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教案四上第三单元_第1页
统编版语文教案四上第三单元_第2页
统编版语文教案四上第三单元_第3页
统编版语文教案四上第三单元_第4页
统编版语文教案四上第三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教学课题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重点难点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在明白古诗意思

2、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一块橡皮泥生:预习新课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温习导入: (出示课件)“傍晚的江边,残阳斜照”,这一番景致在现代诗人的眼中化成了秋晚的江上,而穿越时空,同样的景色在古代诗人的眼中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走进白居易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吧。熟悉白居易写的诗歌吗?对了,我们曾学过草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吟”是前鼻音。(出示该字的拼音)二、解题,知作者:1.(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

3、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时分)2.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补充: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3.请大家跟老师再一起来工整地书写一下课题,老师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好吗?注意几个字的结构。(师生共书写课题)(出示课件)相机提示:“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没有一点。4.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5.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生交流。(出示课件补充介绍)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

4、来读读看(出示古诗)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指名汇报读,师生评:(1)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2)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3)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3、播放音频。师:你们注意倾听该怎么停顿。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5、齐读。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师: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

5、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出示写作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出示古诗)齐读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1、画景物: 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

6、(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2、品诗句:(1)学习第一二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出示一二句),齐读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预设: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圈出“铺”。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 换好不好?“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的面积广大而均匀。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照的面积大这一特点。“铺”(出示

7、图片)(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老师可解说: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半江瑟瑟半江红)(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 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预设: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

8、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教师边出示课件边小结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生接答:“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中的彩笔, 描绘出我们祖国自

9、然风光的色彩美。 以上两句, 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 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相机出示课件)“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出示一二句)学习第三四句: 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相机出示第三四句)齐读。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标下划线

10、: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 (露珠、月亮)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预设:如珍珠般闪耀光泽的露珠、如弯弓般的月儿)发现了吗?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的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出示课件)露似( )月似( ) (露:宝珠、玛瑙、水晶 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 ( )似( )(

11、 )似( ) 江似明镜月似船。师可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3)你能说一说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吗?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六、感情朗读: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 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 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意味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

12、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依次出示图片,配乐齐背诵)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出示要求: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1.师:上节课,咱们去了江边赏景,其实,除了深秋时节江上的奇丽景色让我们陶醉以外,还有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等待着我们去欣赏。现在,让我们先睹为快吧!(配乐欣赏四张图片)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其自身的优美风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你知

13、道是什么吗?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出示课题并板书)师边板书边强调:题是书写、题写之意,千万区别于“提水”的提。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注意是半包围结构。(生练写一两遍)4.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出示课件)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相机正音。2.学习生字(出示课件)“侧、峰、庐、缘”指导书写:“侧、峰、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缘”书写时右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

14、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 生练写四个生字。师相机点评。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出示课件加以补充)(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

15、懂了什么?预设: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相机出示课件)(教师板书:横 岭 侧 峰 )(再板书:变幻莫测)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师拿出准备好的橡皮泥)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出示课件)(教师板书:远 近 高 低)(再板书:千姿百态)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从上往下看

16、,庐山是_;从远处看庐山,像_;从近处看庐山,像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6.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出示课件)7.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8.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师范写,生书空并数笔顺)(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师:老师有一个

17、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

18、身在庐山时看的。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题西林壁这首诗蕴含的道理与哪些成语或俗语意思相似?( 这首诗蕴含的道理与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异曲同工之意。) (四)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从中,咱们也了解到要学会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出示主旨的归纳)(板书: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四、升华与拓展1.学完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故事是告诉我们需要客观全面了解事物的?(自由交流)2.师点拨:盲人摸象画杨桃等。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谈如何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蛤缘身在此山中”

19、。4.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个人背、同桌背、小组背、男女背、齐背.)第三课时一、看图片、赏雪梅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播放1-6张雪梅图)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梅花)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出示课件)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书上的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自己认读标拼

20、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认读生字(出示生字)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识字开花:(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点明“降”是一个多音字。(出示课件) 5.书写生字:(出示要求收写的6个生字) 读一读,观察字的结构。(出示课件汇总结构分类) 瞧清楚了,在练习本上正确、美观地练写几个生字。6.当小老师领读古诗。 (出示古诗)7.听老师读诗,注意节奏。(出示节奏线)8.自己练读,读出节奏。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

