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市行知中学2019学年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15分)1. 按要求填空。(1)吾师道也,_?(韩愈师说)(2)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3)黄庭坚作诗讲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比如其登快阁一诗中“落木千山天远大”一句就是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_,_。(4)苏轼在亦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答案】 (1).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青青子衿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
2、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衿”“萧”“尽”“寄”“蜉蝣”“沧”“粟”,理解字义去记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不要丢字。2. 某校举行了一场小型义卖活动,当地报刊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发表了一篇新闻稿。以下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义卖活动如期举行B. 今天真是因吹斯汀C. 情满天下爱溢乾坤D.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需要结合语境内容,理解标题的意思,筛选出合适的内容。“义卖活动”是一种公益活动,是奉献精神的体现。A项,没有体现出奉献精神;B项,“因吹斯汀”是英语“有趣的”的英译,很多人不理解,作标题不合适;C项,小型义卖活动不能体现情满天下爱溢乾坤的意义;D项,合适。故选D。3. 按要求选择。(2)小明顺利通过了春考,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录取,以下诗句最适合他此时心情的一项是( )A.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B. 若教仙桂在平地,更有何人肯苦心。C.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D.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4、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A项,“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意思是在这太平的时节又遇着主考官员公允,我不感到龙门是难于通过的险要关口了,符合语境,故合适;B项,“若教仙桂在平地,更有何人肯苦心”是作者落第后写诗,不合语境,故不合适;C项,“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在浪迹十年之后而知天命的
5、心情,不合语境,故不合适;D项,“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意思是一连几年都没考上,又要回东边的故乡去,真不好意思向长安旅店主人这个老熟人告辞啊!不合语境,故不合适;故选A。4. 根据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判断正误。(1)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2)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文字不是人们生活的必要媒介,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有语言等传情达意的方式;人的生活是定型的,不需要文字帮助记忆。( )(3)中国乡土社会,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 )(
6、4)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血源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答案】 (1). () (2). () (3). () (4).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3)“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说法错误,原文说到“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则这“圈子”是不固定的。(4)“说明相较
7、血源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错误,原文“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相对而言,血缘性的地缘更显著”。由此可见,血缘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二、阅读(65分)(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谈谈中国的传统文化张岱年中国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在上古时代是独立发展的,形成人类文化的一个独立典型。直到十五世纪,中国文化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促进了西方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在中国本土却没有起到变革的作用。十六世纪以后,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至十七世纪中叶起,逐渐形成西方近代文明,中国则落后了。到十九世
8、纪,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人民发愤图强,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站起来了”。救亡图存问题的解决,在历史上将会日益显示出非常伟大的意义,从此,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在近代的落后,表明近代中国文化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中国没有孕育自己的近代实验科学,又没有产生近代民主制度。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确实揭示了文化改造的主要任务。尽管中国没有产生自己的实验科学,但是,中国古代的科学知识也还是相当丰富的。在文化问题上,要避免两种不正确的倾向,即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也要反对中国文化优越论。早在二三十年代,主张全盘西化的是胡适之先生,主张中华文化优越论的是梁
9、漱溟先生。我提的口号是“文化创造主义”,即“综合创新论”。多年来我一直就是这个观点,中体西用我反对,西体中用我也反对,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把中西文化各自的贡献综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是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培养民族自尊自信,需要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在不是讲得太多,而是还没有被充分地发扬。所谓批判继承,当然是要有所批判,但主要还是要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一些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缺乏了解,光羡慕西方文化。其实,中国古代有许多深刻思想,但是因为中国古书的文字简要,有时就很难理解,不像西方著作长篇大论讲得那么详细。中、西哲人各有短长,
