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1页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2页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3页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4页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风景,报告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学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梦想扶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学识点 (原文):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解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闻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

2、:消散。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成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梦想、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成极点。 7、千里目:眼界广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逐渐地淹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淩,山西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人。少年时豪放不羁,后发奋读书。曾任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主薄,不久因被诬陷而辞官,晚年又做过文安(今河北省文安县)县尉。他曾漫游黄河南北,对边地生活很有体验感想。他与高适、王昌龄齐名,是盛唐

3、时期边塞诗人。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打定: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挚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

4、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入夜,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宏伟。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入夜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扶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入夜,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宏

5、伟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务必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议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生字书写。 教学打定: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

6、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止境用完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困苦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入夜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我认为,低年级孩子由

7、一字一顿地读,到能入味地读古诗,这其中是有层次可循的。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我留神了读的指导的层次,从读准、有节奏地读、摇头晃脑地读至带入情境中读。 孩子们学龄前就有不少孩子学过这首古诗,然而在学习拼音校正读音学习普遍话的时要,我察觉孩子们课前读这首古诗是很有问题的。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他们很轻易读成后鼻音;“更上一层楼”中的“上”和“层”字也是我课上正音的重点。在课堂上,我先请根基较差的学生读,察觉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重视,并且举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书上用着重号把这些易错的生字读音作上记号,指导较差学生能学会并努力掌管好这些生字的读音,通过读带有该字的词及诗句,达成逐步正音的目的。

8、 五言诗句的节奏,都是前二后三处断开,字断音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听老师范读,划出小节,个人练读,表示成果,学生便掌管了五言诗读的节奏。 为了读出古诗的韵味,我引导学生查看图画,了解诗的大意,带着自己的动作读,并教学生学着古人遥头晃脑地读。 通过这样几个层次,学生读起古诗来,就对比有韵味了。 然而,学习薛法根老师的古诗教学,他在过程中学生的诵读贯穿始终。他用心设计了古诗诵读指导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老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4、5个学生读,结果是全班一起读。这一组读的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多遍,学生对这首古诗从目生到熟谙,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理应是很高的。 其次个层次,是“读懂”,“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老师没有让学生集体议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专心地读,细细地想,自己开动脑筋读懂诗句,(这一过程中重点是老师的指导和点拨,)然后再是同桌交流,“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教师追求的不仅是读懂的结果,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切切实实地体验理解古诗的过程。 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引导学生读出对诗歌画面的感觉,想想古诗的“意境、情境,感觉是什么样子”,然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