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郑氏家谱11_第1页
古今郑氏家谱11_第2页
古今郑氏家谱11_第3页
古今郑氏家谱11_第4页
古今郑氏家谱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今郑氏家谱 郑姓家谱一般奉行秘不授人的家规,在新家谱修撰完毕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外,其余全部销毁。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来。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订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假设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

2、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和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谱、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局部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缺乏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存了以前的内容。如浦江义门?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根底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

3、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中叶时才得以重修。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姓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有明代的浦江?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掌庵谱略?,清代的?包山郑氏族谱?、?云阳郑氏宗谱?、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莆城郑氏宗谱?、?南湖郑氏大宗谱?、?郑氏大成谱?、?慈邑灌浦郑氏宗谱?、?太康郑氏族谱?、?偃师郑氏家谱?、?石马郑氏宗谱?,民国的?南湖郑氏族谱?、?通山郑氏家谱?、?虞山郑氏支谱?、?郑氏大统宗谱?

4、、?如皋郑氏族谱?、?姚江烛溪郑氏宗谱?、?牌前郑氏宗谱?、?永春夹祭郑氏族谱?、?大里郑氏家谱?以及修撰时代待查的?西村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山郑氏族谱?、?永春城关郑氏族谱?、?玉溪郑氏家谱?、?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等。这些家谱的规模有大有小,卷数多寡不等,多者30余卷,少者仅1卷,其内容也随之各有详略,各自代表了郑姓家谱的不同特点。郑姓家谱文献目录 河北宁晋郑氏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

5、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 (民国)郑凌霄纂修 1930年铅印本八册 山西洪洞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美国 (清)郑止齐等辑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菊园刊本 四册 江苏漂水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江苏溧水县柘塘乡富塘村 (民国)郑谦纂 1924年启任堂木活字本 江苏宝应郑氏家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乾清辑清康熙间刻本江苏如皋白蒲郑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河北大学南京大学美国 (民国)郑承霖主修 郑振万增纂 1926年铅印本 江苏丹阳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郑假设兰主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孝

6、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江苏常州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清)郑荣佳郑钟莲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兰陵郑氏敦睦堂木活字本江苏漂阳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十六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吕堃生纂修 郑曜烯协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孔安堂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无锡郑氏大统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 (民国)郑炳泉纂修 1940年书带草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江苏宜兴扶风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美国 (民国)顾士华主修 1914年仁本堂活字本 四册 江苏常熟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

7、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南京市博物馆 江苏常熟市图 书馆(缺卷710) (民国)郑浩文 郑铭孙校正 1915年活字本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清)郑伯兴郑性学纂修清康熙七年(1668)刻本 一册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二卷世谱一卷贞节录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匡钜纂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续修刻本 四册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5) (清)郑谋王追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宗祠刻本十二册 江苏吴县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清)郑栋修清乾隆四年1739)刻

8、本济美堂刻本六册 江苏吴县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残缺) 人民大学日本 美国 (清)郑启俊等续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刻本六册 浙江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美国 (清)郑思孝等续修清成丰十年(860)木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郑可宗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永思堂活字本十二册 浙江萧山郑氏宗诺十二卷 藏地:日本美国 (民国)舒耀等增修 1924年永思堂木话字本十二册 浙江宁波半浦郑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一夔等重修清道光十九年“839)佑启堂活字本 四册 浙江宁波蛟川前灵绪乡郑氏宗谱三卷

9、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清)郑传澜刘翥轩纂修清光绪七年(1881)通德堂木活字本 十册浙江宁波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清)余燮朱宗燮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通德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宁波天封里厥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郑烈承 郑述承纂修 1919年承志堂钞本二册 浙江宁波荫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民)郑一夔郑瑾芳等重修 1920年郑氏通德堂木活字本(清)郑畴等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贻清堂木活字本七册 浙江上虞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清)郑春茂主修 郑恒生 郑春潮等同

10、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孝义堂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嵊县江南珠溪义门郑氏图谱口口卷 藏地:浙扛嵊县图书馆(存一卷)木活字本 浙江兰溪兰江郑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兰江溪县姚塘下乡郑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木刻本 浙讧兰溪郑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赤溪乡郑麻车村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高潮乡陈家里河(缺卷2)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 浙江兰溪郑氏族谱二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灵洞乡龚塘 1927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郑氏族谱二十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7、1710) (民国)郑品瑚重修 1930年重刊本十册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永昌区扬塘乡 19

