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试题生物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注意事项:本试卷选择题部分,一律用2B铅笔按题号依次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部分,用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素但可将CO2和H2O合成糖类②原核细胞DNA上的基因不存在等位基因,也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③细菌细胞壁具有支持保护作用,还可避免酒精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变性④柳树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⑤人体细胞内CO2的生成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⑥人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血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答案】C【解析】【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详解】①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素,但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将CO2和H2O合成糖类,①正确;②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原核细胞DNA上的基因不存在等位基因,也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②正确;③细菌细胞壁具有支持保护作用,但不能避免酒精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变性,因为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且酒精可以自由扩散进入到细胞中,③错误;④柳树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中均能发生转录等过程,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④正确;⑤人体细胞内CO2的生成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一定在细胞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⑤正确;⑥人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血细胞,但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⑥错误。更多免费优质滋元可家威杏MXSJ663故选C。2.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要被运输到对应位置之后才能发挥作用的过程称为蛋白质分选,一般需要特定的氨基酸序列作为靶向序列来引导其分选,分选完成后靶向序列被切除。质体蓝素是类囊体膜内表面上的一种蛋白质,由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合成,在细胞质基质中能检测到两段靶向序列,在叶绿体中仅能检测到一段靶向序列,成熟的质体蓝素中无向序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体蓝素可能与的固定有关B.质体蓝素是由叶绿体基因控制合成的C.质体蓝素的分选过程能证明叶绿体是半自主细胞器D.叶绿体中检测到的靶向序列与类囊体膜上的受体结合将质体蓝素运入类囊体【答案】D【解析】【分析】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之后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详解】A、质体蓝素是类囊体薄膜内表面上的一种蛋白质,而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B、因为质体蓝素由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合成,而不是由叶绿体中的核糖体合成,所以质体蓝素是由细胞核中的基因控制合成的,B错误;C、半自主性细胞器概念: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由于细胞核基因指导合成质体蓝素,且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中都有靶向序列分选质体蓝素,因此质体蓝素的分选过程不能证明叶绿体是半自主细胞器,C错误;D、叶绿体中检测到的靶向序列会与类囊体薄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导质体蓝素进入类囊体薄膜内,D正确。故选D。3.适宜的研究手段和合适的实验材料是生物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染色体B.NaOH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实验中的作用相同C.将淀粉和淀粉酶混合后在某温度下保温,以测定该温度下酶的活性D.向腺体细胞注射18O标记的亮氨酸可观察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的途径【答案】B【解析】【分析】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常选用紫色洋葱外表皮为实验材料,原因是其细胞中的液泡含紫色色素而呈紫色,使实验现象便于观察2.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NaOH,是为了创造碱性环境,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NaOH也是为了创造碱性环境;3.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含有紫色的大液泡,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但其已高度分化,不再进行有丝分裂,所以不能用于观察染色体,A错误;B、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NaOH,是为了创造碱性环境,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NaOH也是为了创造碱性环境,B正确;C、要测定某温度下酶的活性,应先将淀粉酶和淀粉同温处理相同时间,混合后在此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再测定该温度下酶活性,C错误;D、用3H标记亮氨酸来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会出现放射性,18O标记的亮氨酸指脱水缩合过程中O会变成水脱去,无法检测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D错误。故选B。4.某种小鼠的毛色受到A/a、B/b、G/g三对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的基因的控制,其中黑色个体的基因型是A_B_gg,灰色个体的基因型是A_bbgg,其余基因型的个体表现为淡黄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种小鼠毛色的基因型共有27种B.基因型为AaBbGg的个体进行测交,子代淡黄色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0C.基因型为AaBbGg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淡黄色个体所占比例为52/64D.毛色的形成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该种小鼠毛色受三对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该群体中的基因型共有33=27种,A正确;B、基因型为AaBbGg的个体进行测交,则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1AaBbGg(淡黄色)、laaBbGg(淡黄色)、1AabbGg(淡黄色)、1AaBbgg(黑色)、laabbGg(淡黄色)、laaBbgg(淡黄色)、1Aabbgg(灰色)、laabbgg(淡黄色),可见子代淡黄色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B错误;C、基因型为AaBbGg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黑色个体A_B_gg的占比为3/4×3/4×1/4=9/64,灰色个体A_bbgg所占的比例为3/4×1/4×1/4=3/64,则淡黄色个体所占比例为1-9/64-3/64=52/64,C正确;D、题中显示,某种小鼠的毛色受到A/a、B/b、G/g三对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的基因的控制,可见毛色的形成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也能说明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D正确。