21、: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出示自学要求)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画出不懂的问题,待会一起解决。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2.全班交流,探讨诗意指名说说,其他同学可相机补充。师相机出示课件明确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3.品诗味 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四句又妙在何处呢?这两句诗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将梅与雪的特点妙趣横生地概括了出来。4.悟道理。 师:通过梅雪的一番争春较美,诗人想传达怎样的情感或思想呢?四人小组内先交流一番。 全班同学交

22、流。师相机点拨: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出示课件明确)5.带着理解再读本诗。比较两诗的异同 题西林壁和雪梅两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相机明确: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23、五、谈雪梅、拓诗词。1.简介诗人。 (出示课件)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卢钺所写的雪梅其二一 诗所言。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

24、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板书设计9.古诗三首暮江吟 白居易残阳、江、露、月 题西林壁苏轼横 岭变幻莫测侧 峰远 近 从不同角度观察千姿百态高 低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雪梅卢钺雪白 人各有所长梅香课后反思教学课题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4 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5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1.领悟作者细

25、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2.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难点:弄清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预习新课,回家观察一下爬山虎,了解其的构造。(也可查阅其图片,了解其外形特点)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出示谜语)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

26、往上爬了)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1.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板书课题)2.瞧出来了吗?是不是缺了个字呢?是什么字?(虎)那请你们来远程遥控老师,把这个字一笔一划地补上。(学生书空念笔顺,师补充板书)3.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生自由表达)。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1.学生交流:课前,

27、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2.教师补充: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封面)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们看,老师是怎么了解的? (阅读课外书)师: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要将咱们了解的这些知识变成一篇作文,可不是简单的事,那么,今天咱们向叶圣陶爷爷学习学习,看他是怎样来写他所了解的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10课。(二)初读感知,掌握词语1.初读课文,检查字词。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指名领读、正音。2.出示

28、去拼音的词语: 均匀 嫩叶 叶柄 蜗牛 弯曲 蛟龙 一顺儿 枯萎 空隙 茎上 牢固 占地 舒服 开小火车读,相机正音。强调多音字“曲”3、书写生字(出示要求写的生字)同学们都会认读生字了,那下面咱们再来写一写生字吧。请对照田字格中的生字,将生字端端正正地书写在生字本中。首先要保证书写正确,其次要保证结构匀称、美观。好的,开始写一写吧。 师巡视指导,对出现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班上统一强调一下,加深印象。4.文题为“爬山虎的脚”,请快速默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出示问题)(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

29、叶子)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1.(出示第二段)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2.生交流,相机标红: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3.再自个儿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相机标绿句子)(1)我想请几位同学依次来读句子,一人一句,待会儿请其他同学说说,从他们的朗读中你听出了叶子的什么特点?指名读。(2)全班交流叶子的特点 相机明确并板书:颜色,“绿得那么新鲜

30、”。“新鲜”,一是颜色醒目;二是生长旺盛,呈现生机,因此看起来“非常舒服”,这是颜色美。 排列,叶尖朝下,“一顺儿”指方向一致,铺得均匀。这是静态美。动态。“一阵风”吹过,“漾起波纹”,是说一墙的叶子犹如绿色的水面,风儿吹过,便泛起层层涟漪。这是动态美。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一齐表现出来呢?(学生先练读)(1)指名读。(学生评议)(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播放音乐)师评: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

31、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下节课咱们一起来去看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 昨天,我们们学习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好不好?(好)请看课件。谁能说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一些特点?(生回答。)师相应出示课件老师:看来,同学们对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掌握地非常好。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没有人为爬山虎搭架子,它怎么爬得满墙都是呢?(因为它有脚)。老师: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预设:学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学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相机在一侧随机板书:位置 样子 怎么爬)

32、老师: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么爬的?老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书就能解决,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自己动手从书中来找到答案,好不好?二、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读文画句请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汇报句子后,课件相机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二)读文画脚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

33、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2. 学生读书思考。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预设:情况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情况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可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句子,重新发现依据)画脚。指名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供参考)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

34、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预设:情况一:学生画得不对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情况二:脚的位置画错了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出示标出颜色的句子)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35、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三、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2.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读有关句子。学生汇报,相机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

36、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课件出示:(触) ( ) ( ) ( ) ( ) ( )4.学生评议。情况一:说得不对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相机明确:触 变 巴 弯 拉 贴情况二:学生漏掉变和弯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出示填空的课件)齐读。出示蛟龙的图片,帮助理解“蛟龙的爪子”,体会比喻让句子更

