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师大版2021年秋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汇编第1单元生活中的数本单元教材贯穿着10以内数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等基本活动,这些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不拘一格,富有童趣,既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又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习题的设计上,注意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数学思想,也关注学生计数(顺着数、倒着数、跳着数)技能的提高与数感的发展。;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及如何用数的形式表示10以内物体的个数,这些内容安排在6个情境活动之中。“快乐的家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直观的数数与数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玩具”与“文具”两个情境活动是学习110各数的书写;“小猫钓鱼
2、”则是认识与书写“0”;“快乐的午餐”和“动物乐园”则是通过一一对应的关系学习“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为下一单元学习“比较”打基础。其主要知识点:1.10以内数的认识。2.110各数的书写。3.0的认识和书写。4.认识“同样多”“多”“少”。5.认识“”“=”“”“=”“”“=”“”“=”“”“=”“”“=”“”“=”“”。24(1)师:老师看到这些小兔子是来“动物乐园”找食物的,它们还提着篮子呢。同学们,帮老师给它们分一分,看看篮子够吗?生:有4只小兔子,有4个篮子,正好够了。教师利用动画演示一一对应分篮子的过程,提问:兔子的只数和篮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兔子和篮子同样多。
3、有4只兔子、4个篮子,4和4同样多。一只兔子对应着一个篮子,兔子和篮子同样多。师:兔子有4只,篮子也有4个,4和4同样多。表示两个数同样多,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叫作等号,(板书:4=4)这个式子读作“4等于4”。自己写出一个这样的式子。设计意图:经历把“同样多”抽象为用“=”连接的过程,了解“=”的含义。(2)师:让我们接着来看动画,帮忙把篮子里的萝卜给兔子分一分,说一说兔子的只数和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说:萝卜多,兔子少。兔子比萝卜少或萝卜比兔子多。兔子少1只,萝卜多1个。师:有4只兔子,5个萝卜,我们可以说萝卜比兔子多,也可以说兔子比萝卜少。也就是4比5少,那4和5中间还
4、能用“=”连接吗?为什么?生:不行,“=”表示两个数相等,4和5不相等。师:大家说得对。不能用“=”连接,那么用什么符号表示4和5的关系呢?教师直接说出,并板书“45”,介绍读法。师:大家比较一下“=”和“”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是平平的两笔,“”是开口对着大数,尖的一端对着小数。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感受“多”和“少”的含义,并用语言表达。通过质疑引出探求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和“”的不同含义。(3)师:有4只兔子,5个萝卜,我们说4比5少。哪个同学知道,4只小兔子和5个萝卜比较,还可以怎样描述呢?生:4小于5。(教师板书:4小于5。)25师:交换了4和5的
5、位置,中间还能用“”吗?为什么?生:不能,“”)叫大于号,如54,读作5大于4。那么图中的3只小猴子和2个秋千比较,可以怎样描述呢?生:3大于2。师:观察大于号和小于号,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生:都是开口对着大数。师:请同学试着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表示其他式子。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比较区分“”和“”的不同,并寻找它们的相同点,知道它们都是开口对着大数。这样一来能够促使学生增强记忆。2.看一看,写一写。在学生练习写之前,教师要注意告诉学生不能把“2。生2:小鸟比兔子少,2”和“”“=”“”)4=442等号小于号大于号读作:4等于4读作:4小于5读作:3大于2开口对着大数,尖的一端对着小数A
6、类1.比一比,再填数。(考查知识点:会用“”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力要求:能根据物体的个数判断数的大小,并用符号连接。)2.根据每题前面的一句话填空。(1)3比5少(2)8比6多5比3()356比8()eqoac(,8)6(考查知识点:会用“”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力要求:能根据数的大小关系正确运用“”“33=32.(1)多B类:多少教材习题教材第17页“练一练”:1.少多少=1或005中任意一个数7804中任意一个数4.大于4的数:小于6的数:第2单元比较,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的比较,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后续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及认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基础。教材
7、借助和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日情境使他们懂得物体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落实在具体内容上,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活动过程中,初步认识多少和大小的关系。,“过生日”呈现的是所有孩子喜欢的场景也是吸引学生开展比较的一个载体。学生在对切的生日蛋糕的大小,以及切的西瓜的大小进行比较,得出哪个大哪个小,这些都比较直观,比较简单。在开展大小比较时,应该突出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物体的多少比较,是桌子上放了3杯饮料,通过图片或者学具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得出哪个多哪个少。两瓶饮料谁多谁少的比较较为复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把两瓶饮料倒入相同的杯子或者其他容器内比较而得出
8、结论。2.在充分感知中,认识物体的高矮和长短关系。28对高矮的比较,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两个物体间长短的比较,一般是采用直接比较的方法,在利用长短知识比较“谁走的路长”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说出充分的理由。3.在活动中逐步体验,理解物体间的轻重关系。,在比较轻重中,共安排了3个活动,“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是学生认识物体之间质量关系的一个过程性的展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凭自己的经验,直接判断一些物体的轻重。如在狮子和老虎压跷跷板中,狮子比老虎重,在老虎和豹压跷跷板中,老虎比豹重,通过两次比较得出狮子最重豹最轻。对学生来说,能直
