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建设诊断评估自查报告_第1页
未来学校建设诊断评估自查报告_第2页
未来学校建设诊断评估自查报告_第3页
未来学校建设诊断评估自查报告_第4页
未来学校建设诊断评估自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5未来学校建设诊断评估自查报告自2013年底我校被遴选为成都市首批未来学校建设试点学校以来,在成都市教育局综合改革处、高新区基层治理与社会事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积极推进学校未来学校建设工作。截止2017年9月,全校实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班级覆盖初一到初三所有年级的所有班级,基本建成未来学校初样。现将2016-2017年度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组织实施学校的办学理念先进。学校继承成都七中“三体”教育思想,秉承“审是迁善、模范群伦”核心价值观,坚持“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的办学追求。明确地把“未来学校”的建设列入学校五年规划,将通过学习空间的创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课程的

2、丰富、新技术应用优势的凸显、学校组织和管理的优化,加之以彰显适应未来学校发展特质的教师队伍,即形成未来学校实验建构,促进师生真实、自主而快乐的发展。学校针对“未来学校”建设制定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未来学校建设整体规划。规划内容具体、重点突出、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并建立健全未来学校相关的制度建设,包括管理、培训、会议、宣传、经验交流等制度体系。在保障体系方面,着重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手抓,规范管理流程、建立经费使用审核机制。以详尽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未来学校的全面建设,促进学校及师生的发展。学校高度重视未来学校团队的建设,由李笑非校长牵头、分管教学副校长主抓、专家团队引领,教学管理部、教

3、师发展部、信息技术部及其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了以“新技术应用研究共同体”、“未来课堂研究共同体”、“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等研究共同体,开展“未来学校”相关研究。为推进未来学校建设,学校在奖励性绩效发放、年度考核、评优晋级、分级培养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学校“未来学校建设”目标明确,团队成员团结一致、积极实践探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未来年级建设截止2017年9月,我校建有未来班级31个,覆盖了全校所有年级。所有未来班级教室均部署了无线局域网(无线WIFI)、互动液晶电视、无线同屏设备(Apple TV);在未来班级教室笔记本终端(或是平板电脑终端)均能通过无线同屏到液晶电

4、视,教室里均能方便的链接高速互联网。我们正在给每个班牵设光纤,每个班级教室将有独立的网络出口,且带宽达到100M。未来班级的学生均常态化的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新技术支持下的未来课堂在全校所有学科展开。未来班级的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了课堂的高效互动,学生能方便的链接互联网查找资料并且实现多向互动合作。为保障数字化学习的有力推动,学校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现有驻校工程师4名,其中负责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技术服务的驻校工程师2名,负责学生学习大数据管理平台的驻校工程师2名。 三、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

5、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拥有知识的霸主。当教师与学生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需及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才能成为适应未来学校发展的教师。因此,我校一直非常注重信息技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本学年,我们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着重对教师进行意识引领和内功修炼。 1.在学习中增强“面向未来”的意识见多才能识广,眼界决定高度。因此,拓展教师视野,更新教师观念非常重要。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扩大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首先,专家引领。本学年度,我们邀请到上海教科院杨玉东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张文兰教授等专家赴我校进行专题讲座,进行理念引领和技术拓展,开阔教师视野。其

6、次,我们与本地专家学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我们邀请成都大学陈明华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张伟教授作为驻校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省教科所和市教科院各学科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学科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引领。同时,我们也外派教师参加全国各地的交流学习。本学年,我们外派约130人次教师赴北京、深圳、杭州、厦门等地参加诸如“2017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2017年全国智慧教学系列观摩研讨”“2017年成都市steam教育与学科融合交流研讨”的观摩学习与交流活动,以促进教师在培训中思考、反思。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激发了教师登高眺远的“未来”意识与热情,为引领学生提升学

7、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创造了条件。2.在实践中修炼引领“未来”的内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我们也注重在实践中成长。我们通过将技术融入到具体学科的教学中,促进教师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策略:其一,坚持定制式的校本培训。根据教师需求,我校信息技术部与教师发展部、教学管理部通力合作,开展定制式培训,如暑期新技术提升培训、针对“智学网”、“网奕智慧教学平台”、“互动课堂观察”等新平台进行的专题培训等。其二,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首先,我们申报了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研究”,并于本学年举行了隆重的子课题开题会,形成了18个相关子课题,聚焦课程与课

