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_第1页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_第2页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_第3页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_第4页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 5世纪的雅典。他经历了传统的 旧事物的瓦解,是个过渡型的人物。苏格拉底见证了他的城 邦在政治上的兴衰起伏。他在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智者派 的争辩中形成了自己的对话艺术。在他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 精神上的骚动不安、对传统的怀疑以及在思想上寻找新的方 向的企图。对克尔凯郭尔、尼采甚至卡尔波普来说,在苏 格拉底身上,哲学自身是在场的;苏格拉底就是哲学的形象 本身,是哲学家的原型。而下面就是XX收集的关于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苏格拉底的申辩是一篇法庭辩论。与当代的法庭辩论不 同,他没有援引任何实在法,而是诉诸讲道理、说实话。他 为自己的辩护通

2、过驳斥原告对自己的诬陷完成。他强调自己 的辩护不像演说家那样注意修辞,但有道理,是实话。对苏格拉底的诬陷有两批,一批由来已久已经说不清是 哪些人散布了谣言,另一批就是导致这场审判的指控。苏格 拉底指由,第一批诬陷早在许多审判官童年时期就开始散布, 已经得到了他们的信仰。而且,这些诬陷找不到具体的发生 者,因此过去根本没有机会辩驳,这就给雅典的公民造成了 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苏格拉底必须要排除这种普遍的偏见, 才有可能削弱审判官们的前见,让他们听取后面的辩护。对第一批诬陷的辩驳对苏格拉底的诽谤首先指责他是一个钻研自然知识的 人,把没理的事情说成有理的, 并以此教授学生,收取钱财。 苏格拉底反驳说

3、,自己并不懂自然的知识, 也无法教人。 这 一指控最危险的地方在于,人们认为研究自然的人根本不信 神灵。既然,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完全没有被指控的行为,那为 什么会遭受非难?他做了什么生格的事情让人们有心指责?把指控撇得一干二净也不能解释这种众口指摘的情况。苏格 拉底的回答是,招来流言的原因是自己的“莫种智慧”。因为神谕指示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他不能理解,开始探 求智慧。而在探求比自己有智慧的人时,他屡屡指由自以为 有智慧这者的不智,招来了嫉恨。尽管如此,为了探索神谕 的含义,证明神谕的正确,他继续以探寻、检视他人是否智 慧为使命。他指由,政客、诗人和手艺人都自以为在各方面 都很智慧,其实在重

4、要的事情上并无智慧,而只是有一方面 的知识。这种自以为是是不智的。苏格拉底比他们智慧的地 方仅仅在于,他并不自以为知道,即“以不知为不知”。因此,苏格拉底认为探寻到了神谕的含义:只有神真正智慧, 人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认识到自己并非智慧。因此,苏格拉 底将这一神谕作为自己的使命,专心于此,去指由人们并非 智慧。一些青年人也学习了苏格拉底检视人不智的方法,招 来了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怨恨。但他们并不知道苏格拉底教给 了青年什么东西,只能指责他研究自然的知识而不信神。这 就是关于苏格拉底的流言蜚语产生的根由。二.对第二批诬陷的辩驳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开始反驳梅雷多等人的指控一一 苏格拉底毒害青年,不信本

5、邦的神灵,另奉新的灵机。他要 逐一仔细反驳这些指控。这一部分,苏格拉底通过与梅雷多 问答的方式为自己辩护。.毒害青年的指控首先,他反驳毒害青年的指控。苏格拉底的反驳是,梅 雷多根本不关心教导青年学好的事情。那么隐含的意思是, 梅雷多只是假意关心,以此为借口故意要指控苏格拉底罢了。 苏格拉底问梅雷多谁能帮助青年学好,谁毒害青年。梅雷多 回答说,只有苏格拉底一人毒害青年,其他所有的雅典人都 让青年学好。苏格拉底指由,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归谬的方法,梅雷多肯定的回答导致了荒谬的结论。 因此,苏格拉底指由梅雷多根本不关心青年,根本不了解他 控告的毒害青年的行为。对这一指控,苏格拉底继续反驳

