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1页
《茶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2页
《茶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3页
《茶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4页
《茶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B6110/T XXXX2022 DB6110/T XXXX2022ICS67.140.10CCS B 35 DB FORMTEXT 61商洛市地方标准DB 6110/T FORMTEXT xxxx2022茶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control of tea 征求意见稿2022 - FORMTEXT xx - FORMTEXT xx发布2022 - FORMTEXT xx - FORMTEXT xx实施商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6110/T XXXX2022 目 次 HYPERLINK l _Toc53162896 前言

2、HYPERLINK l _Toc53162897 1范围 HYPERLINK l _Toc53162898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HYPERLINK l _Toc53162899 3术语和定义1 HYPERLINK l _Toc53162899 4管理要求1 HYPERLINK l _Toc53162900 5质量要求2 HYPERLINK l _Toc53162901 6生产管理要求37 体系运行要求5附录A(资料性)茶叶全程质量控制主要记录表6附录B(资料性)茶叶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运行记录表10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3、定起草。本文件由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提出。本文件由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商洛市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指导中心、商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站、陕西省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照锋、曹秀荣、李俊、王凌云、翟建红、李存玲、杨乔、邵鹏、徐艳、赵宇、吴甜、熊潇垚、陈妙妙、陈宁、冀妮。本文件由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解释。本文件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电话址: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军民路1号邮编:726000DB6110/T XXXX-2022 茶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茶叶质量控制技术规

4、范的管理要求、质量要求、生产要求和体系运行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商洛市茶叶生产管理。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以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480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654

5、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1767 茶树种苗GB 12475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30375 茶叶贮存GB/T 30768 食品包装用纸与塑料复合膜、袋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管理要求4.1

6、 组织管理4.1.1 生产单位应树立茶叶全程质量控制理念,制定发布并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配备足够的人员并赋予其岗位职责和工作权限,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4.1.2 组织结构宜采用方块图的形式表述,明确职责和权限。4.1.3 管理文件实施后,所有员工应对照执行。文件修订和换版应遵循相应程序。4.2 文件管理4.2.1 建立符合生产需要的全过程要素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文件和操作规程。质量管理文件包含组织机构图及人员岗位职责、质量管理措施及内部检查内容。编制适用于茶叶生产的人员培训、生产计划、操作规程、设备管理、产品追溯等规范或制度,规范茶叶产地环境保护、投入品购买与使用、

7、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及采收、加工、包装、储运记录,实现从生产基地到产品销售全过程质量受控管理。4.2.2 制度文件应分类存放在工作室内,有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在相应工作区域醒目位置显示。4.3 员工管理4.3.1 人员配置根据生产需要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质量负责人负责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技术负责人负责操作规程的制订、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生产人员按照技术规范要求从事生产活动。配备具有专业技能的应急处置人员和必要的防护设备。4.3.2 培训考核及时对员工进行法律法规、岗位技能、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培训,每人每年培训不少于40学时。生产人员上岗前应经过生产技能培训,掌握生产技术和操作

8、技能。制定员工技能考核和业绩考核办法,定期实施员工考核。4.3.3 卫生健康从事茶叶加工、包装的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合格证。加工、包装人员进入工作场所应戴口罩、洗手、更衣、换鞋、戴帽,离开车间时换下工作衣、帽和鞋,不得使用指甲油、香水等影响茶叶品质的物品,不应佩戴手表、戒指等饰物。在加工和包装场所禁止用餐、吸烟、随地吐痰。4.4 运行管理3.4.1 内部自查建立内部自查制度,设立内部检查员岗位,承担质量控制的管理文件修订和质量控制管理的内部检查。每年内部检查不少于2次,对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应有效整改,并保存检查记录。内部检查记录见附录B中的表B1。3.4.2 审核检查生产经营主体

9、负责人或质量负责人定期对生产管理记录进行审核,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根据管理需要组织外部检查,对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整改。审核检查记录见附录B中的表B2。5 质量要求5.1 质量追溯生产批号作为生产过程各项记录的唯一性编码,应包含产地、产品类型、田块、采收时间、加工批次等内容。产品出现不合格时,应通过产品批号追溯到每一生产环节。5.2 生产记录以单个茶园或以栽培品种、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与生育期相同或相近的多个茶园为单位,建立一套完整的生产记录,包括品种、投入品、农事操作、废弃污染物处置及采后加工、质量检验、包装贮存、销售运输等内容。生产记录应保留至少2y。5.3 产品质量控制5.3

10、.1 建立产品质量检测制度。配备必要的茶叶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设备,并定期检查设备性能,计量器具每年至少校准1次,做好质量内控。对无检测能力的项目定期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5.3.2 建立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建立不合格产品隔离、标识、处置、召回等制度,不合格原料及半成品禁止进入下一步生产程序。5.3.3 建立产品管理档案。按产品批次建立产品管理档案,包括产地环境、品种、生产记录和质量检测报告。保存所有审评记录、检验检测报告、不合格产品处置记录、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证书。产品管理档案保存至少2y。5.3.4 茶叶卫生质量应符合GB 2762、GB 2763的规定。6 生产管理要求6.1 产地环