10、中国古代思想家虽论证欠缺,但也直截了当,意蕴丰富,废话不多。中国文化主要还是儒家的。有学者认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家思想,因为孔子、孟子很少讲本体论,第一个讲本体论的是老子。我认为易传还是儒家思想,这是很明显的用老庄思想解易是可以的,但用象数、纳甲之类说易,那就近于迷信了。我们应抓住中国文化的主流,并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简言之,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是“以和为贵”。“以人为本”还体现了人格价值思想。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
11、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在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事实上孔孟讲的就是人的“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的团结合作。“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
12、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而现在的世界更需要“和”,而不是“争”,如果再继续相互残杀,那么人类就没希望了。“和”才是持续发展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意义,概括说起来就是能够有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与自然,道德与生命三种关系。作为一个中国人,确实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弘扬我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中国文化的新形态,是我们当代人的庄严任务。5. 易是五经之一,请写出其他四经 6. 第段中“站起来了”在文中的意思是_7. 阅读第段,概括“和”的含义:8. 从全文看,作者主张对待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要:9. 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
13、项是( )A.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最优秀的文化,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B. 中国文化存在的严重缺点是没有自己的实验科学和自己的民主制度。C. 从全文看,文章重点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客观分析各自的优势与缺点,呼吁运用唯物辩证法,把中西文化各自的贡献综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D. 中国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其中糟粕与精华并存,又有主流支流之别。所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弘扬的是儒家文化的优秀部分。10. 请用简要的文字介绍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100字左右。【答案】5. 诗 书 礼 春秋 6. 独立、自由、当家作主。 7. 多样性的统一;团结合作。 8. 批判继承,但
14、主要是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9. D 10.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其历史悠久、中国独有并且书体多、门派多,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与中国绘画同源,相辅相成,而且也是中国哲学、东方文化与华夏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五经”指的是诗书
15、礼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由“到十九世纪,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人民发愤图强,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站起来了”可知这“站起来”强调中国的独立,不受他国侵略是自由的,又“救亡图存问题的解决”强调新中国的成立,意为当家作主等含义。【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根据“所谓
16、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人和指人与人的团结合作。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可知“和”的含义指“多样性的统一”“团结合作”。【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围绕题干要求,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和概括。根据原文第段“中国在近代的落后,表明近代中国文化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中国古代的科学知识也还是相当丰富的”,可知作者认为对待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第段“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在不是讲得太多,而是还没有被充分地发扬。所谓批判继承,当然是要有所批判,但主要还是要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以及举了中西文化差异等例
17、子,提出“中国古代思想家虽论证欠缺,但也直截了当,意蕴丰富,废话不多”“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等,最后又再次强调“弘扬我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中国文化的新形态,是我们当代人的庄严任务”。综合这些内容可知作者主张对待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但主要是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抓住关键词语;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18、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最优秀的文化”错误,由原文“中国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中国文化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反对中国文化优越论”可知选项中的说法无中生有。B项,“中国文化存在的严重缺点”错误,由原文“近代中国文化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中国没有孕育自己的近代实验科学,又没有产生近代民主制度”可知是“近代中国文化存在一些严重缺点”,选项扩大范围。