11、31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后郑郑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946年木刻本 浙江浦扛浦阳郑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共九部) 1929年木刻本八册 浙江衢县厚街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启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浙江常山连峰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青石乡九龙山村(存卷4) (清)汪柄寅续修清咸丰七年(1857)木刻本 浙江常山上处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案乡上处村(存卷 3、4)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常山象湖郑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五里乡象湖村 (民国)徐震等重修 191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秀川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

12、五里乡山底村溪头山 (民国)王逢图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扛常山郑氏宗潜入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同弓乡赤阳江村叶姑岭 (民国)范兴宾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定阳浮阳郑氏宗谱十一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大桥头乡浮河下楼村 (民国)刘斯盛重修 1939年木刻本浙江常山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阁底乡山溪边村 1943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官池郑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金源乡高角村寺坪浙江常山县金源乡于里村 浙江常山县东案乡官塘坞村 (民国)毛文瑞修 1948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古石乡九龙山村(残)钞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案乡田蓬村(存卷 2

13、、3) 浙江仙居乐安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存卷10)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 藏地:浙江遂昌县泰源乡下村 1942年刊本五册 浙讧遂县郑氏家谱 藏地:浙江遂昌县三川乡东横 四册 浙江缙云五云溪淤郑氏重修宗谱 藏地:浙江缙云县档案馆(存卷26) 1937年本活字本 浙江云和郑氏宗潜卷 藏地:浙江云和县文管会(存一卷) 1934年刊本 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明钞本 一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明)郑民瞻编 郑九夏绘图明万历五年(1577厢本 二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

14、郑文然修 清钞本 安徽歙县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歙县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图书馆 (明)郑岳纂修 郑维诚增补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家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三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郑养平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活字本 二十二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六卷首三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心桂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治端堂木活字本十九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1)清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桐西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首) (民国)郑辅东修 191

15、3年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续修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存卷17 17、 18)清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重修宗谱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礼义堂郑氏宗谱 藏地:安微安庆市图书馆(存卷首) (清)郑继周 郑荣进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安徽贵池郑氏大成宗谱三十四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 (清)郑岳士 郑弘遇修纂清康熙三十九年(16妁)刻本 十六册 安徽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明正德修 清重刻本一册 福建连扛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清)郑大敬郑秉帮等续修清宣

16、统三年(1911)本 福建连江溪东郑氏族谱五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民国)邓长锦 陈古荣等续修 1943年稿本 福建莆田郑氏大宗系不分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风超编辑南明隆武间钞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十四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惠元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大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邵勉郑时敏等重修清钞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 藏地:北京大学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 (民国)南湖郑氏修谱办事处修 1949年铅印本三册 福建南安石井本郑氏宗族谱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 (明)郑芝龙修明崇祯十三年(164

17、0)修 1961年厦门市博物馆 筹备处据清道光十三年1833郑鹏程钞本翻印油印本 福建南安郑氏世代潜 藏地:台湾 (清)郑叔仁修清咸丰四年(J854)钞本册 福建南安石井本宗族谱 藏地:台湾 美国 (清)郑名山等修清嘉庆六年(1801)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钞本 福建南安石井郑氏本宗族谱一卷附伪册底密奏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郑名山纂修旧钞本 一册 福建南安后山陂郑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维隆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印)钞本一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呈辉李景炎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二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三卷 藏地

18、:美国 (清)陆锡熊等序清光绪十四年(1888)钞本 三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锦和增辑清仁德堂钞本一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分卷地:上海图书馆钞本 四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钞本 二册 福建东山祥瑞堂郑氏族谱 藏地:福建东山县志办 (民国)郑伯后 郑泽源等纂 1940年钞本一册 福建南靖四城郑氏家谱 藏地:台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钞本 一册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清)郑玉麟撰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六册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六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民国)郑玉瞬等续修 1942年刻本六册 福建上杭堂郑氏族

19、谱 藏地:台湾 (清)郑廷桦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钞本 一册 江西萍乡萍南赵家源郑氏族谱卷 藏地:江西省图书馆(存卷1)木活字本 江西东里郑氏重修家谱一卷 藏地:江西档案馆 山东乐陵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 (清)郑固等序清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一册 山东日照郑氏家乘 藏地:山东日照市图书馆 (民国)郑作惠修辑 1924年石印本 河南太康郑氏族谱七卷 藏地:河南太康县档案馆 (民国)郑重三纂 1935年铅印本 河南郑氏宗谱附抑过轩主人年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图书馆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民国)郑值昌修郑裕孚述 1944年铅印本一册 湖北新洲郑氏宗谱二十六卷 藏地:

