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v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v甲乙甲乙C两物体在15s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两物体在20s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2如图为一物体朝固定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在下列四种运动中,何者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最可能以如图表示()A汽车沿着直线自静止加速的过程B物体由静止自由铅直掉落的过程C机车沿直线运动,紧急刹车至静止的过程D保龄球在无摩擦力的水平面上,沿着直

2、线滑动的过程3小亮、小高两人站在100m赛跑的跑道上,小亮站在起点退后10m处,而小高则站在起点处,开始同时起跑,他们同时到达跑道的终点。现在让小亮和小高均向前走10m,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同时起跑,则他们此次比赛所用时间之比是()A100:99B10:9C99:100D11:104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倡“吃动平衡,天天运动”,李老师喜欢绕东区广场行走,通过手机软件测得40min行走6000步,路程约4km据此估计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行走的平均速度和进一步的长度下列选项中最合理的一项是()A6km/h65cmC6km/h20cmB1.5km/h1.2cmD1.5km/h0.6cm5甲、乙

3、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6如图a,在平直高速公路上的某时刻,甲、乙两车相距s,经过时间t后,两车距离变为s1(s1s)两车的st图象如图b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b中的图线表示的是甲车的运动情况B图b中的t0时刻表示甲乙两车此时的速度相等Ct时刻一定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Dt时刻可能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7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

4、图乙所示;物体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2s内物体不受摩擦力的作用C24s内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B24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2ND46s内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8甲、乙两小车从相距20m的AB两点同时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时间t后,两小车相距6m,则t不可能是()A20sB260sC140sD180s9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他去上学时,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m/s,为了不迟到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3m/s,他上学的整个路程平均速度为()A2m/sB1.5m/sC1.6m/sD1

5、.8m/s10甲乙两人沿平直路面步行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乙同时出发B前5min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C前10min内两人的路程相等D第10min时两人速度相等11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8s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12小军在操场。上测量了一位同学沿直线骑车的路程和时间,获得如下图数据,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车的运动先快后慢C车的运动先变慢后变快B车的运动先慢后快D车的运动快慢始终不变13如图所示,两列

6、火车并排停靠在站台上,某一乘客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该乘客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乘客坐的列车一定开始前进C一定有一辆列车开始运动B与乘客并排的列车一定开始前进D两辆列车一定都开始运动14如图所示,小学从“东外环怪坡”上骑自行车下来,他并没有蹬踏板,却发现自行车越越快,根据这一生活现象,同学们提出的最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是()15甲、乙两地间距s,某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前s路程的速度为v1,后A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是否越来越大?B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通过的路程是怎样变化的?C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D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

7、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13速度为v2。那么该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vA1222vvB12vv12)23s路程的C3vv122vv12D3vv12v2v1216水平地面上的甲、乙、丙三小车同时同地在同一直线做匀速运动,甲、乙的s-t图像如图所示运动10秒时,甲与乙的距离为2米,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距离,下列关于丙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A丙的速度一定大于甲的速度B丙的速度可能小于乙的速度C丙与甲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同D丙与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二、选择题1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调高C“

8、闻其声,知其人”判断的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音调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18下列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音叉响度大,乒乓球弹开的高度高B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C抽气时,听到罩内的铃声变弱D扬声器发声时,纸片在跳动19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图甲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图乙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C图丙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D图丁中扬声器播放声音时,它面前的蜡烛的火焰会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20杭州高架桥上在靠近居民区一侧会安装如图所示的隔离装置,以减弱车辆行驶噪音对民众的干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行驶噪音主要是由汽车周边空气振动

9、产生的B车速越快,声源振动频率加大,音调减弱C此处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隔音装置的目的是防止噪音入耳21如图所示为不同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时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丁的音调相同B甲、丙的音调相同C甲、乙的音色相同D丙、丁的响度相同22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BCD23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

10、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敲鼓时,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24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必须一看到发令枪冒烟就开始计时,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一定()A少了0.294sB多了0.294sC少了0.34sD多了0.34s25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关于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声音由振动产生的B空气可以传声C固体可以

11、传声D固体传声的速度大于空气传声的速度26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出“声能传递能量”这一性质的是()A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痕B用超声波清洗物体C利用声呐来探测鱼群D汽车利用倒车雷达来探测道路上的障碍物27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C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D八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8图中有关声现象的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按压弦的不同位置来改变发声的响度B乙图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C丙图,向外不