C项,“文章重点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客观分析各自的优势与缺点,呼吁运用唯物辩证法,把中西文化各自的贡献综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19、错误,由原文第段“多年来我一直就是这个观点,中体西用我反对,西体中用我也反对,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把中西文化各自的贡献综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和结尾段“弘扬我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中国文化的新形态,是我们当代人的庄严任务”可知选项中的内容只是作者的一个观点,文章的重点应是“弘扬我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中国文化的新形态”。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表达应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明确题干要求,联系全文文意,得出限制性信息,根据积累知识,多角度答题。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戏曲、皮影、武术等等,介绍时注意抓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特点,说明
20、其作用、地位和影响等。如中国书法有三大特点,历史悠久、中国独有并且书体多、门派多,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等;又如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等。答题时注意字数要求。【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
21、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像月光与玫瑰同时出现宁白最近读柳鸣九先生的种自我的园子,其中有记述朱光潜先生一文,这让我想起我的大学美学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入杭州大学夜大学,学习中文。同学中,大多是在田埂、草原、森林中历经了艰难的回城知青,胸无文墨,心思补学,个个粗粝而饥渴。对我来说,美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五十多岁的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舒缓简约,每次上课,人都很齐。那天,老师正讲着朱光潜先生的美的移情理论,循循诱导人的心境和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突然,灯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同学中出现了惊讶和纷乱,但老师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就还是继续着她的讲解。这时,我看见月光从
22、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照在靠窗的一排学生身上,黑暗中的教室有了亮光。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教室里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安静,老师所讲的“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这样陌生而新鲜的内容,让我们似乎受了一次洗礼。以至下课前灯亮了,大家仍然没回过神来。每个同学都记住了这堂课,记住了在黑暗中听讲时自己的心理感受。我还牢牢记住了朱光潜这个名字。不久后的又一堂美学课,老师由她的先生背着进了课堂。我发现,老师的小腿绑着石膏。她微笑着向我们致歉,身靠讲台,依然站着。这堂课讲了美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还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述。我记住的话是,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23、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生疏而富有哲思的话题,又觉得美妙而温馨,似乎在一片荒芜的田野暗处,看到了一盏暖暖的灯。我去买了朱光潜先生的书看,也关注起了朱先生的故事。上了北大经济系的“插友”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未名湖畔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译著,朱先生正好路过,告诉她,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这位同学不认识朱先生,看着这位清癯矮个老头的多嘴,甚为气恼。直至路过的一学生向朱先生问安,才知道遇见的正是自己的偶像,她顿时怔住。待她起立要向朱先生致歉时,先生已踽踽离去。她说,一生的仅见,让她一辈子铭记。很多北大人,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晚年的朱光潜先生坐在他寓所门前的石头上,
24、身边放着一堆玫瑰花,给路人每人奉送一枝。这时,朱先生的两眼视力已经很差,很难辨认出眼前走过的人是谁,他只是在传递一种美意,把心中的一种美感传导给路人。这是朱先生美学理论的躬身实践吗?按当下人说,很像一种行为艺术。我想,从这位矮小瘦弱的美学大师手中接受了玫瑰花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或者素不相识的校外人,他们心中的冲击,不仅有关美感,也有关一位学者出于善良的道德实践。于是,我从杭州去了北京大学,探访未名湖畔的燕南园。这时,朱先生已辞世多年了。走在那一幢幢灰色小楼之间,我不知道哪幢楼是朱先生的故居,也没找到传说中朱先生坐过的石头,只见小路清静、安逸,偶尔有路人匆匆走过。我在这里,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想象“
25、一身肃穆,不苟言笑”的朱先生,微笑着把红色的花朵递送过去,接花的人,惊讶过后,一脸笑容。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遭,让我沉浸。我曾在朱先生的著作中,读到过北大校长蔡元培在二十世纪初讲过的话,大意是,中国没有宗教,可以普及美学教育,用美育代替宗教,来提升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此说一出,不同见解纷起。但是,从我美学老师的授教中可以知道,朱先生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他在体弱的晚年无法上课,难以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远远地丢弃了曾经的委屈,淡却了铭心的伤痛,以花送路人,是想告诉人们,赠人以美,可以美美相传,滋养人的魂灵。在这安静的小路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
26、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她也是一位美的传授者和践行者,暗夜独语、忍痛倚案的解惑和传道,都是给那时思想贫瘠、浅薄的我们,以美学的启蒙、道德的引导。11. 第段中加点词“粗粝而饥渴”很有表现力,联系下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12. 第段和第段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何区别?请加以分析。13. 本文的标题颇具匠心,结合全文,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答案】11. “粗粝”形象地描摹同学们历经磨难而学识匮乏,精神层面未经美学启蒙的粗糙状态;饥渴则生动地刻画出同学们想改变精神贫瘠的殷切期望。与下文老师“穿着裙子、月光下“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的雅致形成直观而鲜
