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本杰明 1翻译思想探源及评述摘 要: 沃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身份复杂,既是哲学家、神学家,又是文论家、语言学家和译论家,其作品异常独特很难归于传统哪一类,其中充满了各种思想,复杂而又深刻,因此,重多研究者对其译者的任务(以下简称任务)这一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论文存在不少误读,其中不乏译界大家,如:德里达、保罗德曼等。所以,有必要重读这篇经典短文,追根溯源,找出本杰明翻译思想的渊源,真正理解本杰明对翻译及语言的观点,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如:纯语言(pure language) 、再生(afterlife )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
2、 ) 、直译等,以促进翻译研究的健康发展。关键词:反思;内在批评;纯语言;再生;可译性;直译引言沃尔特本杰明( Walter Benjamin, 1892-1940)身份复杂,他是哲学家、神学家、文论家、语言学家、译论家等等。他写的作品非常独特很难归于传统的哪一类,其中充满了各种思想,复杂而又深刻,不容易理解。他的译者的任务( 1923) 写得也是比较晦涩难懂,这或许也是人们对本杰明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吧。 鉴于许多研究者对本杰明存在误解或片面的理解,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找出其翻译思想的渊源,明了他的翻译观的形成受到了哪些重要哲学思潮或文艺观念的影响。本杰明翻译思想的渊源浅析本杰明的翻译思想从根
3、本上讲是受到了其哲学观以及犹太教思想的影响,其次是他的文艺观和语言观。本杰明的文艺观基本属于20 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下面将就早期德国浪漫派的一些重要观点与本杰明的翻译思想有何关联作一简要分析。反思 (Reflection)在其博士论文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概念( 1920)中,本杰明对以施来格尔和诺瓦利斯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早期德国浪漫主义有过详细而又深刻的研究。 早期德国浪漫派的文艺批评观念对本杰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了他的“纯语言”观以及反对读者接受的观点。“反思”或“内省”是费希特等早期浪漫主义者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人对自我的思考”,而本杰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反思还应该是人对思
4、考形式或方式的思考,即“思考的思考”或“内在的思考”(刘宓庆,2005: 410) 。费希特强调“直观性的内在判断力,即绝对自我对客体意向的判断”(同上:412) ,而本杰明在其任务一文中就指出“翻译是一种样式”,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找出原文的意向性(陈德鸿、张南峰,2000: 199、 205) 。这不仅影响了本杰明反对读者接受的观点,也与他的“纯语言”观(参见下文三、 1、一节)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在批评(Internal criticism)“内在批评”是早期德国浪漫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内在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固有的特点”; “其次,内在是指潜藏的倾向”(刘北城,199
5、8: 62;引自刘宓庆,2005: 414) 。本杰明在其博士论文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概念中指出: “作品批评是对它的反思,只能是导致其内在内核的展开和绽露” (同上) 。 “批评是关于艺术作品的试验。通过批评,作品的反思觉醒了,这就导致它自身的意识和认识”(同上) 。本杰明论及“内在批评”的功能时进一步指出: “就其根本意图而言,批评不是审判。批评一方面完成、补充和整理作品, 另一方面消解作品,使之融化进绝对之中。这两个过程在根本上是协调一致的” (同上:415) 。这些有关“内在批评”的论述都与其翻译观中的“再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包蕴着“再生”这一概念的原型。当然,这其中也渗透着
6、“纯语言”的思想。对“绝对”形式及“绝对理念”,本杰明还有更深入的探讨。他说: “所有的表现形式不断地组合,相互沟通,从而统一构成了艺术的绝对形式。 后者等同于艺术理念。浪漫派的艺术统一体的理念也就存在于形式连续体的理念之中”(本杰明,1920,引自陈永国、马海良,1999: 24) 。这里艺术批评中的“绝对理念”在翻译中变成了“纯语言”。此外, 本杰明的翻译观直接受到其语言观的影响。他在 论语言本身和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把语言分为三个层次:事物的语言、人的语言和上帝的语言(同上:前言4-5) 。 本杰明认为,任何事物都在语言中传达其思想内容,物的语言向人类传达其自身,不过, 它只有经过人的命名才
