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生用)12.6_第1页
一切景语皆情语(生用)12.6_第2页
一切景语皆情语(生用)12.6_第3页
一切景语皆情语(生用)12.6_第4页
一切景语皆情语(生用)12.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切景语皆情语(生用)12.6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一、景物形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形象、意象、意境是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通俗实用说,以主、客观特点可以区别形象和意象这两个概念,以单一或多个(数量)可以区别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严格地说,诗中形象应称为“意象”或“意境”。那

2、么,意象和意境怎么区别呢?简言之,意象是指单一的突出的包含感情的形象,意境是指几个包含感情的形象组合而成的情境氛围。传统而模糊地说,我们仍称诗中的意象为形象。景物形象,广义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景物形象和咏物诗中被人格化了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是浸润了诗人情感的形象,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因此,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就要从诗中所写景物或事物的自然属性(特点)入手,体味其表现的社会属性。简言之,一要借助景物意象,品味意境;二要把握诗中描写的画面,并分析描摹图景的方法技巧(包括远、近,声、色,动、静,明、暗等),领会写景状物的方法(比喻、比拟、衬托、对比、夸张、通感、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3、、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声(音)色(色彩)结合、白描等);三要领会概括其作用。二、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异:1、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的“志”。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愁等)。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3、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课练:下列诗句属于借

4、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三、借景抒情类题例1: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列举景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分析氛围:衰残、凄凉的秋景处境:行人、羁旅、抱病、独苦;抒发情感: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解题步骤】步骤1:列举景物;步骤2:这些景物共

5、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步骤3: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景物画面情怀思想)例2: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列举景物:开阔的原野、明净的空气、河边渡头、城门楼、村边的绿树,银白色的河水、青翠的峰峦、初夏田间的农忙情景;分析氛围:清新明净、秀丽、明朗;抒发情感: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总结】1、鉴赏思维切入点:筛选景物,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注意画面的色调)2、组织答案步骤:列举景物,分析、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写出

6、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课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dn):持取,捻弄答: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

7、(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坞。(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常见意象归纳举例】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

8、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王吉咏竹:“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王旭踏莎行:“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2、借“月”托“雁”寄乡思:诗人的怀远之念。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晏几道鹧

9、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朱淑真的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5、别时“长亭”“柳”依依: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6、落“花”流“水”传愁绪:“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

10、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7、“乌鸦”“燕子”系兴衰: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8、“草木”仍在人事移: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

11、有树长生。”四、分析意象类题:意,诗人主观情感;象,诗中客观形象。(人、物、景)意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象的共性与个性: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意。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中的“

12、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离别、游子;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凄凉悲愁;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美人、神女、灵修:国君;杜鹃、磁针:坚贞;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思乡;青鸟、鸿雁、雁足、尺素:音信、书信;白雪、玉壶、冰心:高洁;,

13、”1、设问方式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意象?诗中描写某个意象有何作用?2、答题步骤析含义: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剖原因: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指作用: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析含义)(2)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

14、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剖原因)(3)很好地传达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指作用)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例2:请结合全诗分析一下“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答: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剖原因)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析效果)【课练】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余干旅舍刘长

15、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余干:地名,今属江西。摇落:草木凋零。答:2、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答:3、下面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注解】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漫成一首杜甫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此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至少从两个方面作

16、具体的赏析。答:答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美。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空阔自然。五、分析意境类题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答: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17、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龙)【意境术语举例】注意: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提问方式: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提问变体: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

18、烟落日孤城闭”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答题步骤【可供两两组合的词有】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一要忠于原诗,二要发挥想象,在直译原诗的基础上加以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润饰。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要用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词语;一繁复一一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析

19、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要考虑两个方面:作者对外物的情感;作者本身的心情落、冷森幽僻(结合背景)。二要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而“感伤”。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例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绝句二首(其一)杜甫【意象类题的答题步骤】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析含义: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注迟日,春日。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

20、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2、剖原因: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答:春天阳光普照江山明丽,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洲3、指作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上静睡,(步骤一,描图景)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点氛围)。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意境类题的答题步骤】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析情感)。1、描图景: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例2: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优美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2、点氛围: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

21、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3、析感情: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课练】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点氛围)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日暮杜甫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描图景)这是一首

22、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官场的思想感情。(析感情)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例3:宿洞霄宫林逋注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花烬:灯芯结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答:2、本诗画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野望王绩(初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

23、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答: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答: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

24、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答:5、诗歌首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结合全诗说说这幅画面的抒情作用。柳枝词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答:6、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答:六、景物特色类题借助意象,描摹图景,概括意境,把握情感:把握意象,欣赏画面美。描摹图景角度:一

25、是画面色彩;二是视角(远、近、咼、低);二是动态或静态;四是虚或实。关注画面色调: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A、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B、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营造氛围,渲染气氛烘托、衬托人物心情、借景抒情把握情景关系。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2、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情感)3、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看描景的角度:如视角:高低、俯仰、远近;感官:听觉、触觉、视觉等的变化;看写景

26、的方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生、以虚衬实,点面结合、白描、侧面描写)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例如绝句(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叠词。例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

27、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例2:本诗在写景上极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角度任选两个方面加以赏析。(4分)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答:炼字,作者用“满”字写出春山春水春草的美丽,春草茂盛,春水澄澈,春山柔美,春草春山倒映在春水中,清晰可见,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横”字准确传神写出牧童娴熟的牧牛技巧和聪明活泼的性格;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景物层次分明,有机结合,完整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以动衬静,牧童的短笛衬托出晚村的幽静;比拟,“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

28、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情景交融,诗中情与景高度统一,水乳交融,诗中的每一处景物都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课练】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答:2、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

29、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答:3、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答:3、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

30、描写,有何作用?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答:八、情与景关系类题1、情景关系:触(因)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正衬: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景结情。七、景物作用类题2、思路:关系+内容+气氛+情感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描3、步骤:(关系)描写营造表达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例1: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2、正确解答:这首诗。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春行即兴李华含蓄地表达感情(借景

31、抒情、以景衬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衬托人物气节、性格、或品质(常见于咏物诗)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交代时令、地点、环境)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奠定感情基调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铺垫作用例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3、思路:作用+内容+意境+情感的感情。4、步骤:作用

32、描写营造”,表达,,”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唐韦应物例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东坡苏轼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答: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lub确:山多大石。家念远的孤寂、凄怆的情感;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鸟飞东例2: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

33、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王昌龄【课练】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对这首词作分析。答:诗中的环境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金井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作用: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宫怨诗;渲染烘托凄清孤寂气氛,奠定哀怨感情基调;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烘托人物孤苦抑郁的心境。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课练】答: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南乡子唐李珣烟

34、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答: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山居即事王维2、试分析“月”这个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答:3、“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答:4、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枫桥

35、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景与情小结:(1)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例1: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答: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

36、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2)乐景衬哀情例2:谢亭送别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分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例6: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分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