故选B。5.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B.图乙中,沉淀物出现较高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C.图乙中,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一定不具有放射性D.若只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在细菌中增殖多代,则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具有放射性【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没经过搅拌过程,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详解】A、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A正确;B、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图乙中,沉淀物出现较高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蛋白质外壳进入沉淀物中,B正确;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和模板DNA都没有放射性,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一定没有放射性,C正确;D、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原料没有32P,所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错误。故选D。6.如下图为某DNA分子片段,假设该DNA分子中有5000对碱基,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分子在含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2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复制时作用于③处的酶为DNA聚合酶B.DNA分子复制2次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13200个C.④处指的是腺嘌呤D.子代中含的DNA分子占1/4【答案】D【解析】【分析】该DNA分子中有5000对碱基,A+T占碱基总数的34%,C+G占66%,即A=T=1700个,C=G=3300个。【详解】A、③处为氢键,DNA复制时作用于该处的酶为解旋酶,A错误;B、DNA分子复制2次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3300×(22-1)=9900个,B错误;C、④处指的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C错误;D、由于亲本DNA只有一条链被15N标记,则复制2次产生4个DNA分子,其中有1个含有15N,即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占1/4,D正确。故选D。7.关于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B.遗传病患者一定都携带了致病基因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需在多个患者家系中进行取样D.21三体综合征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答案】A【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详解】A、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A正确;B、遗传病患者不一定都携带了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需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需在多个患者家系中进行取样,C错误;D、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故选A。8.关于图甲、乙、丙的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所示过程相当于图丙的⑥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B.若图甲的①中A占23%、U占25%,则对应DNA片段中A占24%C.⑦⑧过程所需的相关酶都来自宿主细胞D.图乙所示过程相当于图丙的⑨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甲:图甲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其中①表示RNA;分析图乙:图乙表示翻译过程,其中②是mRNA,④是肽链,③是核糖体;分析图丙:图丙表示中心法则,其中表示⑤是DNA的复制,⑥表示转录过程,⑦表示逆转录过程,⑧表示RNA的复制过程,⑨表示翻译过程。【详解】A、图甲所示过程是转录,图丙的⑥过程也是转录,转录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A正确;B、若图甲的①中A占23%、U占25%,则对应DNA片段中A+T=23%+25%=48%,可知A=T=24%,B正确;C、⑦表示逆转录过程,⑧表示RNA的复制过程,所需的相关酶都来自相应病毒,C错误;D、图乙所示过程为翻译,图丙的⑨过程也为翻译,翻译所需原料是氨基酸,D正确。故选C。9.在一个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果蝇在I、Ⅱ、Ⅲ时间段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实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虚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I和Ⅲ阶段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32%B.若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Ⅲ阶段,XAY在雄性中的概率为20%C.在I、Ⅲ时间段中A和a的基因频率不变,多次繁殖的后代基因型频率也分别都不变D.经历了I、Ⅱ、Ⅲ时间段的多次繁殖,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使该种群发生了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频率是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详解】A、若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时,在Ⅰ和Ⅲ的两个时间阶段中,雌雄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都是2×80%×20%=32%,A正确;B、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Ⅲ阶段,由图中可知XA的基因频率是20%,则XAY在雄果蝇中的基因型频率为20%,B正确;C、由于在第Ⅰ和第Ⅲ时间段中,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变,该群体是自由交配,所以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也不变,C正确;D、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经历了三个时间段的多次繁殖,A的基因频率由80%变为20%,说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错误。故选D。10.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促进着丝粒的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秋水仙素可用于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在两个育种中作用对象不一定相同D.