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财政稳定与金融脆弱性分析 一、财政稳定对进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一)财政稳定与利率自由化麦金农(1997)指出,金融自由化改革实践受挫并不是金融自由化理论及其政策问题,而是一个排序问题,尤其是在未能够实现宏观经济稳定之前引入金融自由化。由于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信贷市场之中,而资金稀缺又是进展中国家最为全然的特征,因此,信贷配给在进展中国家是最为常见的现象。假如在宏观经济不稳定之际实行利率自由化,高的通货膨胀率将会使得事后方能够实现的存贷款实际利率变得愈发难以确定。在事后实际利率不确定的情况下,银行为了汲取存款,必将提高名义存款利率。而存款利率的提高将会诱发银行从事较高风险的投资,
2、从而加剧了银行自身的道德风险,银行道德风险的加剧反过来则会诱发存款人的逆向选择行为,两者相互作用,最终将导致银行的名义存款利率的严峻偏高、存款供给减少和银行信用危机。从银行自身来讲,由于高的通货膨胀率导致贷款事后实际利率的不确定性以及严峻偏高的名义存款利率,为使其贷款事后方可实现的实际收益不至于下降,银行必将提高名义贷款利率。而名义贷款利率的提高不仅会导致申请贷款者平均质量的下降和逆向选择行为的加剧;同时也会诱发和加剧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以及借款人拖欠与破产可能性的提高。由此可见,在一个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信贷市场中,伴随通货膨胀和贷款利率的提高,银行的代理成本将上升,实际收益将可能下降,逆
3、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加剧,最终将会导致银企债务危机、银行恐慌与金融危机。正是由于宏观经济不稳定与违约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故而对进展中国家而言,内部价格水平的稳定是获得金融实际利率高增长而又不至于引起严峻金融恐慌和崩溃等过度风险的一个必要条件(麦金农,1997)。此外,利率自由化改革将会加剧进展中国家金融同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使得金融部门的赢利空间缩小和竞争成本上升,由此会引发银行部门的不良资产的比例和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加剧,再加之金融监管改革滞后或放松和政府隐性存款保险的存在,从而使得进展中国家出现严峻的银行过度放贷和企业过度借款的现象,加剧了进展中国家的金融脆弱性,诱发了银行危机(
4、McKinnon &Pill ,1996、1998)。(二)财政稳定与资本项目的开放麦金农(1997)指出,在宏观经济不定情况下,进展中国家必须实行有效的汇率治理和国际资本流淌的限制,以确保政府增加税收、维持经济稳定。假如政府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形下放开资本项目操纵,必定将会产生严峻的资本外逃现象和货币替代问题,使得通货膨胀税的税基缩减和通货膨胀率的相应提高,从而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故而主张资本项目开放是经济市场化的最后一步。货币危机理论认为,在固定汇率制下,当一国宏观经济不稳定时,资本项目的开放将会使其货币受到国际游资的攻击,引发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理论的第一代模型(Krugman ,1979
5、)认为,由于发生危机国家政府所奉行的赤字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信贷规模以一定的速度扩张,故而导致经常项目的赤字,由此而引发政府国际储备的流失,当国际储备减少到某一个最低水平常,投机者必将对其货币发生攻击,从而造成其汇率体系的崩溃。因此,货币危机产生的全然缘故是固定汇率政策和赤字融资政策之间内在的不一致性,而流淌性困难、集体行动、羊群行为以及道德风险等诸多问题在金融市场中的存在,则会进一步加剧和恶化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理论是从国际资本流淌角度揭示了金融自由化改革中货币危机的成因,而货币替代理论则从资产替代角度揭示了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资本项目的开放则会引发严峻的货币替代现象,同样也会引发货币危机
6、。货币替代是指在开放经济和货币可兑换条件下,由于本币贬值使本国居民对本币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本币的货币职能部分或全部被外国货币所替代的现象。拉丁美洲、前苏联以及东欧等在其金融自由化历程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货币替代现象,尤其以拉丁美洲国家的美元化现象最为典型。货币替代不仅使得这些国家的汇率出现频繁的波动和通货膨胀现象的加剧,同时也严峻地削弱了这些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首先,由于货币实际收益率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故而汇率水平高低则取决于两国的货币供给、名义利率差异和通货膨胀率差异。若两国货币的名义利率不变,那么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将决定汇率水平的变化,故而能够将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视为汇率的预期
7、变化,因此,财政不稳定和高的通货膨胀率所引发的严峻的货币替代则会加剧汇率不稳定。其次,货币替代将使一国货币量变得难以可能,进而阻碍货币政策的效果。假如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国内的投资与消费需求,经济主体的预期通胀率将会上升,故而会立立即部分增加的货币余额转换为币值稳定的外币,货币替代必将削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力。第三,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外币资产的存在提供了一种高效廉价的逃税方法,货币替代的存在将会降低国内居民本币的需求量,使得通货膨胀税的税基减少。若要弥补因货币替代所导致通胀税收入的损失,唯一的方法确实是提高通货膨胀率。由此可知,两者博弈的最终结果是货币替代进一
8、步加剧了一国通货膨胀率水平及其发生的频率。二、中国财政现状及其稳定性状况分析(一)中国的财政现状中国的税收制度历经了多次重要变革,总的来看,自1994年之后,中国财政状况有所好转,完全遏制了1994年往常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持续下跌的不利局面,差不多实现了两个比重同时提高的1994年税制改革目标,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分不由1993年的12.56%和22.0%回升到1999年13.97%和51.1%(见表1和表2)。但自1994以来,中国财政支出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故而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同样保持上升的态势(见表1),结果导致了财政赤字逐
