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测绘步骤及方法_第1页
古建筑测绘步骤及方法_第2页
古建筑测绘步骤及方法_第3页
古建筑测绘步骤及方法_第4页
古建筑测绘步骤及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建测绘步骤及方法测绘实施步骤与方法(详见附录1)测绘步骤流程:前期准备勾画测稿现场测量整理数据初步成图正式成图校核反馈修正错漏参考书籍古建筑测绘 王其亨主编。天津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古建筑测绘教程王其亨主编吴葱、白成军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上栋下宇:历史建筑测绘五校联展 历史建筑测绘五校联展编委会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中国建筑史 . 潘谷西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 . 科学出版社,1985梁思成全集 1-9. 梁思成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中国古代建筑史第 14 卷 中国建筑工业出

2、版社,2003松溉古镇赵万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四川民居李先逵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四川民居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收集查阅有关穿斗式建筑、吊脚楼、巴渝地区民居等相关资料注意事项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服从管理。2.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危险活动。3. 注意天气变化,准备常见疾病及防虫、防暑药品。4.尊重当地居民生活,减小对其干扰。5.爱护文物,保护环境;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形象,给当地居民留下良好的印象。6.着装得体,现场测绘时不宜穿裙子、高跟鞋等不利于工作的着装。7.携带证件:身份证(必须带,住宿用);学生证。附录1.测绘步骤和方法勾画草图:草图(测稿)

3、是测量数据的原始记录,不仅是绘制正式图纸的重要依据,而且真实反映了测量方法、测量过程方面的一些具体信息。勾画草图应保持科学、严谨、细致的态度。草图(测稿)不是个人专用,而是组内共享,甚至作为档案接受查阅,因此必须具备很强的可读性。对于草图(测稿)上交代不清、勾画失准及数据混乱之处应重新整理、描绘。草图(测稿)是辛勤劳作的成果,凝结着所有参与者的心血,因此要用专门的文件夹或档案袋妥善保管,在测量或制图时不要乱丢乱放,避免造成丢失或污损。测稿格式: 务必在每一页测稿上注写测绘项目、图名、日期、测绘者姓名等信息,以便整理存档。万一丢失在查找时也容易辨识。测稿上应在需要拓样或拍照的部位注明,避免遗漏。

4、所有用于描画纹样的拓样和照片应做索引。勾画草图工具:A3纸、铅笔、橡皮、画夹、画板、速写本等。铅笔一般应选择HB,软硬适中。纸张也可选用底线很浅的坐标纸,但幅面 A3为宜。草图要求:观察熟悉对象,意在笔先,主动记录。一般采用正投影,矫正透视影响。线条清晰、肯定,杜绝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通过目测步量,把握大体比例。笔下形象与实物基本相似,抓住基本特征。注意反映各相关部位的对位关系。合理组织构图,图面大小合宜。为标尺寸留空。内容繁简、大小、粗精结合,细节“吹泡”。不可见部分略去,不推测杜撰。图案、纹样及异形轮廓尽可能实拓或正面拍照描绘,勾草图时只需简略概括。平面草图:基本内容:柱、墙、门窗、台基。

5、一般宜从定位轴线入手,然后定柱子、画墙、开门窗,再深入细部。门窗另画大样,平面图中“关窗开门”。平面图中柱子断面按柱底直径画。墙体一般剖切在槛墙和下碱以上,即剖上身,看下碱。立面草图:正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图。绘制要点:把握建筑整体的高宽比例;注意结构交接处的正确画法。需数清并标明数量的构件 :瓦垄的排列规律和数量;檐椽、飞椽的分布与数量;砖墙的排列组筑方式和层数。注意画清墙面尽端或转角处的排列方式 剖面草图:各间横剖面图、纵剖面图 (需交代清楚各构件之间的关系)横剖面图的剖切方向与建筑正面垂直,一般向左投影;纵剖面图的剖切方向与建筑正面平行,一般向后投影。梁架仰视草图:仰视图采用水平镜像投影

6、,有斗栱时一般从斗栱的坐斗底面剖切,无斗栱时从檐柱柱头或最下一层梁枋底皮处剖切。屋顶平面图: 不同部位的屋面曲线、屋脊曲线。不同屋脊交接的节点,如正脊与垂脊、垂脊与戗脊的交接处。屋面转角处,例如歇山顶翼角,悬山顶垂脊端部。各构件之间的交接关系。大样图(三视图或二视图):斗拱大样图,门窗大样图,装饰部件大样图,局部、节点大样图,其他大样图。一般测量测量基本原则先控制,后细部。注意平面是否对称、方正,矩形平面一定要测量对角线。竖向测量应注意地面是否水平,并保持与地面垂直。重复性构件或交接关系应选取典型构件或部位测量,条件允许时应多测几组。测量一组结构或某一构件时,必须尽可能在这组结构内或针对这一组

7、构件进行测量,切忌“东量西找”,“遍地开花”。注意柱的收分、侧脚及生起、翼角起翘、地面合溜(坡度)、墙体收分等情况。测量基本方法如果可行,同一方向的成组数据必须一次性累积读数,绝对不能分段测量后叠加。测距读数时务必统一以毫米为单位,只报数字,不报单位,以免记录时产生混乱。 所用皮尺、钢卷尺要注意比长。不能直接量取时,可用间接方法,但必须测取同一部位。断面为圆形的构件最好测量周长,折算直径。尺寸标注标注用笔宜与图线颜色不同。除标高外,单位一律用毫米。有关联的尺寸应沿线或集中标注,不许分写各处,更不许分页标记。文字方向一般随尺寸线走向写成向上或向左,不许颠倒歪扭,随心所欲。累积读数时,可按下图方式

