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蚌埠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规范行政行为,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国家、省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房综合改造、棚户区私有房屋修建、临时建设及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农村个人建房,市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另行规定的,从本规定。第三条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实施,均应符合本规定。编制重要或特殊地区的详细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补充规定。各
2、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在符合本规定的同时,必须符合建设、消防、防洪、交通、卫生、环保、工程管线等专业规范方面的规定。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和用地管理GBJ137 90)执行。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及建设用地标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9 大类, 38 中类, 66 小类,城市建设用地10 大类分别为:R 居住用地C 公共设施用地M 工业用地W 仓储用地S 道路广场用地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G 绿地D 特殊用地T 对外交通用地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尚未批准详细规划地区的建设用地,应根据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规定,报市规划行政主
3、管部门进行适建性划分,经法定程序批准后使用。需改变已经批准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性质和适建范围,应编制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获准后方可执行。第六条毗邻城市河道、道路两侧进行建设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代征、代拆上述河道、道路中心线一侧内的用地和建筑(包括与河道、道路配套的绿化带)。第三章建筑容量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成片开发地区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地区内各类建设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表3 1 的规定适当调整。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表
4、3 1用地位置建筑容量指标建筑基地类型城 市 规 划 区 范 围建筑密度(D ) 容积率(FAR )居住建筑低层独立式住宅 18 0.35其他低层居住建筑 35 1.0多层 30 1.6中高层 25 2.0高层 23 3.0商业、办公建筑(含旅馆建筑、公寓式办公建筑)多层 50 1.8高层 45 3.5工业建筑(一般通用厂房、仓储建筑) 低层 按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规定控制多层高层公共绿地按照建设部公园内部用地比例的规定执行第八条表 3 1 规定的指标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设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设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设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
5、别执行;难以分类执行的建设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单个建筑基地的具体建筑容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现状情况、服务区位、交通区位、环境区位和土地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环境分析后确定。第九条对未列入表3 1 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定执行。第十条建设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市政府有零星建设控制规定的,按其规定控制)(一)低层建筑为500平方米。(二)多层建筑为1000平方米。(三)高层建筑为2000平方米
6、。建设基地未达到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一)邻接土地已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以外的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上述最小面积的。第十一条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达到或超出规定值,除特定必需的公共配套设施外,不得在原有建设基地内扩建、加层。第十二条建设项目在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表3 2 的规定
7、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20。建设项目按规定允许增加建筑面积控制指标表表 3 2核定建筑容积率(FAR) 每提供 1 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 )小于 2 1.0大于等于2,小于 4 1.5核定建筑容积率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表3 1 和本章的有关规定确定。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一。第十三条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空中人行廊道的,应符合下列规定6 米,廊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5 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 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廊道,净空高度可不小于 4.6 米。(二)廊道
8、内不得设置商业设施。凡同时符合上述两款规定的廊道,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范围。第四章建筑间距第十四条建筑间距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并参见附录二),并同时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第十五条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建设用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 朝向为南北向的,旧区改造项目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50 倍, 其他项目不小于1.280 倍。 住宅正面间距不同方位折减系数如下:0 15(含 ),1.0; 15 30(含), 0.9; 30 45(含), 0.8; 45 60(含), 0.
9、9;大于 60, 0.95。2、朝向为东西向的,旧区改造项目其间距不小于主朝向一侧遮挡建筑高度的1.188 倍,其他项目不小于1.216 倍,且其最小值为6 米。(二)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 、南北向的间距,旧区改造项目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7 倍,其他项目不小于0.8 倍,且其最小值为6 米。2、东西向的间距,旧区改造项目不小于南北朝向建筑高度的0.7 倍,其他项目不小于0.8 倍;同时不小于另一建筑高度的0.5 倍,且其最小值为 6 米。3、建筑山墙宽度小于、等于16 米的,其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 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1 、
10、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45 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45 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第十六条多、低层居住建筑底层有商店或其他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底层高度。第十七条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最小值为6 米,按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的,应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南北山墙相对的,还须满足较高建筑高度的0.5 倍。第十八条在第一类居住用地的低层独立式住宅地区及其紧邻地区进行新建、改建的,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4 倍。第十九条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层独立式住宅的间距,在规定范围内保证受遮挡的低层独立式住宅的居室冬至
