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1页
宏观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2页
宏观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3页
宏观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4页
宏观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 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内 容 摘 要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与其他学派的关系应用:中国经济过热的奥地利解释一、基本概念迂回生产: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之间要经过一系列生产阶段,而处于原料与最终消费品之间的产出品就是资本品。由于资本品处于不同的生产阶段,所以,与最终消费品的“距离”是不同的,这表现为不同的“等级”,“高等级”的资本品与“高阶段”的生产阶段相对应,“低等级”的资本品与“低阶段”的生产阶段相对应,从而形成特定的资本时间结构。资本品作为生产要素最终要贡献于消费品生产的,资本品的等级越高,由资本品到最终消费品的所要经历的时间过程就越长。 以水的生产为例: 1、到河边直接取水:没有迂回生产,不会出

2、现生产和消费的失衡(用多少水就取多少水)。这叫做“稳态循环的经济(evenly rotating economy)” 。类似于瓦尔拉斯所描述的一般均衡。 2、迂回生产:采矿水泥、钢铁和有色金属的生产 加工设备 水处理及输送水 。容易出现生产和消费的失衡、结构失衡这种失衡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有“必要的”。在经济处于相对低谷的状态下,如果让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和破产,将错误的资源配置及时纠正过来,将那些缺乏商业头脑的、没有经营能力的企业家从市场上“驱除”出去,使有限的资源从劣质企业向优质企业集中,从而提高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同时,在正确价格信号的引导下,一些善于捕捉市

3、场机会的精明的企业家,可以利用经济系统出现的暂时不均衡,发现尚未被别人认识到市场机会,为自己创造额外利润。这种创造额外利润的活动一旦被别人所“跟随”和模仿, 不均衡的状态就会迅速被矫正(Kirzner,1998)。 经济系统的失衡不等于宏观经济层面的失衡,经济系统的失衡可能是微观经济层面的事,经济系统的失衡加上货币不均衡因素,才会演变成为宏观经济的失衡。 自然利率:所谓自然利率是指由时间偏好率所决定的利息率。放弃当前的消费,取得将来的消费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等待”或延迟消费。补偿由“等待”而造成的“损失”就是自然利息。人们认为当前消费与将来消费的差异越大,其自然利息率就越高,反之则相反。

4、自然利息率决定着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或者可以说,自然利率是“资本收益”,市场利率是“借贷成本”。如果市场利率高于自然利息率,货币市场上的资金提供者付出“等待”的回报大于由“等待”带来的“损失”,因而就更倾向于储蓄,愿意提供更多的资金即 “可放贷资金”,而货币市场资金的需求者则因借贷成本过高,而减少其需求即投资,反之则相反。如果利息完全是由市场自动决定的,没有人为的干预,那么,市场利率一定等于自然利息率,这时资金的供给等于所需求的资金,即事前储蓄S等于事前投资I,货币市场上处于均衡状态。 坎蒂隆效应: 不仅货币供给规模的变化,而且货币进入经济的途径,都会影响真实变量。货币的“注入”与“汲取

5、”,对各个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可能是均匀的、同步的,其影响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所以,货币因素影响的不仅是产品市场的价格总水平,更重要的是,货币因素损害了产品相对价格的形成机制,造成整个价格信号系统的失真。 最重要的失真是,它有可能使资源加速从最近的生产环节(消费品)转向最远的生产环节(投资品),但这种转移不会持续,因为它没有消费者偏好变化的支持。二、理论框架SSC3C2C1I自愿储蓄强制储蓄YiISK1CK2I2I1i1i2E2E1BADSK3i3如果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相等,宏观经济将处于均衡状态。在可贷资金市场上,储蓄和投资相匹配,所有投资都有自愿储蓄做支持。既图中的E1点如果自然利率高于市场利