普通小麦(6n=42)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形成的个体都是单倍体【答案】C【解析】【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秋水仙素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不能促进着丝粒分裂,A错误;B、高茎和矮茎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以及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导致,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C、秋水仙素可用于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中作用对象主要是幼苗,多倍体育种作用对象是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正确;D、花药中有体细胞如花药壁和生殖细胞,故普通小麦(6n=42)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形成的个体有六倍体和单倍体,D错误。故选C。11.Na+在机体稳态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Na+进出细胞的过程如图中①②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中醛固酮的增加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过程①②B.运动神经元的过程②持续发生才能保证过程①的正常进行C.正常情况下,Na+在细胞外液含量高,它与Cl-共同维持渗透压D.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发生的过程①需要蛋白质的参与【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过程①为Na+内流,运输方式协助扩散;过程②为Na+借助钠钾泵的主动运输。【详解】A、醛固酮的增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平衡,故内环境中醛固酮的增加可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过程①②,A错误;B、过程①为Na+内流,运输方式协助扩散;过程②为Na+借助钠钾泵的主动运输。过程①发生基础是膜两侧的钠离子的浓度差,因此运动神经元的过程②持续发生才能保证过程①的正常进行,B正确;C、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正常情况下,Na+在细胞外液含量高,它与Cl-共同维持渗透压,C正确;D、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发生的过程①Na+内流,运输方式协助扩散,需要蛋白质的参与,D正确。故选A。12.皮肤上的痒觉感受器能将组胺刺激引发的信号经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通过脊髓的整合上传,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并引起抓挠行为。为研究机体内PTEN蛋白和TRPV1蛋白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用组胺分别刺激正常小鼠,PTEN基因敲除小鼠和PTEN+TRPV1基因双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或推测正确的是()A.小鼠产生痒觉需要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共同参与B.组胺刺激导致的小鼠抓挠行为属于条件反射C.PTEN蛋白可提高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D.使用TRPV1蛋白抑制剂可舒缓过敏导致的瘙痒【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30分钟内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多,说明PTEN基因敲除后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增强,PTEN蛋白具有降低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的作用;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TRPV1基因双敲除小鼠30分钟内抓挠次数不明显,说明TRPV1蛋白对痒觉有增强作用。【详解】A、小鼠产生痒觉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大脑皮层的共同参与,不需要传出神经参与,A错误;B、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组胺刺激导致的小鼠抓挠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C、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30分钟内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多,说明PTEN基因敲除后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增强,PTEN蛋白具有降低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的作用,C错误;D、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TRPV1基因双敲除小鼠30分钟内抓挠次数不明显,说明TRPV1蛋白对痒觉有增强作用,因而使用TRPV1蛋白抑制剂可舒缓过敏导致的瘙痒,D正确。故选D。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和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进行基因交流B.生物多样性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D.自然选择从根本上选择了生物体表型,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答案】C【解析】【分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不同物种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错误;B、生物多样性是指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C正确;D、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表型,从根本上选择了基因型,D错误。故选C。14.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毒品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使吸食者的精神的兴奋对可卡因产生依赖,使其上瘾,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前膜释放多巴胺的方式与突触前膜回收多巴胺的方式相同B.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阻碍了多巴胺的回收,延长了多巴胺对大脑的刺激,产生快感C.吸食可卡因容易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瘾君子”吸食毒品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其大脑皮层言语中枢H区兴奋性过高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的受体可存在于神经细胞、肌细胞、腺体细胞等细胞膜上。由于神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详解】A、突触前膜释放多巴胺的方式是胞吐,回收是主动运输,两者方式不同,A错误;B、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使突触间隙多巴胺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进而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即延长了多巴胺对大脑的刺激,产生快感,B正确;C、毒瘾戒除困难的原因之一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吸食者必须持续吸入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从而对其产生依赖,C错误;D、“瘾君子”吸食毒品后,表现出健谈现象应是与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兴奋性过高有关,D错误。