20、湖北新洲县潘塘乡郑楼村 (民国)郑由三 郑南山续修 1943年木刻本 湖北沙市郑氏族谱不分卷藏地;人民大学江西省图书馆一册) (民国)郑德耆修 1922年三秀堂石印本 湖北通山郑氏家谱八卷首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美国 (民国)郑家清纂修 1921年翼经草堂活字本 湖北秭归郑氏家谱世系录卷 藏地:吉林大学 湖北秭归县龙口区 (民国)郑万瞻 郑昌思续修 1915年铅印本 湖南宁乡郑姓三修族谱十八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11、17) (清)郑梅生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活字本 湖南衡山郑氏五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央民族大学 (清)郑

21、阜康编清光绪二十年(1894)堂活字本 十六册 湖南桂阳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郑桐炳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活字本 四册 湖南蓝山郑氏宗谱 藏地:湖南蓝山县档案馆一九四二年修 湖南益阳郑姓续修族谱二十二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518、21、 2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广东潮阳郑氏受姓著代世系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郑凤超著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义门郑氏家谱二十八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郑希桥 郑藻如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铅印本 二十八册 广东中山郑云西祖房谱牒四春 藏地:美国 (清)郑朝举等序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郑荣远堂

22、刊本四册 广东东莞郑大崖祖房谱春 藏地:美国(存卷38)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青云堂刻本 一册 广东程乡郑姓历代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竺亭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钞本 四川泸县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郑光中 郑恺瑞纂修 1928年泸县石印本 二册 四川资中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掷中武纂 1943年资中郑氏石印兼排印本 二册 四川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钞本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藏地:北京师范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美国 (民国)李士厚著 1937年云南崇文印书馆铅印本 云南蒙自富江西山郑氏宗谱五卷

23、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存卷13、5) (明)郑荣敬 郑存经纂修明钞本 郑氏统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明)郑仲纂修明嘉靖九年(1530)钞本一册 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郑光觉郑晦纂修明隆庆元年(1567)郑崇健钞本 营荫郑氏家谱五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郑周世 郑继世纂修明万历九年(1581)家刻本 一册 郑氏宗谱 藏地:曲阜师院 (明)郑应鸣重录明崇祯元年(1628)本二册 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明)郑冬老撰钞本 一册 科井郑氏宗谱卷 藏地:福建仙游县档案馆 (清)郑和重修清康熙二十年(1681)修钞本星源 银川郑氏宗谱六卷卷末一卷 藏

24、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永彬等纂辑清乾隆四十年(1775)活字本 四册 义门郑氏宗谱 藏地:浙江图书馆 (清)郑士祯编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五册 郑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培先纂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樵月齐活字本 三十八册 瑞屏郑氏宗谱三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氵秦梁等重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二册 郑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尚宏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活字本 十册 郑氏传家簿 藏地:台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钞本郑氏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贤惠等修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

25、堂活字本 六册 续修白华郑氏宗谱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存八卷末一卷)清末刻本 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清钞本 尊阳郑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杭州大学 (民国)郑先贞等续修 1918年活字本 十二册 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 1927年钞本五部 郑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民国)王召棠修纂 1929年木活字本 四册 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郑继 续修 1939年活字本 九册 增修郑氏族谱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卷69)民国刻本 一册 郑氏二修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一册)民国石印本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郑来禄等纂写

26、本 一册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一卷 藏地:广东潮阳县博物馆 郑午楼主修 郑姓姓氏渊源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郑氏远祖为郑桓公,得姓始祖是郑鲁。相传黄帝之后,后稷承袭姬姓,传十五世孙周武王灭商建周,称西周。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叫友,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位二十二年后,即公元前806年将姬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出任周朝司徒,他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族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虢、郐两国之间。桓公之子武公继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

27、机,于公元前767年和公元前769年相继占领东虢、郐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郑国。郑国共传十四代、二十三君、四百三十一年,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郑桓公姬友的十五世孙姬鲁迁居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宋(今河南商丘一带)之间,以国名为氏,称郑氏。郑氏源于姬姓,其血缘始祖后稷,名弃。后稷母有邰氏,名姜嫄。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姜嫄是帝喾的元妃。据?史记?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娇极,娇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这就是说,后稷乃炎黄二帝血统的总合。后稷的最大功绩是开展农业,为中国奠定了“以农立国的经济根底。按?史记?记载后稷下传二十五世姬友是西周末期郑国始祖。