27、明的对比,更加凸显这一课堂“洗礼”心灵冲击力的强大。 12. 第段先通过对老师身体不便依然站着上误动作的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再从老师课上所说又被”我” 深深记住的话,以及我上课的感受凸显老师的学识修养,后者属于从侧面描写刻画人物。而第段则是通过一位“插友”的转述写朱光潜先生对他的诚心告诫,表达对朱光潜教授严于剖析自己的反思精神的敬意,强调美学教育的价值,属于从侧面描写刻画人物。 13. 内容上:标题中的两个意象涵盖了文章所叙述的内容,“月光”指大学停电时,美学老师在月光下授课,让学生深受触动的画面;“玫瑰”指朱光潜先生晚年奉送路人玫瑰的场景。标题蕴含文章主旨:“月光”和“玫瑰”同时出现,表达的是
28、对美学老师、朱光潜教授都将美传递、馈赠给他人,滋养人灵魂的敬意,强调美学教育的价值。手法上:两者“同时出现”将对美学老师的回忆与对朱光潜先生的认识交织书写的构思相一致;两个意象本身构成沉静雅致的美丽画面,既是美学的象征,也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因而,标题成为全文情感纽带和意蕴载体,运用意象叠加、比喻、象征等手法形象生动,独具匠心,余音袅袅。【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词语的表现力的能力。分析文中精彩词语的表现力一般要注意:着眼上文,确定指代词的指代内容,联系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注意修辞方法,正确解释词义,结合写作背景,确定词语的内涵,注意词语搭配,准确辨析词义。鉴赏所用词语
29、,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本题,结合“同学中,大多是在田埂、草原、森林中历经了艰难的回城知青,胸无文墨,心思补学”赏析“粗粝”的意思。该词形象地描摹同学们历经磨难而学识匮乏,精神层面未经美学启蒙的粗糙状态。“饥渴”生动地写出历经磨难而学识匮乏的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下文写“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中老师“穿着裙子”的姿态优雅,月光下老师“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的雅致,与“粗粝”形成对比,凸显这一美学内容对学生心灵的“洗礼”起到强大的冲击力。【12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赏析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的能力。塑造人物
30、手法是一种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指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神态、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间接描写可以借助作者的议论,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以及环境描写了衬托人物。这道题要求分析人物形象在塑造上的区别。回答时,首先阅读第段和第段文字,找到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准确判定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第段,对老师描写的语句是“老师的小腿绑着石膏。她微笑着向我们致歉,身靠讲台,依然站着”,其中“微笑”是神态描写,“靠”和“站”是动作描写,“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是对老师的语言描写,这些都是对老师进行正面描写;“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
31、个生疏而富有哲思的话题,又觉得美妙而温馨,似乎在一片荒芜的田野暗处,看到了一盏暖暖的灯”是通过“我”上课的感受塑造老师的形象,是侧面描写。总之,这节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项结合的手法,凸显了老师的学识修养以及她渊博的知识和深入浅出,舒缓简约的讲解对学生的影响。第段,“插友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未名湖畔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译著,朱先生正好路过,告诉她,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这位同学不认识朱先生,看着这位清癯矮个老头的多嘴,甚为气恼。直至路过的一学生向朱先生问安,才知道遇见的正是自己的偶像,她顿时怔住。待她起立要向朱先生致歉时,先生已踽踽离去。她说,一生的仅见,让她
32、一辈子铭记”属于侧面描写人物,这节是通过一位“插友”的转述写朱光潜先生对他的诚心告诫。“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表达对朱光潜教授严于剖析自己的反思精神的敬意,强调美学教育的价值。【1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文章的比如、手法、主旨的角度分析。题干要求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阅读全文,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分析标题含义的作用。内容上主要分析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从结构方面看是否是线索,是否制造悬念;从表现手法方面看,是否运用了双
33、关、反语比喻、象征等。内容上,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像月光与玫瑰同时出现”涵盖了文章所叙述的内容。“那天,老师正讲着朱光潜先生的美的移情理论,循循诱导人的心境和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突然,灯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月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照在靠窗的一排学生身上,黑暗中的教室有了亮光。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教室里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安静,老师所讲的“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这样陌生而新鲜的内容,让我们似乎受了一次洗礼”,可见,“月光”指大学停电时,美学老师在月光下授课,让学生深受触动的画面。“晚年的朱光潜先生坐在他寓所门前的石头上,身边放着一堆玫瑰花,给路人每人奉送一枝
34、。这时,朱先生的两眼视力已经很差,很难辨认出眼前走过的人是谁,他只是在传递一种美意,把心中的一种美感传导给路人”“从这位矮小瘦弱的美学大师手中接受了玫瑰花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或者素不相识的校外人,他们心中的冲击,不仅有关美感,也有关一位学者出于善良的道德实践”,可见,“玫瑰”指朱光潜先生晚年奉送路人玫瑰的场景。其中“月光”和“玫瑰”这两个意象同时出现,表达的是对美学老师、朱光潜教授将美传递、馈赠给他人,滋养人灵魂的敬意,强调美学教育的价值。所以,标题蕴含文章主旨手法上:“月光”和“玫瑰”这两者“同时出现”在题目中,这样,美学老师的回忆与对朱光潜先生的认识交织下一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月光”和“
35、玫瑰”是两个意象,构成沉静、雅致的画面。“月光”下老师讲的是美学,“玫瑰”是美学家朱光潜送给路人的花,也是传递给路人的“一种美意”,他“把心中的一种美感传导给路人”。所以,“月光”和“玫瑰”象征着美学,含形象生动,独具匠心,蓄地表达了作者热爱和崇敬之情。所以,标题成为全文情感纽带和意蕴载体。【点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态度;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
