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41齐齐哈尔市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齐齐哈尔市农业委员会二一五年十二月目 录第一章“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业发展成就 4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4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5三、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6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增强 7五、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8六、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壮大 10七、劳务经济快速发展 10八、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11九、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步伐加快 12十、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 12十一、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明显 13十二、农业执法力度加大 14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全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 14一、面临挑战 14二、发展机遇 16第
2、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基本原则 18 三、发展目标 19第四章 主要任务 20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20 二、优化农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1 三、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2 四、增强基础设施,保障农业生产能力 23 五、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 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先进科技,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27 七、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28 八、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30 九、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1 十、加快劳动力转移,推进劳务经济发展 33 十
3、一、抓好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4第五章 区域布局 35一、良种基地布局 35二、种植业布局 35三、蔬菜产业布局 36四、畜牧业布局 36五、林下产业布局 37六、加工业布局 37七、服务业布局 38八、农产品市场布局 39九、渔业布局 40第六章 保障措施 40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各级党委重视农业的领导机制 40二、增加农业投入,建立稳定农民持续增收的投资机制 41 三、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推进机制 42四、创新科技发展,建立农业科技普遍推广的服务机制 44五、强化执法手段,建立依法护农强农治农的执行机制 45“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加快转
4、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由农业大市变成农业强市的关键时期。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攻坚阶段,根据“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全面统筹规划好“十三五”农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特制定齐齐哈尔市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总体经济出现新常态的情况下,面对严重低温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开拓奋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抓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建设有利契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确保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
5、标和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一)全市粮食总产量比2010年增长21.5%。(二)奶牛存栏与2010年基本持平。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能力比2010年增加150%。黄肉牛、生猪、羊、禽饲养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32.53%、2.6%、35%、21.3%。奶类、肉类、蛋类总产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51%、3.5%、26%和14.5%。(三)水产品产量比2010年增长28.6%。(四)绿色(有机)食品产量比2010年增长21.4%。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一)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五年来,通过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现代畜牧业,创新农产品营销等手段
6、,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收入。同时,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绿色食品产业、运输业、流通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相关行业,促进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的收入有较大的增长。(二)畜牧业规模发展。坚持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以“两牛一猪”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形成了以飞鹤为代表的奶牛全产业链集群模式,以元盛和牛为代表的公司+养殖大户高档牛肉替代进口模式,以嘉一香为代表的外向型生猪繁、养、加一体化模式。(三)林业产业开拓发展。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着力打造林业特色产业,努力实现生态型林业向经济型林业、效益型林业转变。全市基本
7、形成了木材生产、林果经济、林下经济、种苗繁育、木材加工、生态旅游六大林业经济板块。(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把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杂粮、白酒、苏打水、乳业和肉业等9个产业确定为绿色食品发展主体产业,明晰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五)绿色食品产业稳步发展。全市基地面积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40%。绿色(有机)食品标志认证数量达到352个,其中绿色食品274个、有机食品78个。有11个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 三、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调优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强化优良品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和农作物高产攻关等手段,农村
