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全套课件_第1页
新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全套课件_第2页
新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全套课件_第3页
新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全套课件_第4页
新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件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学习目标1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文明成果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工程。导入新课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中的诗句。古称上下东西南北四方为“六合”,也就是中国全境。“秦王扫六合”指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比较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功过的诗。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这就要求我们对诗中所描写的史实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秦始皇是如何统一中国的,以及他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

2、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新课探究秦灭六国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赢政个人的作用则是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新课探究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背景: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秦国采取了正确的军事方针;长平之战,东方六国无力御秦;秦国赢政个人雄才大略,具有超人胆魄,善于任用贤人,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新课探究秦灭六国的过程图新课探究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灭六国

3、咸阳秦新课探究秦统一全国后,并没有停止统一中国的脚步。秦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发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主要有七国,史称“战国七雄”。秦国实现统一,使“七雄”变成了“一统”。思考:秦统一中国是好事还是坏事?有何作用?秦朝形势图新课探究秦统一中国是一件好事。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新课探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一是秦统一后,原先各自为政形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巩固统一

4、。新课探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1)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秦始皇在灭掉六国之前,称为“秦王”。“王”在西周、春秋和战国前期,是天子的称号。战国中期以后,周天子的权力日渐衰弱,威信已无。各国的诸侯相继称王,争夺天下。新课探究我统一天下德盖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新课探究(2)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王绾新

5、课探究(3)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新课探究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和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有什么区别呢?分封制的官吏是世袭的,郡县制的官吏则是随时可以被皇帝罢免的;分封诸国的官吏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利,如军事、行政的权力,郡县制的官吏则没有独立的军事权力,所有事情都是皇帝掌控。中央直接管辖郡县,彻底改变和废除了过去的世袭制和分封制,保证了中央政令贯彻到基层,使各郡县不容易造成割据纷争。新课探究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监察行政军事最高

6、统治者中央政府郡县地方政府郡县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新课探究由上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利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成为了权力的中心。这是一套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的体制,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新课探究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新课探究统一货币秦始皇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

7、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新课探究统一度量衡度长度衡重量量容积度是计量长短的,统一后度的单位有寸、尺、丈;量是计量容积的,统一后量的单位有合、升、斗;衡是计量重量的,统一后衡的单位有铢、两、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新课探究交通方面战国时期,各国道路宽窄不同,车辆种类繁多,车轨尺寸混乱。因此,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秦皇古道新课探究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派蒙恬大举反击匈奴,为了防止匈奴贵族的侵扰,秦始皇又下令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 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都曾在北边“筑长城以拒胡”。于

8、是秦始皇征调大量人力、物力,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临洮辽东新课探究开凿灵渠,开发南疆。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统一岭南时,命史禄兴修了灵渠。灵渠的修建,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新课探究咸阳东海陇西南海长城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随堂练习DDCC课堂小结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件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学习目标12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9、。掌握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时间、原因和历史意义,了解巨鹿之战、楚汉之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导入新课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但秦朝仅存在了十几年,真可谓是一个“短命王朝”。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学完这一课,你就会弄清这些问题。新课探究秦的暴政赋税沉重秦始皇修建那么多工程,当然需要大量的钱。为了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他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赋税。田租、口赋、杂赋等加起来就占去了农民全部收人的三分之二以上。人们是这样描述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的:“男子

10、力耕不足食,女子纺织不足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百姓的生活是如何地悲惨。新课探究徭役兵役繁重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50万,南戍五岭50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70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新课探究骊山陵阿房宫新课探究秦长城遗址秦直道新课探究刑法严苛材料二秦简记载,五人共同行盗,即使只抢一钱,每个参与者都要断左足,平民偷东西不到一钱,罚劳役30天。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严苛的刑法:连坐 族诛 肉刑 车裂 腰斩 活埋新课探究秦二世的统治更