11、境6.1.1 在自然生态条件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山、水、茶、林、路综合布局。茶园应选择交通电力通讯方便、水源充足、水土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稳定、土层深厚的缓坡地带,坡度25以下。茶园距工矿区、公路铁路干线、养殖场等污染源1000m以上,与常规农业生产区域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和隔离带。隔离带宜为山、自然植被、人工营造的生态林带或绿色认证的生产基地。6.1.2 茶园大气环境和灌溉用水水质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土壤符合GB 15618的规定,PH 4.06.5为宜。6.1.3 新建茶园需进行环境评价,每2y3y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再次进行环境评价。已建茶园要对土壤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进行调查,

12、对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的土壤进行修复或改种其他作物。6.1.4 茶园建有卫生间并保持清洁卫生,垃圾分类收集。6.2 农业投入品管理6.2.1 农业投入品有专人管理,有产品合格证,建立采购和使用台账,保存相关票据、合同等资料。6.2.2 仓库清洁、干燥、安全,具备通风、防火、防水、防爆、防虫鼠的条件。不同种类应分区域放置,危险品有警示标识。6.3 品种选择6.3.1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需求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优先选用无性系良种。6.3.2 种苗质量应符合GB 11767的规定,外购茶苗应有检疫合格证、质量合格证或相关证明。原则上不使用外地长途调运种苗。6.4 水肥管理6.4.1 肥料使用应符

13、合NY/T 394的规定,以科学合理、生态施肥为原则,以有机肥为主,合理使用化学肥料;以氮肥为主,氮、磷、钾与微肥、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配合使用。种植过程中,根据茶园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和气候条件配方施肥。6.4.2 根据天气情况、土壤状况、茶园条件和生长需要科学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推广茶园水肥一体化技术,雨水偏多时做好排水防涝。6.5 茶树修剪 根据茶树生育期、生长状况、气候条件和需求目标进行科学修剪,修剪时与茶树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相结合。修剪后的茶树枝条应及时清理出园,集中存放或处理。6.6 病虫草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依据茶树病虫草害预

14、测预报和发生程度,在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采用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实施绿色防控。6.6.1 农业防治 合理修剪,及时采摘,推广防草布、间套紫花苜蓿或白三叶草、除草机等除草技术,秋冬季清除茶园枯枝和病虫枝叶,预防冻害和晚霜。6.6.2 理化诱控合理使用色板、性诱捕器、杀虫灯或食诱剂等诱控技术。6.6.3 生物防治 保护和释放瓢虫、捕食螨、赤眼蜂、寄生蜂等有益天敌。使用白僵菌、茶毛虫病毒提取液等病原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农药,印楝素、苦皮藤等植物源农药及春雷霉素等农用抗生素等控制茶树病虫害。6.6.4 化学防治农药品种选用应符合NY/T 39

15、3的规定,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GB 12475、NY/T 1276的规定。6.7 废弃物和污染物管理设有农药空包装、农药废液等收集设施和存放区,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源准确识别、分类管理、安全存放、及时处置。做好剩余、变质及过期农药的标记和安全处置,剩余农药的处置及废容器、废包装的处置应符合NY/T 1276的规定。6.8 鲜叶采收6.8.1 采摘原则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制茶要求,遵循采养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因树制宜的原则,按标准适时分批勤采。6.8.2 采摘方法 手工采茶应用标准手法提手采摘,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和老枝叶,禁止捋采和抓采。

16、机采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和土壤。严禁使用不透气的容器盛装鲜叶。6.8.3 分级和储运鲜叶采摘和运输过程中避免日晒、雨淋、挤压,避免鲜叶劣变。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分类储运手采叶、机采叶及不同品种的鲜叶。采回后,从鲜叶的嫩度、匀净度、鲜度等方面进行验收、分级、称量、登记,及时摊晾、加工,不能及时加工的应保鲜处理。6.9 茶叶加工6.9.1 卫生设施加工厂卫生应符合GB 14881的规定。加工厂区配有清洁厕所、清洁用品及防蝇、防鼠、防蟑螂、污水排放、存放废弃物的设施,保持清洁卫生。厕所门不能面向加工包装区域。6.9.2 加工环境 加工厂所处的大气环境应符合GB 3095中二级及以上标准规

17、定。初制加工厂宜建在茶园中心或附近安全地带,兼顾交通、生活、通讯的便利。加工和包装区域远离垃圾场、养殖场、医院、“三废”排放工矿企业、餐饮服务企业、汽车维修等各种污染源,以不能嗅到异味为宜。加工区与生活区、办公区隔离,储藏区与加工包装区隔离,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防止家禽家畜进入加工、包装和储藏区域。加工厂应有与加工产品数量相适应的加工包装厂房场地,有足够的原料、辅料、成品和半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分开放置。加工、包装和储藏区域保持干燥、通风、光线良好,防止燃料、燃油、燃气及润滑油污染,使用防爆灯或者带有防护罩的灯泡。6.9.3 加工设备加工设备达到食品加工的要求,不应使用铅及