6、:首先,人们都知道接 近坏人不利,接近好人有利;而梅雷多认为他有意毒害青年, 这是说不通的。因为基于这两个前提,苏格拉底不可能不 知道,把青年教成坏人,自己也会从那人处受害。所以,或者是他从未毒害青年,或者他不是故意的。而法律并不对无 心之失加以惩罚。苏格拉底对这一指控的反驳,运用提问的方式,通过逻 辑推导,同时诉诸常识,让梅雷多自己反驳了自己。但这种 反驳是否就能确凿无误地证实梅雷多说的是假话,提起控告 只是一个借口 ?指责提起控告者的动机,或者挑由指控中逻 辑不严密的地方,是否就能证明自己没有犯下指控的行为 毕竟,接近坏人自己也会受害所以自己也不会毒害青年这样 的辩驳,只是一种逻辑推论,并

7、不能说明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雅典的审判官是否能被这种理由说服,这种辩驳是否会引起 他们的反感,让他们更加觉得苏格拉底只是一个善辩的人 这些问题都值得在接下来的辩护中进一步观察和思考。.不信神灵的指控梅雷多指控苏格拉底不信神灵,并用此教坏了青年。苏 格拉底辩驳说,不信神的观点并非自己提生,也不需要自己 教导。青年们可以轻易接触到这类观念,比如在书摊上,或 者剧场里。其次,不会有人相信关于一个事物的事情,却不 相信存在这个事物;同样,不会有人相信一些属于灵机的事 情,却不相信有灵机。既然苏格拉底相信灵机,而梅雷多承 认灵机是一种神灵,那么苏格拉底相信有关神灵的事情,怎 么会不信神呢?至此,苏格拉底证

8、明了梅雷多等人对他指控的罪名均为 虚假、自相矛盾,不过是借口。如果给他定罪,原因是众人 的偏见和妒忌。他还说,这种妒忌而害人的事情一直存在, 并且不会停止。.冒死坚持使命苏格拉底通过以上的辩护反驳了虚假的指控,接下来, 他要说明自己做由那些招人怨恨行为的理由:为了执行神谕 指示的使命一一指由不智慧的人,劝导雅典人爱智慧。苏格拉底说,人行事的时候只应该考虑自己做的是否正 确,而不应顾忌危险或死亡,不应有损荣誉。因此,当神灵 要求自己终身研究哲学并考察自己和他人时,不能因为顾虑 他人怨恨而放弃职守。如果因为怕死而不听从神灵的要求, 那才是真正不敬神,这恰恰是应该处罚的罪名。苏格拉底指 生,怕死是一

9、种以无知为知的行为。人们并不知道死后如何,却害怕死亡,似乎认为死亡是坏事,这就是以无知为已知, 是最不智的行为。因此,苏格拉底说自己不害怕不知道的事, 只躲避已经知道的坏事。而不服从神是件坏事,神谕要求苏 格拉底研究哲学并向人指由真理,那么他就不能因为怕死而 放弃神的指示。所以他不会用放弃哲学来换取释放。他要一 直坚持劝喻雅典人和外邦人爱美德和智慧,虽百死而不悔。 这一段,苏格拉底为自己行为的辩护在于:为了做正确的事 情不该有其他顾虑,自己遵照神谕向人指由真理是正确的事 情,不会因担心他人怨恨而停止。接下来,苏格拉底要论证自己的行为对城邦有利,而杀 死他对城邦有害。苏格拉底认为,神灵不许害人伤

10、害好人, 因此雅典公民如果对自己判处刑罚,不会对自己造成损害, 却给城邦和每个公民带来损害。这是因为,苏格拉底对于雅典就如同牛虻之于马匹,他是神给予雅典的礼物,他通过 考问公民,指由无智慧、无德性的人,使城邦焕发活力,不 至于停滞不前,自我蒙蔽。苏格拉底强调,自己敦促人们关心美德和智慧,是为了众人的利益而非一己私利,他从未 从这些行为中获取报酬。原告也无法证明他做这些事收取过 钱财。这也就是说,他并不像原告指控的像教师那样收取费 用教导学生。在此,苏格拉底从反面说明了为什么要冒死而 考问自以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他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 为了众人和城邦的利益,这是神灵的关怀,是神灵给苏格拉 底的