11、加黑暗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继位,人称秦二世。他的统治更加残暴,连秦始皇都望尘莫及。这样就使朝廷上人人自危,忠臣不敢说话,奸佞小人当道;民间则民怨沸腾。新课探究前212年坑儒焚 书 坑 儒前213年焚书新课探究“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巩固统一的角度出发所采取的思想方面的措施。这种加强思想控制的做法并不可取。这种行动带有野蛮性和残酷性,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摧残。“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文化专制而采取的一项暴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为此许多封建帝王对其效法,大搞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而且,“ 焚书坑儒”也没有阻止秦王朝的短命。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做法可不可取?如何评价“焚书坑儒”现象?新

12、课探究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夏。地点:大泽乡,在今安徽宿州。领导人:陈胜、吴广。事件:大泽乡起义。原因: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但在到达大泽乡后遇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走投无路后,便被迫发动起义。新课探究经过:起义发生后,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接连攻下了几座县城。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并封吴广为假王,接着就派主力军向秦朝的都城咸阳方向进攻,一直打到咸阳附近骊山。秦起义军直逼咸阳,直接威胁秦的都城。结果: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不到半年,起义就被镇压下去,陈胜、吴广也相继被部下杀害。意义:陈

13、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新课探究秦朝经过多次战争统一六国后,人民受战争的苦难十分严重,正是需要休养的时候,而嬴政却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使得人民在战争之后又背上了更沉重的枷锁。著名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国,但是在经过一百多年后,它已经成为一种僵化的制度。以陈胜、吴广起义为例,他们因为大雨而延误了期限,本来完全可以从轻或者避免刑法,但是在秦国僵化的法律下,他们一定要被处死,这使得人民对政府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新课探究陈胜、吴广起义经过大泽乡起义攻陈县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

14、害杀秦军建张楚新课探究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灭掉了秦军主力,同时,刘邦趁机攻入咸阳,威名赫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破 釜 沉 舟新课探究项羽、巨鹿之战项羽先祖世代为楚将,封于项,故称项氏。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杀会稽郡守,起兵响应陈胜、吴广起义。他们找到在民间牧羊的楚怀王的孙子心,立为楚王,仍称楚怀王。章邯率大军前来镇压,项梁战死。章邯随即渡河击赵。赵地的起义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遭到秦军的围困,形势危急。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往救。宋义到安阳逗留不进,项羽杀死宋义,“乃悉引兵渡(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15、”。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指挥楚军发动了巨鹿之战,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地”,九战九捷,摧毁秦军主力,从而解了巨鹿之围。新课探究楚汉之争西楚霸王 项羽汉王 刘邦PK新课探究由于项羽原本就是楚国名将的后代,加上巨鹿之战后,他的威望和实力都大增,不但自封为西楚霸王,还封刘邦为汉王。因此,人们就把他们争夺天下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项羽、刘邦之间的战争为什么称为“楚汉之争”?新课探究战争初期项羽无论在实力还是威望上都占据优势,但公元前202年他却被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项羽在乌江边上自刎而死,刘邦则建立了西汉王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是汉高祖。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新课探究刘邦

16、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项羽在用人方面不如刘邦。一开始项羽的兵力远远地超过了刘邦。项羽性格暴虐、刚愎自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渐渐众叛亲离。楚汉之争开始时,刘邦兵力较弱,但他礼贤”下士,得到了张良、韩信等谋士良将的辅佐。刘邦比项羽更得民心。比如,刘邦在关中废除了秦朝残酷的刑法,还“约法三章”,赢得了人民的支持。项羽虽然能征善战,但是他放纵部下烧杀抢掠,违背了民意。所以,项羽失败是他因为在用人和策略等方面不及刘邦。新课探究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战争目的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农民起义楚汉之争反抗秦的暴政农民阶级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

17、权夺利斗争农民战争新课探究随堂练习BDAC课堂小结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件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习目标12了解刘邦开国、西汉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以及文景之治等相关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汉文帝提倡节俭”的内容,逐步培养节约资源的意识。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强大的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倡导者,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永远闪耀着历史光辉。秦王朝被推翻之后,由谁建立新的王朝,由谁做皇帝,成了当务之急,是项羽还是刘邦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