36、冲动的作用。回答标题的作用题一般从结构、主旨、形象以及艺术技巧等角度分析。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三)(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上曲(唐)于鹄行人朝走马,直
37、走蓟城傍。蓟城通汉北,万里别吴乡。海上一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14. 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本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咏史诗古体诗B. 边塞诗古体诗C. 咏史诗近体诗D. 边塞诗近体诗15. 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一烽火”与“百战场”形成对比,表现战争失败的残酷。B. “发”“度”二字用比喻比拟手法,表现战事的急切迅疾。C. 作者善用叠词,描绘中原与塞上的春日景色,具有音韵美。D. 这首诗从语言风格来看,刚劲凝练,慷慨激昂,奇诡瑰丽。16. 紧扣“断君肠”一语,赏析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答案】14. B 1
38、5. C 16. 答案示例:声色结合,寓情于景,先写中原与塞上两地春日景色的清丽,再写琵琶横笛的声调凄恻,以乐景衬哀情,更显战争之悲。全诗调动多种手法突显思乡之愁、战乱之伤,很有感染力。【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熟练掌握诗歌相关知识。从本诗的题材内容看,本诗写的是边塞生活和感受;另外从本诗的标题塞上曲也可以看出,这首诗属于边塞诗。从本诗的体裁上看,本诗是由汉乐府演化而来的,属于古体诗。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
39、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一烽火”与百战场形成对比,表现战争失败的残酷”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并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也没有表现战争失败的残酷。B项,“发用比喻手法”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没有使用比喻手法。D项,“这首诗从语言风格来看,慷慨激昂,奇诡瑰丽”错误,最后四句一写色,一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通观全篇,格调为苍凉低沉,色彩也不是奇诡瑰丽。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诗歌的手
40、法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大的表现手法;其次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判断运用的手法。答题步骤是,先点明术语,再分析运用,再扣感情。本题要求“紧扣断君肠一语,赏析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人先写中原与塞上两地春日景色的清丽“春色度河阳”“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再写琵琶横笛的声调凄恻“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声色结合,属于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更显示了战争之悲、思乡之愁、战乱之伤,很有感染力。【点睛】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18分
41、)按要求完成各题。17. 解释下列加点词。(1)正襟危坐( ) (2)纵一苇之所如( )【答案】 (1). 端正地 (2). 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正襟危坐”的意思是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危”意为“端正地”。“纵一苇之所如”的意思是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如”意为“到”。18. 下列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B. 望美人兮天一方C.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D.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答案】D【解析】【详
42、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B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C项,因为: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的连词。D项,狼籍:古今意思相同,都译为“乱七八糟的样子”。故选D。19.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 山川相缪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 举匏樽以相属D. 相与枕藉乎舟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
43、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A项,“缪”通“缭”,盘绕,环绕。B项,“冯”通“凭”,乘。C项,“属”通“嘱”,互相劝酒。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20. 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 吾师道也B. 顺流而东也C.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 訇然中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A项,师:名词作动词,学习。B项,东:名词作动词,向
44、东进发。C项,下:名词作动词,攻下D项,中:名词作状语,从中间。故选D。21.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侣鱼虾而友麇鹿 吾尝终日而思矣B. 月出于东山之上 不拘于时C.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郁乎苍苍D. 不知东方之既白 倚歌而和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B项,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
45、词,表被动;C项,两个“乎”,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代词,代歌声。故选C。22. 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A. 苏子愀然B. 凌万顷之茫然C. 何为其然也D. 其声呜呜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BD三项的“然”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何为其然也”意思是“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然”是代词,这样。故选C。23.