6、率,会使投资水平大于自愿储蓄的供给。这时候就要求在国民储蓄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利率仍然由i1下降到i2。这将给投资者一个错误的市场信号,使他们误以为现在投资会比以前更加有利可图,诱使全社会投资需求增加,以致于超过了全社会的自愿储蓄。投资增量来源于强制储蓄。强制储蓄之所以能够实现,是由于信用扩张导致的货币价值下跌使消费者的购买力削弱,并导致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游离出来的资源被得到信用的生产者所利用。强制储蓄的成功,说明坎蒂隆效应发挥作用了。货币注入经济时更多地流向了资本品行业,生产资料涨价,资源也流向资本品行业。结果使全社会的资源分配向生产资料倾斜。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由A点移动到B点,哈耶克三角形变得

7、更加“扁平”,也就是说,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变得更加“迂回”了。在强制储蓄的支撑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以向上移动,资源配置组合由图中的B点移动到D点,达到更高的消费品产量C3和资本品产量I2,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即使在强制储蓄已经挤占了一部分本应用于消费的资源的前提下,全社会的资源也只能维持生产可能性曲线上B点的产出水平;如果产出水平上升到D点,那就意味着用于满足消费品生产和需求的资源也要增加,这时候生产要素就会出现短缺,从而出现长期性的全社会通货膨胀。显然,要想维持D点的产出水平,就必须要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i2,即信用扩张和强制储蓄必须持续下去。 经济萧条的不可避免性: 这种情况

8、不会持久。正如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所指出的那样,全社会的投资支出早晚要经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形式流入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即居民)手中。居民收入通过乘数效应多倍增加以后,必然要购买消费品,使全社会消费需求增加。这将导致全社会的通货膨胀。 商业银行为了维持资产的流动性,或者中央银行为了避免恶性通货膨胀,是迟早会被迫紧缩银根的,这时候利率就会回升,整个宏观经济就将重新向储蓄投资的均衡点调整。危机过程: 从微观经济层面分析,银根紧缩对一些企业可能是灾难性的。 首先,由于资本品的投资建设期较长,一些尚还处于建设期的投资项目由于断绝了资金供给,而变得无法进行下去了,不得不停工下马; 其次,资金成本的上升

9、使一些原本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现在变得不可行了; 第三,大量靠银行贷款支撑其业务扩张的企业,因缺乏流动资金而使其业务无法正常进行。所以,紧缩银根将使全社会的产出水平下降。在图中,产出水平由D点回落到A点,而资本形成水平则由K2回落到K2,结果形成了DA的过剩生产能力和K2K1的过剩资本。危机可能会“矫枉过正”: 不仅如此,银根紧缩还有可能使宏观经济紧缩到均衡点以下的水平。由于上述这些企业占压了大量资金,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而陷于财务困境,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与企业财务困境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大幅度下降,大量的“坏帐”积压在商业银行的帐户上,加之中央银行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使商业

10、银行的放贷更为谨慎,进一步推动信用的紧缩。信用紧缩使部分国民储蓄沉淀在商业银行系统内,难以转化为投资,导致图中的储蓄曲线向左移动到S,使资本形成水平和产出水平进一步降至均衡点以下。至此,该经济体就完成了一个从繁荣到萧条的周期性波动过程 启动消费反而对经济复苏有害: 消费的上升将引起与“强制储蓄”完全相反的坎蒂隆效应,即货币注入时更多地流向了消费品生产,则资本品生产和销售将因为缺乏资金而收缩得更厉害。所以,消费的增加将导致投资的下降!正如哈耶克所说,多买一件衣服不但不会促进复苏,反而会阻碍复苏。 只有货币注入继续以信用的形式流向资本品生产,同时其速度超过或等于货币流向消费品生产的速度时,消费的增

11、加才不会引起投资下降。但这是不能持续的,因为这会引起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主张:让衰退自便1、公共工程和政府投资项目是有害的,因为他们会导致进一步的扭曲,阻碍资本结构的必要调整2、政府不应采取任何行动,应该允许衰退通过市场自然恢复机制自发治愈。最佳的行动能够是防患于未然。3、防患于未然的最佳方式是使货币供给的干扰最小化。不能试图采取规则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来使其达到“货币中性”,因为我们不知道货币需求究竟是多少。最好能采取对价格自然形成扰动最少的金本位制,或者废除政府对货币的垄断,让货币“非国家化”。罗宾斯对奥地利学派政策主张的批评: “面对那时(指大萧条)严重的通货紧缩,如下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即

