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 5111《谏逐客书》课件(共51张)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5111《谏逐客书》课件(共51张)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5111《谏逐客书》课件(共51张)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5111《谏逐客书》课件(共51张)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5111《谏逐客书》课件(共51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必修下册谏逐客书课文简介: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宰相李斯写的一篇奏章,也是先秦说理散文(议论文)名篇。文章以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驱逐客卿是错误的。然后列举了秦自穆公开始四代君王皆以客致强的历史,随即列举秦王所爱的色乐珠玉皆非秦地所产的事实作比,劝谏秦王不应该重物轻人。文章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3、

2、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 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 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李斯 (?前208),楚国上蔡人。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始皇死,与赵高定谋,矫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诬斯谋反,腰斩咸阳市。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师从荀子 乃从荀卿学帝王

3、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 斯闻得时无怠。 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 史记李斯列传2、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

4、,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逐客背景郑国渠事件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秦始兴建大型灌溉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设计,发动近万人,历时十年,至B.C237年完工。全长126.03公里,沟通泾水和洛河,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史记李斯列传郑国渠位于陕西省的关中平原中部,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深远影响的灌溉工程,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无坝引水灌溉工程之一。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它的建成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中

5、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在中国最强盛的朝代唐朝,郑国渠支撑了长安京畿地区大部分粮食供给。在两千二百多年时间长河中,郑国渠多次重修,名称也几经更改。1932年重修后称泾惠渠,沿用至今。人们将不同时期的工程统称郑国渠或引泾灌区,它是中国中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最重要的灌溉工程。史记河渠书记载的郑国渠司马迁记载郑国渠“用注填阏治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而彼时的灌区民众有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之师,亿万之口”的歌谣,传诵着灌溉给它们带来的富庶。正是郑国渠使关中八百里秦川地区成为古代中国的粮仓之一。3、题解“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

6、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4、历史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写道:“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4、历史评价林云铭古文新义:“秦之逐客,以宗室大臣谓诸侯人来事秦者,皆为其主游间耳。李斯既在逐中,其上书不便作谏止语故。利害凿凿可睹,不必请除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谏止之谏止也。细玩行文,

7、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二、预习检测缪m公 蹇jin叔 殷yn盛 鄢yn 郢yng 成皋go 膏腴y 穰rng侯 太阿 纤xin离 灵鼍tu 外厩ji 傅玑j 珥r 阿缟go 搏髀b 黔qin首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绪论第2-4段: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关系本论第5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首束全文与篇首呼应结论四、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1)而陛下说之 “说”同“悦”,喜欢,高兴 (2)向使四君

8、却客而不内 “内”同“纳”,接纳 (3)河海不择细流 “择”同“释”,舍弃 (4)藉寇兵而赍盗粮 “藉”同“借”2.一词多义(1)过窃以为过矣 ( 名词,过失,过错)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动词,走过,经过)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动词,胜过,超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 动词,责备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副词,过分,过于 )一日,大母过余 ( 动词,拜访,探望 )(2)乘乘纤离之马 (动词,驾,坐)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3)却王者不却众庶(动词,拒绝)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

9、肉(去掉、消除)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4)致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罗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动词,到达)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表述)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向西,向北)东据成皋之险(在东面)使之西面事秦(向西)蚕食诸侯(像蚕一样)(2)名词作动词却宾客以业诸侯(成就)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作为宝物)损民以益仇(仇恨)(3)使动用法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使退却)遂散六国之从(使离散)而歌呼呜

10、呜快耳目者(使愉悦)故能明其德(使贤明)4.文言句式(1)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2)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第二课时一、细读文本,重点句、段研读1、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1)史实论证:列举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秦缪公(公元前659公元前621在位)用五子 由余:晋人,亡西戎,奉戎王命使秦。缪公设计收买,助其破西戎。 百里奚: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作为献公女(秦穆公夫人)之媵臣,陪嫁至秦。中途逃亡至宛(yuan,南阳),为楚人所获。穆公爱其

11、才,以五张黑公羊皮将其赎回。时百里奚已70多岁,穆公与之连谈三天,觉其治国能手,委以重任,号称“五羖(g )大夫”。 蹇叔:百里奚向穆公荐友蹇叔:“蹇叔贤能,人多不知。我原想投靠齐君,蹇叔阻我,使我逃过齐国之难;我又想投周天子,蹇叔阻我,使我逃过周的灾难。我不听其言,马上就遇了难。由此可见蹇叔之能。”穆公派人重金迎请,封上大夫。 丕豹、公孙支:均为晋人,入秦后为大将和大夫。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穆公用百里奚计,送16名女乐给西戎王, 使之沉溺女乐,荒芜国政。秦乘机攻伐西戎,将西戎12国并入秦土。周襄王派吕公过恭贺穆公,授以铜鼓,承认穆公的霸主地位。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缪公霸

12、西戎秦孝公(公元前361公元前338在位)任用商鞅变法商鞅(?B.C 338):姬姓,名鞅,卫国人。在秦国受封商邑。曾为魏国相国公孙痤的家臣,故又称公孙鞅。公孙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为相,并说如不重用,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周显王七年(B.C 35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地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国兼将军。周显王十九年(B.C 350年),商鞅开始更大规模的变革。张仪连横事秦合纵: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此法为苏秦所提倡;但因六国彼此利害不同,秦人又加以挑拨,合纵仅偶尔出现,随即瓦解。连横:某几国跟从秦国进攻其它国家,这样一来,不但六国不能团结一致,而且可能造成彼此之

13、间的内讧。此法为张仪所提倡。秦惠文王派张仪拆散齐、楚联盟楚怀王宠臣靳尚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不听陈轸反对,与齐绝交秦、齐联合,大败楚国(2)类比论证(3)道理论证(4)对比论证(5)比喻论证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1)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

14、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直斥逐客之非,宁不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意最真挚,笔最曲折,语最委婉。而段落承接,词调字句,更无不各具其妙。(2)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

15、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3)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本文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4)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