28、自黄帝到姬友,其世系是:黄帝(姬姓)玄嚣娇极高辛(帝喾)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姬静),姬静封其弟姬友为郑伯,谥号“桓公。郑桓公为郑国始祖。公元前857前842年是西周第十个国王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周厉王刚愎自用,封杀言论,对敢言其不是的国人实行高压手段,酿成“国人暴动,导致周厉王逃出王宫,由周召公与周公二相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太子姬静因当时藏在周召公家而得以幸存;十四年后,周厉王死,姬静正式登基,是为周宣王。他励精图治,立志中兴,从家族中选拔能助其中兴的人才,看中了同

29、父异母的少弟姬友,把姬友封到王畿之地陕西咸林(今陕西华县)为郑伯(三等诸侯国),这是西周王朝最后一个被分封的诸侯国。自此始有郑国。郑桓公姬友受封后,把郑国治理得井然有条,显示了他的治国才能。周宣王视其才能,就请郑桓公入朝做司徒,掌管教化。不久周宣王晏驾,周幽王继位,郑桓公仍在朝中任司徒。可是周幽王无道,贪图淫逸,重用奸臣,不事朝政,演出了“烽火戏诸侯,只为伊人笑的荒唐闹剧。加之戎狄入侵,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境地。朝中百官人心惶恐。郑桓公为王卿士,忧国忧民,于是与太史伯商议:“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意思是问太史伯:朝政日非,国家将亡,郑国的出路何在?太史伯是掌管各国文史资料的官员,为其分析了成周

30、(今河南洛阳)四方侯国的情况,认为南、北、东、西四方都不是郑国可去的地方,只有济、洛、河、颍之间是个好地方,并指出:那里有十个子(四等诸侯国)二个男(五等诸侯国)之国,虢、郐是两个大国,然而他们都骄傲自大,非常贪厌,你假设以周朝有难为理由,借其一块地方,安置家属财产,他就不能不容许。可是,周王朝一旦有事,他必背叛,那时你以周王朝的名义进行讨伐,定能得胜。如假设得了虢、郐之地,其他八国就会归顺于你。以你的才华对这块地方进行治理,一定会大有作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开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随后他还提醒郑桓公:“王心怒矣,虢公从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欲避其难,其速规所矣,时至而求用,恐无及也

31、!这是忠告郑桓公,周幽王已听不进任何忠言了,他所信任的只有虢公石父了,周王朝不会支撑几年了,要迁就赶快迁吧!再晚就恐怕来不及了。郑桓公听了太史伯的忠告,当机立断,先把家属、财产寄迁于虢、郐之间(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地带)。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桓公寄孥,为以后的郑武公东迁开辟郑国四百多年的基业打下了根底,也为荥阳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而郑桓公那么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周幽王而战死疆场,以忠臣的形象而名垂千古。郑桓公逝世后葬在陕西骊山脚下。公元前770年郑桓公逝世于国难,其子姬掘突嗣位,史称郑武公。郑武公雄才大概,他在周幽王逝世后,与秦襄公、卫武公等一起拥立太子宜臼继承王位,并护驾东迁洛阳,建立王城,史称

32、周平王。郑武公乘护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掉虢、郐两国,并相继把鄢、蔽、补、丹、依、蹂、历、华纳入郑国幅员,推行“武公之略,并娶申侯女武姜为妻。周平王十四年(公元前757年)生姬寤生(郑庄公),周平王十七年(公元前754年)生姬段(史称“京城大叔的公叔段)。郑武公力保周平王东迁,为维护我国东周时期的一统局面奉献了力量,而后又推行包括“释放商奴,开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开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加固京城,扩建城邑,稳固国防的“武公之略,为郑国四百多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底。郑武公东迁后,由于护周平王东迁有功,继承了其父在朝中的司徒之职。周平王也赐成周畿内虎牢之地,帮助郑

33、国开展壮大。郑武公为强国提出了解放商人的口号。“商人(商奴)是殷商时期为甫王朝效劳的中坚人物,其中有不少能工巧匠,他们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后被定为世袭奴隶,当时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均无保障。郑武公东迁后,看到他们是建设国家不可无视的力量,就向他们宣传:“你勿我叛,我勿强贾,毋或强夺,尔有利市宝货,我勿与知。这样,商人们便都拥护郑武公,纷纷投奔郑国,都愿做郑武公的臣民,郑国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郑武公依靠这批力量,开发“荥陂溉渚的滩涂荒地,进而加固京城,扩建包括虎牢城在内的城池。并且还兴办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大大调动了人们建设郑国、保卫郑国的积极性,历史上的“弦高犒师退秦兵和“烛之武

