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聚山水旁通意蕴-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山水文学统览_第1页
群聚山水旁通意蕴-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山水文学统览_第2页
群聚山水旁通意蕴-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山水文学统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群聚山水,旁通意蕴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山水文学统览。周立新(平阴县实验中学,山东济南250400)摘要: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山水文学作品进行统览,梳理这类作品发展的基本 脉络,了解它们在审美对象、作品境界和语体特征方面的变化,可以在理清其发展脉络和内 在关系的同时,旁通作品意蕴,了解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传承。关键词:统编教材山水文学作品发展脉络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古代山水文学作品共有八篇。其中,魏晋时期三篇:三峡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唐宋时期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 天寺夜游;晚明一篇:湖心亭看雪。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呈现出中国古代山水文 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在纵向的梳

2、理和横向的比较中理清它们之间的传承,有助于整体把握这 种文体的特点。一、审美对象的变化:从“山水”走向“世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很早就善 于欣赏山水之美。诗经中有很多描绘自然风物的诗句,庄子知北游也有云:“山林 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孔子也曾赞同曾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的生活情趣。古人的哲思一开始就指向山水,从 中认识自己,忘记自己。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山水之中,用心灵 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表现出独到的审美趣味,出现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 文。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

3、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均是其中的杰出代 表。三峡描述的是“自三峡七百里”的景象。郦道元在袁山松宜都记和盛弘之荆 州记的基础上,以天才的想象力写尽三峡山之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以及不同季节 水的不同景象。答谢中书书则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宏观与微观结合,将“山 川”纳入审美。与朱元思书则把“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作为审美对象。到唐宋时期,山水虽然还是士人的审美对象,但这种审美已不仅仅是针对山水本身,还 承担了载“道”的功能。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不管是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政治理想受挫的 失落,还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抑或是欧 阳修醉翁亭记中“与民

4、同乐”的自我陶醉,以及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闲”而不愿 “闲”的深层意蕴,都是个人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在山水中的审美寄寓。晚明时期,商业文化的发展给了士人阶层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出现了徐渭、李贽等一批 以“童心” “性灵”为旗的觉醒士人。他们强调心灵的自由,强调世俗生活的享受,以“艺 术”来经营生活,“月明风清”式的生活是他们所崇尚的。“人无癖不可交” “只可与雅者 言,难以为俗人道者哉”的思想,逐渐成为明代士人的生活美学信仰,张岱则是其中的典型 代表。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作将审美触角延伸至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因 其经历国破家亡之痛,在对世俗生活的追叙中,还多了层历史的厚重感。湖心亭看雪勾 勒

5、西湖雪景,记叙雪中奇遇与其他山水文学有很大不同,“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答非所问的话语,使故国之思渗透在对人、事的追叙之中。换句话说,是在山水之中融入世 俗的生活内容,这是对魏晋以来山水文学的丰富和发展使山水文学开始充溢浓郁的人间烟火 气息。二、作品境界的变化:从“物镜” “心、境”走向“意境”统编教材山水文学作品的选文,也基本体现了这个发展脉络。除了审美对象的渐变之外, 魏晋、唐宋、明清三个时期的时代文化氛围及士人的精神追求不同,导致他们对山水的态度 也不同,反映在文章中,就是山水文学作品审美境界的不同。与朱元思书开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天地一片明净, 因着山

6、水之美,自我也生出“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种对远离 俗务的纯净向往。答谢中书书中,无论是四季的景色更迭还是晨昏的变化,也都传达出 一种蓬勃的生命气息,高山石壁、青林翠竹、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如一幅山水画面呈现在 我们面前,作者与读者一起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慨叹。三峡则是 先写概貌,再分述;先写山,再写水,突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统观这三篇山水 文章,我们不难发现,魏晋士人大都以“欣赏”的态度面对山水,他们描述的是“心对之 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镜”。在对美景的欣赏中,只有情感的自然流露,无论是“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还是“

7、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 忘反”的自述心志,作者都只是景物的欣赏者和自然之美的传递者。正如袁山松在宜都记 中提出的:“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自然山水和魏晋士人在心灵上达到了契合, 陶醉在山水中,得到审美的满足,这正是魏晋名士追求的精神境界。到了唐宋时期,士人已不仅把山水当作审美对象,而且还把山水作为个人情志的载体。 这种寄情山水的现象,在柳宗元等人的山水游记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小石潭记中,柳宗 元借被世人遗忘于“幽僻之处”的小石潭抒发自己遭排挤、被贬谪的忧伤苦闷之情;醉翁 亭记中,欧阳修以“与民同乐”的欢声笑语来反衬自己孤独的心境;记承天寺夜游中, 苏轼那如水般澄澈空明的