7、能将其思想内容传达给人;而第二层次的语言人的语言就是一种命名的语言, “人类的语言存在就是为事物命名” ; 人的语言再向上帝传达自己的思想内容, “人类思想存在以名称向上帝传达自身” ,从而达到语言的最高层次,即上帝的语言(同上:263-266) 。 “正如人通过命名把自然界万物从无名和无声状态拯救出来,并纳入上帝的创造中一样,哲学家、 批评家和翻译家也有义务通过批评拯救诗和艺术,把它们从不够纯洁的精神和语言领域带回纯粹的境界中”(同上:前言7) 。本杰明翻译观中“纯语言”的思想显然与此密切相关。另外,本杰明反复强调, “所有语言都传达自身”(同上:264) , “思想存在基本上 在 语言 之
8、中 而非 通过 语言传达自身”(同上, 原文有加粗), 这就批判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的观点。由此, 我们就不难理解其翻译观中不赞成读者接受、反对翻译是转换原作内容和意义的主张了。三、 从译者的任务浅析本杰明的翻译观“纯语言”观(Pure Language)本杰明是犹太人,笃信宗教, “几乎将宗教虔诚和哲学信仰、学术理念融为一体” (刘宓庆,2005: 437) ,其“纯语言”观不仅受到上文所述浪漫主义文艺批评观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或者最根本的是受到他本人所信仰的犹太教的影响。刘向愚教授指出, “本杰明语言哲学的核心概念无疑是从浸染着神秘主义色彩的德国哲学传统中生长出来的”(陈永国、马海良,199
9、9:前言7) ,主要受到了伯麦、哈曼、小施莱格尔、洪堡等人思想的影响。伯麦的哲学根基是“神秘主义与泛神论”, 他认为万事万物具有 “统一的精神”, 而上帝是万物及其精神的 “本原” ;哈曼也虔诚的相信上帝;小施莱格尔“信奉天主教,深受费西特先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强调纯粹精神的重要,同时强调把浪漫主义概念与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结合起来”;诺瓦利斯是位具有浓重“神秘主义”倾向的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洪堡采用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讨各种语言的 “共同根源”(同上: 7-8) 。 犹太教哲学的传统往往把语言的起源追溯到上帝,德国的这些哲学传统对本杰明的语言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上:8) ,尤其是
10、他的“纯语言”观。所谓 “纯语言”就是体现在人类每一种具体语言中的语言共同性,即浪漫主义的“理想语言”,也即宗教信仰的“上帝之言”。它是人类各种语言互补最根本的原因,原文和译文相互补充,彼此散发着纯语言的光芒,向着“纯语言”无限靠近。本杰明在其任务一文中这样论说道:任何超历史的语际亲缘关系都依赖每一种语言各自的整体性意向。不过这种意向并不是任何语言能够单独实现的,意向实现于互补的整体之中。这一整体即所谓“纯语言”。即使不同外语的个别元素,诸如词汇、句子、结构的等等相互排斥,这些语言仍在其意向中相互补足。我们只有将意向性的对象和意向性的样式加以区隔才能牢牢地把握住语言学的基本法则。( 1923,
11、引自刘宓庆,2005: 442)再生(Afterlife)本杰明“再生”这一概念的提出受到了上文所说的浪漫主义的“内在批评”的影响。他是这样提及再生的: “译作以原作为依据,但是与其说译文源自原文的生命, 毋宁说它是原文的再生。因为翻译晚于原作,世界文学的重要作品也从未在问世之际就有了选定的译者,它们的译本标志着其生命的延续。我们应当将艺术品的这种现世与来生之说看作一种完完全全的客观事实,而不是大大比方而已” (同上:433) 。 本杰明意思是说译作犹如原作的 “投胎转世”( transmigration) 。他的“瓦罐之喻”就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原作、译作以及纯语言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要把一
12、只瓶子的碎片重新黏合成另一只瓶子, 那么碎片必须能彼此吻合,虽然它门的形状不用一样。同样,译作虽不用与原作的意义相仿,但译者却得一五一十地将原作的表意模式细致入微地吸收进来,从而使译作和原作都成了一种更伟大的语言的可辨认的碎片,好像它们原本就属于一个陶罐似的”(同上:435) 。四、 误读与反思在解读本杰明的翻译思想时,一定把握住他的理论渊源(浪漫主义文艺批评概念和犹太教信仰)以及观点提出的背景(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目前一些研究者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好以上两点,对本杰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解或误读:对本杰明核心思想的误读或挪用从纯语言的角度分析,本杰明是坚持“可译的”。德里达(198
13、5) 、保罗德曼 2( 1983)等解构主义者却从他的文章中得出了“不可译”的结论,宣称他的翻译思想颠覆了忠实观,这实在是个误读,无论背后的原因为何。陈德鸿 ( 2000) 、妮兰贾娜 ( 1992) 都指出, 德曼是对本杰明有关翻译和语言的观点的 “改头换面、借题发挥”,甚至是故意挪用。首先,德曼(1983)解读本杰明的翻译思想时,头脑中已经预设了不可译的观点,他只是借用本杰明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翻译思想。在文中他以任务的英译本( Harry Zohn 译)和法译本(Maurice de Gandillac译)为例指出,两位译者很多地方译得与本杰明所说差别很大(参见德曼,1983: 18-20
14、, 25, 32) 。在他看来,这就证明了翻译是不可能的。之后在回答“ Whyi s the translator theexemplary figure?”这一问题时德曼还有一段论述来重申他对翻译的看法:he Benjamin selects the translator because the translator, per definition, fails. The translator can never do what the original text did. Any translation is always second in relation to the origina