34、缒城退秦师的故事,就是郑国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主动保卫国家的表现。郑武公的进步政策营造了郑国和平、安定、向上的生活环境。?诗经?是当时郑国祥和、安宁生活的生动写照。郑武公还把桓公寄孥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建成宏伟都城,这是郑武公东迁后建设的第一个都城。现在的京城遗址南北长1722米,东西宽1418米,总面积约三平方公里。现存留在地面上的城墙有八段,约一千余米,最高处高十多米。其夯土坚实,土层清晰,凡目击者莫不称赞。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如此宏大的工程,从一个方面显示了武公之略的宏伟气魄。此城汉朝时设京县,因超过县城规定的标准而从城中东西建了一道城墙,群众称之为“横城,所以,现城址呈“曰

35、字形状。就在郑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的时候,周平王却收回了虎牢以东一块地方,迫使郑武公不得不到郐国故地(今河南新密)交流砦另建新都。周平王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新都尚未建成,郑武公便积劳成疾而逝世,在位七年。他逝世后葬于三皇山上,此后三皇山就叫广武山(今河南荥阳广武乡桃花峪村)。郑庄公因在出生时难产,所以母亲姜氏当时很不喜欢他,起名叫寤生。郑武公在位时武姜曾几次建议郑武公立寤生之弟公叔段为太子,郑武公均未从。郑武公逝世后,十五岁的寤生即位,称郑庄公。郑庄公即位于郑武公为之创立的新都(今河南新密东南交流砦古郑城)。母亲武姜首先发难,为公叔段请封,先要求封在制(今河南荥阳上街村),郑庄公

36、以制地有虎牢之险,而且又与周王室正在闹着纠葛而未应允。接着又请封于京,京是故都,需要得力人去镇守,郑庄公容许了。公叔段少年英俊,很有才华,京城臣民都很爱戴他,称他为“京城大叔。?诗经?中的?叔于田?大叔于田?,都是歌颂公叔段的篇章。公叔段在京城经营二十二年,后因与母亲勾结谋叛庄公,被郑庄公击败而逃到共地(今河南辉县),这就是史籍?左传?所说的?郑伯克段于鄢?故事。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国结盟伐翼国、伐宋国、侵陈国,比郑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

37、郑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因此而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即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周桓王五年(公元前715年)虢公忌父正式被任命为周王朝的卿士。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周王室又收回被郑国占领的邬、刘(今河南偃师)、为(今河南孟津)、邗(今河南沁阳)等畿内之地,调换了原属苏忿生的十二个邑,即温(今河南温县)、原、郗、向、樊(均在今河南济源境)、怀、显成(今河南武陟)、攒茅(今河南修武)、盟(今河南孟津)、阱(今河南沁阳)、聩(今河南获嘉)。这

38、些地方,同郑国隔着黄河,实际上是卫、晋两国的势力范围,不仅增加了管理麻烦,还增加了与卫、晋两国的矛盾与磨擦。郑庄公对此耿耿于怀,数年不去朝王。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并亲自带着诸侯联军讨伐郑国,却被郑国的著名射手祝冉一箭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冉要再射一箭时,被郑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周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节的。郑庄公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葬于交流砦(今河南新密)。郑庄公治理郑国四十三年,是郑国的

39、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今河南禹卅),东建启封(今河南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讨伐叛臣,抗王命主公正。郑庄公有功于中原地带的开发与开展。郑庄公逝世后的二十七年间,郑国发生了四位公子争夺君位的内讧。庄公传位长公子忽,公子忽即王位,称郑昭公。不到三个月,公子突与郑相祭仲在宋国的纵容与支持下,即把郑昭公赶到卫国,公子突即位称郑厉公。此时周王室也发生了“王子颓乏乱,把周惠王赶下了台。郑厉公(姬子突)站在周惠王一边,在栎邑接待了周惠王,并协助周惠王平定了“子颓之乱。周惠王因郑厉公勤王有功,又把以前收回的虎牢以东地方重新赏给了郑国,周郑关系随之缓和。郑厉公后

40、来不愿做祭仲之傀儡,企图谋害祭仲,结果因泄密,被祭仲赶到了蔡国,郑昭公又被召回当国君。郑昭公以高渠弥为卿,高渠弥以数谏郑昭公不听,便杀掉郑昭公而立子浉,又造成了郑国新的矛盾。当时郑厉公在宋、齐、蔡、陈等列国和周王室的支持下,偏居郑地栎邑(今河南禹州)。子浉仅当了九个月国君,便被齐侯杀掉,高渠弥亦被车裂而死。郑国实权又归祭仲。因祭仲与郑厉公不和,只好从陈国迎回公子婴为君,郑厉公与子婴同时存在。由于子婴在位十四年却始终没有年号,故史册均把子婴列在郑厉公世序之下。子婴十四年(公元前680年)郑厉公自栎北上,得到当时郑相傅瑕支持,傅瑕杀子婴及其二子,接纳郑厉公。此次郑厉公复国,深知权臣祸国,便杀了傅瑕