37、生动。(二)看画面配解说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1)播放文件夹中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同桌先互相练说。试说后指名说。(三)质疑问难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预设:学生质疑: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当学生无法提出时,老师可自行引出预设好的问题。(四)解决问题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情况一:可以用一步一步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

38、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情况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地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出示课件,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教师板画 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四、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

39、什么?(板书:萎了 牢固)(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五、回归整体,领悟方法(对照板书)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

40、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六、作业:1.小练笔:选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2.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获取更多资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学名师联盟板书设计10. 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颜色排列叶子动态 第二课时茎上 枝状细丝 嫩红10. 爬山虎的脚 触 变 巴 弯 拉 贴萎了 牢固课后反思教学课题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蟋、蟀、宅”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选”等14个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

41、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预习新课、了解蟋蟀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学写生字1、象形字入题:老师这儿有一幅画(出示象形字)看,像什么?(房子,真厉害,一眼认出。其实它是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创造的一个象形字。房子里有人,人住的房子就叫宅 (出示答案与拼音) 师相机强调

42、字是上下结构,下部第一笔是短撇,别写成短横。(板书生字及拼音)生一起书空念笔顺。提醒:这是一个翘舌音。(学生齐声拼读)谁会给这个生字组个词?(补充板书:住)(出示图:蟋蟀的洞穴)猜猜这是什么地方?(相机出示并补充完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叫做住宅,不是只有人的住处才称为“宅”吗?师:是呀,一般来说,人住的房子我们才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一般叫巢、穴、窝,那为什么题目要叫“蟋蟀的住宅”而不叫“蟋蟀的窝”呢?看来,这是把蟋蟀当作人来写了,用了拟人的手法。可以看出,作者是喜欢蟋蟀还是讨厌蟋蟀?(喜欢蟋蟀。)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蟋蟀的住宅在哪儿?蟋

43、蟀是怎么建造住宅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朗读师:同学们都很会提问,看来你们都很想了解蟋蟀的住宅,我们先把书翻到第11课,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生齐读)师:它的住宅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想知道吗?下面就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生自由朗读)出示自读要求:(1)把握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二)检查生字词出示:你想到蟋蟀的住宅走一趟吗?请买票进宅吧!如果你将我们都认出来,你就可以得到一张票进去游览了。1、出示标有拼音的生字:同桌互读、互纠,

44、掌握音、形。(去拼音),开小火车读。相机正音。2、出示词语隐蔽、临时 毫不可惜、随遇而安、慎重、选择住址、优良 洞穴、挖掘、柔弱、搜索堤岸、倾斜、隧道、骤雨、布置 简朴粗糙 扒土 宽敞 抛出 钳子 耙扫四排词语分别指名4生读。强调:洞穴的穴是第二声;倾斜的倾是第一声及后鼻音;扒土的扒是个多音字,这里读b,还可组词扒开、扒皮,另一读音为p,可组词扒窃、扒手(出示扒的注音和组词);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师生相互强调易写错的字:如:卧、穴、专,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卧”字注意笔顺及左部里面是三边框,不要写成口字。“专”字下面的点不要与前一个笔画相连,写成竖折折钩。“穴”字下部是个八字,捺不要写成点。4

45、、学生可对照书,重点练写几个生字(组词)。师巡视指导。(三)理解课文内容1、师: 参观了一下后,请你说说,关于蟋蟀的住宅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关注?能简要概括一下吗?预设1住宅的选址、住宅外部的样子、内部的样子(综合这三方面即蟋蟀住宅的特点)师:蟋蟀住宅的选址、样子,这些都与住宅本身的特点有关。(板书:特点)预设2:住宅的建造过程师:住宅的建造过程也很特别。(板书:建造)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主要讲了这两个方面。 2、出示课件,理清文章脉络:哪些自然段写蟋蟀住宅的特点?(2-6)哪些自然段写蟋蟀修筑住宅?(7-9)(相机板书)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师:那么,蟋蟀的住宅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请你再次默读课文第

46、2至6自然段,划一划相关的语句。师:你们找到了哪些特点?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后,师:这是住宅什么方面的特点呢?概括出三个方面:选址、外部、内部。(板书:选址、外部、内部)(一)讲解选址方面的特点1、理解“随遇而安”师:那么,住宅的选址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找到了相关的句子?预设: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从大厅一直到卧室。师:找得很准确,我们一起来看第2自然段。这段话中有个词语叫随遇而安,它出现在哪一句话中?大声地读出来。出示课件: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师:联系上下文,你能猜一猜随遇而安的意思吗?(生答)师补充(出示意思):随就是顺从,遇就是遭遇,安就是满足。意思就是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

