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格测量_第1页
人体体格测量_第2页
人体体格测量_第3页
人体体格测量_第4页
人体体格测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2章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主讲人:姚荣英(副教授) 公共营养师(三级技能)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膳食调查人体体格测量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综合评价第1节 人体体格测量 反映人体营养状况的指标较多。 成年人常用的有身高、体重、上臂围、腰围、臀围和皮褶厚度等。 儿童常用的有身高、体重、坐高、头围、上臂围、胸围等。国家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对三级公共营养师有关“身体测量”的技能要求1.能测量婴幼儿身长、胸围、上臂围和坐高; 2.能使用皮褶计测量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角皮褶 厚度 与此对应的相关知识包括: 1.体格测量的标准化; 2.卧式量板、量床使用方法与原则

2、; 3.皮褶计使用方法与原则; 4.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角解剖定位知识。 单元1 体格测量的标准化体格测量的标准化是体格测量工作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体格测量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体格测量实施“标准化”,对每名调查员的测量质量进行评定,分析找出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单元1 体格测量的标准化学习目标 了解测量标准化的基础知识 熟悉体格测量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单元1 体格测量的标准化知识要求1.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 标准是指对某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标准化是指制定共同或重复使用的规则(标准)的过程。标准化是为了质量控制而

3、设,力求达到不同人、仪器、时间、地点对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单元1 体格测量的标准化知识要求2.体格测量工作的标准化精确度:指以最小的差异重复测定一个个体的能力。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值相同的程度。通过标准化使体格测量的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均尽量接近真值。标准:有经验的调查员所测的数值,或是多人多次测定同一个体的平均值。能力要求案例(68页)做为如何实施标准化的一个过程。单元2 婴幼儿身长、头顶至臀长、头围、胸 围和体重的测量 意义 对婴幼儿身长、头顶至臀长、头围、胸 围和体重的测量可以评价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婴幼儿营养状况评价是生长发育和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广泛使用由生长发育指标制定的标准,如年

4、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筛查婴幼儿营养不良和肥胖,头围和胸围也可以作为评价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指标。单元2 婴幼儿身长、头顶至臀长、头围、胸 围和体重的测量学习目标 掌握使用卧室标准量床或量板测量婴幼儿身长、头顶至臀长的长度。掌握婴幼儿头围、胸 围和体重的测量方法 知识要求1.卧式标准量床或量板的使用 用于年龄3岁以下婴幼儿体格发育纵向测量指标的测定。 卧式标准量床如下图 知识要求1.卧式标准量床或量板的使用底板2头板2围板滑板2侧围板上面均有刻度,精确到厘米,估计毫米 知识要求2.婴幼儿身长、头顶至臀长、头围、胸 围和体重的测量的方法及意义(1)婴幼儿头顶至臀长和身长测量 采用卧位分别测

5、量头顶至臀部长-坐高 头顶至足底的距离-身高 知识要求(1)婴幼儿头顶至臀长和身长测量 a.身长测量:被测者脱去帽、鞋、袜和厚衣服,仰卧于标准量床底板中间,由一名助手或家长将婴儿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 测量者位于婴幼儿右侧,左手握住双膝,使腿伸直,右手移动滑板使其接触双侧足跟,读取围板上的刻度读数。 知识要求(1)婴幼儿头顶至臀长和身长测量 采用卧位分别测量头顶至臀部长-坐高 头顶至足底的距离-身高 b.头顶至臀部长:具体操作如视频 纵向指标主要反映长期营养、疾病和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知识要求(2)婴幼儿头围和胸围测量 头围和胸围是婴幼儿体格测量常用的横向测量指标。a头围:双侧眉弓上缘经

6、后脑勺枕骨粗隆最高处(后脑勺最突出的一点)绕头一周所得的长度,表示头颅的围长。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注意尺不要打折,长发者应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 知识要求a头围 头围的大小与大脑重量呈平行关系,头围大的人大脑重量也较大。头围大小虽然不能说明大脑的发育情况,但其大小如超出了正常范围就应该引起家长注意。 头围敏感反映婴幼儿头部发育的指标。出生时平均头围34 cm,婴儿期头围平均每月增长1 cm,1岁时幼儿的头围增至46 cm。第二年头围增长减慢,仅增长2 cm。 判断头围大小可与小儿的胸围比较。胸围是平乳头绕胸一周的长度。出生时头围比胸围大12厘米,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1岁后超过头

7、围,相差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的周岁数减l。发现小儿头围异常应及时就医 。 知识要求b胸围 指从两乳头线到后面两肩胛骨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间接说明胸廓的容积及胸部骨骼、肌肉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 婴幼儿头围测量取坐位或仰卧位,胸围测量取仰卧位。 正常情况下,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在12-21个月时两者基本相等,2岁后胸围应大于头围 。 知识要求(3)婴幼儿体重测量 身体各部分、各种组织重量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婴幼儿骨骼、肌肉、体脂肪和内脏总量增长的综合情况,是最易变化和活跃的指标。新生儿平均体重3.3 kg,前6个月的婴儿,体重平均每月增长0.6 kg,后6个月平均每月增长0.5 kg。