12、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小,推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2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调节手机的音量大小,是为了改变声源振动的频率B宇宙中宇航员必须用无线电交流是由于真空也能传声C“一闻其声,便知其人”是依据了声音的音调不同D声音的响度和声源的振幅有关30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传递能量的是()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B倒车雷达C超声波清洗机D真空罩中的闹钟3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C敲击水瓶琴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D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32中秋佳节,人们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如图

1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锣、鼓、唢呐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B人们通过音调来分辨锣、鼓、唢呐的声音C唢呐做成喇叭形状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D锣、鼓、唢呐的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三、选择题33天气炎热,小明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棒冰以及吃棒冰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表面出现霜,是液化现象B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附近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C吃棒冰时棒冰贴紧舌头,舌头会被“粘”住,是凝固现象D吃棒冰时人感到凉爽,是升华吸热现象34“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味,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

14、正确的是()A“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淞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一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青青园中,朝露待日晞”一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35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是()a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b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c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最小分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d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e读出温度计的示数,记录读数。AabcdeBabcedCcadebDacdeb36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这是一种非晶体物质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此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

15、保持不变D物质熔化时间为10分钟37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是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38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水的容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关于容器中冰的说法正确的是A冰的质量减少了C冰的质量增大了B冰的质量没变化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39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由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判断正确的是()物质酒精水银铅熔点/-117-39328沸点/783571740A温度达到-118时,酒精是固态,水银是液态B温度达到-38时,水银是固态,酒精是液态C温度达

16、到356时,水银和铅都是液态40下面各项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A樟脑丸逐渐变小B河水结冰C露珠的形成D“雾凇”的形成41如图所示是某地天气预报的截图,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A5C读作“5度”B云是由水蒸气组成的C云的形成过程放出热量D雨和雪都是液态的水42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针对这个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B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制冷效果更好C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D简易冰箱与电冰

17、箱的工作原理一样,在工作时都有汽化和液化现象43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晶体的熔点是80C晶体熔化过程持续20minB晶体熔化从第5min开始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收热量44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熔化过程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45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C液化石油气是以气体状态

18、储存在钢罐内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46如图所示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已知海波的熔化温度是4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波在AB段处于固态B海波在BC段既不吸热也不放热C海波在BC段为固液共存的状态D海波在CD段吸收热量47下列关于“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冰糕冒的“白气”和煮饭时锅中冒出的“白气”是同一种物态变化B冬天呼吸产生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C冰糕冒出的“白气”是冰糕升华形成的D烧开水时,壶嘴喷出的“白气”是水蒸气48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t6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

19、物质在CD段是气态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四、选择题49如图,在一台物理科学晚会上,一个女老师站在屏幕后面,表演组在屏幕后面通过灯光,让屏幕前面的观众看到女老师美丽的“剪影”和头顶划过的一道“彩虹”。下列关于“剪影”和彩虹描述不正确的是()A“剪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人造的“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C屏幕前的观众看到“剪影”是由于“剪影”反射光的缘故D会场所有观众都能看到彩虹是因为光透过屏幕时发生了漫反射50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目标,在平面镜不动的情况下,可将激光笔入射点位置不变,逆时针转一定的角度;入射点位置不变,顺时针转动一定的角度;入射角不变,但向左平移一段距离;入射角不变,

20、但向右平移一段距离可行的办法是()ABCD51如图所示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树在水中的“倒影”B水面处于“折断”的铅笔C阳光下树的影子D天空中出现的彩虹52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A都不能成像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53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与光现象有关的精彩诗句,如辛弃疾的“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其中“天在清溪底”属于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D光的色散54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A

21、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在水面处“折断”了B月光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C平静的河面映出桥的“倒影”D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形成圆形光斑55如图所示,人眼看到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发生了弯折,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图中的ABCD56如图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B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A光线aB光线bC光线cD光线d57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为了探究像与物之间的关系,在对蜡烛A和B的选择中,合理的是()A长度和粗细均相同C长度不同,粗