9、接判断并不表示他们已经熟悉或者了解物体的轻重关系,为此我们可以给学生直接感知的机会,通过“掂一掂”活动他们就知道谁轻谁重了。“称一称”是为了在学生对“掂一掂”的认知中发生冲突设计的,学生在掂两个质量差异不明显物体中,可以使用“称一称”的方法。,本单元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多少、大小、轻重、长短学生并不陌生。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等差异较大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尝试操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1.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
10、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2.了解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4.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1.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从游戏、身边的数学和熟悉的情境中发现相关的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人交流。3.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1过生日2下课啦3跷跷板1课时1课时1课时29过生日。(教材第1819页)1.通过多少、大小的比较,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
11、方法,感知要想知道谁多谁少,就必须进行比较。2.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3.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多少活动的体验。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和结果。课件,杯子,水。师: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生:喜欢。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寿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她的生日是怎样过的?餐桌上都有什么?(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列举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师:如果让你来切蛋糕,你想切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过生日”是每个儿童非常喜欢的事情,用过生日的情境图激发学
12、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发现餐桌上的摆放有所不同,并用切蛋糕的活动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1.比较大小。师:如果有人把蛋糕切成这样,你觉得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呢?(出示教材第18页比较蛋糕大小情境图)生1:把给自己吃,因为我喜欢吃蛋糕;把给妈妈吃,因为妈妈过生日;把给爸爸吃,因为爸爸不喜欢吃甜食。师:你为什么吃呢?生1:因为我最喜欢吃生日蛋糕,所以我吃最大的。爸爸不喜欢吃甜食,我就让爸爸吃最小的,中间的那块就让妈妈吃。30生2:把给妈妈吃,因为妈妈是寿星。把给爸爸吃,我自己吃。师:你为什么这样分配呢?生2:因为妈妈是寿星,我让妈妈吃最大的。我最小,我就吃最小的,中间的那块让爸爸吃。生3:爸爸吃,因为爸
13、爸最能吃。妈妈吃,我自己吃。师:你这样分的原因呢?生3:因为爸爸是最能吃的,所以吃最大的。我最不能吃,所以吃最小的,妈妈吃中间的那块。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虽然分配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挺合理的。合理的原因是你们已经比较了了这3块蛋糕的大小,知道哪块最大,哪块最小。师:如果西瓜切成这样,你们是不是也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西瓜图)生:最大,最小。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贴切的体现在这里,学生按着自己的想法动手分蛋糕,分配之前他们了解了这3块蛋糕的大小,已经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比较,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比较出西瓜的大小。2.比较多少。师:刚才同学们在分蛋糕时说得都很清楚,理
14、由也都很合理,我都挺佩服你们的。下面我来给他们一家三口分配一下饮料。你们来看一看,我这样分配你们能不能接受?(出示教材第18页三杯饮料图)师:第一杯我让妈妈喝,第二杯我让爸爸喝,第三杯我让小男孩儿喝。你觉得我这样分合理吗?学生思考后回答。生1:合理。根据每个人吃饭的多少分配,最多的让爸爸喝,最少的给小男孩儿喝。生2:合理。因为爸爸最能吃,所以爸爸喝最多的,小男孩儿最不能吃,他喝最少的。师:你怎么知道中间那杯最多呢?第三杯最少呢?生3:因为这三个杯子一样高,倒的饮料也一样高,中间这个杯子最粗,所以里面的饮料最多。生4:因为第三个杯子最细了,而且它里面的饮料和前面两杯一样高,那它里面的饮料最少。让
15、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设计意图:喝饮料也是学生愿意做的事情,通过教师分配的饮料,让学生根据里边饮料的多少说出教师分配的合理性。在给教师判断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比较出了哪杯饮料多,哪杯饮料少。师:我还发现他们家过生日喝了两种饮料(出示图片:餐桌上的饮料图),这两瓶饮料哪瓶多?哪瓶少呢?你31们能比较出来吗?生1:我觉得高的饮料多。生2:我觉得矮的饮料多。师:同学们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因为这两个饮料瓶子的高矮、粗细都不一样,我们就不能准确地判断了,刚才你们说谁多谁少都是靠眼睛观察,然后猜测的,有时候不太准确。你能不能想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呢?(如果学生答不出,告诉学生可以把饮料倒入相同的杯子再作
16、比较。)学生动手操作后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生1:我找来几个一样的杯子,先把高的这瓶饮料全部倒出来,看倒了几杯。然后再把矮的这瓶饮料也倒出来,看倒几杯。哪瓶倒得杯子多,那瓶饮料就多。生2:我找来一个空的饮料瓶子,先把高的那瓶饮料倒进去,然后在液面的最高处画上记号,再倒回原来的瓶子里。然后把矮的这瓶饮料倒进去,液面的最高处在记号的上面就多,在下面就少。生3:我把高的这瓶饮料在瓶子上做上记号,然后把饮料倒在杯子里,再把矮的这瓶饮料倒入高的饮料瓶子里,要是倒完超过了那个记号就是矮的多,要是没超过就是矮的少,要是矮的里面剩下了饮料也是矮的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不同外形物体进行比较,通过他们感兴趣的情境