15、l, and the translator as such is los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because Aufgabe, task, can also mean the one who has to give up The translator has to give up in relation to the task of refinding what was there in the original (Paul de Man, 1983:19-20).根据德曼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德曼眼中的翻译应该是重现原作中的一切,甚至最好能跟原作一模一样,只
16、有这样才叫可译。然而,本杰明的翻译观正好与此有着很大的差异。他在文中这样指出: “译作在终极意义上正服务于这一目的,因为它翻译表现出不同语言之间的至关重要的互补关系”( 1923,引自陈德鸿、张南峰,2000: 201) , “如果语言亲族关系体现于译作之中的话,这种体现并不成就于原作与译作 之间的微弱的相似。常识告诉我们,血亲间不一定相似” (同上:202) 。显然,本杰明是在强调原语和译语二者相互补充,不断向着纯语言靠近,这与德曼讨论翻译的层面是不一样的,同时, 这也并不能得出本杰明坚持“不可译”的结论。保罗德曼(1983)等诸多翻译研究者借用本杰明的“瓦罐之喻”却去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说
17、什么重新黏合后的瓶子不可能与原文一模一样了,因此, 就否定了传统的忠实观。这是一种故意地挪用。正如前文三、2、中所述,本杰明的“瓦罐之喻”是为了说明纯语言,强调原文和译文皆是纯语言的一部分,皆是纯语言的碎片,所以,无所谓解构不解构忠实。他基于自己的纯语言观,反对的是一味地追求原文与译文机械的相似。本杰明所主张的是传达原文的意向性样式,让译文与原文的意向互补,不断向意向形式的整体、向纯语言接近。此外,他所说的一些翻译观点或思想主要是基于文学翻译的,尤其是诗歌翻译。如果是法律、公文、科技等文体的翻译,我们就不能像本杰明所说的那样了,还是应该把原文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次, 本杰明提及 “纯语言
18、”是为了强调翻译表现了语言之间的 “亲缘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翻译只是语言问题,而保罗 德曼就是故意这样解读的。他认为,翻译只是语言问题,与人和历史没有关系(1983: 24-27) 。在谈及翻译与人没有关系时,德曼指出,意义有意向性,而表达的方式是没有意向性的(同上:27) 。然而,本杰明,论及意义和方式皆是意向性的时,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即德文和法文中“面包”的意向性对象没有多大差别,而意向性样式却是不同的(参见陈德鸿、张南峰,2000: 203) 。而德曼却这样解读: “为了表达面包的意思,当我需要对面包命名时,我有了 Brot 这个单词,因此,我表达意义的方式是通过使用Brot 这
19、个单词实现的”( 1983: 28,笔者译)。但是,为什么使用这个单词而不用别的呢?德曼没有解释其背后的原因。这显然并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是由语言的历史、现代性过程决定的,是离不开人的,因此,也必然是有意向性的。德曼解读本杰明的思想依据的主要是他的前期著作,而对本杰明后期著作关注不够,而恰恰是本杰明后期的著作重点关注了历史或动态的历史(historicity)(妮兰贾娜,1992) 。其实,他早期的著作中已经有了对历史性关注的萌芽,正如妮兰贾娜所说: “试图建立一种非传统的历史概念的想法,从本杰明学术生涯一开始就存在了, 本杰明有关历史性的著述是与其关于翻译的著作不可分割的” ( 1992:
20、112,笔者译)。在任务这篇短文中,他也明确表明了翻译与历史是紧密相连的: “在我们最终的分析中,生命 原作和译作 的范围不是由自然来决定, 而是必须由历史来决定。哲学家的任务在于通过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生活去理解自然生命。”( 1923,引自陈德鸿、张南峰,2000: 201)本杰明和解构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本杰明与德里达、德曼等关注翻译的角度或层面是不一样的。德里达在其巴别通天塔( 1985,参见陈德鸿、张南峰,2000: 211-224;陈永国,2005: 13-41 )中的所谓“不可译”是强调语言的隐喻性、多义性,人不可能把这种历时的、互文的东西全部译出,强调人们在翻译时往往忽视或
21、失去某些意义,是为了突显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其实,这并不能否定忠实,因为二者强调的不是一个层面。我们一般说的“忠实”是说译文应该尽可能把原文的意义译出,不能随意增删。至于某些意义丢失或改变,那是翻译本身所不可避免的,因为, 翻译本质就包含变换,不然就不称其为翻译了,“翻译” “易”也。综上所述,德里达、保罗德曼以及众多的翻译研究者(如蒋骁华,1995;王守仁,1996;李文革,2004 等)把本杰明当作解构主义论的始作俑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本杰明的误读。本杰明并不是解构主义论者,其实,德里达、保罗 德曼是借用本杰明的思想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准确地说他们受到了本杰明的启示,香港的陈德鸿教授也