9、年扩大,尤其是近几年,速度之快是改革以来从所未有的。在19781999年期间,财政赤字的年均增速为299.22亿元年;而在19941999年期间,财政赤字的年均增速822.31亿元年,为19781999年的年均增速的2.75倍。为了考察中国财政赤字快速增加的源头以及中国财政增长的缘故,笔者在此将财政赤字在中央财政和地点财政之间进行了分解,同时考察了财政债务收入分不占财政收入和GDP 的比重。第一,在1994年之后,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止跌回升。从表面上看,这大概是1994分税制改革的结果,但在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回升的背后却是财政债务收入和国内债务收入的急剧攀高(见图1)。可见
10、,政府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在1994年之后回升要紧的支撑是财政的债务收入增加和非税收收入的增加。据统计,在1978年,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财政债务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国内债务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不为24.18%、10.35%和4.14%;1994年三者分不为11.16%、22.52%和19.71%,1999年三者分不是13.97%、32.46%和32.35%(注:由于中国当前的财政收入统计中不包括财政的债务收入,因此中国的财政债务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及国内债务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要比国际同类比重高。)。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下文表格中未注明资料出处的皆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11、第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在1994年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始终在50%左右,完全改变了1994年往常那种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严峻偏低、中央财力不足的不利局面,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得以加强。但中央财力状况好转要紧由财政债务收入的增加支撑,而不是税收收入增加的结果(注:尽管中国当前财政收入统计中不包括财政的债务收入,但财政的债务收入使得中央财政支出有了重要而可靠的来源,故而使其收支状况得以改善。)。因为中国地点政府至今尚没有地点政府债券的发行权,故而国债收入自然而然就构成中央财政收入,并成为其财政支出的重要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中国金融机构什么缘故会出现日渐扩大的、正
12、的存贷差以及中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的缘故所在。由于国债实际利率一般都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同时具有一定的流淌性和低风险性,在当前国企效益普遍不理想而银行贷款责任约束机制加强的前情形下,银行部门理所因此地成为国债要紧持有者之一,故而在银行存贷差加大的背后,则是银行部门的有价证券资产的增加。据统计,1995年,金融机构购买债券余额为3064.2亿元,到了1999年,金融机构有价证券和投资的余额为12505.8亿元,为1995年的4.08倍。可见,中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协调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一直认为,赤字财政政策就如同运动员所服用的兴奋剂,拉动经济增
13、长的成效当然显著,但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否则,财政赤字货币化和滞涨现象的发生必将是难以幸免。第三,在1994年之后,中央财政不仅有效地遏制了逆差,而且顺差逐年扩大,由1994年1152.07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696.88亿元。然而地点财政却在1994年之后赤字突然上升且逐年攀高,由1994年的-1726.59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3440.47亿元,中国财政赤字也在最近几年快速增长。可见,中国财政赤字的要紧源头是地点财政而非中央财政。之因此如此,一方面是由于中央政府拥有债券发行权而地点没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央与地点之间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存在严峻的不对称性。中央财政收入1994年以来
14、所占的比重始终在50%左右,而中央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自1978年改革以来却逐年下降,1994年以来一直徘徊在30%左右;与此同时,地点财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以来差不多降至50%左右,然而地点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是逐年上升,1994以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这种显著的不对称差不多使得许多地点政府财政尤其是乡级财政处境极度困难,出现严峻赤字也就在所难免。 (二)中国财政稳定性分析财政稳定这一概念包含3重含义:(1)政府假如能够长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则政府财政处于稳定状态;(2)尽管在相当长时期内不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但政府却能通过发行国债为赤字财政融资,则政府财政依旧能够讲处于稳定状态;(3)假如在
15、经济中存在一种机制,当财政脱离稳定状态之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是财政状况恢复或趋于稳定状态,则政府的财政状况也能够讲是稳定的(余永定,2000)。可见,财政稳定的核心内涵确实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不需要通过货币的财政发行而能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首先,中国财政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尽管1994年之后中国的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有所上升,然而,中国的财政赤字状况明显恶化。财政赤字增长过快的缘故要紧是地点财政收支状况恶化所致,这讲明中国当前的分税制的财政制度与现行的5级政府的行政制度之间存在内在的不协调,突出地表现为各级政府的事权与其财权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其次,中国政府的行政支出费用一直
