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一课一精练【含答案】_第1页
9桃花源记一课一精练【含答案】_第2页
9桃花源记一课一精练【含答案】_第3页
9桃花源记一课一精练【含答案】_第4页
9桃花源记一课一精练【含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课一精练(9)9.桃花源记一、积累运用(41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8分)叹wn( ) 黄发垂tio( )hu( )然开朗 俨然( )间隔( ) 此中人语云( ) 便要还家( )诣太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5分)(1)缘溪行(2)渔人甚异之(3)欲穷其林(4)屋舍俨然(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悉如外人 (7)具答之 (8)咸来问讯 (9)乃不知有汉(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1)便扶向路 (12)及郡下 (13)诣太守(14)欣然规往(15)寻病终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

2、/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无论魏晋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C.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D.遂与外人间隔 后遂无问津者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不足为外人道也。7.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主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3、(6分)(1)语文老师为本次主题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示例,请你参照示例,确定主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主题学习任务。【示例】主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酒主题学习任务:搜集并阅读陶渊明所写的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文化与陶渊明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主题学习内容: 主题学习任务:(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下联:陶渊明 , 。二、阅读进阶(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5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4、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5、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3)遂与外人间隔(4)处处志之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文章结尾部分又表现了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纯

6、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11.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生活的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4分)【链接材料】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注】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甘:美味,以为甘。(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乙亥北行日记(节选)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注】甫:始,才。洵(xn):确实,诚然。浣衣:洗衣,洗涤衣物。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2)偶舍骑步行舍弃,放弃(3)余顾而慕之看,视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

8、分断句。(限断三处)(3分)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15.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觉得两位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是否相同?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课一精练(9)答案1.惋、髫、豁、yn、jin、y、yo、3.D4.D5.D3.D4.D5.D3.D4.D5.D3.D4.D5.D3.D4.D5.D3.D4.D5.D类(6)全,都(7)详细(8)全,都(9)竟然,居然(10)邀请(11)先前的(12)到(13)拜访(14)打算,计划(15)随即,不久3.D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D.正确的划分应为“后/遂无/问津者”

9、。4.D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D.“衣着”的古今意义相同,都是“身上的穿戴”的意思。A.“交通”的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运输事业”。B.“妻子”的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C.“无论”的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是“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5.D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用法和意义的理解与辨析。D.两个“遂”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两个“为”的用法和意义分别为“动词,作为”和“介词,跟,同”。B.两个“之”的用法和意义分别为“助词,的”和“代词,指见到的景象”。C.两个“乃”的用法和意义分别为“于是,就”和“竟然,居然”。6.(1)

10、(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2)其余的人也都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3)(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讲。7.(1)本题考查仿照例子设计活动。回答本题,一要仿照所给示例的格式回答,二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除了“酒”之外,还有“菊花”“田园诗”等,我们可以据此选择一种来回答。(2)本题考查补写对联。补写对联,要注意对联的有关常识,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应等。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材料要求,针对陶渊明与刘禹锡在安贫乐道方面的相似之处,借用陶渊明古诗名句补充即可。(1)(示例1)陶渊明与菊搜集并阅读陶渊明所

11、写的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文化与陶渊明性格的关系以及“菊”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示例2)陶渊明与归隐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研究中国的“归隐”文化,探究陶渊明对“归隐”文化的影响。(示例3)陶渊明与田园诗搜集并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探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特点。(2)(示例1)南山种豆带月荷锄归(示例2)东篱赏菊 悠然见南山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回答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文言现象。(1)交错相通(2)同“邀”,邀请(3)隔绝、不通音讯(4)做记号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关键词:“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12、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芳香的青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交杂。(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10.C10.C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桃花源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1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髭,并怡然自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两文描绘的都是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

13、幻想象。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生活状态。1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回答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情况。(1)可以互相听到(2)舍弃,放弃(3)看,视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作答断句题,可先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及句式结构,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进行断句。句意:才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一起在田间耕作。根据句意,可在“里”“然”“女”后面断句。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女/俱耘于田间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先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再运用“留”“删”“调”“

14、换”“补”等方法,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关键点:“种作”,耕田劳作;“悉”,全,都。在这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两文中描绘生活场景的内容,对比回答。解答本题,要先表明观点,可以认为“相同”,也可以认为“不同”,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出理由即可。如认为相同,可从两文都描写了和谐安定的生活场景,描写百姓的生活都是自得其乐的角度阐述理由。(示例1)我觉得是相同的。两位作者都描绘出了和谐安定的生活场景,而生活在其中的百姓也都是自得其乐的。(示例2)我觉得是不同的。陶渊明是抓住桃花源中的景色、人物,描绘了整个桃花源的场景,而乙亥北行日记则主要抓住了其中一户人家自得其乐的生活场景来进行描绘;而且陶渊明所描绘的场景是虚构的,而乙亥北行日记所描绘的场景是作者亲眼所见的。【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