11、使命。那么,如果苏格拉底关心城邦的利益,为什么不参与政 治向城邦提意见?这是对上一段论证的补充。对此,苏格拉 底回答得很直白:一个人如果从政又只想做正义的事情,很 快就会被处死;如果要持续为正义斗争,决不能做官。他举 了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一个是他自己任职“十将军案”主席 团时只因投了反对票而遭到威胁;第二是违抗政府的命令没 有参与不义的抓捕而可能被处死。因此,无论在民主制还是 在寡头制下参与政治,就无法坚持为正义斗争。因此,苏格拉底保持以私人方式劝导他人的方式,但他 并不是莫些人的老师,只要愿意听他会与任何人交谈。有些 人愿意长期与他往来,听他盘问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人。这 些人有些已经成年,而

12、且他们也有自己的父兄,但这些与他 交往的人和他们的父兄并没有指控他毒害青年,也没有人为 梅雷多的指控作证。 因此,梅雷多的指控是假话。在这一段,苏格拉底论证了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即履行 神的使命,做这一正确的事情就不应该怕死。同时,论证了 自己的行为对城邦有益,希望雅典公民为了城邦的利益不要 给他判处罪名。最后,他解释了选择私人而非政治方式完成 使命的原因一一参与政治就无法坚持正义。.不请求怜悯苏格拉底认为,城邦中有点声望的人都不应该在法庭上 乞求哀怜,这种丑态有损个人和城邦的名誉。他认为雅典人 应该给这样的人坚决判罪。第二个理由在于,哀求法官而获得免罪是不正当的。法 官的誓言要求他不徇私情,依

13、法公断。如果因为哀求就予以 免罪,是背弃誓言,而背弃誓言即不信神灵。而如果苏格拉 底自己哀求审判官们法外徇情,就是在表明自己不信神灵。 他相信由神灵和审判官进行审判可以得到合适的结果。苏格拉底在这片申辩中也保持了平时与人问答、指由人 们不智慧之处的方式。他通过提问指由原告自以为知,实际上却根本没考虑过教育青年的事情;通过解释法官的誓言,指由在法庭乞求哀怜免罪实际上是不敬神,这就指责了许多 雅典人违背誓言、不虔诚。他知道正是自己这种方式引来许 多人怨恨,在辩护中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辩驳会招致在场审 判官的忿怒,但他仍要求人们允许他以这种谈话的方式为自 己辩护。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不想为自己

14、脱罪吗?问 题的答案就在这篇辩护中。正如他一向冒死也要指由众人的 不智,在法庭上他也坚持如此 ;正如他一向要做城邦的激励 者,为城邦利益敦促人关心美德、智慧和灵魂,在法庭上也 是如此。所以,苏格拉底在为自己申辩时仍然是在劝导雅典 公民,他坚持自己的使命,虽百死而不悔。阅读柏拉图的著作可以发现只有在几篇围绕苏格拉底 之死的对话中苏格拉底才代表自己讲话,在这些著作中,苏 格拉底谈到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申辩篇自然很有代表性。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受到了一桩最为严重的指控。以美勒托等人为代表的原告指控苏格拉底的讼词是:苏格拉底有罪,他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明, 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这样

15、的讼词当然很严重,苏格拉底自己也承认自己的处境很危险,正如他自己知道,他必 需在仅有的时间内消除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虚假印象,但是这 真的很难,甚至可以说没有可能。在申辩过程中苏格拉底用了自己习惯的讲话和表达方 式维护自己。但是有怎能和一群毫无正义感可言,以利益和 虚荣至上但却为数众多的人对抗呢。结果可想而知,以 281 票压倒220票的结局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帕拉墨得斯, 忒拉蒙之子埃阿斯以及古时的一些英雄,不也都是因为不公 正的审判被处死的吗。也许死亡后人没了知觉,就像睡了一 个漫长的,没有梦的觉。也许死亡之后灵魂会寄居他处。但 是,无论怎样,苏格拉底都能够正视死亡。在喝下那杯毒酒 之前,如