8、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到2015年相对增长103.3%,年递增率为15.2%。劳务经济总收入增长90.2%,年均递增18%;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增长78.7%,年均递增15.7%。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增强。(一)农机化建设有了新突破。一是农机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到2015年末,全市农业机械原值比2010年增长44.2 %;农机总动力比2010年增长38.3%;拖拉机保有量比2010年增长12.5%;其中5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比2010年增长201%;联合收获机械比2010年增长239.3%。水稻插秧机达到比2010年增长75.3%。二是农机田间
9、作业水平稳步提升。到2015年末,全市田间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95%,比2010年提高7.3个百分点;整地、播种、收获等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9.4%、98.8%、88%,比2010年分别提高1.4、3.7和38.2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插程度达到97.6%,比2010年提高15.6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达到88%,比2010年提高87个百分点。三是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共组建现代农机合作社比2010年增长43.9%。(二)水利化建设有了新加强。水务工作是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五年,是全市水务工作争取资金项目最多、工程建设质量最好、社会支持力度最大、水务各项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三)农业用
10、地有了新增加。共完成土地整治项目47个,共批准项目资金20亿元。其中,按辖区分:市本级2个、富区1个、昂昂溪区1个。讷河市7个、富裕县8个、龙江县5个、甘南县4个、泰来县7个、依安县6个、克山县2个、克东县3个、拜泉县1个。按批准时间分: 2010年13个,2011年15个,2012年12个,2013年7个。按项目性质分:土地整理项目6个,重大工程34个,补建项目7个。(四)农田防护能力有了新提高。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形成了以乔木树种为主体,以农田防护林、水保林、护路林、护村林、生态公益林的基本框架,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农林牧彼
11、此镶嵌,互为补充,互为一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已经形成。(五)设施农业建设有了新发展。我市抢抓省支持水稻育秧设施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水稻育秧大棚和智能浸种催芽车间项目。(六)农业物联网建设有了新进展。2015年,市委提出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新模式,把农业物联网建设作为提高基地建设水平重要手段,扎实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 五、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一)耕地质量有所提升。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加权平均值33.3 g/kg,耕地土壤有机质连年下降的趋势得到控制;土壤碱解氮含量上升至134mg/kg; 土壤有效磷含量上升明显,上升至21.7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所下降,下降到目前的136.8mg
12、/kg;全市耕地土壤轻微盐碱化的趋势得到控制,全市耕地土壤PH值基本稳定在7.16。目前全市土壤耕层平均在18-28厘米,全市土壤容重在1.13-1.20g/cm3,由于土壤有机质基本稳定,土壤容重趋于合理,土壤理化性质较好,土壤孔隙度三项比上升,土壤团粒结构得到保护,土壤透水、蓄水能力增加,耕地理化性状基本稳定向好。(二)化肥农药投放减少。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10%的要求,大力推进有机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工作全面普及和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有力实施,全市耕地化肥农药投入量显著减少。2015年农家肥、商品有机肥、生物肥施用量比2010年增加27.3%
13、。2015年全市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比2010年同比下降13.3%。积极开展航化作业,全力减少农药投入。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成立了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加快植保药械更新换代步伐,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三)农膜回收利用较好。一是合理使用农膜。严格限制农膜厚度和拉伸强度,严禁使用0.01mm以下地膜。二是抓好农膜回收。在地膜用量大县,通过合作社购置残膜回收机械,建立残膜回收项目,采取回收集中处理,有效防治白色污染。三是试验新型农膜。引进和开展不同类型的可降解农膜评价试验研究,积极探索普通农膜的升级版产品可降解农膜,最终成为普通农膜的替代品。(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一是推进秸杆还田
14、。平均利用率约为11.52%。二是推进秸杆饲料。平均利用率约为43.57%。三是推进秸杆燃料。平均利用率约为12.16%。四是推进秸杆工业原料平均利用率约为0.48%。五是栽培食用菌,平均利用约为0.017%。(五)保护性耕作效果较好。泰来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工作走到了黑龙江省的前列,通过保护性耕作,建立了土壤水库,提高土壤含水率2-8个百分点,减少灌溉12次。增加了土壤腐殖质,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平均年增加有机质0.030.06个单位。抑制了土壤扬尘、风蚀、水蚀,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六、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壮大。重点推进“一体两翼”建设,即完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机制
15、,强化绿色食品投入品监管体系和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两个羽翼”作用,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发展。重点打造了龙江县玉米,泰来县杂粮,克山县大豆、马铃薯、拜泉县有机水稻等5个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核心示范区。建成了拜泉县鸿翔亨利有机水稻、龙江县鲁河香有机水稻、甘南县兴塔水稻有机水稻和克山兴佳薯业绿色马铃薯等四个省级示范基地。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成与9大主导产业相配套的产业带、产业园区。七、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从2010年开始,我市劳务经济进入了平稳较快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全面转型,由组织化、规模化向产业化、市场化过渡,劳务经济进入了稳中有进、质量提升、结构转换、收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八、农业科技水平