8、堂,在构建“创生”为核心的“未来课堂”的实践研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次,我们将以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骨干教师献课、赛课、新技术研究课等整合,以赛带培,促进实践运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以上策略,教师们或独立钻研、或集体探讨,但都在认真践行并勇于反思。教师们通过学习,开拓了视野、增长了学识、丰厚了底蕴,在实践中碰撞了思想、创生了智慧、凝聚了力量,在反思中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找到了方法,专业发展良好。 二、教师专业发展本学年,学校以成都市未来学校建设计划实施方案为方向,以建设具有“创生智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的,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活动。教师培训的一大重点就是“信息

9、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专题培训。该部分的培训,由现代教育理论培训、现代信息素养培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训等系列组成。通过系列化的相关培训,促进教师在思想上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变革意识、行动是有现代信息素养保障、研究时有与学科课堂融合实践。为了促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专题培训更有效、更合理,学校充分整合和利用了多方培训资源。学校依托魔灯学习管理等在线平台、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省市教科院等教育教学专业研究机构、苹果公司、清华附中等多方资源,开展促进师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训,做到有效选择与合理整合。为形成全校性发展合力,学校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灵魂,确立了全校性研究主

10、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将其申报为全国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 2016年4月隆重开题。依托该课题,学校全体教师在信息化背景下,聚焦学生未来发展,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途径、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展开了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四、基础硬件、空间建设与应用概述学校建有主干网速1000M、100M交换到桌面的高速校园局域网,并通过教育城域网、中国移动500M网络接入互联网。校园内通过路由器、AP等设备实现了办公、教学区域的无线WIFI全覆盖,全校所有教学班级教室实现无线网络覆盖。目前学校正在建设无线无缝覆盖的无线校园网。学校中心机房配有戴尔及联想机架式服务器12台

11、,为全校提供数据存储管理和备份服务。同时配置有苹果服务器2台,为全校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提供云教学平台服务。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学校为全校教师配置了苹果笔记本电脑和iPad终端,部分办公室实现了无线打印功能。学校为信息技术部、教学管理部、图书馆、各名师工作室等配置了高速扫描设备,为数据收集资料整理等提供了方便。学校所有班级均配置了互动液晶电视,有课堂直录播教室4间。学校目前建有精工实验室、机器人教室、3D打印教室、金融实验室、多媒体创艺设计教室,每周开设相应的DIY设计、智能机器人、3D打印与创艺设计、投资与理财、平面设计等选修课。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今年我们把学校的功能教室和

12、教师办公室都更换成了智能门锁或门禁系统,增加了安全性和便利性,实现了各功能室和教师办公室管理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在空间建设方面,学校所有班级教室都配置了无线路由器建立了无线局域网,能够适应未来课堂教学需求,在即将到来的新学年我们还将把光纤牵进各教室,实现班班通光纤。学校还对现有空间如走廊、部分大厅进行了适应泛在式学习的改造,增加了可以随意组合的桌椅等,让学生可以随时随意的进入学习状态。在下一步将要实施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将增加学生学习交流、共享的空间,校园室外的坐凳密度达到25-30平方米/人,室内也将搭建各种共享的学习空间。还会新建天空农场、梯田农场、智能生物园、多功能运动场、电子阅览室等未

13、来学习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长终生发展提供学习空间和平台。在功能教室的建设上,这个学年将新建成机器人教室、全自动化设备的服装设计制作工作室、数字化生物实验室,为学校的创客空间增添新的功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更多的可能。 五、软件建设与使用学校教学资源库系统建设采取共享国家级、省级、市级资源库系统、共建共享区级资源库系统、自主开发校级教学资源系统的方式建立。目前学校完成了省级资源库的师生注册工作,注册率达到90%,师生能够有效的使用省级资源库为自身的教学服务。我们还建立了自己的教学资源整合系统,采取校内共建共享的机制,通过该系统我们汇聚了教师的精品微视频、教学设计、学习卡等教学资源。我们还建立

14、了师生教学APP资源库,全校师生通过登录相应的系统就可以不用登录到appstore里就可以下载到学校公用账号购买的app,极大的方便了师生的教学运用。学校还引进了超星图书阅读系统,学生通过扫描阅读机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把阅读机上的电子书下载到自己的手机或则平板电脑终端进行阅读。目前学校师生常态化的将iTeach教学平台、QUIP等平台应用到了平时的教学中。这些平台支持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反馈,支持学生任务式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支持公共知识的及时创造、生成、存储和展示,支持学生对互联网学习资源、专家资源的利用、分享和生成。iTeach教学平台、盒子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实时数据的收集功能,能够对学