18、“文景之治”去一探究竟。新课探究西汉的建立交战双方:“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时间: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4年)结果:刘邦战胜了项羽性质: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战争楚 汉 之 争新课探究“楚汉之争”是区别于农民战争的另一场战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战争。因为刘邦和项羽在灭秦时是反秦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的目的是推翻暴秦的统治;到楚汉战争时,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战争的目的就变成了为争夺政权、帝位而厮杀。新课探究西汉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02年开国皇帝:都城:刘邦汉高祖长安新课探究“汉并天下”瓦当“汉并天下”瓦当,陶质。此瓦当正面“汉并天下”四字凸起,篆书体,出土于陕西关中地

19、区,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西汉王朝而制作,有称耀之意。新课探究汉墓出土的陶制牛车思考:陶制牛车反映了汉初怎样的社会现象?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牲畜稀缺,连马匹都很少。新课探究材料研读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句话的意思是,老百姓失去农作之业,从而发生大饥荒,全国只有五千石粮食,人们互相残杀啃食,死的人超过了一半。这段历史记载再次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处于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境况。新课探究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

20、得不到温饱。汉初景象原因社会残破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秦的暴政长期战乱首要任务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新课探究休养生息政策休 养 生 息 的 含 义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巩固政局新课探究背景: 经济萧条 国家贫困目的: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措施: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及兵役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新课探究“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文帝、景帝在位时,采取的主要措施: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轻

21、徭薄赋;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新课探究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只有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的生活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局势才能稳定下来,进而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逐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新课探究汉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为了给天下人做个俭朴的榜样,汉文帝自己只穿黑色厚帛做的衣服,皇后、妃子等穿的衣服都很朴素,衣服下摆不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不刺绣,也没有花边。即

22、使国家很富足了,汉文帝还是很注意节约。有一次,有人建议造一个露台,汉文帝叫人算了一下,需要一百金。他认为,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也不过一百金,便决定不造了。新课探究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经过汉初几个朝代,特别是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长期的休养生息,这一政策产生了哪些作用?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随堂练习ACBC课堂小结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件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习目标12掌握汉武帝巩固

23、“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明确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了解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背景及主要表现。导入新课同学们听说过“大一统”这个名词吗?“大一统”这个名词的大体意思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那么,汉武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效果和影响?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含前后少帝),政治家、文学家。汉武帝在位的五十

24、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他大胆任用开拓性人才进行改革,使得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往往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新课探究“推恩令”的实施汉武帝新课探究公元前141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他雄心勃勃,准备一展雄才大略,当时他面临着的难题主要有两个方面。(1)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2)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朝廷统治。新课探究金缕玉衣,是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殓服

25、,以金丝为缕编缀玉片而成。这件金缕玉衣出土于汉代诸侯王墓,共用近2500块玉片,金丝重1100多克,其制作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金缕玉衣用金缕玉衣作葬品,说明诸侯很富有,生活上奢侈腐化。新课探究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一方面实行郡县制;另一方面分封了一些同姓王,并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然而,历史的发展出乎了他的意料。16岁的汉武帝上台时,诸侯国还有相当大的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些对中央构成了威胁,汉武帝该怎么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呢?新课探究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

26、建议。主父偃的建议叫作“推恩令”。诸侯王的爵位封地,按照宗法制原则,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很显然,诸侯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心生不满,却无处诉说。同为刘氏子孙,却不能分享刘氏天下。而现在却不同了,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诸侯王名义上推广皇帝恩泽,也没有削藩,实际上却使自己封国的面积渐渐缩小,再也无法与中央朝廷抗衡,但是连反抗的理由都找不到。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既收复了人心,又削弱了诸侯封地的势力。汉武帝采取的这种办法叫作“推恩”。新课探究如上图所示,汉武帝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后,这样,侯国就越来越多,诸

27、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则越来越小。推恩令只是削藩的前奏,后来汉武帝用各种手段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国从此势单力薄、一蹶不振。新课探究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汉武帝时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诸侯王的叛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新课探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董仲舒传这段话的意思是,臣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即六经,