17、,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动脑的能力。3.再观察。师:出示生日情境图,从这幅图上,你能不能用刚学的比较大小、多少,来比较一下餐桌上的物品?学生可能会发现盘子的大小不同,西瓜和西红柿的大小不同。设计意图:对于物体大小的比较,由于物体比较形象,所以学生比较起来很容易。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能比较大小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比较两个或者三个物体的大小和多少;学会了尊老爱幼和礼让过生日大小多少A类321.根据果汁的多少给杯子编号码。(考查知识点:比多少;能力要求:会比较多少。)2.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考查知识点:比较多少;能
18、力要求:能够正确地比较物体的多少。)B类看同样一本书,小明剩下2页,小东剩下5页,小林剩下3页。谁看得最多?谁看得最少?(考查知识点:比多少;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比较稍复杂的多与少。)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312542.橘子多,苹果少。B类:小明看得最多,小东看得最少。教材习题教材第19页“练一练”:1.2.第一个最大,画“”;第二个最小,eqoac(,画“)”。3.4.爸爸喝得多。5.第三杯水后面画“”。33下课啦。(教材第2021页)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2.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重点:让学生获得高矮
19、、长短等比较活动的体验。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课件。师: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师生活动。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老师高。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师: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设计意图: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比小学生高一些,具有普遍性,选择学生与老师比高矮,有利于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同学
20、们,你注意观察过没有,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你看课间的校园里多热闹,你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没有?(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情境图)生1:教学楼高,小朋友矮。生2:单杠一个高一个矮。34生3:老师高,学生矮。:师:难道你们没有发现有两个同学在比高矮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高矮左图)男同学说“我们同样高。”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生:不同意。因为他的脚踮起来了,这样不是他的实际身高。师:男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你们看,他改过来了,这次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高矮右图)生:男同学矮,女同学高。师: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生: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不能没有对齐就开
21、始比,那就不准确了。师:说得非常好,要对齐了。那再看看跳绳的两个小朋友手里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生:要把绳子拉直了,对齐了,才能比。师:真聪明!拿在手里弯曲着是不容易比的,看现在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长短图)生:对齐了,拉直后比出来了,红绳长。师:看看谁走的路长。(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最下面的图)说说你这样回答的理由。生: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的路长。因为他们走路的长度可以用方格的边数来表示,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了9个边长,穿红衣服的小男孩儿走了8个这样的边长,9比8大,所以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的路长。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从身边观察寻找实
22、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集体交流的意识。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很棒,能自己发现比较高矮、长短时,要先对齐或拉直,还知道高矮、长短是相对的,关键看跟谁比,以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们的发现会更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下课啦35A类在最长的后面画“eqoac(,”),在最短的后面画“”。(考查知识点:比长短;能力要求:能正确地比较长短。)B类谁高?谁矮?(考查知识点:比高矮;能力要求:能正确比较高矮。)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提示
23、:最上面的箭头最长,中间的箭头最短。B类:小女孩儿高,小男孩儿矮。教材习题教材第21页“练一练”:1.松树高,柳树矮;宝塔高,亭子矮;爷爷高,小女孩儿矮。2.中间的后面画“”。中间的下面画“”。3.汽车不能从桥下通过。左边的兔子最高,右边的兔子最矮。4.第一只蚂蚁的后面画“”,第二只蚂蚁的后面画“eqoac(,”。)36跷跷板。(教材第2223页)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课件,厚薄、大小不同
24、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平。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小动物也很喜欢。(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情境图)师:瞧,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生1:有狮子、老虎和豹,它们在玩跷跷板。生2:狮子和老虎玩的时候,老虎被翘得高高的。生3:老虎和豹玩的时候,豹又被翘得高高的。师:为什么狮子和老虎玩的时候,老虎被翘得高高的?这说明了什么?生:狮子重,老虎轻。师:老虎和豹玩的时候,豹又被翘得高高的,这说明了什么?生:老虎重,豹轻。师:狮子比老虎重,老虎又比豹重,到底谁最重,谁最轻呢?生:狮子最重,豹最轻。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用眼睛看到的,然后又想了想“狮子比老虎重,老虎又比豹