11、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两小时;与其他居住建筑的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居室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一小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0.5 倍,且其最小值旧区改造项目为24 米,其他项目为30 米。2、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高层建筑的0.4 倍,且其最小值为24 米。1 、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5 倍,且其最小值旧区改造项目为24 米,其他项目为30 米。1、南北向的间距,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2、高层居住建筑
12、与其东(西)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24 米。0.3 倍,且其最小值为20 米。2、东西向的间距,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东(西)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高层建筑高度的0.3 倍,且其最小值为20 米。3、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 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20 米。(五)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 、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45 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45 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六)高层居住建筑的山墙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13 米。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居
13、住建筑的间距符合本条规定的,可不受第十五条和第十八条规定的限制。第二十条在符合第十五条至第十九条规定的前提下,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6 米, 低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为8 米,多、低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为13 米。按第十五条规定计算出的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如大于第十九条规定计算出的多、低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的,在同等条件下可按较小的间距控制,但须符合第十九条规定的日照条件。第二十一条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第十五条至第二十条的规定控制;(二)非居住建筑
14、(第二十二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控制。(三)非居住建筑的山墙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的规定控制。第二十二条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上述建筑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3 小时;旧区改造项目其间距应保证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2 小时。第二十三条非居住建筑(第二十二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 TOC o 1-5 h z 1、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4 倍,且其最小值为24 米。2、东西
15、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 倍,且其最小值为18 米。(二)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3 米。(三)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 米。(四)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为6 米。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第二十四条上述建筑间距系数适用于无地形高差布置的建筑,对有地形高差的建筑间距,应将其地形高差计入建筑高度。高、多、低层、退台等组合建筑间距,分别按各类有关规定执行。第五章建筑退让第二十五条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及电力线保护范围等工程设施两侧
16、,除必须符合日照间距,文物保护、风景区、市政管线、防汛、消防、抗震和交通安全等有关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一) 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表5 1 规定的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控制,但不得小于最小距离。各类建筑离界距离表表 5 1建筑类别离界距离建筑朝 向 居 住 建 筑(含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文教卫生建筑)非 居 住 建 筑建筑物高度的 倍 数 最小距离(米 ) 建筑物高度的倍 数 最小距离(米 )主要朝 向 低层 0.65 6 3多层 0.65 9 5高层 0.25 12 0.2 12次要朝向低层0.25 2 按消防间距控制多层0.25 4 按消防间距控制高层 0.2 12 6.5注:不规则地形,按
17、最大、最小距离的加权平均值确定离界距离。(二)界外是居住建筑的,除须符合前款离界距离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第四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三)界外是公共绿地的,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按第一款非居住建筑的离界距离控制;相对,按拟定建筑间距1 2 控制。(五)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得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 TOC o 1-5 h z 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底部的距离)的0.7 倍,且其最小值为3 米。第二十六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无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W)的距离按以下要求控制:(一)临城市快速路,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20 米。(二)临城市道路(W
18、 40 米)两侧,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5 米。(三)临城市道路(40 米 W 25 米)两侧,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4 米。(四)临城市道路(25 米 W 15 米)两侧,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3 米。建筑主朝向平行于道路且位于道路南侧,其后退道路距离应在上述标准上适当加大。第二十七条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8 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第二十八条高层建筑主楼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应按下列规定控制: TOC o 1-5 h z (一