12、认为最重要的措施是:通过培育储蓄欲望,减轻对消费的压力从而减少错误投资、缓和资本市场。假设最初对过分金融松动和错误真实投资的判断是对的,那么这种方式就是不合适的。就象拒绝给一个掉进冰窟窿里的醉鬼他所需要的毛毯和兴奋剂一样,使他的麻烦更大了”。三、与其他学派的关系奥地利学派在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衰退方面确实得到一些经验支持,但它不得不引入其他因素,如用工资和价格刚性来说明它的严重性和持久性错误投资和强制储蓄必须依赖于预期的时滞,即必须是非理性预期与货币主义相比,二者都相信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都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存在长期的交替关系。但弗里德曼主张规则的货币增长速度,而哈耶克则认为不存在“货币

13、数量”和“价格水平”这样的东西,因为它们忽略了货币注入的途径和价格的结构性,因此反对包括规则货币政策在内的一切政策。奥地利学派认为,大萧条就是规则货币政策导致的。因为20年代的规则货币政策表面上是规则的,实际上是扩张性的。之所以出现这个错误,是由于美联储根本不知道经济体系中需要多少货币。对理性预期的批评:奥地利学派提倡合理预期,即个人可以在时间、地点和资源约束下,最好地利用信息。理性预期假设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的分布一致,在哈耶克看来是完全忽视了“知识协调问题”(知识和信息并不是对所有市场主体都一样多)。四、应用:中国经济过热的奥地利解释SSYiISK1ICK2I2I1C3C2C1i1i2E2E

14、1DABC3C2C1I自愿储蓄强制储蓄YiISK1CK2I2I1i1i2E2E1BADSK3i3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不可持续经济增长(或宏观经济过热)区别的关键,在于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投资资金,是来源于自愿储蓄还是强制储蓄。如果资金来源于前者,则增长就是可持续的;如果来源于后者,则增长就是不可持续的,也就是产生了宏观经济过热。 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但这并不影响该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的适用性,因为该模型中利率的上升(或下降)与我国现实经济中银根的紧缩(或放松)具有同样的政策效应。 以奥地利学派为基础作出的判断:(一)投资增长迅速,但并未膨胀到超过储蓄的程度。 没有出现强制储蓄年份储蓄率投资率GD

15、P增长率198836.736.811.3198936.636.04.1199038.234.73.8199138.634.89.2199238.936.214.2199341.543.313.5199442.141.212.6199541.640.810.5年份储蓄率投资率GDP增长率199640.339.59.6199741.838.08.8199841.337.47.8199939.937.17.1200038.936.48.0200140.238.07.3200241.639.68.0200343.041.09.1(二)信用扩张加快,但并没有达到宏观经济过热的程度。 信用扩张有可能同时反

16、映了两件事:一是正常情况下国民储蓄和借贷资本供给的增加,它相当于在图1中,均衡点从E1移动到E2;二是外生因素所导致的借贷资本供给增加,比如,因预期人民币即将升值,海外热钱持续流入所导致的外汇占款增加和基础货币投放,以及在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影响下的信用扩张,其最终效果也是增加了借贷资本供给。它相当于在图1中,均衡点由E2继续向右移动,利率也被压得更低,这时候就出现强制储蓄了。 对此我们可以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额来衡量,如果存贷差额大于零,则说明金融机构所集中的货币资本中只有一部分转化为借贷资本供给(即贷款),另一部分处于闲置资本的状态,借贷资本供给并没有超出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即信用扩张没有超出国民

17、储蓄所允许的范围,外生因素影响有限;如果存贷差额小于零,则说明金融机构的借贷资本供给和信用扩张已经超出国民储蓄所允许的范围,外生因素对借贷资本供给增加的影响很大,很可能出现了强制储蓄。 我国2003年金融机构存贷差额 单位:亿元年份19881989199219931994200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7425.810786.22346829620.640457.5206119.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10551.314360.12532234128.641395.0157701.1存贷差额-3125.5-3573.9-1854.9-4508-37.548418.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