25、重”,所以狮子最重,豹最轻。37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只是有时候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设计意图:利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游戏引出轻重的概念,既有利于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开始学习,体会轻重的实际意义,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1.掂一掂。师:老师手里拿的这两本书(厚薄、大小都不相同),你能用眼睛看出哪本重?哪本轻吗?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判断呢?生:分别拿在两只手里掂一掂。学生实际掂一掂,告诉大家结论。师:这样看来,有的物体光用眼睛看是不能看出谁轻谁重的,而是要用手掂一掂才知道。学生实验:用掂一掂的方法比比教材和文具盒谁轻谁重。2.称一称。师:老师这有一个
26、苹果和一个梨,它们的大小差不多,怎样知道谁重谁轻呢?让多个学生掂一掂,汇报结果。(一定不会出现一致的意见,即使学生看法相同,老师也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师:看来我们又遇到问题了,这两个差不多重,用掂一掂的方法很难确定它们谁轻谁重。那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称一称”)师:老师这儿有一架小天平(出示天平),是专门用来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轻重。看老师演示一下怎么测量。(演示操作)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测量一下你身边的不容易判定谁轻谁重的物体,把测量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设计意图: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发现当用眼睛看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掂一掂;当感觉不出来的时候,就要借助工具来测量了,从而体会这些方法
27、各有利弊,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用天平称一称。跷跷板38A类轻的画“”,重的画“”。(考查知识点:比轻重;能力要求: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判断常见事物的轻重。)B类在重的下面画“”,在轻的下面画“”。(考查知识点:比轻重;能力要求: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判断常见事物的轻重。)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B类:教材习题教材第23页“练一练”:391.香蕉重,eqoac(,画“)”;橙子轻,画“”。苹果重,eqoac(,画“)”;橙子轻,画“”。2.南瓜最重,e
28、qoac(,画“)”;茄子最轻,画“”。3.左边画“”;左边画“”。4.虾最轻,画“”;螃蟹最重,eqoac(,画“)”。第3单元加与减(一),本单元主要的内容:“一共有多少”(认识加法的意义及5以内加法的计算);“还剩下多少”(认识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减法的计算);“可爱的小猫”主要是通过连环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并理解得数是0的计算过程;“猜数游戏”“背土豆”“跳绳”“可爱的企鹅”“小鸡吃食”这五个小板块主要是为了解决610的加减法问题;“乘车”的情境中有三个知识点: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是对加减法运算的拓展。当然,由于数都在10以内,所以只要求直接写得数。对于两步以上的运算顺
29、序与格式将在后续的学习中再重点研究。此单元还包括练习一、练习二、做个加法表、做个减法表、整理与复习等内容。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如下:1.认识加法的意义及5以内加法的计算。2.认识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减法的计算。3.0的加减法。4.610的加减法。5.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6.做个加法表、做个减法表、整理与复习。由于本单元教学的对象是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所以说,如何处理好运算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1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之中,
30、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创设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他们产生喜欢学、有兴趣学的情感。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提出并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能正确熟练地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4.在运算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0,1.根据提供的情境,提出简单问题并进行计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将计算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2.能正确
31、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计算,允许学生有差异。本单元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学生个人素质及生活环境的差异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有所不同,对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引导学生不断进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增强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不断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尽可能的发展和进步。1一共有多少1课时2还剩下多少1课时3可爱的小猫1课时4练习一1课时5猜数游戏1课时6背土豆1课时7跳绳1课时8可爱的企鹅1课时9小鸡吃食1课时10乘车1课时11练习二1课时12做个加法表1课时13做个减法表1课时14整理与复习(一)1课时15整理与复习(二)1课时一共有多少(认识加法的意义及5以内加