19、)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 米的,不得小于10 米。(二)建筑高度大于50 米、小于或等于100 米的,不得小于12 米。(三)建筑高度大于100 米的,应相应加大后退距离,具体标准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或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第二十九条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8 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10 米 (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建筑,其沿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小于30 米;其沿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小于15 米。第三十条建筑物的围墙、基础、台阶、管线和附属设施,不得侵占道路规划红线。
20、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第二十六条第四款规定执行。在规定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内,不得设置零星建筑物;雨篷、阳台、招牌、灯饰等可外挑,但其外挑部分不得超出建筑物退让红线距离的 TOC o 1-5 h z 1 2,其离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 米。第三十一条在村镇、城镇外围的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隔离带宽度的规定如下:(一)快速路、国道,两侧各50 米。(二)省道,两侧各20 米。(三)县乡道,两侧各10 米。公路规划红线和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扩建、改建任何建筑物,但可耕种或绿化造林;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也可开挖沟渠、埋设管道、架设杆线、开辟服务性车道等。沿穿越村
21、镇、城镇的公路两侧新建建设工程,按村镇、城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物后退公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 米。第三十二条沿河道规划蓝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防洪规划确定长期保留的河道规划线)两侧新建建筑物,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有关的规划另有控制外,不得小于6 米。第三十三条沿铁路两侧新建建设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50 米;铁路干线两侧建设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 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设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 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 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 米。(二)临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轨
22、道中心线的距离须符合铁路管理的有关规定第三十四条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电力线路保护区的范围规定如下:为高压走廊。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分为一般地区保护区和人口密集地区保护区两种类型。1 、一般地区的保护规定见表5 2 和表 5 3。边导线外侧延伸距离表 TOC o 1-5 h z 表5 2线路电压(KV)110 35110 154330 500边导线外侧延伸距离(m )5 10 15 20高压架空线路走廊宽度表表5 3线路电压等级(KV) 走廊宽度(m) 线路电压等级(KV) 走廊宽度(m)500 6075 110 、 66 1525330 3545 35 122022
23、0 30402、人口密集地区的保护规定见表54。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最小水平距离表表 5 4线路电压(KV) 1 1 10 35 66 110 154 220 330 500距离(m)1.0 1.5 3.0 4.0 5.0 6.0 8.5(注: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二)地下电力电缆安全保护区,指电力电缆线路两侧各0.75 米所形成的两条平行线内的区域。第六章建筑高度控制第三十五条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机场净空、气象台(站)、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文物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控制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第三十六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24、一)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1.5 倍,即:H 1.5(W+S)。(二)沿线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控制:A L(W+S)式中: A 代表沿线高层组合建筑以1:1.5( 即 56.3 度 )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L 代表建设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W 代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S 代表沿路建筑的后退距离。城市主要景观道路及节点,可以通过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作为建筑高度的控制指标。第三十七条建筑物邻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建筑物直接邻接或
25、其面前道路邻接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1 2 宽度计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第七章绿地控制第三十八条各类建设基地内绿地面积的比例(绿地率)应符合以下规定: TOC o 1-5 h z 居住区不少于30 ;工业、商业、仓储、交通枢纽、市政公共设施等单位,不少于20;对环境有大气、噪声有较严重污染的的厂矿企业单位,不少于30;机关团体、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教育科研、部队等单位,不少于35;属于旧区改建的上述项目,绿地率可降低5 个百分点。第三十九条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不得少于用地总面积的7.5 18(含小区和组团),居住小区公共绿地面积不得小于用
26、地面积的5 15(含组团) ,组团公共绿地面积不得小于用地面积的3 6;每块集中绿地的面积不应小于400 平方米,且应符合下列规定:组团不少于0.5 平方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0 平方米人;居住区(含组团和小区)不少于1.5 平方米人;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第四十条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TOC o 1-5 h z 园林景观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 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 50 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 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第四十一条一个街区内的集中绿地可按规定的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
27、建设、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街区集中绿地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设基地内平均分布。集中绿地宜沿城市道路布局。第八章建筑停车和建设基地出入口设置第四十二条居住建筑停车设置应不少于下列规定:小汽车类型一类居住用地1.0 辆户2.0 辆户二类居住用地0.6 辆户1.5 辆户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 。第四十三条公共建筑停车场设置应符合表8 1 规定:表 8 1类 别 单 位 机动车(辆)自行车(辆)商业场所车位 100m2 营业面积0.3 0.5 7.50旅 馆 车位客房0.20 0.25 影 剧 院 车位百座1.0 3.0 15.0综合医院车位 100m2 建筑面积0.25 0.5 2.0
28、 3.0市区公园车位 100m2 游览面积0.1 0.15 0.50城郊风景区车位 100m2 游览面积0.15 0.20 0.20火车站、汽车站车位高峰日每千旅客2.50 3.50 4.0 6.0办公建筑车位 100m2 建筑面积0.5 1.0 5.0 8.0农业市场车位 100m2 营业面积0.3 8.0 10.0体 育 馆 车位百座1.0 2.5 20.0第四十四条地面机动车每泊位占地25 30 平方米;多层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每泊位面积30 35 平方米。摩托车每车位面积3 3.6 平方米。自行车每车位面积1.5 1.8 平方米。第四十五条各类建设基地出入口位置距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