18、版社;2003年第3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网站()(三)强劲的投资需求并没有挤占消费 如果强劲的投资需求是在挤占消费的前提下形成的,那么首先需要通过信用扩张来使消费者购买力削弱,导致本应用于消费的资源被生产者所利用。但截至2003年11月底,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仅为1.0,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还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扣除价格因素之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仍然增长了9,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8,即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没有削弱,这样就不存在通过挤占消费来支撑投资需求的机制。 从上述论证可以看出奥地利学派解释宏观经济过热的主要问题: 难以解释中国存在的资源瓶颈问题。 难以解释外

19、生因素导致的借贷资本供给增加 难以提供宏观经济政策建议推荐阅读(参考文献):1. 布赖恩等: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商务印书馆,1998 2. 哈耶克(1974):“知识的僣妄”,哈耶克论文集,P381-39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3. 哈耶克(1988):致命的自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 Garrison, R.,Time and Money. London and New Yark ,Routledge., 2001 5. Hayek, F.A, Price and P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and Sons.,1931. 6.

20、Kirzner, L(1997):”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 Market Process: An Austrian Approach, Journal Economic Literature,35.,P60-857. Boettke,P(2002):“The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1950-2000”,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Economic Thought, Oxford,Blackwell,2002 8. 杨天宇. 宏观经济过热的形成机理和判

21、别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11 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学内 容 摘 要理论准备理论框架应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理论准备在新古典的理论框架中,经济变量的自发作用能够自动地产生趋向均衡点的力量,因此均衡点代表了“稳定”均衡;而在马克思那里,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产生的却是偏离均衡点的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在这种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1。也就是说,马克思体系中的均衡点并不具有稳定均衡的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58页。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均衡条件:(vvm/x)(cc) (cvm) c c c c (cvm) (vm/x) (v

22、m/x) v v 二 、理论框架推论一:社会再生产均衡条件的破坏意味着比例失调。第一,比例失调是经常性的,即均衡状态不是稳定均衡,而是经常容易遭到破坏的;第二,从比例失调状态恢复到均衡状态,需要“强制性”地进行平衡,这说明实现均衡的过程可能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马克思指出:“各个领域中使用资本的比例固然通过一个经常的过程达到平衡,但是这个过程的经常性本身,正是以它必须经常地、往往是强制地进行平衡的那种经常的比例失调为前提”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62页。 推论二:消费需求不足与投资需求不足之间有因果关系。 马克思曾经用棉布生产为例指出,某些主要消

23、费品的生产过剩,会通过产业链条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普遍性的生产过剩。马克思写道:“棉布再生产的这种停滞还影响一批别的生产者:纺纱者、棉花种植业者、纱绽和织机的生产者、铁的煤的生产者等等。所有这些人的再生产都要遭到破坏,因为棉布的再生产是他们进行再生产的条件” 1。因此,棉布之类的消费品过剩将导致所有上游产业的生产过剩。而上游产业的生产过剩,意味着生产资料过剩,从需求的角度看就是投资需求不足。可见,生产过剩的传递是通过社会再生产链条进行的,其顺序是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所以,我们可以说消费需求不足与投资需求不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597页。推论三:信用关系创

24、造的虚假需求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掩盖再生产条件遭到破坏的信息。1、 信用关系造成的信息不完全。所有的厂商和销售商都可以通过信用增加自己的支付手段和购买力,从而在上下游产业的厂商之间、厂商与销售商之间“创造”出大量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虚假需求。如果厂商依据包含“信用创造的需求”的虚假市场信号进行扩大再生产,则供给增长将超过需求增长,形成事实上的生产过剩,再生产的均衡条件将遭到破坏。马克思对此曾指出:“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利用,也就是等于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紧张”1。由于错误市场信号的引导,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将会把生产规模维持在供过于求水平。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

25、46页。2、 商业投机造成的信息不完全。 由于繁荣时期需求旺盛,商品价格有所上升,因此投机性交易和对商品的囤积将会因为对未来价格继续上升的预期而出现。投机性的囤积通过减少商品供给加剧了价格上升,因此它可以在生产实际上已经过剩的情况下,继续刺激生产的增长。这种商业投机也是在信用的支持下进行的。马克思指出:“提高价格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暂时从市场上撤走一部分供给,所以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就会增加。为了支付买进的商品而不卖出商品,就要通过商业的票据业务获得货币”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83页。信用的膨胀-收缩过程: 上述情况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尽管在信用支持下,一定时期内这些过剩商品资本的周