16、显著提高。全市上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新技术推广及农民科技培训,强力推进新技术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共引进优质农作物示范推广品种达百种。每年推广农业新技术10项以上,推广面积和应用面积均有重大突破。九、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步伐加快。2010年,我市制定了土地规模经营标准,在规模、载体、机制、效益、质量方面制定统一标准,通过在规模经营规范化来实现发展中规范、规范中提高、提高中求发展。2014年按照全市深化农村改革的总体部署,建立完善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工作体系。及时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建立科学的农地评定、评估体系,合理评价农村土地价值,
17、保护农民土地流转的收益;提供合同的签订、鉴定、仲裁、备案等各项服务,使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加快了规模化、水利化、农机化进程,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十、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涉农政策和资金。一是争取粮食生产资金项目,发放良种补贴。争取水稻育秧大棚补贴、水稻智能浸种车间补贴、粮油糖高产创建补贴。二是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带动农民自筹。三是通过组建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实行资金委托代管、资产统一监管、资源联合协管三种管理方式,对受委托的农村“三资”进行核算、评估、公开竞标、立账建档以及统一管理,并纳入常态化管理,推进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五
18、是争取成品油价格改革渔业补贴资金、渔业资源增殖补助资金。十一、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明显。一是以合作社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创新。二是以服务经营主体为方向,切实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政府主导建立担保机制和信用体系。成立了覆盖各县区的16个政府主导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建立了涉农贷款抵押担保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信贷产品。引进外埠银行4家,发展小额贷款公司38个,组建村镇银行3个,推出6大系列20余款信贷品种。三是以增强活企业为目标,稳步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重点,全市推进35户地方国有粮库改制。目前,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仓容是改革前的2.7倍。2014年粮食企业实现利润是
19、改革前的2.4倍;参改企业员工月均工资是改革前的1.6倍。四是以围绕职教试点市创建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从2012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社合作、院校合作,每年培训各类职业人员20万人次。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市”。五是以充分发挥作用为核心,全面推进水利体制改革。制定了全市深化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全市水利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大型水利设施股份化、小型水利设施私有化、新建水利设施投资多元化。六是以全程服务为内容,全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共建设“五个中心”
20、26个,搭建“七大平台”42个,形成了覆盖种养业的网络体系。全市农资服务公司发展到3015户,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达到43个,新建农业服务超市1个,强化16个农技推广中心、124个乡级指导站和181个畜牧服务机构。十二、农业执法力度加大。全市农业系统每年都组织开展 “绿剑”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到农业投入品批发市场、销售网点、货站等处进行检查,同时抽检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生产经营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市场检查和各类专项现场咨询活动共计发放明白纸、一封信、法律法规等宣传材料78.8万份。举办各类执法人员和农业投入品经营业
21、户培训班78期,培训人数达10358人次。农民朋友识假辨假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生产、守法经营的自觉性逐渐提高。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全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一、面临挑战。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综合研判“十三五”时期农业发展形势,我市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现代农业健康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一)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近年来,由于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黑土地,在作物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黑土流失、
22、耕地地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以及土壤贫瘠化、酸化和盐碱化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守住耕地红线的压力越来越大。全市农田还有2/3是中低产田,西部县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日益加剧。主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水土资源越绷越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农业内源性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较低,秸秆焚烧现象严重。山水林田
23、等缺乏统一保护和修复,农业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和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严重不足。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的态势,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投入产出比例失衡,促使粮食持续增产增效的任务更加艰巨。农产品价格“天花板”逐渐下压。目前我们国内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国内粮食价格比国际价格高10-15%,造成了国内粮食价格和国际市场倒挂,国内农产品也面临价格下跌风险。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持续抬升。农村劳动力、农业土地、农资等价格上涨较快,挤压了农民务农的收益空间,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农业补贴逼近约束“黄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国家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新变化,如何建立长效稳