46、下列与例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今安在哉A. 渺渺兮予怀B.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 客有吹洞箫者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例句,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安”作宾语,放在谓语“在”的前边了,现代汉语语序是“而今在安哉”。意思是:如今在哪里呢?A项,主谓倒装句,现代汉语语序是“予怀渺渺兮”。意思是:我的情思悠远茫茫啊。B项,“非”表否定判断,所以这句是判断句; “于”表被动,该句又是被动句,“困于周郎”,还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47、,现代汉语语序是“困于周郎”。该句意思是: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C项,定语后置句,“者”有定语后置的功能,定语“吹洞箫者”在此句中后置了。现代汉语语序是“有吹洞箫者客”,意思是有一个会吹洞箫的客人。D项,宾语前置句,句中的“句读”、“惑”都作宾语,“知”、“解”是动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现代汉语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意思是: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该句式和例句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故选D。2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B. 在劝学中,作者认为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
48、持不懈,要专心致志。C.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D. 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手法和主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首先要读懂古诗文的意思,然后正确理解其内容、正确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主旨,最后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过给的选项是否正确。A项,“诸葛亮衣着儒雅”和“协助周瑜”错,人物张冠李戴,这句诗写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故选A。25. 翻译句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答案】如果从变化
49、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万物连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盖”发语词,应理解为“如果”;“将”助词,无义;“曾不能”应理解为“连都不能”;“以”通“已”,应理解为“停止”。【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
50、;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五)(13分)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梅谱序(明)王思任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何?心可以入万世,而人必不肯出百年。试摆列一世之人摘看一世之心,卑者逐无涯,高者命不朽。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 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将至,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腕脱神飞,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气不止,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
51、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共华殆尽。化则还天,诚能动物,一之至也。 雪湖尝告人曰:“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即可解而又不可知。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画解之,此共心之独至,千而下有必传者也。著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性既孤高,而家贫不能再刻,无以应问奇者。 予偶还里中,访雪湖山房,出旧稿示余,余为刻之于姑孰官邸。人共谓雪湖得梅之趣,而吾独谓鸯湖得梅之苦。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传焉是梅谱乃导师也(选自刘雪湖梅谱,有删节)【注】王元章:即元代著名画家王冕。26.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
52、是A. 焉B. 与C. 也D. 矣27. 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8. 对第段加点短语“歌弈之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B. 善歌善弈者可解而不可知。C. 雪湖以梅知之,以画解之。D. 韵在声后,格在局先。29. 下列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志趣。B. 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获得了画梅乐趣。C. 作者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孤寒本色。D. 作者认为刘雪湖从画梅中体悟到甘苦。30. 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答案】26. C 27. 运用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蝴蝶对纸上梅花“依依和蜜蜂吃尽壁上梅花,凸显刘雪湖画的梅花形神毕肖,表现作者对