22、细相同B长度和粗细均不相同D长度相同,粗细不同58生活中能经常见到各种光现象,下列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A花窗漏影B水中倒影C雨后彩虹D树荫下的光斑59下列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天空彩虹B日食美景C耀眼幕墙D水中倒影60秋天是苹果收获的季节。为了提高果品质量,果农朋友会在果树下铺一层银色地膜,这样能使苹果的红色度提高约1倍。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苹果吸收了红色光,所以看起来是红色B在漆黑的夜晚,红苹果能发出红光C苹果树下铺地膜是为了吸收太阳光D苹果树下铺地膜是为了反射太阳光61晚上,小明在自己的家庭实验室探究“光的反射现象”,他把一小平面镜放在白纸上,用手电筒正对白纸

23、和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他父亲在远离桌子的地方观察,下列对他父亲观察到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A白纸看上去很暗,因为电筒光在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B白纸看上去很亮,因为电筒光在白纸上发生了镜面反射C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电筒光在镜子上发生了漫反射D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电筒光在镜子上发生了镜面反射62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甲所示,根据此图中红、蓝光折射的情况做下列判断:直线MN左半侧由红色绘成,右半侧由蓝色笔绘成,分界点为O,如图乙所示,将三棱镜放在MN上后,透过三棱镜(人眼视线如图丙所示)观察到的应是下列中的ABCD63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

24、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6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与海市蜃楼成因相同的是A凿壁借光B水中折筷C手影游戏D水中倒影五、选择题6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cmf15cm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

25、应靠近透镜A只有和B只有和C只有和D只有和66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为下图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0、小于15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缩小像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在凸透镜前放一个凹透镜。67如图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几位同学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下述观点正确的是()A将照相机靠近两位照相的人,可以看到两位照相人的全身像B调整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人像变小时,应增大相机镜头

26、和胶片之间的距离C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D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68物体在凸透镜前30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20cm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A正立、放大的虚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6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

27、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70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距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cm,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A13cmC25cmB8cmD35cm7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7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沿主光轴由90cm处移

28、至120cm处时(蜡烛图上未画出),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的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若他再将蜡烛在光具座上沿主光轴移至135cm处,移动光屏再现一清晰的像,则屏上的像一定是()A缩小的像B等大的像C放大的像D正立的像73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8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而当他把蜡烛移至距凸透镜16cm处时,在光屏上又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A24cmB18cmC8cmD12cm74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所

29、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虚像C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放大的像B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D该实验现象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75城市的很多街口都安装了360高清晰摄像头,由公安局实施24小时监控,来保护人民的安全,摄像机的像距几乎不变,但镜头的功能类似于人眼睛的晶状体,焦距可以调节,如图所示,某嫌疑犯在成像板上已经成清晰的像,此时镜头的焦点在F处,在监控此人的过程中(该人在成像板上的像保持清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管该人走近还是走远,所成的像都是正立缩小的实像B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a点C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

30、变在c点D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76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用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实验,他将远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调节光屏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取下远视眼镜片,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要想使光屏上的像再次变得清晰,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光屏靠近凸透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光屏远离凸透镜保持光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光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靠近凸透镜ABCD77以下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实像不可能与物体是等大的B实像一定是光发生折射形成的C虚像在

31、成像时没有光进入人眼D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78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物距u=30厘米,像距v=20厘米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若烛焰移到离凸透镜12厘米处,所成的像一定是A倒立的B正立的C放大的D缩小的79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可在凸透镜另一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清晰像。现将该物体向凸透镜移近2cm,关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及再次成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5cm;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25cm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适当距离,一定能再次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像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可能在光屏上不能再次成像ABCD80一物体从距凸透镜5倍焦距处移到2倍焦距处的过程中()

32、A像由大变小,像距由小变大B像由小变大,像距由大变小C像和像距都由大变小D像和像距都由小变大【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10s一、选择题1C解析:C【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到,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其速度大小是vs甲,甲10ss,所以vv,A项不合题v乙s乙,在10s内,甲、乙走过的路程大小关系是s甲乙甲乙意;B从图中可以看到,在1520s内,甲物体是静止状态,不是匀速运动,B项不合题意;C从图中可以看到,两物体在15s走过的路程都是100m,所以两物体在15s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选项C符合题意;D从图中可以看到,两物体在20s时走过的路程不相同,它们不会相遇,