24、定的“三农”投入机制,确保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也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四)产业链条连接不紧密,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市龙头企业加工不足,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生产出优质产品,没有完善的营销渠道,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引导龙头企业与种植基地形成无缝对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均当的态势,龙头企业和基地捆在一起,合力强基地、壮产业、拓市场的任务繁重。(五)粮食生产效益下降,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市玉米、大豆等作物面积比重高,效益低,受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影响大,而水稻、马铃薯、杂粮等高效作物仅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左右。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保证农民持续增收,是今后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种植业结构
25、调整方向是向粮经饲协调发展上调,向发展高效作物上调,向专品种和绿色有机食品上调,但受市场波动、劳动力和物资成本、资源环境影响,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繁重、任务艰巨。二、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共识日益广泛。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社会对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集聚了社会共识。(二)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雄厚。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大,粮食等主要
26、农产品连年增产,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弥补国内农业资源不足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战略空间和物质保障。(三)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科技支撑日益坚实。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广泛传承,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日新月异、广泛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不断集成创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日益完善。随着农村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保障。“三农”是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立足世情、国情、农情,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
27、展战略,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发展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深入落实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以全面改革、结构转型、创新驱动为原动力,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管体系,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28、,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驱动发展,实现农业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现代农业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发展生产与环境承载相匹配协调发展的原则。坚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适度有序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加快推进农业环境问题治理,不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农业效益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匹配度。(二
29、)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共享发展的原则。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统一要求,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政府和市场相关信息共享。政府要切实履行好顶层设计、政策引导、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着力构建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农业发展、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着力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三)坚持高效农业与节能减排相协调绿色发展的原则。从我市农业资源环境和条件出发,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实行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品种更多、数量更大、质量更优等符合标准的安全农产品、食品,创
30、造名、特、优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兼顾节能、减排、循环、绿色、环保,提高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优化农村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减少高耗能的种植环节。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快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全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四)坚持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相统一开放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建设与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当前突出问题入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兼顾农业内源外源污染控制,加大保护治理力度,公开污染与治理情