28、是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科目和孔子学术的学说,都要断绝它们传播的渠道,不能让它们与儒学一同发展。那些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老百姓也知道服从的对象了。新课探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孔子的儒家学说,禁止其他各派学说的发展。这里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是什么建议?新课探究董仲舒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先秦时期其他各家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和阐发,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起来,并渗透一些迷信思想,创立了神学化的儒学思想体系。董仲舒倡导的儒家学说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思想相比,有何不同?新课探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29、术”的建议,把儒学学说立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新课探究如何正确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要明确以下几点:(1)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3)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缺乏争鸣,使学术上死水一潭,从而禁锢

30、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专制。新课探究太学太学是汉代的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立。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博士,置博士弟子50人。西汉末年增至3000人,到王莽时,太学生增至一万多人。这些人学成,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新课探究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设立太学。新课探究汉代讲学画像砖(汉代讲经图)这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讲学画像砖,砖长47厘米,反映了当时的教育情况。画面左侧的老师坐在榻上,头

31、戴进贤冠,冠上还置遮灰的“承尘”,也叫帐子。榻下有六名生徒面对着老师跪坐在席榻上。他们手捧简册,腰间带有书刀(为写简札时刮削误笔用的),其中一人居中,面向老师,好似正在回答老师的提问。他们都头戴进贤冠,身穿宽袖交领长袍,表现出对老师恭恭敬敬、虚心求学的态度。新课探究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出身的人,经过考试,会按等级被录用为国家的各级官吏。为了推广儒家思想,使大一统思想深人人心,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当儒家思想和做官联系起来的时候,社会上会出现什么现象?通过学习儒家思想而达到做官的目的。这样的官又会以儒家思想来教化民众。儒家思想得到推广,成为了大家

32、共同的精神支柱。这样,汉武帝又很巧妙地使思想得到了统一。新课探究盐铁专卖材料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史记吴王濞列传通过上述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1)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2)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新课探究面对这一问题,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呢?经济问题经济措施私人铸币现象存在盐铁经营权掌握在豪强手中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治铸造五铢钱将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新课探究五铢钱新课探究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机。社会上

33、出现的这种状况将造成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材料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什么影响?新课探究因此,汉武帝发布“告缗令”,命令商人、高利贷者自报财产,按财产多少纳税,对不报和少报财产者,要没收财产,一半归国有,一半奖给告发人。这些经济政策,增加了西汉政府收入,加强了中央财政大权,抑制了商人势力,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新课探究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他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

34、对黄河进行治理。有一年,汉武帝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背负薪柴参加堵口,终于成功堵住决口,止住水患。新课探究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解决了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大一统”也就是在各个方面都是统一的,而形成这种大一统局面是有基础的。如右图所示,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人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新课探究北击匈奴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原因:秦末汉初,匈奴族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35、。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文景之治”后,西汉逐渐强盛,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新课探究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新课探究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分道北上。卫青行进千余里,穿越浩瀚的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双方激战一天,未分胜负。临近黄昏,卫青派兵兵从左右迂回包抄,把匈奴单于的营阵紧紧包围起来。单于慌忙带着数百名骑兵突围逃走。汉军追击200多里,大胜而归。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击匈奴兵。

36、新课探究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势力分崩离析,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新课探究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 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他首次出征,就敢于深入漠北,进至匈奴单于祭天和首领聚会的地方。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他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卫青和霍去病都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死后,汉武帝为他们修建了高大的坟墓以示表彰。霍 去 病 墓随堂练习ADC课堂小结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件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 东汉的

37、兴衰学习目标12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及这一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掌握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主要史实,分析总结东汉衰败的原因。导入新课前面我们所了解到的汉朝之所以被称为西汉,是因为此后还有一个史称东汉的王朝。三字经中有一句话:“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你从这两句话中获取了哪些信息?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和灭亡的?本课就让我们来了解这段历史。新课探究光武中兴西汉灭亡灭亡原因: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灭亡时间:公元9年。灭亡标志: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新课探究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字巨君,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中国历史上新

