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新闻评论》课件第15章 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_第1页
山大《新闻评论》课件第15章 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_第2页
山大《新闻评论》课件第15章 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_第3页
山大《新闻评论》课件第15章 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_第4页
山大《新闻评论》课件第15章 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5章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 古代论说文时期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演变 报刊政论、时评时期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 报刊新闻评论时期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 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 中国的论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代有名篇 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

2、头 古代论说文时期、先秦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孔子:论语学而(论说文集)孟子:孟子梁惠王(论辩文集)荀子:劝学韩非子:五蠹墨子:非攻 例:“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秦汉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例:“传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

3、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唐宋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韩愈:师说柳宗元:三戒欧阳修:朋党论苏洵:六国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韩愈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祉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发展 报刊政论、时评时期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提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其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

4、代报刊,不少评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王韬的政论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韬政论的特色 王韬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桐城时文、八股程式的局限,强调文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章法,墨守成规。他的政论对报章文体的发展和政论文风的改观都起到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 王韬代表性作品分析: 变法(中) 变法(中) 王韬 易曰:穷

5、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上古之天下,一变而为中古。中古之天下,一变而为三代。自祖龙崛起,兼并宇内,废封建而为郡县,焚书坑儒,三代礼乐典章制度,荡焉泯焉,无一存焉。三代之天下,至此而又一变。自汉以来,各代递嬗,征诛禅让,各有其局,虽疆域渐广,而登王会列屏藩者,不过东南洋诸岛国而已,此外无闻焉;自明季利玛窦入中国,始知有东西两半球,而海外诸国,有若棋布星罗;至今日,而泰西大小各国无不通和立约,叩关而求互市,举海外数十国悉聚于一中国之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几于六合为一国,四海为一家;秦、汉以来之天下,至此而又一变。 1874年循环日报 、梁启超的政论、时评 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

6、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 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及时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色“纵笔所至,略不检束”“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梁启超代表性作品分析: 变法通议自序 变法通议自序(1896年时务报) 梁启超 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

7、,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曰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贡助之法变为租庸调,租庸调变为两税,两税变为一条鞭;井乘之法变为府兵,府兵变为彍骑,彍骑变为禁军;学校升造之法变为荐辟,荐辟变为九品中正,九品变为科目。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为不变之说者,动曰“守古守古”,庸讵知自太古、上古、中古、近古以至今日,固已不知万百千变。今日所目为古法而守之者,其于古人之意,相去岂可以道里计哉! 今夫自然之变,天之道也;或变则善,或变则敝。有人道焉,则智者之所

8、审也。语曰:“学者上达,不学下达。”惟治亦然: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则日趋于善。吾揆之于古,一姓受命,创法立制,数叶以后,其子孙之所奉行,必有以异于其祖父矣。而彼君民上下,犹僩焉以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苶然守之,因循不察,渐移渐变,百事废驰,卒至疲敝,不可收拾。代兴者审其敝而变之,斯为新王矣。苟其子孙达于此义,自审其敝而自变之,斯号中兴矣。汉唐中兴,斯固然矣。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有不容少缓之故。为不变之说者,犹曰守古守古,坐视其因循废弛,而漠然无所动于中。呜

9、呼,可不谓大惑不解者乎!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夜不炳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矇讽鼓谏之义,言之无罪,闻者足兴,为六十篇,分类十二,知我罪我,其无辞焉。 、报刊政论及其特色 政论: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说,坐而论道。 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人或代表性人物 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具备现代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

10、论过渡时期的产物、早期时评及其特色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1904年创刊的时报,专门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 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从中国新闻评论史看新闻评论的演进 中国近代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轨迹,比较清晰地显现出表达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个轨迹比较清晰地表现为从“论说”到“时评”的文体演变。这样一个演变发生于20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早期报纸言论形态“论说” 我国近代早期报纸上的议论性文章,基本