故选B。15.如图甲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处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乙图中①和③之间Na+的跨膜流动不需要消耗ATPB.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C.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b、c处膜外均为正电位D.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增大,乙、丙的电位峰值会变大【答案】D【解析】【分析】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表现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后,由于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区和未兴奋区形成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详解】A、乙图①③之间是动作电位形成过程,此时主要是钠离子内流所致,钠离子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B、由图即灵敏电表的接线方式可知,乙图(对应表2)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说明d点处于兴奋状态,丙图(对应表1)曲线正处于④点,即b点兴奋时,B正确;C、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处于静息电位,此时兴奋传至a、b之间,甲图a、b、c处膜外均为正电位,C正确;D、动作电位的峰值大小与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有关,与刺激强度无关,刺激强度只能决定动作电位能否产生,D错误。故选D。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的现象称转分化。转分化经历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最新研究证明,如果在一种类型的细胞中表达另一种类型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的调控蛋白,就能够激活另一种类型细胞的基因调控网络,从而使得细胞的命运和功能发生转变。生物体缺失部分的重建,称为再生现象。如幼体蟾蜍附肢切除后,伤口处部分细胞凋亡,多数细胞经脱分化形成再生芽基,芽基细胞再分化形成完整附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激活关键转录因子的调控蛋白的方法,可能使人的皮肤细胞转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B.动物的组织或器官再生可能涉及转分化过程,该过程中mRNA的种类维持相对稳定C.幼体蟾蜍附肢再生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D.伤口处部分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细胞自噬完成的,是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于专门化,就一个个体来说,神经细胞与心肌细胞的遗传信息相同,但形态、结构和功能却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详解】A、据题意,在一种类型的细胞中表达另一种类型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的调控蛋白,能够激活另一种类型细胞的基因调控网络,从而使得细胞的命运和功能发生转变,通过激活关键转录因子的方法,可使人的皮肤细胞转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A正确;B、动物的组织或器官再生可能涉及转分化过程,该过程中由于脱分化和再分化,mRNA的种类会发生较大变化,B错误;C、幼体蟾蜍附肢再生过程中,需要进行体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C正确;D、伤口处部分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可能是通过细胞自噬完成的,是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D正确。故选B。17.图1和图2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作用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兴奋性突触传递兴奋时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从“外正内负”转变成“外负内正”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结合后,经胞吞作用进入突触后神经元D.抑制性突触的突触后膜上仍是“外正内负”【答案】ABD【解析】【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详解】A、由于有突触的存在,兴奋性突触传递兴奋时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正确;B、由图可知,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钠离子内流,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从“外正内负”(静息电位)转变成“外负内正”(动作电位),B正确;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发挥作用后即失活被分解或被转移,不会进入突触后神经元,C错误;D、当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内流,这样使得“外正内负”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D正确。故选ABD。18.如图为农作物育种几种可能途径,①②是分别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同种二倍体纯合植株,④⑧⑨⑩为新品种植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得到图中四种新品种所利用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各不相同B.选育兼具①②优良性状的纯合个体时,通过③⑦⑩途径一定比通过③⑤⑧途径所需时间短,但操作过程繁琐C.除了①②,图中属于二倍体的还有③④⑤⑧⑩,⑨体细胞内最多有6个染色体组D.⑤和⑥出现生殖隔离【答案】A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②→③→④的过程为诱变育种;①×②→③→⑤→⑧为杂交育种;①×②→③→⑦→⑩为单倍体育种;①×②→③→⑥、⑤×⑥→⑨为多倍体育种。【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选育④的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选育⑧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选育⑨的育种方法为多倍体育种,选育⑩的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与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均为染色体变异,A错误;B、③⑦⑩途径为单倍体育种,③⑤⑧途径为杂交育种,只有所需优良性状中含有显性性状且所育个体要求为纯合子时,和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若所需优良性状中全为隐性性状,两种育种方法的年限一样长,若获取一年生植物种子,则都是两年,B错误;C、除了①②,图中属于二倍体的还有③④⑤⑧⑩,⑨由⑤二倍体和⑥四倍体杂交得到,为三倍体,其体细胞内最多有6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C正确;D、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⑨由⑤二倍体和⑥四倍体杂交得到,为三倍体,后代高度不育,因此⑤和⑥出现了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AB。19.