41、,自己独立执政,至此郑国四公子夺权之争平息下来。从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即位到公元前673年郑厉公逝世止,七十年间郑国东迁后的第二都城在郐国故地(今河南新密交流砦古郑城)。几次较大的事件,如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宋、陈、蔡、卫联军伐郑,围其东门五日;公元前712年郑伐许,公孙阙与颍考叔争车等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诗经?中的?将仲子?、?有女同车?、?溱洧?等篇,都是这一时期的民歌。郑文公迁都政局稳定早在郑庄公在位时期,他就看中了昔日黄帝建都有熊的地方,并着手在这里建造一个规模更加宏伟、开阔的都城。到郑文公捷时期(郑文公二年,公元前671年)正式迁都于此,就是现在的“郑韩故城。郑文公执政四十

42、五年,其时宋、鲁日衰,齐、晋、秦、楚新兴,郑国处于王畿之地,是列强争夺的焦点地区。因为郑文公能正确处理同各国的关系,或拒盟,或会盟,都从本国的平安与稳定出发,换来了郑国的和平开展。加之迁都新郑和整顿内部的重大举措,都对郑国的稳固与开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文公执政四十五年间,先后经历了与郑国有关系的会盟、拒盟、伐郑、救郑等二十五次重大事件,郑国能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确实不易。郑文公时期除迁都之外,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文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了“子带之乱。周襄王被逐,避难于郑,郑文公迎周王居于京城,这是郑国的又一次勤王行动。从此京城改为“京襄城,现在的京襄城村尚有襄王走

43、过的地方“御路岗,襄王居住的地方“老王嚼等遗址、遗迹;另一件事是“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个做蜡烛生意发了大财的“商人,有人把他举荐给文公,文公没有重用。他在秦国做蜡烛生意,对秦国奉献很大,所以,和秦穆公关系很好。在晋秦结盟围攻郑国都城时,郑文公接受别人建议,请他去退秦师,烛之武原为商人,出于报君王释“商奴之恩,用绳子缒于城外,见了围郑的秦穆公,陈述灭郑不如存郑的道理,秦穆公接受了烛之武的奉劝,退兵返秦,解救了郑国。总之,郑文公执政四十五年间,尊周王、睦邻邦、宽下民,嬴得了郑国前所未有的稳定与开展,对郑国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基业做出了重大的奉献。郑国后经郑穆公(在位二十二年)、郑灵公(在位一年)、郑

44、襄公(在位十八年)、郑悼公(在位二年)、郑成公(在位十四年)、郑嫠公(在位五年)、郑简公(在位三十六年)、郑定公(在位十六年)、郑献公(在位十三年)、郑声公(在位三十八年)、郑共公(在位三十年)、郑哀公(在位八年)、郑幽公(在位一年)、郑儒公(在位二十七年)、郑康公(在位二十一年)等十五位君王的治理,虽历经艰难曲折,但毕竟又延续了二百四十多年。此时正是我国历史上的东周列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东周天子,实际上已是形同虚设。但任何一国要想称霸,都需要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经常发生。凭郑国与周王朝的关系和所据的地理位置,郑国便成了诸侯称霸必须争夺的重要地区。历郑国十四代二十三君的四百

45、三十一年中,大小战争约一百四十次之多,而郑穆公之后的二百四十二年间就有九十屡次,其中被伐四十二次,出兵伐别国三十一次,并灭掉了许国。在紧急关头被其他诸侯国所救十一次,出兵救别国有二次。郑穆公在位二十二年。母亲生他时,梦见天使赠予兰花,因而得名曰“兰。他的父亲郑文公接受郑厉公时期宫室内讧的教训,内忌思想严重,为防止重蹈公子内讧的覆辙,把群公子逐出国门。公子兰奔往晋国,后成了晋国将领。在随晋国伐郑时,因避开伐郑围城,受人称道。后来郑文公在周王、列国与国人舆论压力下,把公子兰接回了郑国。郑文公辞世后,公子兰继承君位,称郑穆公。公子兰刚即君位,就遇到秦穆公伐郑的大事,郑国贩牛的商人弦高,在贩牛的路途上