32、法的计算)。(教材第2426页)1.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2.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413.激发学生学习加法计算的兴趣。重点: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难点: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正确列式计算。铅笔,花片。师:同学们,老师的左手有2支铅笔(板书:2),右手有3支铅笔(板书:3)。想一想,如果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学生可能会说:1、2、3、4、5,一共有5支铅笔。3之后是4、5,一共有5支铅笔。,师:同学们说得对,可以合起来一起从头开始数,也可以接着其中的一
33、个数往后数,不管怎么数,都是一共有5支铅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数铅笔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观察、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后面解决问题做准备。1.认识加法。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花片摆一摆,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摆法,关注学生有几种摆法)师:谁愿意把你的摆法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摆法:先摆3个红色的花片,再摆2个黄色的花片,合起来是5个。先摆2个黄色的花片,再摆3个红色的花片,合起来是5个。(学
34、生也可能用别的颜色去摆,只要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鼓励。)师:同学们做得很好,3个红色的花片、2个黄色的花片合起来是5个花片,可以写成一个加法算式。(教42师边板书边说)3+2=5加号师:这个符号叫作加号,表示合起来的意思。这个算式应该这样读:3加2等于5。2.看图画一画。师:熊猫可是我们国家的国宝,最喜欢吃竹子了。同学们看,图中的熊猫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插图)生1: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生2: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3师:除了可以用花片摆一摆帮助我们计算,我们还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形帮助我们计算。只吃竹子的熊猫,我们就可以先画3个圆,2只玩皮球的熊猫,就再画2个圆,合起来一共就是5个圆。
35、同学们试试写出加法算式。学生尝试写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算式读给大家听?老师帮你写在黑板上。(给学生充足的机会锻炼,多鼓励表扬。)设计意图:交流活动既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更是体会加法的意义的重要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摆一摆,算一算。(1)师: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24页最下面的习题,先摆一摆,再算一算。学生可以直接看图写出得数,程度稍慢一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用花片摆一摆,再进行计算。(也可以画出图形后再数一数)(2)指导学生看懂教材第25页“试一试”习题的图意,并说一说,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加法算式,交流结果。(如果学生出现把4辆汽车和1个交警加起来的错误,教师
36、要及时纠正,强调加法一定要把同类的东西加起来。)(3)师:谁能告诉大家你觉得“1+4=5”这个加法算式可以表示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表示1个手指加4个手指,合起来是5个手指。可以表示1个大人与4个孩子合起来,就是5个人。43师:说说在这几幅图中,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说一说”插图)(表示1朵花和4朵花合起来,是5朵花;表示1只大母鸡和4只小鸡合起来,一共有5只鸡;表示1个篮球和4个足球合起来,一共有5个球;表示先画了1个圆,又画了4个圆,一共有5个圆。)师:总之,加法算式就是表示把两部分数合起来成为一个数的计算过程。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技能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查,让学生
37、再次感受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的过程,更深入地理解加法的含义。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解决“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成为一个数,要用加法算式计算。下课之后用你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去观察,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看谁发现得最多。一共有多少3+2=5加号读作:3加2等于5A类1.帮小鸟送信。(考查知识点:5以内加法的计算;能力要求:能够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2.在里写上得数,并照样子连线。1+2=2+2=442+3=1+3=3+0=3+2=(考查知识点:5以内加法的计算;能力要求:能够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B类在里填上“”“=”“=教材习题教材第44页“练一练”:1.7+3=1
38、0或3+7=1010-7=3或10-3=72.10-8=23.7510641010104.246810135795.答案不唯一,只要两人所说的数字相加得10即可。776.1+8=2+7=3+6=4+5(填法不唯一)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4547页)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2.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算式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课件,各
39、种图形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坐公交车吗?每当公交车到站时,就会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些乘车时的数学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数学课也要注意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及安全教育,抓住本课教学内容隐含的素材,教育学生文明乘车,注意安全。1.连加。师:看!汽车到了“三家店”站,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一幅图)生1:车上有2人。生2:有3人从前门上车。生3:有2人从后门上车。78(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或摆图形。)师:看!老师把你们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用图形在黑板上表示出来了,这时候车上有多