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成分(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正常情况下,a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5层细胞膜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答案】AB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为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正确;B、正常情况下,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B正确;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组织细胞膜,共3层细胞膜,C错误;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BD。20.自主神经指支配内脏、腺体和血管的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安静、休息时的生理功能。据此推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猎物在被狩猎者追捕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B.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C.人在恐惧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机体对外界环境做出迅速反应D.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睡眠,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率和血压上升【答案】D【解析】【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紧张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提高机体的反应速度,A正确;B、自主神经指支配内脏、腺体和血管的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B正确;C、人在恐惧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提高机体的反应速度,C正确;D、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睡眠,原因可能是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率和血压上升,D错误。故选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如图所示,甲图表示有氧条件下发生在西红柿细胞内的生理反应过程,乙图表示种植某西红柿植株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①~⑤过程中,能使ADP含量增多的过程是____(填标号)。④过程发生的具体场所是____。(2)乙图中,表示该西红柿植株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有____(填字母)(3)乙图中,经过一昼夜后,该西红柿植株体内有机物含量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4)将一株生长正常的西红柿幼苗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遮光,另一部分(b)不做处理(如丙图所示),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6小时后,在a、b的对应部位截取相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Ma、Mb。若M=Mb-Ma,则M的确切含义可以描述为b叶片被截取部分____。(5)某生物研究小组以菠菜为材料探究光照强度和CO₂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图甲表示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图乙表示探究CO₂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其结果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A.为使圆叶片全部沉到水底,抽气时应快速拉动注射器的活塞B.图甲中可通过调节光源与烧杯的距离来控制自变量C.将图乙装置中的NaHCO₃溶液换成等量的NaOH溶液,可用于测定圆叶片的呼吸作用D.图丙中bc段曲线平缓,此段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浓度【答案】(1)①.②②.线粒体基质(2)B、D(3)增多(4)在6小时内(或实验过程中)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总量(5)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图①表示水的光解,②表示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需要消耗ATP,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能产生少量ATP,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能产生少量ATP,⑤表示暗反应过程中CO2的固定;物质X是三碳化合物(C3)、物质Y表示丙酮酸。【小问1详解】①~⑤过程中,只有②过程(三碳酸的还原)消耗ATP,能使ADP含量增多;④过程是有氧呼吸过程中将丙酮酸分解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小问2详解】分析题图,乙图中AB段,CO2含量逐渐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BD段CO2含量逐渐减少,说明呼吸作用弱于光合作用;DE段,CO2含量逐渐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则其中B点和D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小问3详解】乙图中,由于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因此经过一昼夜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故番茄植株体内有机物含量增多。【小问4详解】假设a、b叶片的初始重量均为X,在适宜光照下照射6小时,a叶片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则其在6小时内消耗有机物的量为X-Ma;b叶片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其在6小时内积累有机物的量为Mb-X。由此可知,b叶片在6小时内合成有机物的量=6小时内消耗有机物的量+6小时内积累有机物的量=Mb-Ma,而M=Mb-Ma,则M表示b叶片被截取部分在6小时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小问5详解】A、为使圆叶片全部沉到水底,抽气时应缓慢多次拉动注射器的活塞,使胞间二氧化碳排出来,A错误;B、甲实验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图甲中可通过调节光源与烧杯的距离来控制自变量,B正确;C、呼吸作用需在黑暗条件下测定,且NaOH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被吸收,无法测量呼吸作用速率,C错误;D、图丙中bc段曲线平缓,bc段NaHCO3溶液在升高,所以此段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可能为光照强度,D错误。故选B。22.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图1是新冠病毒模式图,其刺突蛋白被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后,病毒包膜与宿主膜融合,病毒核衣壳蛋白和核酸一起进入宿主细胞完成感染过程。图2表示新冠病毒增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新冠病毒﹢RNA进入宿主细胞后,以____为原料进行复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会被新冠病毒感染,原因是____。(2)新冠病毒可通过____(变异来源)产生新毒株,图2过程中密码子位于____上。(3)为探究新冠病毒遗传物质是RNA还是蛋白质,能否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标记的新冠病毒侵染宿主细胞。____(填“能”或“否”),原因是____。【答案】22.①.核糖核苷酸②.不是所有细胞的细胞膜表面都有刺突蛋白的受体23.