31、况信息,推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环境保护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持续提升。(五)坚持创新驱动与依法治理相协同创新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新红利,推进科学种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法治观念和思维,完善保护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依法促进创新、保护资源、治理环境,构建创新驱动和法治保障相得益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按照中央和省、市委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围绕翻番战略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
32、济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农民人均收入年均递增6.5%,比2010年增长178%;森林覆盖率比“十二五”期末增幅为0.5个百分点;种植业总产值比“十二五”期末增幅为12.63%;畜牧业总产值比“十二五”期末增幅为28.7%;林业总产值比“十二五”期末增幅为14%;渔业总产值比“十二五”期末增幅为8.97%;农业科技贡献率比“十二五”期末增幅为3%。第四章 主要任务(2016年2020年)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推进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着力点,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保障,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加快农村
33、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一)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十三五”期间,抢抓国家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机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按照国家永久基本农田“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保护措施,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措施。(二)畜牧增量稳步提高。全市畜禽养殖规模化比重达到60%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奶牛存栏年均递增4.5%。生猪、肉牛、羊、禽饲养量年均分别递增3%、4.4%、3.5%、2%。奶类、肉类、蛋类年均分别递增2%、4.1%、2.4%。(三)稳定绿色(有机)食品产量。计划认证绿色(有机)食品标志数量年均增幅5%;绿色(有机
34、)食品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40%以上;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量年均增幅5%。二、优化农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加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劳务收入比例。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积极开发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等农业多种功能。打造环市区乡村旅游观光带、市区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和打造县区历史遗迹旅游度假区,重点建设环市区乡村旅游观光带1条、乡村旅游度假区10个,建立森林、湿地旅游景点16处。发展外向型农业,建立农产
35、品出口基地。到2020年,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比重调整到53%以下,二三产业比重调整到10%以上。按照“转方式、调结构、提品质、促增收”的思路,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因地制宜、农民自愿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二)调优农业内部结构。1、及时调优粮食种植业结构,压缩玉米、大豆面积,继续扩大水稻、马铃薯和杂粮生产。引导粮经饲作物协调发展,粮经饲比重调整为90:6:4,粮食比重比“十二五”期末下降8个百分点。2、畜牧重点发展奶牛、肉牛、生猪和奶山羊。3、着力发展林业产业。在抓好木材生产、种苗繁育、木材加工、生态旅游传统产业的基础下,着力发展樟子松嫁接红松、榛子、桑树、
36、地产果等特色经济林;发展防风、黄芪、板蓝根、人参等中草药。(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国家将取消玉米保护价格和大力发展主食加工业的前提下,紧抓机遇、调优产业结构。1、大力发展玉米主食加工业和精深加工产业;2、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大力发展马铃薯主食加工业;3、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和生产优势,打绿色牌、走绿色路,利用互联网+农产品销售,真正实现种得好向卖的好转变;4、大力实施全产业链经营,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做强上下游相关产业。(四)推进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把我市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绿色(有机)食品标志数比2015年增加27%,年均递增5%;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种植面
37、积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40%;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比2015年增加10家。三、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十三五”期间,坚持内转外输相结合,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扩大农民转移就业空间,提升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多层次、宽领域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劳务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四、增强基础设施,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一)加强水利化建设。完成嫩江干流堤防达标建设,使嫩江干流堤防达到50年一遇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粮食主产区的中小河流堤防基本达到规划标准,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3-5年一遇,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建立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体系。(二)构筑农田生态安全屏障
38、。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保护与修复工程、“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退化防护林改造工程、水土保护工程和公益林保护工程。(三)加强农机化建设。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强化水稻插秧和玉米收获两个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积极争取资金,引导农民增加农机化投入,逐步强化服务功能,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功能齐全的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四)加强农业互联网建设。通过“互联网+”活跃的平台与农业不活跃的产业有机融合,让天然好资源、好产品迈向高端市场,进入高端人群,真正回归其价值属性、市场属性,并提升全民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进而推动创业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加速经济社会发
