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问答题精粹9下_第1页
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问答题精粹9下_第2页
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问答题精粹9下_第3页
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问答题精粹9下_第4页
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问答题精粹9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问答题精粹九年级下册公输1、墨子是怎样成功地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答:首先会见公输盘指出攻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 紧接着拜见楚王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第三步与公输盘演习。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哪三个步骤?答:(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

2、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4、墨子见到公输盘, 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答: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5、墨子怎样驳斥了公输盘的“义”? 答: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得出结论:公输盘的“

3、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6、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理屈,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答: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7、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8、“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答: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9、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答: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4、10、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答:“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11、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答: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宋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宋的目的。12、墨子止楚攻宋,除了靠锋利巧妙的言辞外,他的坚强后盾是什么?答: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

5、实质是什么?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什么?答:“得道” “天下顺之”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答:(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4、“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答:“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5、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答: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

6、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6、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答: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

7、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答: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6、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7、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答: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

8、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鱼我所欲也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答: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答: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9、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答: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10、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4、“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5、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答: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6、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答: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7、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答案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

11、,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庄子故事两则1、惠子相梁的主题是什么?答: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2、故事中的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答: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3、两则短文分别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答:第一则庄子讲鹓鶵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做鸱,把功名利禄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第二则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4、第一则,

12、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答: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5、 庄子坚持主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文章在辩论中,究竟谁是胜利者?答: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庄子是靠曲解惠子的意思,才能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是惠子胜利者。但是从辩论本身看,又是庄子胜利了。曹刿论战1、“曹刿请见”的原因

13、是什么?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答:“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6、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答: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

14、经验。邹忌讽齐王纳谏1、“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答: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4、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答:高明在用暗

15、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5、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6、按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基础条件是什么?(2)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什么结论?(3)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答:(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16、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8、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9、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答: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10、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答:

17、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11、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答: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12、简要概述文章的层次大意。答:第一段:进谏的依据。第二段:进谏的内容。第三段:纳谏的举措。第四段:纳谏的效果。愚公移山1、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写出移山的目的是句子。写出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的句子。 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什么?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在哪里?写出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的句子。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侧面看出移山的

18、艰难情形的句子。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或:“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为什么开篇交代山高且大?答:反衬移山之艰难,唯其难,方见愚公移山决心之大、请将第二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答:杂然相许隐土之北始一反焉第一层:提出移山主张,得到家人的支持。第二层:其妻献疑并得到解决。第三层:侧面写移山艰难情形。、“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细节说明了什么?答:移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文中从那些角度烘托了移山之难?答:人员少、工具简陋、路途遥远、山高且大。、围绕愚公移山有哪几种不同的态度?答:主要有三种态度:愚公妻子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及众人的杂然相许。、你怎样看待寓言里愚公的“愚”?答:愚公不愚。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其次,对于山能被移走这一点,他也是成竹在胸的。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