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标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读课程学科素养课标要点核心素养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概述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梳理戊戌维新运动过程,理解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分析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概括八国联军侵华的大体情况,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认识其对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预习新知自主学习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政治形势:列强侵

2、华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2)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2)概况: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3)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百日维新”(1)时间

3、: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4变法失败(1)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2)结果: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5历史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6失败原因(1)封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4、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3)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3中外势力的态度(1)八国联军: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2)晚清政府: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4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盲目排

5、外行为。(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3)义和团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三、八国联军侵华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借口。2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

6、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做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4)义和团运动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东南保护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3结果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

7、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内容(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3影响(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知识点1戊戌变法失败和

8、义和团运动兴趣探究阅读文字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一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当视其所遇之时。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而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愚臣之意,究以练兵造械为至急之图。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故于奏对之次,颇怀有君无臣之忧。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史料二神拳助,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切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太平。义和团揭帖(1)(史料实证)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历史

9、解释)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义和团对外国的态度怎么样?应怎样评价这种态度?【答案】(1)原因:戊戌变法急于冒进;实施的措施操作性不强;变法缺乏有用人才;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2)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危机严重。态度:灭洋。评价:灭洋可以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具有盲目的排外色彩,不能正确区分西方文明与外国侵略的关系。史论拓展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

10、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评价“扶清灭洋”口号(1)进步意义: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也广泛动员了民众参加。(2)局限性:“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

11、限性。考向例题一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材料表明()A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反对C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答案】C【解析】材料中御史杨崇伊的上书大肆诋毁维新派,恳请慈禧太后训政,这实质上反映了封建顽固势力对戊戌变法运动的破坏。总结提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2)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依靠的是没

12、有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知识点2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兴趣探究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一下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提线木偶史料二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1)(史料实证)史料一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史料一中找出依据。(2)(历史解释)辛丑条约的哪一项内容最能说明这

13、一变化?史料二反映了列强怎样的侵华方式?【答案】(1)变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据:“提线木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2)内容: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方式:“以华制华”。史论拓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3)中日甲午战争后,日

14、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向例题二近代列强侵华的趋势变化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答案】B【解析】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了自己的工具,不必直接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