26、转可以保持顺畅,但一旦信用出现收缩,则由信用票据支撑的虚假需求就会消失,从而使厂商大量“以需定产”的商品供给成为过剩商品。马克思指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而信用是不可能永远持续扩张的,一旦银根紧缩,虚假需求将消失,大量商品因供过于求而滞销,商品的价格和厂商的利润率将大幅下降,厂商将难以按期偿还贷款或清算汇票,导致一系列企业破产;这又会迫使银行或企业为避免风险而进一步收缩信用,马克思指出:“要求现金支付,对赊售小心谨慎,是产业周期中紧接者崩溃之后的那个阶段所特有的现象”。这将导致更多的企业破产。这就形成了

27、一个从繁荣到萧条的经济周期。对生产过剩的解释: 把推论二与推论三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解释生产过剩的形成。信用和商业投机制造了虚假的消费需求,消费品厂商因此将生产规模维持在供过于求水平;一旦信用收缩,则厂商的消费品生产出现过剩,出现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品的过剩又将通过社会再生产链条传递到上游产业,使各行业均发生生产过剩。另一方面,上游的投资品行业本身也存在信用和商业投机创造的虚假需求。当信用收缩时,投资品行业本身的虚假需求也将消失,这将加剧投资品行业的生产过剩。由于这时的生产过剩是全局性的,即所有行业都已出现过剩资本和过剩商品,厂商已来不及转移资本了,因此也就无法重新实现供给、需求的均衡。只有危机

28、和萧条阶段之后,厂商的大量积压存货和过剩资本逐渐消散时,才有可能通过转移资本、固定资本更新、调整生产规模重新实现均衡。 Cr(a)(c)(b)IDIrIDISIIII2I2I1C2C1r0r1EIEIABCDCCDCSC2C1r1r0ECECLDLrLDLSL1L2r0r1E1E0(d)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政策: a、货币政策:信用扩张厂商出清存货或偿还债务厂商资金流动性增加破产减少或投资能力增加。 我们可以将它与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比: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MiIY) 。马克思主义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只能缓解衰退。 b、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及其所引致的消费会吸收厂商的

29、过剩商品,增加厂商的支付手段,有利于厂商出清存货和偿还债务。 c、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出清过剩商品,解决“积压存货”和“资金紧张”问题d、产业政策:出清过剩资本,解决“开工不足”问题在经济衰退期进行固定资本更新,将增加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并进而增加消费需求,这有些类似于乘数效应。企业之所以愿意在衰退时更新固定资本,是希望降低生产成本,以便在过剩资本的激烈竞争中获胜。政府可以采取的产业政策:第一,加速原有固定资本的折旧,刺激企业的固定资本更新。第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固定资本更新提供技术供给。第三,对资本投向新兴产业的创业期实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由于新兴产业不存在过剩资本

30、问题,对此类产业的投资不仅可以起到与固定资本更新同样的作用,而且不需要以淘汰原有资本为代价。 三 、应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三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凯恩斯主义) 当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M),会引起实际利率的上升(i),这会增加资本的成本,进而导致投资的下降(I),从而使得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Y),因此,传导基本图示可表述为:M i I Y。此外,还有货币政策传导的汇率渠道,这实际是对利率渠道的一种补充,基本观点是:当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M),会引起国内实际利率的上升(i),这会吸引外币的流入,引起本币升值(E),进而使得净出口下降(NE)和总产出的下

31、降(Y),因此,传导的基本图示可表述为:M i E NE Y。 二、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价格渠道(货币主义) 有两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q理论和消费的财富效应,而两种渠道实际上都是通过股票价值来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在q理论中,q定义为企业的市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基本观点是:货币供给下降时(M),公众因缺少货币而减少支出,从而减少对股票需求,引起股票价格下跌(Pe),进而是q的下降(q),根据q的含义,这会引起投资支出(I)下降,最终使总产出下降(Y),因此,传导的基本图示可表述为:M Pe q I Y。 对于消费的财富效应,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他一生的财富,其中包