40、少人呢?学生思考,如果学生能回答,老师就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尝试解答。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讲解:车上原来有2人,前门上来3人,这时有5人,后门上来2人,这时有7人,车上现在就有7人。用一个算式表示就是2+3+2=7。(板书讲解)师:这样三个数连续相加的算式我们称为连加。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跟第三个数相加,就能算出结果了。2.连减。师:同学们,看看在“七里庄”站的这辆汽车,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二幅图)生1:这辆汽车上有8人。生2: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师: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谁能提个问题呢?生:车上还剩多少人?,师
41、:问得很好,现在大家像老师一样在小组里用手中的图形摆一摆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锻炼。(8-1-4=3)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称为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即用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再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3.加减混合运算。师:同学们,这是“九棵树”站的一辆汽车,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车上有9人。到站后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师: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还有人想到了“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
42、来少了”。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是比原来少了吗?有哪些同学愿意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79组织学生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其余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师:你看懂了吗?该怎么列式呢?怎么计算呢?生1:9+1-5=5,因为车上有9人,再上来1人就要加1,所以先算加法9+1=10;又下去5人,就要减5,那么10-5=5,所以车上还剩5人。生2:也可以是9-5+1=5,因为下去5人,就是9-5=4;又上来1人,就是4+1=5,结果也是车上还剩5人。师:同学们还发现了不同的算法,真棒!但是,你们仔细看看,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9里面减5加1,只不过顺序不同罢了。师: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43、,我们称为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时,先算前面的加(或减)法,再算后面的加(或减)法,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设计意图:无论是摆图形,还是表演上下车的场景,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进而明确运算的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数的运算,不管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都是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你学会了吗?课下要多练习哟!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2+3+2=78-1-4=39+1-5=59-5+1=5A类看图列式计算。+=80-=(考查知识点:理解连加、连减的不同含义;能力要求:能正确解答有关连加、连减的实际
44、问题。)B类把横行、竖行上的数分别相加。(考查知识点:10以内加法的计算及连加;能力要求:能运用加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3+2+4=99-5-3=1B类:教材习题教材第46页“练一练”:1.(1)2+3+4=9(2)3+3+3=92.8-2-3=33.水中原来有8条金鱼,游走了3条,又游过来2条,现在有几条金鱼?8-3+2=74.有几个人藏在房子后面?10-3-1=6815.6.707101027.101练习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教材第4849页)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2.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
45、数学综合素养。重点: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课件。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10以内的加减法都学完了。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学生可能回答:我知道了在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图形,可以摆小棒或花片。我知道了可以用算式记录我们分物体的过程。对于看图列式有什么窍门吗?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呢?师:同学们既有收获,又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很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学习,知道学习才会有进步。今82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只要你好好学,就会有收获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不足,为练习课层次的提升做准备。让学生有点压力,努力学习,慢