16、占有较大的比重,尤其是近几年在精简机构、节俭开支的改革力度加大的情形下,政府的行政支出费用却一直在12.50%徘徊,始终处于中国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中国政府近年来的精简机构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功。第三,从债务依存度来看,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往常,中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一直都比较低,从没有超过20%,同时大部分年度的债务依存度都在15%以下。而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债务依存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快速上升,近两年差不多达到30%左右,这一方面表明中国的分税制改革并没有提高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税制改革是否成功现在还不能予以确信;另一方面也表明赤字财政政策差不多成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17、主导。假如债务依存度过高,最不利的阻碍则是可能诱发利息率的提高,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假如政府不想提高债务依存度,同时还寄希望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那么,政府只能降低国债的发行利率和提高平均税率,而平均税率的提高则会抑制企业与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由此可见,债务依存度的提高,则会迫使政府为增加自主性支出而过度举债。第四,再从偿债率来看,中国的偿债率自1994年以来,同样也是居高不下,近两年差不多超过了30%.偿债率升高则意味着在既定财政支出条件下国家的自主性支出减少,假如政府要增加自主性支出,在既定的税制条件下,举债可能是其最佳的选择。这也确实是讲,偿
18、债率越高,政府增加发行国债的压力也就越大,财政赤字状况也将会更加恶化,最终可能将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发行。据中国财政部长项怀诚的2002年的财政预算报告,2002年中国预算赤字将高达3098亿元,相比2001年的2598亿元将增长19.24%,超过GDP 的3%,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第一次逾越国际公认的赤字警戒线。注:债务依存度是财政债务收入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负债率是财政债务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百分比;偿债率是财政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注:通常情况下,依靠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偿债率是指在财政收入中用于支付国债利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于中国财政债
19、务收入不仅来自国债收入,同时还包括向金融机构的借款,因此,本文中债务收入不仅仅包括国债收入,还包括其他形式的债务收入。)。尽管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有所上升(注:据统计,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1998年为14.2%,1999年为15.9%,2000年为17%,2001年增加到22.2%.),然而目前中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6%,低于进展中国家25%左右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中国财政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尤其在当前经济紧缩的形势下,中国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增加举债的压力,中国财政赤字存在着进一步恶化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在19982001年期间,
20、中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平均为20%左右,然而在这一期间中国GDP 的增长一直是一位数。以20%左右的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超过高速增长的财政赤字来支持7%左右的总需求增长率,这是否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值得人们深思!假如再考虑到政府需承担的银行国有不良资产、社保资金等隐性负债,中国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可见,实现财政稳定是金融市场化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三、中国现行财政条件下的金融稳定性分析(一)中国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分析自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尽管中国的GNP 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然而国家财政收入占GNP 的比重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同时除个不年份之外,绝大多数年份都存在
21、不同程度上的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呈逐年扩大之态势(见图2)。据统计,国家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1.24%降至1999年的13.97%;而财政赤字却由1978年的-356.35亿元快速增至1999年的-1743.59亿元。前文差不多指出,进展中国家宏观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缘故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在中国是否也存在财政赤字货币化?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为此,我们在此以货币供给量()作为因变量,以财政赤字(DF)作为自变量,对19781999年期间的财政赤字(DF)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线性回归检验,结果如方程1和图3所示:由方程1和图3可知,中国货币供给量()与财政赤字存在显著