53、其画梅之高超境界的赞赏。 28. D 29. C 30. 本序首先点出“天下必传之心”“无几的观点,然后介绍刘雪湖学画过程及其作品的特色,再进一步指出刘雪湖的艺术观点及成就,最后交代自己重刻梅谱以传“雪湖之心表达敬意。【解析】【2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虚词的使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本处中的选项中的虚词只有“也”和何才能构成反问语气,同时“也”在虚词中是充当语气助词的身份,所以选择C选项。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
54、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2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赏析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文句,结合对文句的理解作答,一般的修辞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本处要注意区分开拟人和比拟的差别,本题可以作答为:运用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蝴蝶对纸上梅花“依依和蜜蜂吃尽壁上梅花,凸显刘雪湖画的梅花形神毕肖,表现作者对其画梅之高超境界的赞赏。【2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汇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段的把握理解“歌弈之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歌是声,悟是韵。【2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
55、对文句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立足对原文全文的把握理解句子,本句是作者认为画作者悟出了梅花的孤寒本色,考生要注意抓住梅花孤的特点。【3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全文思路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抓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作答本题,注意不要遗落主要信息,本文首先点出“天下必传之心”“无几的观点,然后介绍刘雪湖学画过程及其作品的特色,再进一步指出刘雪湖的艺术观点及成就,最后交代自己重刻梅谱以传“雪湖之心表达敬意。三、作文 (70分)31. 按要求完成作文。我们这个时代,“复制”似乎无处不在:点击一下鼠标,可以复制一篇文稿;接受一次美容,可以复制一个偶像;建造一条流水线,可以复制一批产品;圈划一块土地
56、,可以复制一座城市;传唱一首歌,可以复制一样情感;阅读一本书,可以复制一种思想请以“复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范文示例:复制科技日新月异,“克隆”技术无处不在,“复制”变得如此简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现代人购买一片片土地,复制着一幢幢高楼大厦,他们在满心愉悦地数钱时,却不知自己已摧毁了那一片片土地的灵魂。土地的灵魂,是无法复制的,一片土地有它独特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许多有历史特色的建筑被迫褪去古老而沉重的青砖大衣,广州被复制成纽约、东京,连广州极具特色的骑楼、西关大屋也难逃此劫。原本富有西关特色的恩宁路现在空空荡荡,只剩下几位老人家时不时停驻在大
57、红的“拆”字前,摇摇头叹叹气然后离开。小巷中明显被电钻钻过的墙壁,透出深沉的青色,手摸上去是刺骨的冰冷。拆迁过后,这里还是当初独具韵味的恩宁路吗?复制出来的房屋、大楼还拥有西关的灵魂吗?熊培云说过:“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没有乡愁。”诚如斯言,一片失去灵魂的土地也没有乡愁。中国人过于追逐新异,不如欧洲人念旧。正如英国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向全球展示的一派田园景象,让亿万人民叹为观止。他们展示的是自己内心珍视的传统,他们并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把乡村打造成繁华都市,没有大量地复制那毫无生命气息的高楼,而是精心呵护乡村土地的灵魂,还它以真实。而在中国,很多乡村田野的自然风光已几乎不复存在了,推土机“轰轰”的发动声经常在耳边回响,一片片的废墟顷刻又变为亮丽堂皇的大厦,但这是可喜还是可悲呢?还历史以真实,就应保留土地最质朴的一面,哪怕质朴中附带着丑陋、落后,但那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售后工程师述职报告
- 英语编辑实践报告范文
- 家庭情况报告范文
- 2025年咸宁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
- 2025年云浮货运从业资格仿真考题
- 2025年双鸭山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
- 【大学课件】信息通信专业:应用层组播技术的研究
- 《数字电路测试》课件
- 《银行赢在管理培训》课件
- 2025灯具购货合同范本
- 山西省忻州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影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 国际贸易理论期末考试试卷
- 《测绘管理法律与法规》课件-测绘标准化
- 《沃森克里克》课件
- 译林版小学六年级Unit7单元测试卷
- 合规管理在国际贸易中的要求
- 呼吸科主任述职报告
- 老年人健康管理测试试题(两套题-有答案)
- 磷苯妥英钠注射用浓溶液-药品临床应用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