①.基因突变②.+RNA24.①.否②.新冠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病毒核衣壳蛋白和核酸一起进入宿主细胞,无法确定放射性来源于蛋白质还是RN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RNA(+RNA)中含有RNA聚合酶基因,先翻译形成RNA聚合酶,接着形成-RNA,再复制形成+RNA,-RNA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多种病毒蛋白,与子代+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小问1详解】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因此新冠病毒+RNA进入宿主细胞后,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进行复制合成RNA。新冠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为其刺突蛋白被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后,病毒包膜与宿主膜融合,病毒核衣壳蛋白和核酸一起进入宿主细胞完成感染过程,不是所有细胞的细胞膜表面都有刺突蛋白的受体,因此不是所有的细胞都会被新冠病毒感染。【小问2详解】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此只能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毒株。由图2可知,RNA聚合酶的合成是以+RNA为模版,由此推测该过程密码子位于+RNA。【小问3详解】新冠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病毒核衣壳蛋白和核酸一起进入宿主细胞,无法确定放射性来源于蛋白质还是RNA,因此不能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标记的新冠病毒,侵染宿主细胞。23.下图1中的甲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示意图,乙为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部分变化曲线图,丙为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内核DNA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图。图2为该种生物不同个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有关基因的组成图(未发生染色体变异)。请据图回答问题:(1)结合图2分析,图1甲细胞内的1号染色体是____(X、Y或常)染色体,该细胞中有染色体组____个。(2)根据基因组成分析,图1甲细胞最可能来自于图2中的____细胞,若该细胞4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是A,则形成该细胞的原因可能是____。(3)据图1分析,甲细胞分别处于乙、丙曲线的____段和____段。(4)若用3H标记图2中甲细胞的所有染色体DNA,然后将甲细胞置于不含3H的培养液中进行一次图1丙所示的细胞分裂,当细胞处于EF段时,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有____条。【答案】23.①.X②.224.①.丁②.基因突变或互换25.①.8~9②.EF26.3或6【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1中乙为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的每条染色体DNA分子数的变化曲线图,0-1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1-8依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8-9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图1中丙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变化曲线。【小问1详解】因为图1中甲细胞内的1号染色体上是a基因,对应图2甲乙丙丁细胞中的染色体上的a基因,观察上述细胞发现,甲、丙细胞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有一条染色体上存在a基因,说明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图1甲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且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名称可能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有染色体组2个。【小问2详解】根据基因组成分析,图1中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组成为aaBBdd,观察图2甲乙丙丁细胞染色体及基因的位置可知,甲细胞可能来自于图2中的丁细胞;图1中甲细胞内1号和2号染色体是通过DNA复制和着丝粒(着丝点)分裂而形成的,若该细胞4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A,则在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小问3详解】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1乙曲线中8时期表示着丝粒(着丝点)分裂,丙曲线DE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质分裂,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质分裂;综合分析可知,图1中甲细胞处于图1乙曲线中的8-9段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曲线中的EF段。【小问4详解】图1丙曲线DE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质分裂,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质分裂;EF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后期;若用3H标记图2中甲细胞的所有染色体DNA,然后将甲细胞置于不含3H的培养液中进行一次图1丙所示的减数分裂过程,当细胞处于EF段(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后期)时,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有3或6条,其中减数分裂前期和中期是3条,后期是6条。24.平衡致死遗传现象首先在果蝇中被发现,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带有两个非等位的致死基因(不存在染色体互换),任意一个致死基因纯合即致死,成活的个体均为杂合子。平衡致死品系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可以将杂合状态永久保存,省去了后期选育的繁杂。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一批纯合野生型直翅果蝇,经诱变处理后得到裂翅突变体品系。已知裂翅和直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将裂翅突变体与纯合野生型直翅果蝇杂交,后代既有裂翅又有直翅,则裂翅对直翅为____(填“隐性性状”或“显性性状”),该裂翅突变体的基因型为____。(2)经研究发现,该裂翅基因纯合致死。将A/a控制的存活与致死看作一对相对性状,则隐性性状为____(填“存活”或“致死”)。(3)将裂翅突变体进行自由交配,发现后代只有裂翅,推测裂翅品系中存在平衡致死现象,若另一种致死基因为B,则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应为下图中的____(选填)。(4)现已知红眼对紫眼为显性,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灰体对黑檀体为显性,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现需确定裂翅基因是否位于2号染色体上,杂交方案如下:第一步:将裂翅突变体与下表纯合品系中的____(填品系名称)进行杂交得F1;第二步:选择F1中表型为____的果蝇与下表纯合品系中的紫眼(品系名称)进行杂交得F2,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品系名称基因位置品系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