46、,遇上侵略郑国的秦兵,把自己的十二头牛送给秦军,假说是郑君派他送牛来慰问秦军的,以麻痹秦军的斗志,他便趁机向郑君急报秦军入侵的消息。郑君一面准备迎敌,一面派人游说。秦军得知郑国有了准备,才顺便灭滑国而还。回师途中,被晋国借机打败,毁掉战车三百乘。郑穆公即位之后,正是晋、楚争霸中原的历史阶段。为了本国的平安,也为了周王朝的利益,郑穆公不得不利用外交手段,时而服晋,时而屈楚,而晋、楚都决不让郑国被任何一国灭掉,这就换来了诸侯国屡次救郑的局面。现在泰国郑氏后裔的宗亲总会以兰花做会徽,其来由即因穆公名兰。郑子产为郑成公之少子,又名公孙侨,幼年仰慕周公为人风度,养成仁爱、忠诚、谦逊、敦厚的性格。子产是春

47、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郑卿士后,从调整同各国的关系着手,以摆脱亲晋那么楚伐、亲楚那么晋伐的被动局面。他首先改善同东邻宋国的关系,又劝说郑简公亲自到晋国请和,然后又派人出席晋、楚、齐等国在宋国的会盟,与周围诸侯国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郑简公二十一年又派人赴晋报知与楚国修和的情况,得到晋国的谅解。而后又亲自陪简公赴楚开展睦邻友好关系,同时向楚国申明与晋国保持友好关系的立场,争取楚王的谅解。子产的睦邻政策,为郑国争得了数十年的和平环境。郑子产为相的数十年中,郑国根本无战事。郑子产逝世后不久,郑国就又被卷入了战争旋涡。郑儒公是郑幽公的第二子,在位二十七年。此时韩、赵、魏三家强分晋国,册立诸侯,齐、楚、燕

48、、秦各自为政。战国七雄形势已初具雏形。郑国几个要邑被晋国夺去,地盘缩小了一半,曾为郑国兴盛做过一定奉献的商民纷纷外流。而韩武子对郑国的侵犯愈演愈烈,夺走了雍丘(今河南杞县)。国都(新郑)受到威胁,至郑儒公十五年(公元前408年)被迫把国都又迁到京城,同时动用民力、财力加固长城(从今河南荥阳崔庙乡的王宗店至新密市的茶阉,共长四千三百二十米)以稳固西部边界后,采取避强击弱、远交近攻战略,出兵联齐伐卫,夺取了卫国主要城市毋丘(今山东曹县),获得很多战利品。此后又誓师出击,夺取韩国负黍(今河南登封),八年以后(公元前400年)郑国又倾其全力,攻袭韩国首邑阳翟(今河南禹州),使郑国又显振作景象。在此关键

49、时刻,楚国又伐郑,郑国失败。郑儒公为媚楚而杀相国驷子阳,引起国人反对,内部哗变,君臣离心,驷子阳党徒弑郑儒公,立郑幽公之弟乙为君,是为郑君乙,即郑康公。郑康公是郑国最后一位国君,在位二十一年。郑康公即位之初,驷子阳党徒掌握政权,刚从韩国夺回的负黍又叛郑归韩,这对郑国是一沉重打击。郑康公二年魏国又从北边侵郑,夺去酸枣山(今河南延津),建立酸枣山城。郑康公十一年韩国乘机倾师伐郑,一举攻取阳城。郑国在此修筑之长城被攻破,郑国国土只剩下今荥阳和新密、郑州新郑一带。郑国在此狭小地区苦斗了二十年,郑康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对郑国发动最后一次进攻,杀掉国君,兼并领土,建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历

50、时四百三十一年十四世二十三君的郑国遂亡。郑国被韩国兼并之后,郑幽公之子公子鲁率郑国局部宗室人员、军队、民众仓皇出走,在陈、宋之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拥公子鲁为首领,袭“南里君,此后就以国为姓,表达对祖宗的纪念,自此郑氏开始出现。这标志着郑氏时代的开始,但并不是说只有随鲁公外逃的郑国公族才姓郑。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故里的郑国宗室人员,虽成了韩国臣民,他们也都以国为姓,积极参加开凿荥泽(今河南郑州)、圃田泽(今河南中牟圃田乡)的大渠。在这些水利工程中,锻炼出一位有名的水利专家郑国。郑国后来被韩王派往秦国游说修渠,以消耗秦国国力,使其无力东征。秦国没有看破其目的,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征调大量民工,由郑

51、国主持修渠,郑国以此为韩国延长了数年之命,也为秦国立下万世之功。渠成之后,关中一片沃野,无凶年,秦国因之成为富庶之邦,随之兼并诸侯,统一全国。秦国为了感谢郑国修渠功绩,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还有一支是郑国东迁后,留在原址(今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在戎狄入侵时,逃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秦军将领郑安平就是这一支的代表人物。另外,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最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今山东费县)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