8、1岁以后体重增长速度减慢,全年增长23 kg。 仪器与方法:专用婴幼儿体重磅秤 测量时将小儿放于秤盘中央即可读取小儿的毛体重。 仪器与方法 成人体重计 可先由孩子大人抱着孩子站在普通大磅秤上称体重,然后再称大人的体重,用第一个重量减去第二个重量即为婴儿的毛体重,但这种方法准确性不如第一种方法。 能力要求婴幼儿头围、胸 围、身长、顶臀长和体重的测量1.工作准备:场地、仪器和记录表(1)软尺 检查刻度是否准确,用2米长的钢尺核对,如果相差厘米,则需更换。(2)标准量床 放置平坦,刻度面向光源,检查头板是否牢固,围板刻度0点应与头板的头顶面重合,检查刻度是否准确,一般10厘米,误差不得大于厘米。(3

9、)婴幼儿专门体重磅秤或成人体重计。放置平坦,调零,用标准砝码检查是否准确,误差不得超过0.1%。能力要求2.工作程序:程序1头围测量 测量前询问幼儿姓名、性别、编号、联系方式等,并填表; 坐位或仰卧位,位于婴幼儿右侧或前方,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右侧眉弓上缘处,软尺经枕骨粗隆及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 读取软尺与零点重合处的数据,以厘米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并记录。能力要求2.工作程序:程序2胸围测量 测量前询问幼儿姓名、性别、编号、联系方式等,并填表; 仰卧位,自然躺平,使其处于平静状态。位于婴幼儿右方,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右侧乳头下缘处,右手拉软尺经右侧后背以两肩胛下角下缘为准,经左侧

10、回至零点。 读取软尺与零点重合处的数据,以厘米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并记录。 取平静呼吸时的中间读数。能力要求2.工作程序程序3 身长和顶臀长测定 身长:测量前询问幼儿姓名、性别、编号、联系方式等,并填表; 被测者脱去帽、鞋、袜和厚衣服,仰卧于标准量床底板中间,由一名助手或家长将婴儿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 测量者位于婴幼儿右侧,左手握住双膝,使腿伸直,右手移动滑板使其接触双侧足跟,读取围板上的刻度读数。记录身长。能力要求2.工作程序程序3 身长和顶臀长测定 顶臀长:测量前询问 被测者脱去帽、鞋、袜和厚衣服,仰卧于标准量床底板中间,由一名助手或家长将婴儿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 测量者位于婴幼儿右

11、侧,左手提取婴幼儿下肢,使关节屈曲,大腿与底板垂直,使腿伸直,右手移动滑板使其接触臀部,读取围板上的刻度读数。记录顶臀长。 注意:测量时应确保婴幼儿头顶至足跟呈一条直线,同时应防止身体扭动。能力要求2.工作程序程序4 体重测定 脱衣、排便。 1岁以下卧位,13岁坐位,安定地位于体重计中央。注意:测量时,不能手扶婴幼儿,同时应防止身体扭动。单元3 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测量学习目标掌握使用皮尺进行上臂围的测量掌握使用皮褶厚度计测量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皮褶厚度;了解测量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意义。单元3 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测量知识要求1.上臂的解剖学结构上臂的肌肉分为前群和后群,前群主要有肱二头肌、

12、喙肱肌和肱肌,后群是肱三头肌。(1)肩峰 肩胛骨的肩峰外侧缘上,向外最突 肩膀的最高点:肩峰 肩峰肩胛骨后面观 胸中点头顶点肩峰点第四肋骨形态测量点(2)鹰嘴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上端构成,肘部骨性突起是尺骨鹰嘴。尺骨鹰嘴(3)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部,起到屈肘关节和前臂后旋的作用。(4)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部,起到伸肘关节作用。2.测量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意义(1)上臂围本身可反映营养状况。 测量点:肩峰至鹰嘴连线中点处臂围长。 15岁,以上为营养良好; 为营养中等; 以下为营养不良。2.测量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意义上臂紧张围 上臂肱二头肌最大限度收缩时的围度。测量方法:被测者上臂斜平举约