39、展。我市要推进互联网+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抓住网络营销平台、仓储和基地三个重点,并使之成为有机联结的完整链条,核心是打造好具有我市地域生态特色的绿色有机食品网络营销平台。(五)加强设施农业建设。高效日光节能温室、棚室面积年增16%。窖储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储藏容积达到260万立方米,窖储能力达到130万吨。(六)加强粮食储运能力建设。初步构建起以数个100万吨、50万吨中转能力物流中心为节点,以多个20万吨收储能力中心粮库为重点的物流体系,基本满足我市粮食生产、流通需要。同时大力推进危仓老库改造,消灭露天储粮。大力推进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粮库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实互联网+库
40、存管理,打造“数字粮食”,智能粮库管理达到90%以上。五、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提升耕地质量。抓好有机肥资源利用增肥、粮豆轮作培肥、缓坡地治理护肥和应用新技术节肥四项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三个提高”的目标: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以上,耕作层厚度提高10cm以上。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实施,加快转变施肥方式,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深入推进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加强宣传培训和肥料使用管理,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全市土
41、壤有机质基本稳定,土壤容重趋于合理,土壤理化性质有根本转变,土壤孔隙度三项比上升,土壤团粒结构进一步得到保护,土壤透水、蓄水能力增加,生物产量提升,耕地理化性状稳定向好。(二)大力推进“三减”工作。化肥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1、进一步优化施肥结构。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推进有机肥的利用,在肥源集中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畜禽养殖集中区建设有机肥生产车间或生产厂等,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2、进一步改进施肥方式。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传统施肥方式得
42、到改变。机械施肥提高15个百分点。3、进一步推广生物农药、高效化学农药和农药新剂型。加大推广使用微生物源、矿物源、植物源等生物农药力度;大力推广低用量、超低用量,低毒、低残留和环境友好型高效农药;扩大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烟雾剂、超低容量喷雾剂、静电喷雾剂等新农药剂型的使用比例,缩减乳油制剂应用比例。4、进一步倡导“绿色防控”。集成优化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形成以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集成新模式。5、进一步推进“统防统治”。要做到“一提高、二深化、三强化”。提高统防统治覆盖面和散户带动率。深化推进方式和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强化监测预报
43、和试验示范。逐步实现整村、整乡推进,最终实现区域间联防联控、区域内统防统治。6、进一步加大航化作业和机械更新。继续加大对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黏虫、亚洲飞蝗等流行性病害及突发性害虫的航化作业面积,全面实现农药减量增效。积极推广新型植保器械与精准施药技术,解决老式喷药机械“跑、冒、滴、漏”问题,最大程度减低农药浪费、残留、污染及药害频发事件。7、农膜用收并重。进一步加强治理废旧农膜污染问题,建设农田残膜回收与再生利用示范区。(三)加快秸秆综合利用。采取示范和政策引导等措施加快推进秸杆的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等利用,基本建立秸秆收集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44、一是加快秸秆还田。鼓励农民及合作社在农作物收获时或收获后,使用机械就地粉碎秸秆,均匀抛洒、耕翻,秸秆还田。二是加快秸秆饲料化。将秸秆粉碎进行青贮、黄贮、微贮、氨化。三是加快秸秆燃料化。把秸秆固化、气化加工成颗粒、块状或燃气等,把秸秆变成生物质新型能源,供应农村居民当做燃料和燃气。四是加快秸杆原料化。利用秸秆生产纤维复合材料(如人造板、餐具等)和有机产品(如酒精、木糖醇等)作为工业产成品的原料。五是加快秸秆肥料化。以农作物秸杆为原料,在严格的厌氧环境下,经微生物发酵后,生成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料。六是加快食用菌栽培的利用。把农作物秸秆粉碎加工后,作为生产食用菌的培养基,培育食用菌。(四)推进保护性
45、耕作。依照农业部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结合我市各地实际情况,以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建设为基点,逐步完善技术模式、机具推广和服务组织三大体系。建立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推广面积,探索出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壤及生态变化规律,形成技术应用规范和作业标准,实现保护土壤、恢复地力、降低作业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先进科技,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一)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抓住“藏粮于技”的机遇,研究休耕轮作方式方法。突出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等四大作物高产攻关技术推广工作。重点抓好四大作物关键突破性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广四大作物生产
46、技术规程、水稻大棚育苗高产栽培技术、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马铃薯大垄栽培技术,配套集成技术,筛选品种品系。推广新技术示范项目达十项以上,开展各类技术咨询服务1万人次以上。示范推广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普及重大生物灾害无害化综合防控技术,重点做好玉米螟、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防治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机制。(二)全力抓好农业科技培训。从农民需要、市场需要、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订单式农业科技培训,每年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达40万人次。采用现场教学、专题现场会、田间课堂等活动形式,对农民群众、科技人员及涉农干部进行重点技术、农