33、D项不合题意。故选C。2C解析:C【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增大而减小,分析各个选项提供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情况进行判断解:由图可知,图象反映的物体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增大而减小A、汽车沿着直线自静止加速的过程,速度在增大,不符合题意;B、物体由静止自由铅直掉落的过程,速度在增大,不符合题意;C、机车沿直线运动,紧急煞车至静止的过程,速度在减少,符合题意;D、保龄球在无摩擦力的水平面上,沿着直线滑动时,速度大小不变,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能从图象知道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情况是分析的突破口,分析各选项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是关键3A解析:A【详解】据题意,开始时,二人所用时间

34、相同,即t1t2=11,路程之比为s:s110:10011:1012s由vst可得速度之比v1v2s1t12t21111110101二人均向前走10m时,二人的路程之比为s1s2100:9010:9速度之比不变,故二人所用时间之比为1011100s9t1t2s1v122v1099故选A。4A解析:A【解析】运动的时间t40min2h,路程s4km4105cm,则陈老师行走的速度:3h6000步vs4km6km/h4105cmt2,一步的长度为366.7cm/步,最接近于65cm故A正确5B解析:B【解析】乙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南运动,说明乙车向北运动;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北运动,此时有

35、三种可能:一是甲车静止不动;二是向南运动;三是也向北运动,但速度比乙车慢故选B【点睛】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抓住以地面、树木或建筑物为参照物判断出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逐个分析,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6D解析:D【详解】A、由图b可知,两车同时出发,在0t0时间内,两车的距离逐渐减小,说明是甲车的速度快,由st图象可知,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斜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越快,图b中,图线的倾斜程度越大,所以图线表示甲车的运动情况,则图线表示乙车的运动情况,故A错误;B、图b中的t0时刻,说明两车的位置相同,表示甲乙两车相遇,由A的分析知,两车的速度不相等,故B错误;CD、

36、由A项解答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两车距离变为s1(s1s),有两种情况:一是甲车尚未追上乙车,二是甲车超过乙车;所以,t时刻可能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也可能在t0时刻之后,故C错误,D正确7D解析:D【详解】A由图丙的v一t图象可以知道,在02s内,物体速度为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由于有相对运动趋势,所以受静摩擦力,故A错误;BC24s内时,物体处于加速状态,由图乙的F-t图象可知在24s内,推力F=3N,此时物体加速处于非平衡状态,故拉力与摩擦力不是平衡力大于3N,故BC错误;D46s由图丙可知,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故D正确。故选D。8D解析

37、:D【分析】根据图a和图b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首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乙两小车的速度,经过时间t后,甲、乙相距6m时有以下情况: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甲追乙还没追上相距6m;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甲已经追上乙并且超过乙6m;甲、乙相向运动,两车未相遇相距6m;甲、乙相向运动,两车相遇后相距6m;根据路程关系列出等式即可求出时间t。【详解】由图象可得:甲的速度v甲s甲t甲2.4m6s=0.4m/s;乙的速度v乙s乙t乙3.6m12s=0.3m/s;根据题意可知,经过t后,甲、乙相距6m时,有以下情况:(1)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甲追乙还没追上相距6m,题意知

38、:0.3m/st+20m=0.4m/st+6m,解得:t=140s;(2)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甲已经追上乙并且超过乙6m,由题意知:0.4m/st=0.3m/st+20m+6m,解得:t=260s;(3)甲、乙相向运动,两车未相遇时相距6m,由题意知:0.3m/st+0.4m/st=20m6m,解得:t=20s;(4)甲、乙相向运动,两车相遇后相距6m,由题意知:0.3m/st+0.4m/st=20m+6m,解得:t37s;综上所述,ABC有可能,D不可能,故D符合题意。9B解析:B【详解】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小明走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111s600m2=2v1m/

39、s1300s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11s600m2=2v3m/s2100s从家到学校总时间t=t1t2=300s100s=400s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vs600m1.5m/st400s故选B。10C解析:C【分析】(1)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人开始运动的时刻,然后得出甲乙是否同时出发;(2)根据图象得出甲开始运动的时刻即可得出前5min内甲的运动状态;(3)根据图象直接得出前10min内两人的路程,然后得出路程关系;s(4)在s-t图象中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一组数据,根据v求出两人的速t度,然后得出第10min时两人速度关系。【详解】A由图象可知,乙从t=0时开始运动,甲从t=5m