38、朝的建立者,即新太祖,也称建兴皇帝或新帝。王莽初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新课探究东汉的建立王莽篡汉后,他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各地农民起义。其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东汉王朝建立了。农民起义新课探究东汉建立者:西汉宗亲刘秀。建立时间:公元25年。都城:洛阳。光武帝刘秀新课探究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

39、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史称东汉。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汉室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绿林、赤眉和陇、蜀等诸多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刘秀即为光武帝。新课探究上述材料说明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长期的战乱和伴之而来的饥荒疫疾,使得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与此同时,各地农民起义也时伏时起。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范晔后汉书郡国一新课探究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稳定社

40、会局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治理国家呢?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合并郡县整顿吏治新课探究刘秀勤于政事,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同时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400多郡县,精简官员。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新课探究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除了这些对内采取的措施外,光武帝对外还采取了一定的对外措施,是什么呢?鉴于王莽的教训,汉光武帝刘秀一改汉武帝以来对少数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从休养生息的总方针出发,

41、确定了自己的一套民族政策,从而为东汉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比如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新课探究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增长,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新课探究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奉行的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制度。古代把一个姓氏崛起从而建立国家的过程叫作“兴”,对于刘氏家族来讲,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叫作“兴”,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叫作“再兴”,即第二次兴起之意。为表示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刘

42、秀把建立东汉王朝的过程叫作刘氏江山的“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后一次兴起。新课探究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说唱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说唱俑又称说书俑。这件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雕塑线条简练,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光武中兴时期社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新课探究(1)共同原因:吸取了前朝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2)采取措施:统治者汲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统治者个人的励精图治。小组讨论:“光武中兴”和“文景

43、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之处?新课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什么是“外戚”呢?大家知道,西汉就灭亡于外戚王莽之手。所谓外戚亦称“外家”,是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多是幼年入宫,社会关系简单,别无出路,但因其近于皇帝,故权势很大。新课探究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早逝,幼主即位,母后临朝,造成外戚专权,外戚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及至皇帝成年懂事,不甘外戚胁持,为了把大权夺回到自己手中,就依赖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变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可是,皇帝死后,宦官身份卑贱不能辅政,立

44、新皇帝后,接着又有新的外戚上台。这就造成了围绕皇权的争夺而出现的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政的局面。新课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更有甚者,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得皇帝的性命不保。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这种局面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外戚“跋扈将军”梁翼独揽朝政20余年,三废皇帝,毒死汉质帝。新课探究公元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除掉梁冀,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被连及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余人,“朝廷为空”。梁翼被抄的家财达三十余万万。官府获得这笔巨大收人后,得以在这一年减收天下租税之半,以收揽民心。从

45、以上材料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新课探究黄巾起义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段话出自后汉书,意思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盜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这段话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东汉末年朝纲败坏,官场腐败的乱象。新课探究阅读课本第65页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说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者是什么?本次起义为什么称为“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的过程如何?结果怎样

46、?黄巾起义的历史作用是什么?新课探究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经过十多年的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黄巾起义的时间是184年,领导者是张角。因为起义者都头绑黄巾为记号,故称“黄巾起义”。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新课探究张角,钜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

47、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中平元年(184年),张角率领群众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东汉末年张角,组织领导黄巾起义新课探究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利用宗教作手段发动起义;起义经过精心策划,将信徒设置三十六方(方,犹如将军称号。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张角统一指挥;队伍以头裹黄巾为标志;选定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即光和七年(184年)三月五日起以上内容充分说明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新课探究张角提出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

48、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其中“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据“五德始终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从而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随堂练习BACC课堂小结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件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2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汉朝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线路,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历史作用;理

49、解西域都护设置的重要意义。导入新课这些水果平时大家都有吃过,但它们原不是中原的产品,它们是从西域传来的,那么西域在何方呢?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的通道,使这些东西传入中原的?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葡萄核桃石榴新课探究张骞通西域西域这一地区的范围有广义和狹义之分。狭义地讲,西域是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广义地讲是指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课本上所讲的西域,指的是广义的西域。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口很少,人口最多的乌孙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新课探究刚刚建立汉王朝的汉高祖刘邦曾领兵攻匈奴,被围困。此后