47、满足。2、把蟋蟀与别的昆虫作对比(1)师: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肯随遇而安呢?预设:别的昆虫喜欢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2)师:别的昆虫是怎样随遇而安的?预设: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出示句子)(3)师:你们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别的昆虫随遇而安?预设:临时、隐蔽所、不费功夫、毫不可惜。(标出词语)(4)师: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它们就满足了,弃去也毫不可惜,这就是随遇而安。谁能把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读出来?(指名两位同学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5)师:可是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生接:随遇而安)(标红并板书:不肯随

48、遇而安)它们对自己的住宅要求严格。具体从哪里看出它不肯随遇而安?预设: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从大厅直到卧室。(出示句子)(6)师:“慎重”是什么意思?预设:谨慎认真。(7)师:蟋蟀是谨慎地、认真地选择住址,而不像别的昆虫一样随随便便,而且,一定要?(生接: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生接:一点一点挖掘的)。(同时出示重点词句:慎重、一定要、并且有、不利用、一点一点)(8)师:请把这几个词语在书上圈出来,从这几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蟋蟀的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预设:慎重、认真、不随遇而安、踏实、吃苦耐劳、有耐心、努力、勤劳(9)师:老师还觉得蟋蟀很聪明

49、,你们觉得它聪明在哪里?预设:它选择的住址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10)师:是呀,它选择的住址不仅排水优良,还有温和的阳光,知道给自己挑个好地方,而且房子也是自己亲手打造的,跟别的昆虫比起来,就感觉它跟咱们人一样,挺有头脑的是不是?谁能读一读这几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只做事慎重、勤劳、聪明的小蟋蟀。(指名读)(11)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12)师:正因为如此,小蟋蟀才会有属于它自己的住宅。我们再把第二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蟋蟀的与众不同。(出示第二段,齐读整段)四、总结延伸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蟋蟀住宅选址方面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住宅外部、内部的特点以及它的建造过程

50、。 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1. 听写生词,同桌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课件出示)住宅 临时 选择 住址 优良 卧室 洞穴 锯子2.还记得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住宅的特点及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3、而关于住宅特点,课文又抓住了哪几方面进行介绍? 明确:选址、外部、内部4、上节课,我们讲了蟋蟀住宅的选址,从中感受到了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剩下的内容。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一)讲解住宅外部的特点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找一找蟋蟀住宅的外部有什么特点?(1)相机出示: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

51、也立刻就会干的。师: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概括?(引导:朝着阳光可以概括为?而且这条隧道是隐藏在草丛中的,别人很难发现,说明它有怎样的特点?骤雨是什么样的雨?(又大又急的雨)下骤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说明它怎么样?)共同得出:朝阳、隐蔽、干燥。(板书:朝阳、隐蔽、干燥)(2)相机出示: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师:“九寸深,一指宽”是多大?你们知道一寸是几厘米吗?大约是三厘米三毫米,那九寸将近有30厘米。一指宽就是一个手指这么宽。(师比划)这样的隧道对一只只有两三厘米长的小蟋蟀来说够大了吗?足够宽敞舒适了。(3)相机出示:出口的地方总是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52、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预设:有门(出示箭头)。(板书:有门)师:看看书上的插图,出口的旁边有一丛草,就像咱们房子的门一样,多形象呀!(4)相机出示: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师:除了有门,还有?预设:平台(出示箭头)。(板书:有平台)师:蟋蟀还在这平台上弹琴呢!师: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蟋蟀怎样的特点?(出示课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蟋蟀舒服、安逸的生活。)想象一下,在明媚的月光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蟋蟀弹琴歌唱时,会唱些什么呢?(5)(出示第五段)师:我们把

53、第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师:读了这个自然段,你觉得这又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为什么?预设1:聪明:能把自己的住宅建造得很隐蔽;隧道倾斜,即使下骤雨都能立刻变干;吃草从来不吃门口的那一丛草。预设2:能干、勤劳:把门口收拾得很平坦。预设3:会享受生活:在平台上弹琴。(二)讲解住宅内部特点师:那住宅的内部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第六自然段,找一找。1、相机出示: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师:重点在哪个词?预设:光滑。(板书:光滑)2、相机出示: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圈画并板书:简朴、清洁、干燥、卫生)3、师:住宅虽然简朴,但是我想,蟋蟀在里面一定过着舒适安逸的生