16、果还能侃侃而谈正如若无其事般,那么这个人该有 怎样的灵魂和如何的伟大呢 ?在苏格拉底的生涯中,包括苏格拉底,由现了两类性格 色彩十分明显的人物。一类是诉讼苏格拉底的人,他们自以 为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将自己自诩为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在为了验证神的旨谕而拜访他们以至于最后让他 们恼羞成怒,对苏格拉底深恶痛绝。这类人看起来似乎离我 们很遥远,但其实他就是我们,或是我们内心中的莫一部分, 一个人的未来发展的高度不在于这个人如今处在什么阶段 和境界,而在于这个人的认知能力和发展趋势。曾经说过, 人们总爱以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却因此带来了巨大的具有 隐匿性质的危机,这种危机的可怕性不在于它所表现生

17、的破 坏力,而是在于它能在无声无息中让你沉沦。正如苏格拉底 对那些人的预言,那些人认为苏格拉底死后一切都会平息下 来,但是迎接他们的却会是复仇,更年轻的人将会更苛刻的 对待他们。这些人企图以处死苏格拉底的方式来制止他对自 己错误的生活方式的谴责,却得到了相反的结局。另一类就苏格拉底,他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忍受他人责 骂自己没有承受家庭的责任的耻辱,以牛虻的方式由现在了 雅典公民面前。他跟随这自己心灵的声音, 寻找至善的圣境, 并帮助自己身边的人开启灵性的大门。他将这作为了一生的 努力目标和任务。难道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有些相像 吗。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 毫的被亵渎

18、,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对哲学家来说,死是 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 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由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 的视觉境界。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 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 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 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 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使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 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 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人生至境自古以来就有圣贤来求,但又有多少人望峰而 却步,略得而停思呢。其中

19、的义理和奥妙又岂一言蔽之?虽然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得是苏格拉底为他 的清白所做的申辩,其中辩对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审团,但 其实本篇对话录是柏拉图在借苏格拉底之口为哲学所做的 中辩,其申辩的对象乃是政治。贯穿于整个申辩的线索 便是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柏拉图几乎所有的对话篇的主人公都是苏格拉底,在柏 拉图的对话篇中,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们探讨着各种问题, 与其说苏格拉底所探讨的“是什么”的问题是他的哲学,倒 不如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对善的追寻。 在苏格拉底这里,哲学的目的便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所 谓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审慎的、不断追问的生活。 在申辩中,当有人提由流

20、放苏格拉底,条件是让苏格拉 底放弃爱知,苏格拉底对此断然拒绝,说道: (a5) 一个未 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整天在市场上和别人对话,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通过一 个个的诘难指由他们的无知。也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才得 罪了雅典公民,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思,故意去得罪雅典人?在申辩中,苏格拉底着重谈了他所省察的三种人-政治家、诗人和匠人,而这三种人恰恰又是在当时雅典社会中占 据着主流话语权的人物。苏格拉底之所以会得罪这些人,当 然不仅仅是由于苏格拉底对他们妄知的愤慨,而是因为这是神赋予苏格拉底的使命。在申辩中,苏格拉底大篇幅地谈到了所谓

21、的“神谕事件”。神谕显示苏格拉底是世上最智 慧的人,原因在于苏格拉底是唯一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在 苏格拉底看来,智慧是人所不能拥有的, 她只有神才能拥有, 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爱智慧。故而苏格拉底自觉到神赋予他 的任务就是去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让他们也意识到自己 的无知,因为人在自知无知的基础之上才能去爱智慧,才能 实现对善的追寻。然而,苏格拉底的省察活动(也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在当时的雅典人看来却是一种烦扰,苏格拉底 自己也把这种烦扰比喻为一只牛虻在不停地叮咬一匹昏昏 欲睡的大马。这种烦扰最后招致了雅典人的报复,他们判了 苏格拉底死刑。这种烦扰和报复便凸显了哲学与政治之间的 对立。虽然苏格拉

22、底反复提到自己拒绝从政,但苏格拉底并不 反对政治,因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在这 一点上,可以说政治与哲学一样都是以善为目的的。但是, 政治与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是原始性的,而政治 则是次生的。哲学作为一种对善的追问是直接指向善的,而 政治虽然也以善为目标,但已经退化为一种手段。在哲学那 里,手段与目的是不分的,人们既是通过哲学追问进而向善 进发,并且哲学追问本身也就是一种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 里,手段与目的完全分离,政治只是一种为了实现善的生活 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们看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忘却 了对善的追寻。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在这一意义上就可 以说是一种面向上对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