46、慢进步。1.看图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第5题)(1)师:仔细观察第一幅图、第二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生1:物体都是两堆的。生2:有两堆物体的图问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列式;如果知道总数了,问其中一堆的数量,就用减法列式,让总数减去知道的那一堆的数量就是要问的那一堆的数量。,师:总结得很好。这样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看图列式的窍门了。试试看能做对吗?学生写好后,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2)师:仔细看看第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图中不是分成堆的物体。生2:但是图中告诉我们总数是6人,能看见2人,问号表示问我们船里有几人。这就是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师:对啊
47、,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就是从总数里面去掉已知的部分,用减法计算。快试试看。点名让学生汇报结果。(重点放在前面对此类问题有疑问的学生身上)(3)师:看第四幅图,谁能给大家讲讲,像这样的该怎么办呢?生1:跟物体分成两堆的一样,用加法算。生2:三堆物体应该是问一共有多少的,就把这三个数相加,用连加计算。师:说得对,所以这道题应列式为3+2+5=10。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选择地详细讲解,分析习题,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本身就是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2.口算练习。师:要想算得又快又准,就要平时多加
48、练习,形成技能技巧才行。我们看教材第48页第4题,同学们自己算一算,比一比,看谁是冠军。学生做题比赛,教师观察学生的计算方法,适时指导。交流结果。83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练习,相信你们掌握了看图的技巧,知道了图中的问号在一侧,表示问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如果物体被分成两份或三份,就表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今后要更加努力哟!A类+=-=(考查知识点:10以内的加减法;能力要求:理解图意并能正确地列式计算。)B类(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4+3=710-5=5B类:.教材习题教材第48页“练习二”:1.842.
49、5和30和84和47和13.9753110864204.6+2连5+34+3连3+44+5连2+79-3连8-28-4连9-56-3连7-45.4+5=9或5+4=99-4=5或9-5=43+4=7或4+3=77-3=4或7-4=36-2=43+2+5=106.4759410105711067.5343448.答案不唯一,如:4+5=99-4=56+3=99-3=6做个加法表。(教材第50页)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重点:通
50、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85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1.整理加法表。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师: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
51、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即按什么分类整理。学生可能会说: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找出得数是10的算式排成一排。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师:其实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总结得不够完整,应该说我们可以以得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或者以算式里面的数为标准进行整理,都可以。不过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整理学习过的知识,为防止学生在整理加法表时不知如何填写,先引导学生明
52、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作参考,降低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会发现: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师:同学们说得很对,第二列往下写是哪个算式呢?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是9+0、8+1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入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862.探索规律。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可能发现: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竖着看,第一列算式的得数是10,
53、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竖着看,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10以内加法表10987654321010+09+08+07+06+05+04+03+02+01+00+09+18+27+38+17+26+37+16+25+36+15+24+35+1
54、4+23+34+13+22+33+12+21+32+11+20+31+10+20+16+45+54+65+44+53+64+43+52+63+42+51+62+41+50+61+40+50+43+72+81+92+71+80+91+70+80+70+10A类我会算。1+9=8-5=6-5=2+6=878-4=10-7=7-4=4+6=(考查知识点:10以内的加减法;能力要求: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B类找规律。3+03+13+3(考查知识点:10以内加法表中的规律;能力要求:能够找出规律并仿照写算式。)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031843310B类:3+23+43+5做个减法表。(教材第51
55、页)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2.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减法表中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3.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减法进行归纳,并从中发现规律。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10以内减法算式的卡片。88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运用小组合作完成了对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大家整理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仍然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整理,你们有信心做好吗?设计意图:加法表的整理方式与减法表的整理方式有相同之处。由加法