22、的线性相关,这意味着财政赤字每增加1亿元,中国货币供给量就会相应地增加30.95亿元,可见,中国存在较为严峻的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然而,中国在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双增的情况下,中国的零售物价指数并没有随之出现上涨的趋势,反而呈现出下滑的态势(见图2),中国的物价水平与财政赤字、货币供给量()之间并没有出现理论上那种相关性,麦金农(1997)将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保持价格水平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麦金农(1997)认为,中国之因此能够做到在财政下降的同时保持价格水平稳定,最重要的是拥有能够操纵的国家银行体系,中国政府通过国家银行体系向非银行公众借入公开的或隐蔽的债务弥补财政赤字,实现了非通胀融
23、资。然而中国政府不可能无限期地依靠于如此严峻的借款,因为居民差不多不再是低货币化的了,同时中国的/GNP也不可能会升到无限高.当居民流淌资产与收入的比例过了高峰,甚至在这之前,假如国有部门接着借入,就可能发生金融危机.解决的方法在经济上是专门明显的,中央政府必须专门快建立一个能够直接对所有工业中央的、地点的和私人的以及农业部门征税的内部税收机构(麦金农,1997)。由此可见,在财政收入占GNP 的比重逐年递减而财政赤字又逐年高速攀升之际,实行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的金融市场化必将会使得潜在的通货膨胀危机显现化,其产生的不利阻碍我们从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就可略知一二。中国若在如
24、此财政背景之下进行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的金融市场化改革,高通胀率、高利率、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日趋沉重的政府债务利息负担以及政府向银行体系强制融资等问题也就难免。因此,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确实是如何实现财政收支均衡,否则,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只会让我们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二)中国资本外逃与货币替代状况伴随着中国经济和中国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和企业的外币需求以及外币资产的持有量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增加。尽管中国目前对资本项目仍然实施严格的管制,隔绝了中国与国际资本之间的自由流淌,使得中国能够成功幸免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冲击。然而不可否认,中国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外逃和
25、货币替代现象。自1992年,中国资本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流入中国的国外资本平均每年以28.9%的速度增长,至1997年底,中国累计利用外资3479.4亿美元,其中,国际直接投资2201.8亿美元,中国差不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1999)。大量的资本流入,不仅能够弥补中国国内资本的不足,同时也带来了国外的先进的技术、知识、治理和制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展。但在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资本外逃现象也比较严峻,据可能,在19921996年期间,中国资本外逃规模为875.3亿美元,平均每年为175亿美元(李扬,1998);在1994
26、1998年期间,中国资本外逃规模为1966亿美元,平均每年为393亿美元(俞乔,1999)。在中国的外资内流和内资外流这一大概矛盾的现象之背后,则是中国现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的内在缺陷的外在表现。内资外流的一部分缘故是有贬值预期和投资信心动摇所致。自1995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处于周期性下滑时期,1997年之后,通货紧缩趋势加剧,财政赤字扩大,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从而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阻碍了其预期;另一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受冲击的国家的汇率开始大幅度贬值,而中国政府对外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人民币名义汇率差不多保持不变,这反而加重投资者的顾虑,贬值预期也随之加重与扩散。两种因素相
27、互作用,最终导致和加速了国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出。据宋文兵(1999)测算,在1997年,中国资本外逃总额达到474.41亿美元,超过同期在中国的直接投资的国际资本(当年为453亿美元)。此外,中国还存在大量的过渡性的资本外逃(宋文兵,1999),这种资本外逃缘故是由于内外资所享受的政策优惠不同所致,通过迂回投资方式以获得外资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因此,也不可否认,非法收入的资本外逃也是造成中国内资外流的一个重要缘故。此外,中国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货币替代现象。据统计,截至2001年末,中国境内中资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为1348.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5.2%,全年各项存款累计比上年增加6
28、1.2亿美元。企业外汇存款余额为452.9亿美元;其中,企业活期外汇存款为157.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8.3亿美元,同比多增15.4亿美元。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余额为815.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1.8%,全年累计新增82.4亿美元;其中,定期外汇储蓄存款余额为739.1亿美元,占全部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余额的比重为90.6%,比上年末增加52.6亿美元。尽管F/D指标和F/指标均显示中国的货币替代程度整体水平较低(F/D 14%,F/7%)(王国松、张鹏,2001),但由此能够看出,人们对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顾虑,中国的货币替代不是以狭义货币间替代为主,而是以准货币间替代为主,即存
