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明确: 典故的内容:秦桧假托十二道金牌,

24、把岳飞召回,岳飞在回杭州的途中作了一个噩梦,他预感不祥,便到镇江金山寺的高僧道悦那里去释梦。道悦劝岳飞要么出家,要么逃走,否则必有大祸。岳飞没听,回到杭州后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死后,秦桧并不罢休,追问看守岳飞的人,岳飞死前说了什么话,回答说,岳飞说悔不该没听道悦的话。于是秦桧便派何立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悦便留下一个“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去”的偈子而“坐化”了。 文章在交待了柔石被捕以及官厅正在追捕鲁迅自己之后,引用了这一典故。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 典故的三层意思: A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蒋介石杀害柔石也是“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B.秦桧

25、杀了岳飞仍不罢休,还要去杀道悦;蒋介石杀了柔石等人还不甘心,还要追捕鲁迅,无独有偶,都一样狡猾凶残。 C.鲁迅对道悦的“坐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既不愿意到那“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自投罗网,更不愿意想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暴行,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鲁迅运用这一典故,不仅使文章巧生波澜,更重要的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 典故的作用: 运用典故,借用“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杀了岳飞仍不罢休,还要去杀为岳飞解梦的道悦,道悦便留下一个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去的偈子而坐化”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作者认为蒋介石

26、杀害柔石也是不知原因,且杀了柔石等人还不甘心,还要追捕鲁迅,都一样狡猾凶残。同时体现作者对道悦的“坐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既不愿意到那“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自投罗网,更不愿意想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暴行,保存实力,继续战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表达了自己的愤懑之情。 (2)“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

27、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明确:忽然得到柔石等被枪毙的消息,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对国民党杀害革命青年的残忍手段怒火满腔,悲愤至极。正在鲁迅牵挂着柔石在狱中的具体生活情况时,突然得到可靠的消息他们已被杀害了,这样,省略号前后的话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心理上感情上突然转换,反差极大,震撼力强,表达作者强烈的震惊和愤慨。省略号”不是作者不愿说,而是当时不能说。省略号传达出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深层含义: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短短一段,既体现了鲁迅悲愤交加到了极点的心情,又是鞭挞敌人的残忍狠毒以及当时社会的

28、白色恐怖。 (3)关于“惯于长夜过春时”诗: 柔石等左联作家壮烈牺牲了。鲁迅怀着极大的悲愤,写了“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有名的七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1)有对中国笼罩在反动统治的黑暗中的深深忧虑; (2)有对敌人残忍与白色恐怖的愤怒与抨击 (3)有对革命青年牺牲的沉痛悼念。 (六)研读第五部分(朗诵第五部分,深入领会作者的感情) 1、质疑:这一部分和前四部分大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抒情色彩更重。 2、研究探讨:作者提到向子期的思旧赋这一典故。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我们又从中懂得了什么呢? 明确:

29、(1)典故内容:向秀,字子期,三国时人,竹林七贤之一。思旧赋是为了纪念被司马昭杀害的好友嵇康、吕安而作。司马昭是个阴谋家、野心家,他的西晋政权是个极端黑暗的朝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嵇康,不满司马氏政权的黑暗统治而遭杀害。向秀在思旧赋里,隐约其辞纪念嵇康,不能直言。虽在赋的最后说他“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但是他怎么能尽情去抒写胸中的悲愤呢? (2)作者懂得了: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

30、写处”的。 (3)我们懂得了:第一,我们懂得了蒋介石正是和历史上的司马昭一样的野心家、阴谋家、刽子手;第二,我们也懂得了国民党发动派统治下的白色恐怖和司马政权是多么相似,哪里有言论自由。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动派的暴行。 典故作用: 运用典故,借用“向秀的好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政权的黑暗统治而遭杀害。向秀写了篇思旧赋隐约其辞的纪念嵇康,不能直言”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将作者的处境与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没有言论自由,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以此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反动派的暴行。 3.作者三次用典,增加了文章的力量,简要评述。 明确:三个典故都紧紧围绕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面展开。 (附)思旧赋(并序)(晋)向秀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康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又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悯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