54、活。我们把这两句话一起读一读。(出示两句话) 4、词语积累:齐读词语两遍(三)体会“伟大的工程”1、师:作者又是怎么赞叹蟋蟀的住宅的?相机出示:假使我们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名答,再齐读)(板书:伟大的工程)2、师:读到这儿,我们不禁产生一些疑惑,蟋蟀怎么会有修建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作者又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一起读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段,齐读)师: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句告诉我们蟋蟀是否拥有强大的工具,答案是生:没有,它的工具是那样的生:柔弱。3、师:蟋蟀就用这样柔弱的工具修建了舒适的住宅,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奇呢?那蟋蟀又是怎样用这柔弱的工具修建出这么好的住宅呢?课文79自然

55、段着重写了这方面内容,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圈一圈描写蟋蟀挖掘时的动词。(出示要求并板书:挖掘)相机出示预设答案:扒、搬、踏、推、铺。(板书)4、师: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进行挖掘,你们觉得它盖房子的过程辛苦吗?非常地辛苦,劳动强度相当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它盖房子的工具有哪些呢?预设:钳子、前足、后足、锯。(结合图片连线理解)大家有幸“目睹”蟋蟀的建筑过程,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介绍一下吗?5、师:凭着这么简单的工具却能盖出有门、有平台、清洁、干燥的住宅,难怪作者会这样赞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6、师:当蟋蟀累了的时候,它会怎样?出示预设:蟋蟀钻在

56、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又进去继续工作。7、师:多么勤劳的小家伙!谁能再读读这段文字?(指名读)8、师:其实这些都是作者细心观察后才告诉我们的。读读这句话。(1)出示: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2)师:本文主要写蟋蟀,为什么要写“我”的感受呢?预设:用“我”的不耐烦来衬托蟋蟀的不辞劳苦。9、师:现在,蟋蟀的住宅已经挖了有两寸深,这么宽敞了,已经可以住了,可是蟋蟀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预设:整修。(板书:整修)师:它是怎么整修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生读)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整修的呢?预设:蟋蟀长时间地进行整修,天气变冷了或身体增长了,它就把洞加深加阔,即使在

57、冬天,它都在里面不停地工作。(相机出示关键句子)12、师出示课件:我们发现了,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住宅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整修,从秋到冬、持续不断,要不断地加深加阔。这个过程是十分繁重而漫长的,最后,蟋蟀才能修建了一座精致舒适的住宅。难怪法布尔先生说:(生接: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一)品味拟人手法及运用师: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一样呢?预设:因为作者描写得很生动。还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因为作者写得很具

58、体,观察得非常仔细师:有同学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用了拟人手法,请你们在课文中找一找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找到了就自己读一读。(学生汇报)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引导学生看课后题3的文段,让学生在表达方式的对比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本文的情味。 预设:把蟋蟀比作人,表现出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同时加强表达的情趣,使表达更生动,更风趣。而昆虫片段的写法是如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把蟋蟀的外形和颜色真实地描写出来,表达简练。阅读链接 大自然的建筑师可不少,了解了蟋蟀建房子的过程,咱们再来看看燕子是怎么搭窝吧。(看到课后42页的阅读链接) 师:从这两篇观察日记,我

59、们了解到燕子是如何造窝、产卵的,作者也借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四) 介绍法布尔和昆虫记师: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作者。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作品叫昆虫记,蟋蟀的住宅就是其中的一篇。老师从作品中摘录了一段话,与大家分享。出示课件:我的蟋蟀们!因为有你们的陪伴我才感到生命的活力,而生命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生命的一粒,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我无比地热爱你们! 法布尔昆虫记师:希望大家用课余时间阅读昆虫记,可以更深地感受到法布尔对这些小生命的热爱与敬佩。获取更多资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学名师联盟板书设计11、 蟋蟀的住宅 伟大的工程住宅

60、特点(2-6)修筑住宅(7-9)选址:不肯随遇而安外部:朝阳 隐蔽 干燥 有门 有平台内部:光滑 简朴 清洁 干燥 卫生特点建造:挖掘-整修课后反思教学课题口语交际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了解正确的用眼常识,养成保护眼睛的好习惯。3.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眼睛的自我保护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 难点:教育学生在行动上落实,并坚持做到预防近视的几点要求。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准备手帕、一副近视眼镜。生:各小组长提前收集组员们的视力情况,提前一天交给老师。让老师加入课件中。课时安排1课时一、体验感受,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想过如果你的眼睛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