52、,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如明朝著名的航海外交家三宝太监郑和,原名马三宝,是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在明军攻入云南时被俘当了太监。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7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这场重要的战役中,马三宝英勇奋战,立下了汗马功绩。朱棣即皇帝位后,按马三宝在北京郑村坎立下的战功赐姓为郑,从此其后裔以郑为姓,世代相传至今。今郑氏回民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和西北等地。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各

53、民族中的郑氏来源情况比拟复杂,但与汉族郑氏的关系较为明显,即血缘源流根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氏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的赐姓,亦即著名明朝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后代。从血统上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与汉族完全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汉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氏,情况也与回族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郑以外,又有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土家族:土家族郑氏的来源与其某些家族在读音上近似于“郑的发音有关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人口五百七

54、十多万。族中的郑氏来源极早,大约在两汉时就有人以郑为姓。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巴郡南郡蛮中有五大姓,源于武落钟离山,其中之一便是郑氏。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朝,樊绰所编撰的?蛮书?中也说巴人有四大姓,郑氏仍是其中之一。不过,一般认为早期的郑氏与后来所说的姓氏含义不同,所指的是一个郑氏部落,因其在读音上近似于汉字“郑才被以郑相称。另外,由于“郑字在土家语中的读音近似于“陈,因此郑氏有时又被称为陈氏。如在?蛮书?中就是郑、陈并称,各自为姓。由此可见,土家族郑氏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局部人的家族称谓在读音上近似于汉族人的“郑,在载入汉族人编撰的典籍时便以“郑相称,此后相延成俗,也同时被

55、这些土家人所接受。目前土家族中的郑氏人口为数不少,仍保持着大姓之一的位置。由于相传郑氏在开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间至今还保持有互不通婚的习俗。.朝鲜族:远古的朝鲜族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第三代国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郑氏,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一百九十多万,其血缘与古代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说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一百四十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氏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李、崔、朴并称为五大姓。朝鲜族人以郑为姓,起源于远古的传说时代。据朝鲜人编撰的?三国史记?记载,早期的朝鲜人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山谷之中,分作六个部落,至新罗国第

56、三代国王时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为本彼部郑氏。当然,在另一部朝鲜人的著作?三国遗事?中那么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被赐姓为郑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赐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郑。今天看来,无论哪个记载更符合事实,都不影响郑氏为朝鲜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史籍中所谓新罗国王对本国民众的赐姓,假设历史上确有其事,那么发生在高丽国统一朝鲜半岛以前,亦即中国的唐朝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并借用这些巨姓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当时称雄唐朝的崔、李、郑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王公贵族的姓氏。后来,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郑氏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

57、,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开展,郑氏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地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氏进一步成为朝鲜族的大姓之一。.瑶族:瑶族郑氏属于盘瑶十二姓之一,源于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评皇和高皇争天下,评皇悬赏捉拿高皇,并容许以公主作为有功之人的赏赐。结果一只名为盘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为妻,生下六男六女,自相婚配,并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瑶族郑氏的族先。后来,一些汉族人为了逃避赋役,来到瑶族聚居的地区,与瑶族人交错杂居,对外也自称瑶族。久而久之,这局部人便融入瑶族中,成为瑶族人的一员。在这些

58、人中,有一些也姓郑。.京族:京族郑氏人数较少,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户口统计,姓郑的人仅有一户,居住在沥尾岛中间村,是当时三十一个姓氏中人数最少的姓氏。从那以后,郑氏人数又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数最少的姓氏之一。.纳西族:纳西族郑氏是历史上迁入纳西族居住区的汉族人的后代,后来才融入纳西族。其中的一支来自江西,约在明清时迁到今云南丽江一带,从此便留居当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纳西族郑氏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哈尼族:哈尼族郑氏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到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

59、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如今,哈尼族有人口一百余万,经常使用的姓氏有三十多个,郑氏便是其中之一。.裕固族:裕固族郑氏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一称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赠坷斯为姓,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例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氏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白族:白族郑氏大多尊奉唐朝南诏国执政官郑回为祖先,在血统上与汉族郑氏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拥有较多的人口。.回族:回族中的郑氏是皇帝的赐姓。明朝宦官、航海家郑和,

60、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公元1381年),年仅十二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十九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郑胜五、郑龙泉:世居姚江,七世孙龙泉,明末迁居上海县,为上海始祖。郑行十:追你菊叟公,系莆田郑氏九世孙,宋庆历四年,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