13、45度,掌心向上,用力握拳屈肘。测量者将皮尺放在肱二头肌最突出部位最测量。上臂松弛围 上臂肱二头肌最大限度松弛时的围度。测量紧张围后,上臂放松自然下垂,在同一部位测量肌肉放松时的上臂围。意义:二者之差称为臂围差,上臂肌肉越发达,收缩与放松时围度差就越大,将测量左右两上臂的臂围值相比较,看其肌肉发育左右是否均匀 。 2.测量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意义(2)皮褶厚度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较好的指标。 测量点:肩胛下角、肱三头肌和脐旁。评价:WHO推荐如下表性别 瘦(mm)中等(mm)肥胖(mm)男101040 40女202050 502.测量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意义(3)皮褶厚度反映人体皮下脂肪含

14、量,与全身脂肪含量的相关系数在。 可以推算人体密度(D) D=c-m(Log皮褶厚度) C和m是系数,随性别、年龄和部位不同而改变,见表25(78页)。 体脂百分含量BF%=(4.95/D-4.50) 100%2.测量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意义(4)通过不同部位的皮褶厚度,可以反映人体皮下脂肪的分布情况。测量部位有肱三头肌、肩胛下角、腹部和髂脊上部。其中前三个分别代表个体肢体、躯干和腰腹部的皮下脂肪堆积情况,最为重要。(5)用上臂围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可计算上臂肌围和上臂肌面积,反映机体肌肉发育情况。上臂肌围(cm)=上臂围(cm)-3.14三头肌皮褶厚度(cm)上臂肌面积(cm2)=上臂围(cm)

15、-3.14三头肌皮褶厚度(cm)2(4 )3. 皮褶厚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校正(2)调整压力:(3)用左手拇、食指将测试皮肤和皮下组织捏紧提起(拇、食指间约保持3cm距离),右手持皮褶厚度计在距离手指捏起部位附近处钳入约1cm。(4)右手拇指放开活动把柄,使钳夹充分夹住皮褶。(5)皮褶厚度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6)同一部位测3次,取平均值。皮褶厚度计刻度盘卡钳卡钳接口握柄校验砝码200克将皮褶厚度计上下两臂接点合拢,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位,如不在“0”位,轻轻转动刻度盘,使指针对准“0”位。 仪器校验调整“0”位校正压力在皮褶厚度计下侧臂顶端的小孔上挂校验砝码(200克),使下侧臂的

16、根部与该臂顶端的接点呈水平线,如指针处在1525毫米(红色区域)范围内,说明钳口压力符合要求,无需调节旋钮。如指针位于25毫米以上,说明压力偏低,需卸下砝码,向左侧方向转动旋钮;如指针位于15毫米以下,说明压力偏高,需卸下砝码,向右侧方向转动旋钮,直至指针调至符合要求为止。旋钮校验砝码校正压力向左向右受检者自然站立,充分裸露被测部位。检测人员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被测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捏提起来。捏提点测量点能力要求 上臂围和皮褶厚度测量操作1.工作准备(1)设计记录表,培训测量员和记录员;(2)仪器:卷尺和皮褶厚度计; 能力要求 上臂围和皮褶厚度测量操作1.工作准备(3)场地准备: 桌子、凳

17、子、床;适宜的测量环境温度。 能力要求 上臂围和皮褶厚度测量操作2.工作程序 程序1 上臂围测量(1)受试者自然站立;(2)受试者充分裸露左上肢,手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3)测试员站在受试者身后,找到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4)用软尺起始端下缘压在中点处,水平围绕一周,测量并读取周长。解释图2-7至2-10(82页)程序2 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测量(1)受试者自然站立,被测部位充分裸露;(2)测试员站在受试者身后,找到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3)在中点上方约2厘米处,沿垂直方向左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夹提起来;(4)右手握皮褶计,在提起点下方1厘米处测量其厚度,右手拇指放

18、开活动把柄,使钳夹充分夹住皮褶。(5)皮褶厚度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6)连续测3次,取平均值。如下图。测量仪的卡钳的卡口连线与皮褶走向垂直,测量皮褶捏提点下方1厘米处的厚度。右上臂肩峰后面与鹰嘴连线中点处。沿上肢长轴方向纵向捏提皮褶。 上臂部测量点肩峰鹰嘴程序3 肱二头肌皮褶厚度测量(1)受试者自然站立,被测部位充分裸露;测试员站在受试者的对面或侧面;(2)受试者上臂自然下垂,测试人员取肱二头肌肌腹中点处(基本与乳头水平,在肱三头肌的对面)为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上1厘米处;(3)沿垂直方向左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夹提起来;(4)右手握皮褶计,在提起点下方1厘米处测量其厚度,右手拇指放开活动把柄,使钳夹充分夹住皮褶。(5)皮褶厚度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6)连续测3次,取平均值。如图212(83页)程序4 肩胛下角皮褶厚度测量(1)受试者自然站立,被测部位充分裸露;测试员站在受试者的背面;(2)测试员标出右肩胛下角位置;(3)在右肩胛下角下方1厘米处,沿自然皮褶方向左(与脊柱走向成45度),用左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夹提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