40、in开始运动,甲乙不是同时出发,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甲从t=5min开始运动,前5min内甲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C由图象可知,前10min内甲乙两人运动的距离均为0.6km,所以前10min内两人的路程相等,故C正确;D由图象可知,甲乙两人运动时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5min10min内,甲运动的路程为0.6m,乙运动的路程为0.6m-0.3m=0.3ms由v可知,甲乙两人的速度不相等,所以第10min时两人速度不相等,故D错误。t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s-t图象的了解与掌握,要注意s-t图象反映物体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能直接读出路程。11D解析:D【详解】A由图可知,甲同

41、学是在4s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由图像可知,4s8s内,两同学同时出发,甲和乙的图像都是一条斜线,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0s8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由图像可知,甲乙两个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同学从4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4s,则甲的速度tvs甲甲甲5m4s1.25m/s乙同学从0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8s,则乙的速度v乙s乙t乙5m8s0.625m/s故D错误,D符合题意。故选D。12D解析:D【详解】第1段路

42、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1s1t120m1s20m/s第2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2s2t230m1.5s20m/s第3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3s3t340m2s20m/s第4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4s4t425m1.25s20m/s第5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tvs55545m2.25s20m/s由此可见,小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相等,匀速直线运动是指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图中时间间隔不同,运动的距离不同,平均速度相等,因此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值为20m/s。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13C解析:C【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

43、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详解】该乘客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说明两列火车之间的位置一定发生了变化,则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可能有一辆列车开始运动,另一辆列车静止,可能是乘客坐的列车开始前进,也可能是与乘客并排的列车反向前进;两辆列车可能都开始运动,且两辆车的速度大小不同。综上分析可知,只有C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根据运动状态确定参照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判断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方法即可正确解题。14D解析:D【详解】A已知下坡过程中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速度一定是越来越大。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A不符合题意;B自行车无论如何

44、运动,只要在运动,路程一定是增加的,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B不符合题意;C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压力和路况是一定的,其它影响运动速度的因素不明确。此问题不容易探究,C不符合题意;D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但是不是匀加速还是一般的加速运动,利用刻度尺(测绳)和秒表,测量不同路段(或时间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就可以得到不同路段(时间段)的速度及全程的平均速度,比较测量结果就能确定速度变化的规律。此问题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D符合题意。故选D。15C解析:C【详解】由题意可知,前1s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是3v1st311s3v1后2s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是332st22sv3v22那么该小车从甲

45、地运动到乙地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stt123vv122vv12故选C。16C解析:C【分析】s(1)由图象读出甲、乙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求出其速度;t(2)根据svt求出经过10s时甲和乙通过的路程,根据甲、乙的距离为2m,判断出甲、乙的运动方向;根据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判断出丙的速度,最后比较三小车的速度大小关系。【详解】由图可以知道甲的速度为v甲s甲t甲0.9m6s0.15m/s,乙的速度为v乙s乙t乙0.3m6s0.05m/s,大于甲的速度;设丙的速度为v,运动10s时,丙通过的距离为运动10s时,甲走过的路程为svt0.15m/s10s1.5m,甲甲甲乙走过的路程为svt0.0

46、5m/s10s0.5m,乙乙乙由于运动10s时,甲与乙的距离为2m,那么甲、乙运动的方向相反;又知道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距离,那么可以推理出甲和丙的运动方向相同,丙的速度可能小于、等于、丙svt10v,丙丙丙丙由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距离可知1.5m10sv0.5m10sv,丙丙求解可得v0.05m/s,所以丙的速度不可能小于乙的速度;甲和丙的运动方向相同,丙甲、乙运动的方向相反,那么丙、乙运动的方向相反,不可能相同;故选C。二、选择题17D【详解】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声,故A选项错误;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响度大,故B选项错误;C“闻其声,知其人”判断的依据是人

47、发出声音的音色,故解析:D【详解】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声,故A选项错误;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响度大,故B选项错误;C“闻其声,知其人”判断的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故C选项错误;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故D选项正确。故选D。18C【详解】A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B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C抽取玻璃罩内的空解析:C【详解】A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B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8、,故B不符合题意;C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符合题意;D扬声器发声时,纸片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9B【详解】A拨动尺子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显示噪声的等级,但不能控制噪声,故B错误,B符合题意;C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解析:B【详解】A拨动尺子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显示噪声的等级,但不能控制噪声,故B错误,B符合题意;C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C正确,