29、款货币之间替代。由此可推知,外币替代本币的职能,在中国境内要紧是贮藏职能的替代而非交易媒介职能替代,这讲明形成中国货币替代的要紧缘故依旧规避汇率风险,也确实是讲,汇率风险是中国外币资产需求的要紧缘故。综上所述,由于宏观经济不稳定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本币的频繁贬值以及对本币的需求下降都将引起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的发生,因此,防止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确实是消除或降低通货膨胀、维系宏观经济稳定和提高本国货币的实际收益率,使得公众对持有本国货币的信心增强。由此可见,中国应当采取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提高人民币的实际收益率和较为稳定的真实汇率,将有助于改善
30、公众对人民币币值的预期,以此削弱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的动力,这关于防止可能产生的严峻的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将起到积极的防治作用。 四、实现中国财政稳定的对策与建议由前文差不多指出,实现财政稳定是中国今后经济进一步开放和金融自由化改革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尽管1994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治理体制在理顺中央与地点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当时的改革重点是通过重新界定中央与地点之间事权和财权的范围以达到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的目标,未能深入而及时地界定省(市)级政府与其以下地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因而导致现行省(市)级以下
31、地点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严峻不对称,地点财政出现严峻困难。正是由于财政制度缺陷使得中国财政出现了严峻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这种集权政体与分权经济体制的矛盾,方可实现财政稳定。(一)实行制度创新,重新界定地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实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中央政府集中财权是实现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治理体制最为常用的方法,符合中央政府自上而下转移支付宏观调控职能的要求。然而,在中国,这种自下而上的集中财权模式却被地点各级政府广泛地采纳,使得财政资金层层向上级政府集中,而与此不对称的是,差不多事权却反向移动,层层向下转移,从而造成地点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高度不对称,尤其是县乡(镇)两
32、级政府这种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地点性公共产品理应由相应的地点政府提供,同时现行中国各级地点政府还需要承当支持地点经济进展的义务,使得中国各级地点政府在事权上呈现出高度的刚性,没有任何与上级政府讨价还价的余地。然而在财权方面,由于财权集中的层层集中,而地点各级政府又不具有发行地点政府债券和地点立法征税的权力,现行的分税制又没有确定省(市)级以下地点各级政府独享的税基,使得其财政收入失去稳定而可靠的收入来源,从而出现了无相应财权支撑的刚性事权,地点政府财政出现严峻困难必定是不可幸免。由此可见,要解决目前地点政府的财政困难这种处境,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按照事权与财权相
33、对称的原则,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给予地点各级政府相应而必要的税种选择、税率调整、立法收税以及发行地点债券的财权,使得各级政府的事权必须有相应的稳定而可靠的财权作支撑;其次,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分级层次。目前中国政府的5级层次差不多造成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政府行政支出逐年攀升的弊端,因此,适当地缩减政府层次,精简政府机构,不仅又有利于分税分级财政治理制度的改革与实施,使得财政分级层次与政府分级层次相对应,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和财政支出的效用。(二)加速税制改革,严肃税收纪律,提高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自1985年之后,中国税收收入占总的财政收入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1985年税收收入所占的比重为97.43%,1994年降到80.16%,1999年差不多降到70.47%;而与此同时,财政的债务收入占总的财政收入的比重却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由1985年的4.29%,上升到1994年的18.38%,再上升到1999年的24.51%(见图4)。造成税收收入所占比重减少的缘故较多:一是近年来,中央在保持税制差不多稳定的前提下,先后出台了减征、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隔墙板市场推广与销售合同
- 2024年企业合规管理与风险评估服务合同
- 2024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合同
- 2024年度品牌授权合同:知名品牌授权使用合同
- 句子改写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度云计算服务带宽扩展及维护合同
- 2024年度吊车保险合同:保险责任与赔偿限额
- 2024中小企业贷款及还款细节合同
- 2024年应急响应:消防设施建设与维护合同
- 2024年工程承包商发包合同
- 张晓风散文自选集
- 胆囊息肉的护理查房
- 新课标下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研究的开题报告
- 餐饮行业初期投资预算分析
-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 退费申请表模板(直接打印)
- 剪映:手机短视频制作-配套课件
- 西气东输二线25标段山岭隧道内管道安装技术
- 防校园欺凌-课件(共28张PPT)
- 第6章 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技术
- 单向板结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