47、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开通媒体热线服务,积极与地方电台、电视台、农业物联网合作,及时为农民提供种田技术指南,发科技手册、专项技术明白纸、刻印光碟,提高科技服务质量。 (三)全面实施种子工程。立足我市种子产业优势和潜力,以农业用种保障和粮食生产安全为目标,以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为重点,促进种子产业升级,满足市场需求,用现代种业服务于现代农业。1、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2、构建商业化育种体制,形成种子企业品种技术创新主体育种体系。通过科研育种与种子企业资源配置,建立育种科研平台,重点支持优质种质资源收集,早熟耐密抗病玉米、高产食用大豆、专用马铃薯、及杂粮杂豆等领
48、域技术研究。3、完善我市新品种试验、示范及推广体系建设,促进良种和优质品种推广及应用建设,实现优良品种全覆盖。(四)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全力推进县、乡、村、屯四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示范展示集中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项目上,突出地方主导产业发展要求上。通过优良新品种对比、栽培模式、品种试验、区域试验、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杂粮良种良法配套高产攻关措施展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七、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一)提升基地水平。严格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实施专品种种植,因地制宜地做到工程、植物、耕作措施有机结合,保
49、证年度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10%和生物有机肥药增施20%,提高基地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加强绿色(有机)食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马铃薯、大豆、水稻、杂粮等核心示范区作用,使其真正成为科技引领的阵地,质量标准的核心,基地建设的标杆。充分发挥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鼓励企业按加工需求自建原料基地,切实保障优质原料供给。(二)扩大加工能力。积极鼓励现有企业扩张发展,提高产能,增加产量,增强企业经营实力;支持企业技改升级,通过引进关键技术、设备,逐步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实行深层次加工和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按照各县(市)区已经确定的专业园区总体定位,明确主攻方向,打
50、破区域界限,吸引外埠企业和项目入园集聚发展,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绿色食品企业集群,增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三)做大市场营销。鼓励食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旗舰店、连锁店,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以销定产,提高市场份额。大力发展齐齐哈尔市绿色有机食品电子商务和移动终端平台,扩大生态环境、农业资源推介渠道,推动绿色(有机)食品在线营销,形成合同销售与产品零售相结合的新型销售模式。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5个,同时,积极做好绿博会相关筹备工作,展示精品,推介优势,签约洽谈,叫响我市“绿色食品之都”品牌,全力拓宽绿色食品市场空间。(四)强化质量监管。逐步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
51、质量监管机制,确保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推广现有质量追溯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质量追溯试点范围,对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全程管控,做到产品有标识,过程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溯。健全完善绿色食品企业档案管理制度、证后监管制度和重大信息报告制度,跟踪督导,密切联系,规范发展。积极推进监管工作触角前移,特别是加强基地“源头”监管。采取多部门联动、多形式执法、多渠道监管的手段,实现市场监管常态化和制度化,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八、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支持企业集群发展,壮大整体综合能力。立足于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我市农产品加
52、工业九大产业,以产业发展基础、产业集中程度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努力打造我市九大产业集群,带动一方经济发展。1、鼓励和支持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培育打造一批产业领军企业。2、大力发展产业集群。鼓励上下游企业组织战略联盟,进行产业链整合,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加工企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3、在政策上扶持一批如我市恒阳农业和安泰生物这类生产名优新特产品、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鼓励扶持企业、合作社自建或与高等院校联办食品研发中心,推出高、精、尖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二)培育特色品牌,提升市场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我市“中国绿色食品之都
53、”大品牌优势,加快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力争培育地域特色品牌1枚,每个产业打造1-2枚全国驰品品牌,国家驰名品牌数量达到30枚。1、继续培育壮大“沛活”牌玉米休闲食品、“二克山”牌腐乳、“港进”牌粉丝、“金稻赢”牌大米、“红谷”牌小米、“北大仓”牌系列白酒、“舒达源”牌苏打水等现有知名品牌。2、推出大豆之乡、马铃薯之乡、葵花之乡等全市统一的地理或地域品牌。3、打造齐齐哈尔杂粮、齐齐哈尔马铃薯种薯、齐齐哈尔大米等齐齐哈尔统一的产业品牌。四是规范整合单品品牌,利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整合与产业联盟的组建,保留现有驰名品牌,培育兴旺米业小米、康派尔花生、元盛雪牛等单品驰名品牌。(三)加快技术研发,延伸精深产
54、业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攻关,走产学研强强联合的路子,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推出一批如瑞盛食品、安泰生物等公司具有发明专利、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产品。鼓励北大仓、富裕老窖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关键技术及设备,逐步提高企业装备水平,推动节能降耗,实行深层次加工和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九、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加强农产品安全监测。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坚持互联网+农业企业自建和省建平台结合,对标识产品食品实现全覆盖,鲜活产品追溯到村全覆盖。1、组织开展常态化主要农产品监督抽查,抽检范围覆盖生产基地、储、运、销企业,