56、表引入,为进行减法表的整理作了思维方式上的铺垫。1.整理减法表。师:同学们看一看教材第51页笑笑做的减法表,你们发现这些算式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吗?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分工进行整理。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后,分工整理。教师巡视,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小组,必要时作为参与者和同学合作整理。师:请各组介绍一下你们整理的减法表。设计意图:交流为学生创造了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和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2.探索规律。师:观察我们整理的减法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学生可能回答:第一排都是10减几,也就是10减110各数;第二排都是9减19各数;第三排都是8减18各数从上往下看,后一个算式中的
57、两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中的少1,得数相等。从右上往左下看,后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不变,得数减少1。师: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都已经进行了整理,相信同学们的口算能力一定有了很大的进步。下面,我们来个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出示口算卡:1+75+39+08+24+39-78-47-36-49-6设计意图:考查学生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师:同学们,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就学完了,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算得更快更准,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千万别骄傲。10以内的减法表8901234567891010-1010-910-810-710-610-510-410-310-210-110-0
58、9-99-89-79-69-59-49-39-29-19-08-88-78-68-58-48-38-28-18-07-77-67-57-47-37-27-17-06-66-56-46-36-26-16-05-55-45-35-25-15-04-44-34-24-14-03-33-23-13-02-22-12-01-11-00-0A类它们各采哪一朵花上的蜜?(考查知识点: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能力要求: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B类一根10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6米,第二次剪去3米,这根绳子短了多少米?(考查知识点:10以内的加减法;能力要求:能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
59、计90A类:B类:6+3=9第4单元分类,本单元是由“整理房间”与“一起来分类”两个活动组成的。在“整理房间”的情境活动中主要通过学生对房间内物品的整理过程,体会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而且分类在日常生活有很大的作用;在“一起来分类”的情境活动中,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分类的思想,同时又引出了分类标准的多样化。通过这两个情境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类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学好分类对学生学好数学有着较大的作用。虽然本单元开展的分类活动十分简单,仅要求学生把一些原来无序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但却渗透着分类思想的一个启蒙教学,它对学生后续认识数、发现数的特征、认识图形的特征及正确认识统
60、计图都有重要的迁移作用。如今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由家长代替的行为已经形成他们在家里乱堆放物品的习惯。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境,设计各种具体的活动,如整理书包、整理书柜、整理房间等,使学生逐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1.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2.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3.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1.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学习有条理地思考不仅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每天的生活环境,提出整理房间的要求,向学生渗透如何有条理地整理物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2.让学生经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油化工VOCs治理施工方案
- 某地产工会员工俱乐部管理制度
- 房地产行业合同管理制度解析
- 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图纸审查方案
- 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方案
- LD5电动单梁起重机智能控制方案
- 尺骨鹰嘴骨折护理查房
- 保健品行业监管与安全制度
- 信封文具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2024年升降车租赁协议范本
-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 04-04寰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
- 新型建筑材料结业论文
- 学生一帮一结对子登记表
- TZZB2483-2021食品包装用耐蒸煮、高阻隔塑料复合膜、袋
- 关于建立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调研报告
- CTD格式内容详解
- 四川省项目建设工作咨询3000以下收费标准
- 论《城南旧事》的叙事艺术
- (本范本为邀请从事经贸活动的香港邀请函样本,仅供参考)
- 海航集团空中乘务员招聘报名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