8、月色也透露出他涤荡不去的无奈,以及“闲人”自嘲式的豁达。范 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更不是为了欣赏洞庭湖的美一无论是洞庭“淫雨霏霏”之景,还是“春 和景明”之景,“前人之述备矣”。作者是在借洞庭阴晴之景,发议论之实,借以抒发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此来升华自己仕途受挫的痛苦,进而 达到更高层次的心理平衡。唐宋山水文学表现的是士人心灵所营构的世界,即“心境”。不同遭遇、不同性格、不 同心情,使山水在他们心灵中投下不同的影像。无论是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还是苏轼笔下 “藻、衿交横”的竹柏影,唐宋山水文学的审美大多景由情生,景是情的外化。唐宋以来, 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成为士人安身

9、立命、寻求个人价值的主导思想。个人理想受挫后,迫于 无奈,他们才寄情山水,山水只是文人政治失意的寄托而已。至此,山水文学在审美境界上 已发生巨大变化,山水成为“寄情”的载体,作家所写之景即为“心境”,是作者心灵所构 造的世界。到了晚明时期,张岱则创作出另一类山水游记。他在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的同时,又加 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创设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湖心亭看雪中有一段对西湖雪景的描 述:“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景看似与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一样描写山水, 但比较后就会发现,这景是经过张岱加工,并有选择地整体设计过的,

10、有着特别的意味。这 里的景与其个人的人生体验达到了高度融合的状态。茫茫宇宙中,乾坤同白,相形之下,大 者更大,小者更小。这种“太仓梯米”的渺小感,与白色世界中的苍茫感融为一体,折射出 张岱起浮人生的么幻灭感。那么,张岱的这类山水游记是否跟唐宋时期的相似呢?其实,除了写景上都达到情景交 融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以山水寄托情志,山水描 写是主要手段;而湖心亭看雪则在写景之后笔锋一转,继写在湖心亭的奇遇,着眼点并 不仅仅在景上,更在景后的“奇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此句一出,便由天地之境回到世俗之境。“沸” “大喜” “拉”,使得冰冷的雪湖充

11、满了人 间的温度,让张岱“强饮三大白。历经国破家亡,尝尽世态炎凉的张岱回忆起这段奇遇, 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穿越时空、存在于冰冷天地间的难得温暖。这种心灵上的慰藉,不是来自 山水审美、悟道自然,而是来自世俗生活。比起魏晋纯粹的山水审美以及唐宋的情志寄托, 张岱的作品已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世界与我一体,人不是在世界之外认识这个世 界,而是与这个世界同在;把人放入这个世界的际遇中体会,并由此而形成审美超越、人生 感喟等,作品的境界也为之一变。三、语体特征的变化:由“骈”走向”骈散结合”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三篇文章均带有骈文特点。骈文的句式通常两两相对,基本是对偶句,形成均衡的对称美, 读

12、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些骈句 既从容不迫地刻画出大自然的无穷美景,又体现出文言文的独特神韵。尤其是四六句相间, 均衡中略显变化,正如文心雕龙章句中所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到了唐宋时期,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则采用了骈散结合的方式。岳阳楼记在 写景时大量采用骈句的形式,使得文势气韵连绵,层进急促,将洞庭湖的悲景和晴日美景渲 染得淋漓尽致;后半部分则用散句的形式进行议论抒情,句式错落有致,不拘一格,使得文 势如行云流水,给人痛快淋漓的美感。由此可见,散体相

13、较于骈体,更便于叙事和议论。比 如,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中的叙事部分,也都是散体。当然,骈散并没有严格的 规定,一切皆因表达的需要。教材中山水文学作品的语体变化,也大致遵循了山水文整体的 由骈到散,再到骈散结合的变化发展过程,即表达方式及手段不断丰富和自由的过程。虽然 韩愈主导的古文运动对六朝以来的形式压制内容的骈体文进行了批判,但因其独特的表达效 果,其语体特征仍然被保留和继承下来,并得以灵活运用。总之,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山水文学作品进行统览,可以发现,古代山水文学 作品的审美对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渐变的,作品的境界也在不断改变,并在语体特征 方面有所扬弃。学习中国山水文学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从文学的视角了解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参考文献: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