18、铅锑合金、铅青铜、锰黄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等易造成茶叶铅、铜等重金属污染材料制造的设备器具。大宗茶类加工设备的炉灶间、热风炉设在加工车间墙外,有压锅炉另设锅炉间。燃油设备的油箱、燃气设备的钢瓶和锅炉等易燃易爆设施与加工车间至少留有3m的安全距离。强烈震动的加工设备采取必要的防震措施,可分离安装的大型风机设在车间外,车间内噪声低于85dB。所有器具和工具应清洗干净后使用。新购设备要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锈油。每个茶季的开始,对加工设备进行清洁、除锈和保养。定期润滑零部件,每次加油应适量,不得外溢。6.9.4 加工用水加工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6.9.5 灭菌消毒加工场所要定期消毒,保持环

19、境卫生;加工设备要在每季生产开始或结束后及时灭菌消毒。6.10 包装、贮存与运输6.10.1 有专用的包装场所,配备必要的计量设备。包装场所干净卫生,设置包装材料专用仓库。包装材料应符合GB 4806.1、GB/T 6543、GB/T 30768的规定。6.10.2 同一最小包装单位应为同级产品、同规格产品。包装上有明显的标识,标签标识内容应符合 GB 7718的规定和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获得认证的产品在包装上标识时应合法合规。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应符合GH/T 1070的规定,外包装的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6.10.3 茶叶贮存应符合GB/T 30375的规定。6.10.4

20、 运输前对产品和包装进行检查。运输工具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运输时防雨、防曝晒,装卸时轻放轻卸。7 体系运行要求7.1 内部自查建立内部自查制度,内部检查员负责管理文件修订工作,履行日常内部检查义务。每年内部自查不少于2次,对自查中不符合项应进行整改,并保存书面自查记录。内部自查记录见附录B中的表B1。7.2 审核检查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或质量负责人定期对生产管理记录、质量管理文件和操作规程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根据管理需要组织外部检查,对检查中的不符合项进行整改。检查记录见附录B中的表B2。附录 A(资料性)茶叶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主要记录表A.1 生产单位

21、信息表 A.1 生产单位信息生产单位名称生产主要茶类法人代表电话联系人电话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基地面积(hm2)生产基地所属行政区域年生产量(kg)年销售量(kg)产品销售区域产品品牌A.2 生产基地基本情况表 A.2 生产基地基本情况基地名称基地编号基地地址基地面积(hm2)基地负责人电话种植时间技术员资格证书编号主栽品种灌溉水源周围环境情况投入品仓库及状况投入品种类、中文学名、主要成分来源或购买途径施用后安全处理程序施用人员安全措施投入品保管人员注:灌溉水源主要指河水、井水、蓄水或山涧溪流;周围环境情况指周边污染源距离A.3 农事活动记录表 A.3 农事活动记录基地名称: 作业块(或农户)编号

22、: 记录人:日期农事活动项目作业面积(667m2)具体内容负责人备注注:农事活动项目主要包括采摘、除草、修剪、施肥、施药、灌溉、耕作等。 A.4 投入品管理记录表 A.4 投入品管理记录基地名称: 仓库名称: 保管人: 记录人:序号投入品名 称批准号主要成分生产商供应商购入日期购入数量领用日期领用人库存A.5 投入品使用记录表 A.5 投入品使用记录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记录人:日期作业面积(667m2)投入品名称(商品名及有效成分)亩使用量(g、ml、kg)用 途作业员预计采摘期A.6 鲜叶采收记录表 A.6 鲜叶采收记录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记录人:日期作业块(或农户)编号鲜叶等级批次

23、鲜叶产量(kg)作业组长(户主)初加工车间名称(初加工企业名称)A.7 茶叶加工记录表 A.7 茶叶加工记录 车间: 技术负责人: 记录人:日期鲜叶来源加工情况入库号备注数量(kg)批次加工品种干茶产量(kg)等级批号A.8 茶叶检验记录表A.8 茶叶检验记录 检验员: 记录人:日期样品量(kg)茶叶批号检验单位报告单号检验结果农药残留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禁用农药其他指标 注:农药残留和禁用农药项目填写“是”或“否”。A.9 茶叶销售记录表A.9 茶叶销售记录 部门负责人: 记录人:日期购货单位品名等级包装规格数量(kg)批次号出库单号负责人A.10 设备维护保养记录表A.10 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部门负责人: 记录人:日期设备名称设备编号保养或维护内容异常情况及处理维护人附 录 B(资料性附录)茶叶生产全程质量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