32、括人力资本、实际资本和金融财富,而股票是金融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股价下降时(Pe),会使得消费者财富减少,进而导致消费的下降(C)和总产出的下降(Y),因此传导的基本图示可表述为:M Pe 财富 C Y。三、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 由于认识到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因信息不对称和执行合同的成本导致的代理问题,经济学家关注信贷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两种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银行贷款渠道理论主要针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中小企业不能像大企业那样直接通过股票和债券市场获得资金,当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M),银行的贷款会随之减少,这会使企业的投资下降(I),最终使总产

33、出下降(Y),因此,传导的基本图示可表述为:M 银行贷款 I Y。 而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通过企业净值来发挥作用的,当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M),股票价格下跌(Pe),这将降低企业的资产净值,即意味着企业抵押较少,这增加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的机会会减少,进而投资(I)和总产出(Y)会下降,因此,传导的基本图示可表述为:M Pe 净值 贷款 I Y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经济正常情况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果企业存在可供利用的闲置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即存在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银行信用的扩张、货币供给的增加(M),可以带来新投资的增加(Inew ),进而是促进宏观经

34、济的增长(Y ),这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一方面的货币就能引起另一方面的扩大再生产”1。因此在正常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把这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图示表示为: M银行贷款 Inew Y 。1资本论第二卷,第55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二、经济衰退时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在经济衰退时期,信用会随着再生产过程的破坏而急剧收缩,企业存在对货币和信用的潜在需求,对此马克思论述道:“只要再生产过程的这种扩大受到破坏,或者哪怕是再生产过程的正常紧张状态受到破坏,信用就会减少。通过信用来获得商品就比较困难。要求现金支付,对赊销小心谨慎,是产业周期中紧接着崩溃之后的那个阶段所特有的现象”;因此,扩张的货币政

35、策(M)可以满足企业对货币和信用的需求,这将有利于企业出清存货、偿清债务(Iinv/Debt),因为“在危机时期,(企业)接受贷款是为了支付,而不是为了购买,是为了结束旧的交易,而不是为了开始新的交易”;逐渐地,随着企业存货投资价值的实现,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会增加、破产的可能性下降;经过一段时期的恢复,企业资金和投资能力增强,这时企业才有可能考虑新的投资( Inew ),进而正常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经济衰退时期的货币传导机制可以用图示表示为:马克思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西方主流货币理论比较:一、与凯恩斯主义的对比: 在经济正常时期,它和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都可以起到通

36、过刺激新增投资来实现宏观经济的增长的目的。然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刺激新的投资来实现经济复苏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在经济衰退时期已经存在着严重的过剩投资,若投资者还要继续投资,则资本过剩和商品过剩势必更加严重。即使在利率下降的条件下,许多投资者也将遭到新的亏损,因此不会有投资的积极性,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将会相当低。对此,马克思指出:“有大量的商品资本,但找不到销路。有大量的固定资本,但由于再生产停滞,大部分闲置不用”1,“因此,如果认为这种情况是由于生产资本的缺乏造成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正好在这个时候,生产资本是过剩了”2。二、与货币主义的对比: 无论是q理论还是消费的财

37、富效应,都是要通过个人货币需求的投机动机发挥作用,资产价格的变化是关键因素。其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能有效评估企业价值的股票市场,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而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这个条件即使在西方也还不充分,因此马克思在论述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时并未考虑资产价格因素。从广义的货币形式理解,金融资产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货币的贮藏手段,而马克思曾明确将货币的贮藏职能排除在流通范围之外,所以也就难以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固然有时代特点的原因,但现代社会中资产价格确实已经成为影响实体经济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需要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货币理论。 三、与信贷学派的对比: 两者都重视银行信贷的作用,但有一个重要的差别: 信贷渠道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贷款增加或减少直接对新投资的增加和减少作用来实现的,在评价利率传导渠道时,我们看到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刺激新投资是难以实现的; 而在马克思主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我们看到:银行贷款的增加的直接作用不是增加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