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3.安塞腰鼓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3.安塞腰鼓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3.安塞腰鼓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3.安塞腰鼓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3.安塞腰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导入导入导入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刘成章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导入3 安塞腰鼓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阅读目标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赏析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3通过想象,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深意。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掌握运用排比句描写场面的写法。写作目标品格素养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培养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和爱国情怀。刘成章(1937),陕西延安人,当代诗人、散文家,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写过诗歌、歌词和剧本。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他主要凭借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特色。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安塞腰鼓于1986 年10 月3 日被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略有改动。这是一篇贴合时代精神的雄奇美文。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和“阵痛”的关键时期,整个民族的情绪处于“沸腾”的状态。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她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她的梦想和荣光,在于她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3、在于她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这些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真气、正气、浩气和骨气,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和气魄。贫血缺钙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正是中华民族艰难坎坷的历史进程的一种写照,也是作者美好的期待和祈愿。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文体知识预习资料速查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准确表达感情的语言运用上,往往借助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预习资料速查知识链接安塞腰鼓

4、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充满了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的象征。早在1986 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震撼,它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 年,安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1. 瞳( )仁:瞳孔。2. 恬( )静:安静;宁静。3. 亢( )奋:极度兴奋。4. 晦( )暗:昏暗。文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5、。5. 束缚( ):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6. 羁绊(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7. 闭塞( ):交通不便;偏僻;风气不开。8. 冗( )杂:繁杂。tng必考字词梳理读读写写字音易错,注意韵母。tinknghufj bnsrng字音易错,注意声调。9. 严峻( ):严厉,严肃。10. 震撼( ):震动;摇撼。11. 磅礴( ):(气势)盛大。12. 辐( )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13. 渺( )远:遥远。14. 大彻( )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15.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16. 戛( )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jn必考字词梳理字形易错,注意部件。h

6、npng bfmiochji字音易错,注意声母。多音字必考字词梳理( )强大( )强迫( )倔强qingqing强jing( )塞子( )堵塞( )塞外sis塞si强:语境记忆法。强(qing)壮的小丁性格倔强 (jing),总爱强(qing)词夺理。塞:以义辨音法。为“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之义时读“si”;为“填入”或者“塞子”等义时读“si”;用于某些合成词中时,读“s”。形近字必考字词梳理腾( )腾空藤( )藤条tngtng蓦( )蓦然摹( )摹写mm燥( )燥热噪( )噪音躁( )烦躁zozozo撼( )摇撼憾( )遗憾hnhn口诀记忆法:有马就腾空,有草(艹)做藤条。口诀记忆法:火来

7、天燥热,口来听噪音,足()来心烦躁。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内容结构语言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歌颂了什么?主旨预习思考问题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语势充沛,试举一例品析。2导思1导思3导思4关键词:生命、力量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激昂的、高亢的,需大声朗读,但语速不宜过快,特别是重音要处理好,如:“一捶起来/ 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句中的“发狠”“忘情”“没命”要重读,语势一个比一个更强,要读出渐次增强的气势。再如:“耳畔/ 是一声/ 渺远的/ 鸡啼”,要读得轻,语速要慢,“鸡啼”不重

8、读,要读成降调。整体朗读时,“打鼓前”要缓慢沉稳;“打鼓时”要高亢有力,越来越快,读出激情;“打鼓后”要恢复缓慢的节奏,读出戛然而止、余音绕梁的感觉。课文初读感知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4):写打鼓前的寂静,为下文蓄势。南风咝溜溜腰鼓呆呆的高粱地背景打鼓前蓄势第二部分(5 27):从五个方面赞美安塞腰鼓壮阔、火烈、豪放的特点。课文初读感知( 513 ):宏伟的场面( 1417 ):雄壮的响声( 1822 ):击鼓的后生( 23 24 ):奇丽的舞姿( 2527 ):激昂的鼓点打鼓时磅礴的力量激荡的生命第三部分(28 30):写安塞腰鼓戛然而止后的寂静。感到陌生(正面描写)渺远的鸡啼(反衬)打鼓后安

9、塞腰鼓的感染力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文章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激越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体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陕北人民粗犷、豪迈等性格特点的赞美,对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的文明的赞美。板书设计打鼓前似乎从来不曾响过安塞腰鼓打鼓时气势雄浑响声震天搏击心灵舞姿奇丽鼓点激昂打鼓后世界出奇地寂静寂静激昂寂静 第二课时3 安塞腰鼓课文细读品味1.文章开头为什么以高粱地为背景?此句为全文确立了基本的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文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文中此句每一次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民间文化艺术,

10、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成片的高粱地是陕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以高粱地为背景,衬托后生朴实的形象,为下文后生们的表演作铺垫。课文细读品味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怎样的作用?“冰冷”与“燥热”,“恬静”与“飞溅”,“困倦”与“亢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写出了表演给现场气氛带来的变化,突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壮阔豪迈的特点。课文细读品味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反复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

11、气势,起突出强调作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颂之情。难点中国西北相对贫穷落后,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西北汉子?西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而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似乎都说明西北落伍了。课文全篇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就并不遥远。课文全篇探究1.短句铿锵。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

12、腾的后生”,间接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归纳总结特色总结2.修辞多样。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生动形象。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归纳总结3.节奏疾猛。课文主体部分,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情感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归纳总结从军行杨 炯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

13、生。课文拓展积累国学经典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壮士的心怀自然不能平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着咚咚咚的战鼓声。我宁愿做一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一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赏析】这首诗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有力地突出了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课文拓展积累中国鼓文化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据古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土鼓标志着农耕文化型舞蹈的开端。在鼓的形制上,北方多用大鼓,南方多用小型的花鼓。表演时鼓可拿在手中,可挎系腰间,或系于胸前,乃至头顶、肩上、腋下、膝前等处。打法上,可一人一鼓,一人多鼓。传统文化课文拓展积累鼓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