22、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事实上,从多个角度看,本杰明不属于解构主义者,只不过他对翻译的见解确实给解构主义论者很多的启发 , ” (参见陈德鸿、张南峰,2000: 226) 。对其直译观点的误解许多人认为,本杰明的观点前后矛盾,前面反对直译,后面又坚持那种词词对译的直译。其实这并没有真正理解本杰明的思想。他坚持逐字直译或用逐行对照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传达原文中的各种意图,以期译文和原文不断向纯语言接近。本杰明反对的直译是那种对个别词句的翻译、仅对语言表层意义的翻译。他的“森林之喻”也表达了对翻译的这种观点 : “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译作并不将自己置于语言之林的中心,而是从外面眺望林木覆盖的山岭。译作呼
23、唤原作却并不进入林木之中,译者寻觅的是一个别无他处的所在,在那里, 听得到一个以自己之声回荡在陌生的语言里的回声”( 1923,引自刘宓庆,2005: 413) 。这里首先要明确本杰明探讨的翻译的前提是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翻译象诗歌这样的“言外有意”或“意在诗外”的文本,我们不要仅停留在语言表层,必须跳出“语言的森林”,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的深层意义或意蕴(同上)。本杰明对他反对的直译还有更明确的表述: “在翻译中,对个别词句的忠实几乎从来不能将该词句在原作中的含义复制出来。因为诗意的意蕴并不局限于 字面 意义, 而是来自精心挑选的词语所传达和表现的 蕴涵义 。 我们都知道词语有种种情感的
24、 蕴涵义 。 照搬句式则会完全瓦解 使意义再生 的理论, 同时对可理解性造成直接威胁。”( 1923,同上:431)许多研究者指责本杰明对直译观点前后矛盾(如李文革,2004;葛林、尹铁超 . 2007: 128) ,其实,他们并没有明白本杰明所支持的直译的真正含义。如上文所述, 本杰明说的直译的前提是诗歌翻译或者说那些伟大作品的翻译,决不能将其推广至一般的翻译。本杰明心目中的直译是这样的:另一方面,翻译的语言能够事实上必须使自己从意义里挣脱出来,从而再现原作的意图(intentio) 。这一切不是复制,而是译作自身的意图。它和谐地补足了原作的语言。因而如果说一部译作读起来就好像原作是用这种语
25、言写成的,这并不是对该译作的最高赞誉,在译作问世的时代就尤其如此。相反,有直译所保证的忠实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样的译作反映出对语言互补性的伟大向往。一部真正的译作是透明的,它不会遮蔽原作,不会挡住原作的光芒,而是通过自身的媒介加强了原作,使纯语言更充分地在原作中展现出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对句式的直译做到这一点。在这种直译中,对于译者来说基本的因素是词语,而不是句子。如果句子是矗立在原作语言面前的墙,那么逐字直译就是拱廊。(1923, 引自陈德鸿、张南峰,2000: 207)本杰明把逐行对照的圣经翻译视为所有翻译的理想。那是因为,在他看来,上帝的语言中,语言和启示(意义)是融合在一起的,语言背
26、后没有意义,语言本身就是意义,所以,逐字翻译就是翻译上帝的意图。对此,本杰明在任务 中是这样论述的: “在太初, 语言和启示是一体的,两者间不存在紧张 张力 ,因而译作和原作必然是以逐行对照的形式排列在一起的,直译和翻译的自由是结合在一起的。一切伟大的文本都在字里行间包含者它的潜在的译文;这在神圣的作品中具有最高的真实性。圣经不同文字的逐行对照本是所有译作的原型和理想。 ”(1923,同上:210)由此可见,本杰明所坚持的是“将原作的意蕴( intention )和盘拖出的忠实”而不是“拘泥于原作词句意义的复制式的直译”(刘宓庆,2005: 437) 。对其“可译性”的片面理解众多研究者过分强
27、调了可译性的 “能否在读者群中找到称职的译者”这一方面的意义,往往对本杰明所说的另一层含义却关注不够,即 “原作中那种潜在的特殊的意蕴”或者说原作具有的被翻译的价值。本杰明对“可译性”在任务中有过专门论述: “可译性是特定作品的一种基本特质,但并不是说这些作品一定要被翻译;不如说, 原作的某些内在的特殊意蕴通过译作而显露出来”(同上:200) 。由此可见,德曼等翻译研究者对本杰明的误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其可译性的片面性理解造成的。五、 结语本杰明的翻译思想对我们的翻译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他的翻译观不仅让我们超越了语言表层意义忠实的翻译,引导我们去探讨翻译文本蕴涵的深层意义或意向,而且他的“纯
28、语言”观、 “再生” 、 “可译性”、 “直译”观让我们对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 鉴于对本杰明的翻译思想存在诸多的误解或误读,认识或解读别人的翻译思想时,我们首先应该知晓此翻译思想的背景或渊源以及理论提出的前提条件或预设范围;其次, 不能因为是名家论述的就任意跟风、人云亦云。 无论是翻译研究,还是其他的研究,我们独立思考的精神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希望以此与学界同仁共勉。又译“本雅明”,为了叙述的一致性,引文中的“本雅明”皆改为“本杰明”,下同。2 多位学者从其他角度指出过德曼对本杰明的误读,参见郭军、曹雷雨, 2003: 序言 11; JeffreyPence, 1996。参考文献:
29、De Man, Paul. (2000). “Conclusions” on Water Benjamin s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Messenger Lecture, Cornell University, March 4, 1983A. In Porter & Waters (Eds.). YFS 97, 50 Years of Yale French Studies, Part 2: 1980-1998C (pp. 10-35). Yale University Press. 13. Jan. 2008.Niranjana, Tejaswini. (