55、适时进行通报。2、强化检打联动机制,依法严厉查处不合格农产品产品生产经营和储存运输单位。3、落实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职责,要达到“职能明确、领导确定、人员到位、场所落实、制度建立、工作开展”的要求,开展日常巡查、速测和指导服务等工作。4、督促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落实产品自检制度。(二)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1、坚持绿色有机食品(产品)生产理念,大力推广质量控制技术,积极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和高效低毒农渔药使用,制修订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适应配套的地方主要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2、鼓励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3
56、、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标准化生产。4、加大蔬菜水果标准园、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力度,及时推广示范经验和管控办法。5、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为标准化生产的有效抓手,强化认证过程和证后监管,健全认证补贴奖励机制。6、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品牌化建设,以区域化品牌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等获证产品占我市县域内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量或面积的比重达到40%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有序推进。7、有效开展产地环境和污染状况监测,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三)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1、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市县级政府要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用农
57、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执法、检验检测工作,加强工作力量,提高工作能力,落实保障经费,明确岗位责任,健全管理制度。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要“明确职能、创造条件、拨付经费”,充分发挥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承担相应责任的农业、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落实责任,做好农民培训、质量安全技术推广、标准宣传培训、督导巡查、监管措施落实等工作。市县域内检测体系要整合现有资源,配备县乡两级必要的检验检测、执法取证、样品采集、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及交通工具。建立职责任务明确、考核体系完备的村级质量安全监管员队伍,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制订年度市县、乡、村四级监管人员专门培训计划,做到全
58、员培训,每名监管人员每年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集中专业培训不少于40小时。2、完善创新制度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健全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收购储运过程监管、包装标识管理等基本规章制度。3、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收购储运企业和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加工企业实施以农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为基础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诚信管理等监管制度,保障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有效运行。4、推行社会共治,发挥行业协会和认证机构的作用,建立举报奖励制度。五要积极探索建立面向分散农户和收购储运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
59、机制和管理模式。十、加快劳动力转移,推进劳务经济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和自主创业并举,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和管理服务并重,加大对接力度,拓宽转移渠道,调整就业结构,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劳动力市场化运行调控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和充分就业,做大做强劳务产业,把农村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和资本优势。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70%左右,带动农民大众创新、创业。(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按照职业化分工、专业化从业的要求,加强农
60、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二)构筑多元就业格局,推进农民分工分业和转移就业。以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促进农民在农业内部充分就业。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扩大就业容量,扩展内转空间,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全面推进与市外的劳务合作,加大向环渤海、京津塘、长三角、口岸城市和国外的劳务输出,稳定扩大域外劳务输出规模。(三)推进农民创业工程,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标准驾校训练场地租赁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版权转让合同:文学作品专用
- 2024-2030年中国客户关系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创新模式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四柱液压举升机资金申请报告
- 2024年版本:大数据分析与咨询服务合同
- 2024年物业租赁管理委托协议书
- 2024年标准无保险劳务派遣协议模板一
- 2024年全新移交合同协议书下载官方版3篇
- 2025年四川货运从业资格证继续再教育考试答案
- 2025标准商超供货合同
- GB/T 12628-2008硬磁盘驱动器通用规范
- 初级电焊工培训课件
- 广州旅游介绍英文版课件
- 井下修井作业技术课件
-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课件
- 李商隐诗歌《锦瑟》课件
- 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课件
- 2022小学一年级数学活用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测试卷(一)含答案
- 博尔赫斯简介课件
- 2021年山东交投矿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施工单位资料检查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