15、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上两个平台支持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持续学习。另外我们还建立了很多学科应用软件库,几乎每一个学科都有相应的教学app供师生选择。本学年我校还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进行战略合作,正式引进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建立更加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该评价平台从诚信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组织协调、活动实践、个人成长、集体奖励、其他等九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在本学年度我们也正式引进了极课大数据分析平台-智学网。该平台以常态化学业信息采集存储和集中式动态学业档案管理为基础,通过图像模式识别,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结合先进的ILP适应

16、性教学模型来提升精准化教与学,实现全面、即时、精准的过程性评价与反馈,同时为学校管理层有效管理、决策与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及动态监控。该大数据学生考试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教育活动中点滴微观行为的捕捉,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最直接、客观、准确的教育结果评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转变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师教学考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不改变教师传统教学习惯的前提下,符合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把日常作业/考试与质量分析模块关联,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针对性的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并能够根据每个学生情况进行精准个性化指导。该平台解决数据收集有效性的同时,对题库中教辅/试题参数进行回归

17、处理,教辅/试题质量更符合学校实际教学需求,建立了学校的校本数字资源中心。通过该平台自动建立学生的个性化错题库,学生可根据错题库的积累寻找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学案、教案、微课、课后直播课等资源的学习进行自适应学习与提升。学生可进行历次测评数据的对比分析,通过做过的作业、习题、试卷中的错题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同时还能够把“容易出错题”、“难点题”、“典型题”、“好题”等自动分类整理成册,使得学习重点突出、更加有针对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成绩。另外该平台还将学生的学情数据包含错题、原卷自动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轻松掌握孩子的基本动态,有效地解决了家长对

18、孩子学习情况的担心,促进发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主体功能,给学校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将日常的作业、周练、考试、作文等过程性与结果性数据进行伴随式的采集形成教学大数据,教师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资源,可以明确掌握每个学生和群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新的多层次的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有效协助教师高效备课及精准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和泛在的学习环境。学校可通过该平台获得总体教学质量评估报告,并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快速解决;同时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队伍水平,真实反映教师的工作成绩,反映教师的出题水平,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提供决策支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数据经过积累和分析,有本校

19、属性的校本数字资源库自动建成,彰显学校特色。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年度我们还引进了互动课堂观察平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及有关观察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收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诊断与分析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平台”共设计了五个观察教与学行为的量表,就是为了比较全面地采集课堂上“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以达到展现课堂优秀、精彩行为,矫正偏差性行为的目的。每个量表中的各项指标具体解决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即时评价

20、的问题。“课堂观察平台”的角色有学生、观课教师、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校级管理员、区域管理员等,观察量表还设有教学过程实录、交互研讨论坛、执教者反思、教学效能综合评价和学生学习效能调查表。这些功能有效实现了对课堂的“多元交互式”评价和平台的多种用途。这里的“多元”指评价主体、目标、内容、方式是多样的;“交互”指评价者与评价对象、过程与结果、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交往。我校正在建设基于微信服务号的校园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实现了班级通知、家庭作业、班级空间、选课、请假管理、进出情况、学生评语等数字化的班级管理功能;同时他也将实现教师办公的电子化管理。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几乎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和发

21、布,实现了学校与社会、家长的沟通功能;学校建立官方宣传网站,开设了校长信箱、网上咨询等互动栏目,实现了社会、家长、学校的互动功能。六、课堂教学变革我校于在2016今年成功上半年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并于2016年6月4日成功举行了开题报告会。该课题将深入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与标准,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学校实践框架与体系化策略。在2016年11月,全校所有学科教研组均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成功进行了各子课题的开题。在本学年度期,学校进一步要求,各教研组要认真学习国家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初稿),广

22、泛查阅资料,认真研究,充分吸取组内老师的意见,确认本学科的关键核心素养2-3个, 同时紧密围绕学校课题研究,结合子课题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认真思考并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学生这2-3个学科核心素养,如(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高级思维、合作素养、信息素养、自我认知及反思能力等)的培养,逐步建立学科教学标准和教学体系。包括: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堂评价。课堂学习的目标由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大力推进建构以“创生型翻转课堂”为核心的“未来课堂”基本样态模式研究与实践。各学科以青年教师赛课、骨干成熟教师献课、新云技术研究课、全校微视频比赛

23、等为载体进行研究,凝聚各组集体智慧,探索各学科“未来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尝试利用微视频、学科论坛等手段,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反馈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和顺序进行选择和加工,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和思考,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推动,以及全班补充推进的过程中,让知识在合作探究中不断深入和升华,形成体系化认知。促进创生型课堂教学中里学生智慧高质量的创生。在我校的创生型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由知识中心、任务中心、问题中心转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推动者、支持者。在创生型课堂中教师创造性地教,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