30、1992). Siting of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Colonial Context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ence, Jeffrey. (1996). Language, history, and the university: de Man on translation J.College Literature, v23 n2 p83(17). TOC o 1-5 h z 陈德鸿、张南峰. (2000).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 香港 :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陈永国
31、 . (2005). 翻译与后现代性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永国、马海良编. (1999). 本雅明文选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葛林、尹铁超. (2007). 本杰明的透明翻译观J. 外语学刊, 6: 126-129.郭军、曹雷雨编. (2003). 论瓦尔特本雅明: 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M.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蒋骁华 . (1995). 解构主义翻译观探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4: 64-67.李文革 . (2004).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刘宓庆. (2005).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 北京 : 中国对外翻
32、译出版公司.12 王守仁 . (1996). 谈翻译的忠实: 读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J. 山东外语教学2:36-38 、 72.The Origin of Walter Benjamin s Translation ThoughtAbstract: Walter Benjamin is a complicated scholar, whose thinking is difficult to be classified into a certain type. As a consequence, a lot of scholars including Derrida, Paul de Man,
33、etc. have misread Benjamin to some degree, especially his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ough they have done much research on this paper and Benjamin s translation theor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ad this classic paper again and truly understand his viewpoints of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especially those key concepts, such as pure language, afterlife, translatability,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Key words: reflection; internal critici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色营销 课件
- 西京学院《电工电子实训》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知识产权法学》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艺术采风》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举一反三系列专题2.1 温度和温标(含答案)
- 西华师范大学《平面设计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个人理财实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创业管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昌学院《英汉笔译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美术培训幼儿园课件
-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煤炭检验培训课件
- 建立良好的组织内部合作关系
- 变电所停电应急方案
- 双塔精馏公用工程故障处理(完成)双塔精馏公用工程故障处理(完成)
- 小学生学籍卡片.模板
- 带着微笑去工作读书心得
- 印刷设计行业档案管理制度完善
- 少年科普经典:从一到无穷大
-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方案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