49、C不符合题意;D扬声器播放声音时,它面前的蜡烛的火焰会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B。20C【详解】A行驶噪声主要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各部件振动产生的,故错误;B车速越快,声源振动频率加大,音调越高,故错误;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正确;D隔音装置的目的是阻断噪声解析:C【详解】A行驶噪声主要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各部件振动产生的,故错误;B车速越快,声源振动频率加大,音调越高,故错误;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正确;D隔音装置的目的是阻断噪声的传播,故错误。故选C。21A【详解】A甲、丁的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A正确;B甲、丙的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

50、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C甲、乙的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C错误解析:A【详解】A甲、丁的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A正确;B甲、丙的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C甲、乙的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C错误;D丙、丁的振动幅度、振动频率都不同,音调、响度都不相同,故D错误。故选A。22B【详解】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抽去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使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解析:B【详解】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抽去

51、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使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说明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符合题意,不合题意。故选B。23D【详解】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

52、机发出的声音解析:D【详解】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则说明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D敲鼓时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D符合题意。故选D。24A【详解】光的速度比声的速度传播的快,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减少的时间为故选A。解析:A【详解】光的速度比声的速度传播的快,如果计时员听

53、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减少的时间为ts100m0.294sv340m/s故选A。25D【详解】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由于远方敌人的马蹄声,通过地面能较快地传递过来,比空气传声还要快,即固体传声的速度大于空气传声的速度。故选D。解析:D【详解】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由于远方敌人的马蹄声,通过地面能较快地传递过来,比空气传声还要快,即固体传声的速度大于空气传声的速度。故选D。26B【详解】A利用超声波来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痕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利用超声波来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C利用声纳测海深是利用了

54、声音能传递信解析:B【详解】A利用超声波来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痕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利用超声波来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C利用声纳测海深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D汽车上的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7D【详解】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A正确,不合题意;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正确,不合题意;C扬声器发出的声解析:D【详解】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A正确,不合题意;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

55、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正确,不合题意;C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正确,不合题意;D瓶内水位越高,质量越大,敲击时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8A【详解】A手指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弦的长短,从而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则会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A符合题意;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通过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解析:A【详解】A手指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弦的长短,从而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则会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A符合题意;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的振动不易

56、观察,通过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随着空气越来越少,手机铃声越来越小,可知,若空气全部被抽走,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故D正确,D符合题意。故选A。29D【详解】A调节手机的音量大小,是在调节声音的响度,则是在改变声源振动的幅度,故A错误;B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音色是声音的特质,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对不同的声音进行解析:D【详解】A调节手机的音量大小,是在调节声音的响度,则是在改变声源振动的幅度,故A错误;B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57、C音色是声音的特质,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对不同的声音进行识别,故C错误;B响度是振动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故D正确。故选D。30C【详解】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B、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来发现车后障碍物,故B错误;C、超声波清洗机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来清洗一些精密的器件等,故C正确解析:C【详解】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B、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来发现车后障碍物,故B错误;C、超声波清洗机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来清洗一些精密的器件等,故C正确;D、真空罩中的闹铃虽然在振动,但我们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58、故选C。31B【详解】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可以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没有产生振动,不能产生声音,故B符合题意;C敲击水瓶琴,水瓶琴振动发声,故C不符合解析:B【详解】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可以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没有产生振动,不能产生声音,故B符合题意;C敲击水瓶琴,水瓶琴振动发声,故C不符合题意;D响铃的闹钟能产生声音,但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没听到声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2C【详解】A即使是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如果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也属于噪声,故A错误;B因为锣、鼓、唢呐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

59、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故B错误解析:C【详解】A即使是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如果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也属于噪声,故A错误;B因为锣、鼓、唢呐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故B错误;C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故C正确;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是有关声音的知识考查,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难度不大,属基础知识的考查。三、选择题33C【详解】A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表面出现霜,是水蒸气直接形成了固态冰,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B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

60、,棒冰附近出现“白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C吃棒冰时棒冰贴紧舌头,舌头会被“粘”住,液态水凝固成了固态冰,故C正确;D吃棒冰时人感到凉爽,是由于固态冰熔化时需要吸热,故D错误。故选C。34D【详解】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正确。故选D。35D【详解】测量液体温度时,要先估测液体的温度;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