24、习惯出发,在课堂上扮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推动者、支持者。学生创造性地学,学生在课堂上灵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在教师、网络和其它教育资源等的服务与支持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不断获取新知识、建构新经验、产生新体验。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课堂活动的主动设计者、实施者、参与者和评价者。 在七初,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的组织形式悄悄地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在本学年度,我们在2019届全年级11个班100%的学生中继续全面推开数字化学习。至此全校已经有超过80%的学生全面进行数字化学习。在2017年9月本学期,七年级、八年级实现全云班授课,再加上九年级4个云班,全校共25个云班全校31个

25、班级都实现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实现了占全校100%的学生全面进行数字化学习总班级数的80%以上。学校在全校园覆盖无限网络,学生每人一个ipad,随时随地直接访问“创生型学习平台”,获取学习资源,领取学习任务,在网络平台上相互讨论、交流学习内容,接收老师超越时空的点评和指导。初步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网上和往下学习相结合,超越时空、多维参与、主动探究、在线互动的新型学习方式和学习组织形式。在技术支持下的学生多向、立体式的多对多交流,多向立体的交流推进了学生团体知识的深化、系统化。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我校基于课堂的创生性学习评价是指评价师生

26、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流状态、思维状态、学习达成状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和学习结果。教师课堂上的评价,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展开,形成多元的、全面的评价目标体系,促使学生有参与的需要,有表现的欲望。在创生型课堂中,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课堂上的评价老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主动评价者。学生在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动手动脑动口,不断形成和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每学期,在半期考试结束的一周里我校都要开展学生学情调查和家长问卷调查,从网上家长对教学的反馈评价,以便准确把握教学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本学期

27、,我校引进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该系统将更全面、更多元、更系统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促进学生的成长。七初的课堂师生相互尊重、学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支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更加深入人心。本学期,各学科进一步对学生使用IPAD利用新技术进行学习的学法加强指导,对学生利用新技术进行学习的学习习惯加强培养,充分利用“一对一的数字化设备”和网络环境,真正实现高效的个性化学习。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七初课堂焕发出一派新气象,呈现出一派新生态,一个新的课堂秩序正在形成。学校目前

28、建立了3125个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班级,学生使用移动平板作为学习工具,实现了技术工具与课堂活动的深层次融合,实现了学生混合式学习与泛在式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移动平板终端为自身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服务,实现了课堂的多向交流互动。我校自2012年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以来,全校教师进行了多次新技术的使用培训,几乎所有教师都参加了两轮以上的使用培训,加之我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深刻体会到技术对教学的促进的专研精神很到位,所以他们能熟练运用各种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熟练,教学中出现了技术问题能快捷灵活处理;所有教师都知道如何有效进行信息的收集、筛选赛选、呈现,他们还知道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基本规则和

29、礼仪,知道如何面对网络环境中的消极现象,知道如何引导在网络环境中做一个建设新的贡献者。我校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软硬件完成学习项目,出现技术问题时知道如何解决。他们知道如何在网络环境中与人交流的基本规则和礼仪,知道如何面对网络环境中的消极现象,知道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做一个建设新的贡献者。他们常常能够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源和找寻解决学习问题的办法。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移动互联等技术的支持下成为资源的提供者、分享者,具有无限广阔的合作学习的可能性。六、课程建设我校秉承七中“解决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问题,满足学生的爱好需要”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整合成都七中40多年形成的“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协同

30、发展”的课程建设经验,结合高新区的区域优势,不断挖掘潜力,初步形成了校本化实施的国家课程+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适应本校学生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我校教师课程意识较强,通过各级教研部门组织培训,全校教师集体学习,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教研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对本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都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将课程标准较好的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我校课程改革,各教研组、备课组老师们都能创新性的将国家课程进行适合本校学生特色的校本化实施,如:语文、英语等学科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将其融入到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素养提升作为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

31、重要内容等。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深入研究教材外,还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并将其统整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学力水平和课程学习生成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实施,建立具备教师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我校信息技术学科在整合现有国家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开发了C+编程基础、iPad影视制作、3D打印-打印现实与未来、智能小车、智能硬件等五门信息技术模块化教学课程,供常规信息技术课学生选课使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目前我校初步形成了每学期开设60余门精品选修课程、,20多个学生社团、40余门行走课程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我校每年9月会制作本学年学校选修课程指南并下发给学生和家长,在每学期期初会组织学生在学校课程平台上进行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