11、上是古代论说文的形态。 右图为东方杂志“社说”报样 中国早期报纸言论形态“论说” 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中以早期著名政论家王韬、郑观应为例说: 他们的文章都不是新闻评论,几百篇的论说,没有一篇和新闻相结合。他们的不少政论没有完全突破“托古证今”的老路。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1904年前后时报等报纸言论的形式创新 “时评”:具有鲜明的现代新闻评论形式特征的时事短评文体。 胡适谈时报的时评(十七年的回顾) :时报的短评在当日是一种创体。 时报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胡适谈时报的时评(十七年的回顾) : 用简短的词句,用冷隽明利的口吻,几乎逐句分段,使读者一目了然,不消费工

12、夫去点句分段,不消费工夫寻思考索。当日报人的程度正在幼稚时代,这种明快冷刻的短评正合当时的需要。 时报出这种制度之后,十几年之中,全中国的日报都跟着变了。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 我们不妨说,“时评”的兴盛是对“论说”的一种挑战。有了时评,那种坐而论道的长篇论说文章就很难再照老样子做下去了。 东方杂志时评报样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时评”再度兴盛现象。 时评复兴的当代背景普遍表达的需求。1998年11月:中国青年报 冰点时评开栏2005年4月: 人民日报 人民时评开栏人民时评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早期“论说”与时评的区别

13、新民丛报本报告白:论说必取政事学问之关于大理大原切于时用者乃著为论。国闻短评择中国外国近事之切要者略加绪论,谈言微中,闻者足戒。新民丛报封面新闻评论区别于政论之处:1.传播对象: 新闻媒体的受众不确定的陌生人。2.评论对象: 直接的、即时的事物。新闻评论区别于政论之处:3.文本结构的不同: 新闻评论是简洁的事/理结构: 由事说理,依理评事。并不一定要形成一个完整、周密、自成一统的逻辑与概念结构。 后者是一般论说文和政论的形式特征。 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两种思维方式:发散型与收敛型1.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 集中体现在: 第一,集中于对象新闻事件; 第二,集中于论点对新闻事件的判断。 新闻评

14、论的思维特征 注意: 人们的“忽然想到”和“忽然理解”,往往是发散型思维的表征,在新闻评论的思维和写作中一定要加以小心。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人类的思维形态:逻辑的、形象(想象)的与直觉的。2.现代新闻评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特征 它以逻辑推理作为认识问题和说服读者的主要手段。 联想和比喻在表达传播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它们不能够代替推理论证。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 报刊新闻评论时期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 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

15、 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 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五四运动前后报刊评论的变化、1915年至1949年代表性评论家及作品陈独秀的政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最危险的东西鲁迅的杂文:电的利弊邹韬奋的小言论 :肉麻的模仿张季鸾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 毛泽东的社论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 (1)1949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2)1957年至1977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1957年到1960年的坎坷时期反右时期的报刊评论“大跃进

16、”时期的报刊评论1960年至1965年的调整时期报刊评论的改进与发展邓拓等人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1966年至1976年的灾难时期“两报一刊”社论的误导“大批判”时期的“大批判”评论“帮八股”文风的盛行示例:深圳特区报言论版“群言”示例:中国青年报言论版 “青年话题” 广播电视评论时效性的提高广播电视评论独特类型的形成广播电视评论手段的创新广播电视评论影响的扩大、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与成熟 示例:天下第一的困惑2001年12月27日重庆电视台今日视点 对传统新闻评论特征的冲击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延伸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补充 示例:3、网络言论的出现 为了让网友的观点来得更直接和透白,今日观察栏目

17、创新性地了开启网友视频表达时代!除了传统的码文砌字,你更可以上传视频,让自己的声音和形象直达全国权威主流媒体,直接与主持人面对面交流,与全国亿万观众实时分享个人精彩见地! 今日观察将特别成立全国独家“网友观察团”,向全国热心的观众征集“网友观察员”。我们将在栏目的官方网站开设“网友观察团”专门页面,无论你是通过文字、还是视频,你的留言都将被我们高度关注。 如果你的留言被今日观察节目采纳三次以上,我们就将你纳入“网友观察团”,成为今日观察重要的一员!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启示 伴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新闻评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扩大 它由古代论说文发端,历经政论、时评、新闻评论等各个阶段,逐渐演变为纵贯古今、跨多种媒介的传播系统,成为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一大类传播手段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不同媒介间评论样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同一媒介不同评论体裁、样式间的穿插与融合 一、融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