29、70 米,距桥梁、隧道的起坡线距离不宜小于50 米。第四十六条停车场(库)的建设必须与其相配的建筑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严禁改变停车场(库)的使用性质。第九章城市景观和环境第四十七条编制城市规划应重视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要注重城市整体效果,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重视城市轮廓线、视线通廊和自然山水等景观要素的有机结合。第四十八条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沿街建筑群体要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空间层次协调丰富的街道立面;沿街建筑在符合有关建筑退让和建筑高度规定的前提下,应结合建筑功能、交通、绿化等需要灵活设置,以丰富城市景观。(二)城市主干道两侧不宜建住宅楼,确需建
30、造时,其立面设计、装饰应与此处建筑环境协调。并不得设置外置式防盗窗。(六)沿街建筑立面二次装修必须与原建筑立面协调,并按规定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方可实施。第四十九条沿城市道路两侧一般不得设置实体围墙,应当采用绿篱、花坛(花栅栏)作适当隔离,其高度不宜超过1.8 米。第五十条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水源保护区周围的建筑应严格按有关保护规定及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第十章附 则第五十一条本规定颁布施行前,已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详细规划、且在本规定颁布试行后6 个月内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仍可按原批准的规划实施。逾期按本规定重新办理。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由蚌埠市城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对本规定
31、施行中的问题,可由市城市规划局提出处理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本规定的补充规定执行。第五十三条本规定自年 月 日起实施。附录一:名词解释和计算规则1 、容积率(建筑面积毛密度)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2、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也称住宅容积率。是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或以住宅建筑面积总面积(万平方米)与住宅用地面积(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3、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基底总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 ) 。4、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5、居住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
32、)的总称。6、一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7、二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8、低层建筑指高度小于或等于10 米的建筑,居住建筑为一至三层的。9、多层建筑指高度大于10 米小于或等于24 米的建筑,居住建筑为四至九层的,其中七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高层建筑指高度大于24 米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为十层(含十层)以上的。、板式高层建筑建筑平面长宽比大于3 的高层建筑。、公寓式办公建筑指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每个单元平均建筑面积(等于标准层的建筑面积除以该层单元数)大于、等于150 平方米,有独立卫生设备的办公
33、建筑。每个单元平均建筑面积小于150 平方米的,视为居住建筑。、裙房指与高层建筑紧密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多、低层建筑。裙房的最大高度不超过24 米,超过24 米的视为高层建筑。、规划建筑经批准的规划中确定的建筑。、建筑间距建筑间距的计算一般应以建筑物外墙之间最小垂直距离为准。但当建筑物有每处不超过3 米(含 3 米)长的凸出部分(如楼梯间),凸出距离不超过1 米,且其累计总长度不超过同一面建筑外墙总长度的1/4者,其最小间距可忽略不计凸出部分。居住建筑阳台累计总长度(凸出于山墙面之外或转弯到山墙面上的阳台长度可不计)不超过同一建筑外墙总长度1/2(含1/2)的,其最小间距仍以建筑外墙计算;超过
34、1/2 的,应以阳台外缘计算建筑间距。、建筑高度本计算规则只适用于确定建筑间距、边界距离和后退道路时的建筑高度计算。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女儿墙顶。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37 度(含 37 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坡度大于37 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屋脊顶。水箱、楼梯间、电梯间、设备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房,其水平面积之和不超出屋顶建筑面积1 8、遮挡阳光宽度不超过建筑物遮挡阳光面总宽 2、连续长度不超过8 米的,不计入建筑高度(有特殊规定的除外)。、主墙面指建筑主要墙面,其面积占总面积的2/3 以上(不包括局部突出的楼梯间、厕所或其他构筑物的墙
35、面)。、有效日照以大寒日为日照标准日,有效日照时间带采用8 时至 16 时;以冬至日为日照标准日,有效日照时间带采用9 时至 15 时。、日照分析计算点日照分析应以外墙窗台面左右两个端点为计算点。有窗台(含凸阳台、凹阳台)的窗户也应以窗台面的左右两个端点为计算点。对阳台阳台内窗户为落地门窗的,可视作窗户,其窗台标高以阳台栏杆面为顶板、阳台分户隔板或凹阳台的墙体本身所产生的遮挡影响可忽略不计。准。阳台内窗户为组合门窗的,应将门扇上半截玻璃视作窗户,其标高以窗台为准。阳台在设计中已作封窗处理的,按窗户对待,其日照计算点以封窗的窗台为准(阳台被住户自行封窗的,计算点仍为原窗户的窗台面)20、旧区改建指现状拆迁区建筑容积率在0.6 以上的区域。21 、蚌埠地区居住建筑规定日照要求每户有一主要房间大寒日至少有2 小时有效日照。22、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开放空间是指在建设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小学英语毕业考试试题(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课程设计)
- 2025年消防应急救援指挥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技术)
- 生产车间管理安全培训
- 2025年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高级工程师考试试题库
- 2025年小学英语毕业考试模拟卷:口语技巧提升与实际运用试题
- 2025年统计学期末考试题库-统计调查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试卷
- 2025年小学英语毕业考试模拟卷:英语写作思路拓展与写作素材收集试题
- 2025年征信考试题库:征信产品创新与应用信用报告编制与调整试题
- 电路 水暖施工方案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护理伦理学专项护理伦理学应用案例分析题库
-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 107-2016
- 中医培训课件:《中药热奄包技术》
-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综合训练报告2600字(论文)】
- jgj t17-2008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
- 德育主题班会 《遵义会议》教学课件
- 石头峡水电站水利枢纽工程坝体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
- 储罐及输油管道拆除方案(完整版)
- 浅谈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 2022年2022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说课稿
- 中国临床路径-内分泌科(5个)
- 预制梁场管理指导意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