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件: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_第1页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_第2页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_第3页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_第4页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一节 城镇化的相关概念及其界定1.1城市的涵义及其界定1.2城市化的涵义1.3 中国人口普查对城镇化的度量1.1 城市的涵义及其界定1.1.1 城市的涵义城市的发生定义:“城”是指以高墙围起来、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聚落;“市”是指人们从事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易的场所。 城市的集聚定义:是人口、非农产业、资金、技术和文化十分密集的场所。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即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居住的场所。1.1 城市的涵

2、义及其界定1.1.1 城市的涵义城市的生活方式定义: “城市社会学之父”路易斯沃斯: (1)规模大; (2)人口稠密,是永久性的聚居地 ; (3)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具有异质性的人群。 1.1 城市的涵义及其界定1.1.1 城市的涵义城市的系统定义:Wallance Smith: (1)一定的人口规模下限;(2)必要的政治地位;(3)较高的人口密度;(4)非自然资源提取性职业;(5)机械加工而成的基础设施(6)财富的象征;(7)特有的生活方式。1.1 城市的涵义及其界定1.1.2 城市的界定国际经验(1)人口规模型(2)行政区划型(3)人口规模非人口比重型 (4)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型(5)城镇基础设

3、施型 (6)复合型1.1 城市的涵义及其界定1.1.2 城市的界定中国城镇设置标准:1955年: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1963年: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1984年: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1986年:调整设市标准 1990年:人口普查标准(两种口径)2000年:人口普普查标准(人口密度)2008年: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1.2 城市化的涵义城市化:人口学:人口城市化经济学:要素集聚地理学:居民聚落和经济布局空间区位再分布社会学:埃尔德里奇 (1)扩散过程 (2)强化过程 (3)人口集中过程 四个层次: (1)城市化是乡城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 (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地域结构

4、的转换 (3)城市化是传统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向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 (4)城市化是人们聚居形式和集聚方式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变迁或创新。1.3 中国人口普查对城镇化的度量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 城镇化的测量标准2.1中国城镇化实际水平的估计方法2.2中国隐性城镇化及其测量2.3城镇化质量的测量2.1 中国城镇化实际水平的估计方法2.1.1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比例系数法其中,PU为全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PL为城镇非农业人口总数; PT为全国总人口2.1 中国城镇化实际水平的估计方

5、法2.1.2农业人口加流动人口比例系数法其中,Pu为城镇人口; Pn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K为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 C为务工经商型流动人口对非农业人口的比例 (10%-15%)2.1 中国城镇化实际水平的估计方法2.1.3城镇实体地域概念法2.1.4建城区法2.1.5工业化(非农化)与城镇化比例法2.2 中国隐性城镇化及其测量2.2.1定义:隐性城镇化水平是指乡村非农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其中,Ur为隐性城镇化水平; Pu为城镇人口; Pr为乡村人口; Ln为乡村非农产业劳动者; C为乡村劳动者的带眷系数2.2 中国隐性城镇化及其测量2.2.2特征比测量法:收入非农率:RIia=1PYAi/P

6、Yi RIin=1 i=c,t,v 其中,PYA为农业人口的农业收入,PY为农业人口的总收入支出购买率: RCia=F( RIia) RCin=1 i=c,t,v人口城镇化系数: Cia=0.5 RIia+0.5 RCia Cin=1 i=c,t,v 其中:0RI1,0RC12.2 中国隐性城镇化及其测量2.2.2特征比测量法:城镇化人口: Pui=Pin+PiaCin=1 i=c,t,v人口城镇化水平: LuiPui/Pi i=c,t,v乡村隐性城镇化水平: UrLuvPuv/Pv2.3 城镇化质量的测量2.3.1城镇化水平的二重涵义:数量和质量2.3.2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2.3.

7、1 城镇化水平的二重涵义:数量和质量城镇化水平的数量:指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水平的质量:指上述转变所达到的程度,反映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城镇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优化或恶化)。2.3.2 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指标选取原则: 简要性原则 代表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构成要素:人口集聚规模和人口构成经济集聚规模及其构成基础设施状况社会服务水平社会保障及社会安全保障环境质量市民意识2.3.2 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代表性指标:城镇人口比重;适龄人口中学入学率;人均GDP;城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自来水普及率;人均住房面积;万

8、人拥有医生人数;退休金/养老金发放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评价方法:加权综合指标法3 城市化的基本模式同步型城市化过度型城市化滞后型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2、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 对居民的拉力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

9、两个作用力当中,城市的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拉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工业化的发展规模与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 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工业化提供巨大的市 场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一)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一二三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二)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二一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随着城市化的提高。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10、,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节城市化规律 一、城市化规律 (一)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 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城市化水平。(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第三节城市化规律 二、城市化的五阶段论第一阶段K0.5,为前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0.5K1,为城市化初期阶段。第三阶段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第四阶段城镇人口比重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第三节城市化

11、规律 三、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划分及其变动态势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前期阶段。 第二阶段,19791994年, 中国由前城市化阶段向城市化初期过渡的阶段。第三阶段,1995年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线,中国的城市化历程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1978年以前城市化的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1978年以后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1978年以

12、前的城市化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健康发展时期过渡城市化时期城市化停滞阶段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低,波动大,进程缓慢。主要原因是:第一,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第二,与重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一整套管理制度,特别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从总体上看,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比1997年46%的世界平均水平低9.8个百分点,也仍然低于38.4%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中国城乡结构转换的经济分析(一)中国正在实现由乡村社会向城

13、市社会的转换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人口比重由12%提高到36.2%。城乡人口结构的转换主要发生在1978年以来的20年中。(二)城乡结构转换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年份GDP(亿元)从业人员(万人)劳动生产率(元/人)19781820940152453519905129564749792220083006707748038806平均每年增长率(%)1978-19909.04.14.81990-200810.31.09.21978-20089.82

14、.27.4我国从业人员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我国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年份从业人员构成(%)每一从业人员生产增加值(以2008年价格计算,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70.517.312.21813125598900199060.121.418.535721528913531200839.627.233.2110926925246851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每年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GDP从业人数生产效率结构变动从业人数生产效率结构变动1978-19909.04.14.81.539.446.214.41990-200810.31.09.21.3

15、8.68011.31978-20089.82.27.41.519.866.713.5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与我国的其他任何社会经济现象一样,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巨大。从总体上看,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基本一致。2007年中国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划分为4个层次:一二三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四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区。中国2007年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地区城市化水平地区城市化水平地区城市化水平北京84.5安徽38.7四川35.6天津76.31福建48.7贵州28.24河北40.25江西39.8云南31.6山西44.03山东46.75西藏28.3内蒙古50.15河南34.34陕西40.62辽宁59.2湖北44.3甘肃31.59吉林53.16湖南40.45青海40.07黑龙江53.9广东63.14宁夏44.02上海88.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