50、,汉朝对匈奴处于守势。西汉初年,统治者无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这时汉武帝从匈奴降人口中得知大月氏(d ru zh)原先住在河西走廊,被匈奴打败后迁至西域,对匈奴怀有深仇大恨,因此,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共同反击匈奴。新课探究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新课探究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新课探究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

51、一首七言绝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又名出塞。两首诗分别提到了阳关和玉门关,而它们都是西域的关塞。这两首诗告诉我们,唐朝时的西域实际上还是很荒凉的,何况汉朝。新课探究汉武帝颁布招贤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新课探究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新课探究张骞出

52、使西域路线示意图新课探究张骞出使西域,前往大月氏,这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要穿越茫茫沙漠,要翻越皑皑雪山。根据示意图,结合当时的情况,你能想象张骞西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经过匈奴控制区;受到当时战争的影响,会有生命危险;沙漠区;饥饿;风沙;缺水;交通工具简陋;语言不通;疾病的威胁.张骞出使西域图新课探究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十多年以后才回来,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途中被匈奴抓住,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不失汉节;被扣留十余年,始终不忘使命;寻机逃脱,历尽艰险到达大月氏;归途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新课探究张骞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崇高精神,以及机智、勇敢、忠诚、爱国的优秀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张骞在第一次出

53、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多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新课探究这种看法不对。因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他不仅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而且了解到了西域各国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推动了汉朝的对外交往。他这种坚持自己的使命、为国家不顾艰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却没有达到目的,有的人认为实在不值。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新课探究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

54、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新课探究“凿”即“开”,“空”即“孔”,意思就是开辟孔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域这堵墙,打破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隔绝状态,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往来,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从此,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张骞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材料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新课探究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影响:扩大了西汉的政治影响,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此举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中原

55、同西域以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西域通道打通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国与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发展了中原同西域各族的友好关系。新课探究丝绸之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新课探究这条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为什么要称作“丝绸之路”呢?原来养蚕缫丝、织造绢绸,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

56、能生产丝绸的国家,所产丝绸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古代希腊、罗马的贵族,尤其喜好中国的丝绸,将其视为高级的消费品,并称中国为“丝国”。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就通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各地。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新课探究丝绸之路示意图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一条是出玉门关,经楼兰、大宛到安息,再到大秦;一条是由阳关,经鄯善、于阗、大月氏到安息,再到大秦。新课探究莫高窟鸣沙山新课探究楼兰古城吐鲁番的葡萄新课探究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以及良种马、香料、玻璃、宝

57、石等,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相继传人中国。此后,佛教和佛教文化也经此传人东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新课探究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新课探究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的汉代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了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新课探究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它更大的贡献是沟通了东西方

58、文明,促进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所以,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友谊之路,是共同发展之路。新课探究对西域的管理新课探究西域都护的设置情况设置目的: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设置时间:公元前60年。管辖范围: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设置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新课探究匈奴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河套地带繁衍生息,游牧于大漠南北,

59、即今内蒙古及其以北地区。匈奴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迁徙,以游牧为业,兼营狩猎;住毡帐,食畜肉,是强壮凶悍的马背民族。匈奴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不过,现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并不是匈奴人的后裔,而远在欧洲东部的匈牙利人却同历史上的匈奴人有着某种血缘关系。新课探究关于两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西汉初年:和亲;汉武帝时期:反击;东汉明帝时期:出击,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霍去病反击匈奴新课探究西汉初年:由于秦汉之际中原地区经历了秦

60、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战争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西汉初年不仅无力大规模反击匈奴,连“和亲”也没能阻止匈奴南下。新课探究汉武帝时期:经过数代帝王的休养生息,时至武帝,西汉已经发展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由于匈奴族经常南下侵扰中原,严重威胁西汉的北境,西汉政府不得不选择战争作为手段。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漠北之战是对匈奴决定性的一战,使得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这基本上解决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奠定了西汉的疆域。新课探究东汉明帝时期: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