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精华课件_第1页
马原精华课件_第2页
马原精华课件_第3页
马原精华课件_第4页
马原精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欢迎下载 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 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 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 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 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A、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 物主义:B、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

2、论 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 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D、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 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 会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 看法和根本

3、观点。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是关于 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 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 是物质世界在人脑 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

4、识特有的积极反映 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 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 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 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物质和运动、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 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 映。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的物质运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 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 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

6、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 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及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形式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 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 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 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 料,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 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都 有的活动,其次,

7、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 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 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总特征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原因: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 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 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 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 盾分析法。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0、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联系的特

8、征:普遍性和客观性。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 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第二,任 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 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 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 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 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二、同 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 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 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 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

10、新事物。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 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 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1 )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 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 不能完

11、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 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 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 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 重点论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 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 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重点论是一 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 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

12、 要着重把 握主要方面。14、质、量、度的内涵,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 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 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 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 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 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 相互渗透。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

13、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 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 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与认识的本质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 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马克思主

14、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 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相互关 系。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 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4、实践的构成要素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构成实践的要素是: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 的手段(工具等)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15、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 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 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 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 础。(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 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

16、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 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6、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 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 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 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 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 的真理是相互渗

17、透和相互包含的。(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 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原因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 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一一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 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 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欢迎下载ii欢

18、迎下载 9、真理的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答:确定性(绝对性):指时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 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不确定性(相对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 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局限。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种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 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19、意识,社会意识反映 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3、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4、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科学管理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6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缺陷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

20、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 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 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一)根本上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二)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 定作用。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 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平 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 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 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8、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

21、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 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 在于解释这些活动。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 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革命欢迎下载 10、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含义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社会

22、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 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1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 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 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 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 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23、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 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 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 的量变过程中。14、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 的作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 思维方式变革。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 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

24、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 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 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 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1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 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 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

25、件的制约。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在历史的 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 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 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 从而导致历史 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 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 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

26、一种物品 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 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 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 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 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 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 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

27、 系,它是社会属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 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4 .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 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 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 通。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 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

28、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 社会收入的分配。5、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货币的产生: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不 是聪明人的发明,也不是人们协商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 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 币五种职能。.资本循环的三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 条件:三阶段三职能: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条件:1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 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

29、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资本积累的含义、实质,资本的有机构成含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 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 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 (固 定资本):V (可变资本)来表示。.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劳动力商品及其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 能够把自己的劳动路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

30、者没有别的商 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 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0、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 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 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 本身的价值更大。1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

31、工作日 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12、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 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13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 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14、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形式:计 时工资和计件工资15 .平均利润的形成为了得到尽可能得到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 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 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

32、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叫做平均利润。16、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 根本内容的,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 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的, 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 治机制。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17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

33、表现与经济危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 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 现。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本质特征),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 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 代以前)和垄断资本主义2、垄断的形成: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当生产集中 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实质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 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34、 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 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 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 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 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 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 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 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4、

35、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 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由于垄断资 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 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 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 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 收入。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 获取最大限度

36、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 二成本价格+垄断利润。5、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答:金融资本是指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 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实际上的统治者。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质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 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 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 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 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 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 育、

37、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 活。6 .垄断与竞争关系及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答: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 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之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原因: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 生产都包下来。 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 具有更大的破坏性。7、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 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 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

38、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 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8、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及其主要表现:动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 全球化。9、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或多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 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19世纪中叶)、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39、20世纪初)。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 主义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 诞生。2 .无产阶级的革命形式及其发生答: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 主要的基本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多国同时发生的设想 :在一个时 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前后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 ,形成一个互相促进 和支持的革命高潮的局面.列宁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 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 界的胜利.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本

40、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特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 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 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 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最终目标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

41、,国家和社会 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 的国家政权。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 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 实原因。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 的制约。(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 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42、 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 过程。7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答:(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 阶级的先锋队。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 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 领导核心。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3,坚持和 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

43、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 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个人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 而且人的 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 发展是指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 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 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 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

44、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 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重要问题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之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 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 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也是理解 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会意识与物质的关

45、系问题哲学基本 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 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社会的问 题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 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 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对 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错误的社 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 反映,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 在的反映,在阶级

46、社会里,它的某些行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 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和 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 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最后,经济基础 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经济 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 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

47、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 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 形式。(1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 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 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管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

48、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二者相互渗 透。7、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大量输出资本(1 )垄断资本家获取大量高额垄断利润后,国内缺少更有利的投资物所,相对于垄断资本追求高额的垄断利润的需求而言, 也出现了大 量的“过剩资本”,这就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2)过剩资本的更佳 投资场所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劳动力和土地、原材料价格等更便宜的 经济落后国家,输出资本可以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3)资本输出能带 动商品输出,有利于大垄断资本的海外统治的建立和加强。8、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9、和源泉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在相互作用 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 力量的变化。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 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9、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10、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首先,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

50、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1、意识的起源、本质是怎样的意识的起源表现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表现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 在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1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 相对性事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 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13、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首先,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其次,科技革命对生活方 式产生了巨大的

51、影响。最后,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14、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 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肯定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 性,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准确性和绝对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 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有一定的局限。(3)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是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实践对真 理的检验。15、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们改造自然,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52、体,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 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在人们的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具体表现为: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 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 社会活动;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活形态从低级向高级 的更替和发展。1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对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都同谬误有

53、 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都能正确 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 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 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 的、有限的。1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 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 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

54、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 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18、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以及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 其表现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 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

55、和实践的 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 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 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 特点。相关试题1、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 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 )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 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2)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尊重 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

56、条件。(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 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 求进取。2、试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这一原理对于我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指导意义。(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 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 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 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2

57、 )统一表现在:二 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 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 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 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 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 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3)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 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社会结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 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8、的奋斗目标有重要 意义。(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 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 它是对立中 的和谐。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为了完成新时期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 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 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 盗窃、抢劫等作斗争。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 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3、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 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

59、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从源泉上说,一切真 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虽然不自己亲自 实践获得的,但它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 知识,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 由于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 知识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 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 来。4、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

60、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 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 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 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 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 要理论依据。 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 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