8、标注,注意务必标清零点。构件的断面或形体尺寸进行简化标注 梁、枋等构件的断面尺寸:厚高 圆形断面的构件标注直径,在数字前写; 瓜柱(蜀柱)类: 宽厚高拓样和摄影对异性部位,以及细部琐碎的部件,先对其整体尺寸进行测量,然后用拓样和拍照的方式来描绘细节。地面上测量内容:柱网尺寸;台基控制尺寸(宽、深、高);出檐尺寸(挑竿)、翼角尺寸(歇山、庑殿);墙体总尺寸;柱子细部(柱径、柱础、侧脚、收分等);墙体细部尺寸(如墙厚、墙体与柱子或门窗的交接部分如柱门、气孔等等);门窗尺寸(如槛框、门扇、门轴、楹);台基地面细部尺寸(如踏跺、地砖、阶条石等);栏杆、栏板;周边道路、散水及与其他建筑交接部分等。1)

9、台基总尺寸和柱网尺寸测量之前,应先定柱中心线(点) 。 再按连续读数法读数,测得通面阔、通进深及台基总尺寸,以及各间面阔、进深等定位尺寸。确定柱中 柱础十分规整且柱根与柱础中心一致时,可用柱础中线代替柱中线 两柱完全露明时:也可用细线在两柱间紧贴柱根拉标志线,再利用角尺和直尺确定柱子两侧四分点在标志线上的投影,从而确定柱中。 不完全露明:柱子两侧完全对称时可大致按露明部分中点确定柱中。 完全包在墙内:如有金柱(内柱)与檐柱相对应时,可根据金柱柱距推算 ABDABMD2铺地对室内、台明和散水范围内及相接甬路上的各式铺地砖,除测量本身尺寸外,还应找清规律,测出定位尺寸,必要时还要摄影、拓样。3踏跺

10、踏步必须分别测量每步踏跺的宽、高尺寸,不能假定每步尺寸相同,平均取值;同时务必测量所有踏步的总高和总宽,用总尺寸校核分尺寸 4柱高、生起、侧脚柱本身长度:一般可直接从柱顶量到柱础上皮,必要时可借助水平尺“平移”。正常情况下,生起尺寸可通过柱高推算。测量侧脚的最好方法是用柱顶平面和柱根平面比较推算,可单独测量一二根柱子的侧脚以便校核,可以利用垂球或经纬仪。在柱子沉降、走闪严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5出檐出檐部分的尺寸包括这些特征点的高程及其平面位置 。(檐椽、飞椽、勾头、滴水)挑竿若所测部位较高,可将卷尺头用胶带固定到竹竿端头(注意零刻度位置),借助竹竿延伸支挑到所测部位,卷尺尽量与地面垂

11、直,然后在地面上读数。平面位置:先投射到地面上,再测量其相对于台明外缘或者檐柱的水平距离。垂球或激光标线仪梯上、架上的测量内容:举架尺寸(如各檩高程、水平间距);梁枋空间定位尺寸;角梁(歇山、庑殿)竖向定位尺寸;各梁、枋、檩、椽的断面尺寸;斗栱尺寸; 屋面翼角定位;歇山细部、悬山出梢等部位;屋面翼角细部尺寸;门窗、墙体的上部尺寸;天花尺寸;其他装饰、装修部位的尺寸。测量方法和技巧1) 举架(各檩高程、水平间距)水平距离:借助垂球将各桁檩的中心位置垂直投影到相应的 水平面上测量。高程:从檩的上皮和下皮直接测量到地面 分段测量,测相对高程2)桁(檩)径 檩径应分别测量上下径和左右径。上下径:测量上

12、下皮的高程左右径: 3)梁枋断面和细部尺寸 3、整理测稿具体工作:对原稿中勾画有误、交代不清、标注混乱的地方进行修改整理,如有必要可重新绘制并标注尺寸。是否重画的标准在于测稿是否还有“可读性”。校核并排查遗漏尺寸。校核工作首先从重要的控制性尺寸(如柱网、关键性的竖向标高等)开始,然后再校核细部尺寸。统一尺寸(数据整理) 。统一尺寸(数据整理)现状尺寸观测值理想尺寸原有设计尺寸可能造成尺寸偏差的原因:原施工误差本身较大。在设计允许值以内的偏差。木材经一定岁月自身的收缩变形。历代修缮、改建造成的变动。建筑残坏严重,梁架歪闪沉降及构件变形所致。 在对观测值的统计分析基础上,加入建筑学上的判断,对现状

13、尺寸进行必要的取舍、改正,以统一相关联的尺寸。 统一尺寸的原则 分尺寸服从总尺寸 将分尺寸与总尺寸差值平均分配到每段分尺寸中 少数服从多数 重复构件或结构中许多有相互关系的尺寸,可适当多测量几个或几部分,取多数而定。 后换构件服从原始构件 应据建筑物各部分的原始构件或称“典型构件”定出统一尺寸。注意:处理数据时应分析具体情况,不能强求统一。统一尺寸的范围及对象 重复性的同类构件,如斗栱各分件尺寸、地位相同的柱子的柱径以及筒瓦、板瓦、勾头、滴水等瓦件。 对称的部位和构件,如面阔或进深中的左右两次间、梢间、尽间的尺寸;对称各间安装的门窗等。 梁架结构中的控制性尺寸,如各檩的水平距离和高差(步距和举

14、高)、出檐尺寸等 反映建筑物结构交接关系的尺寸,如门窗槛框的长度与所在开间的尺寸、瓦垄的垄档、斗栱间距等。4、仪器草图仪器草图的内容及形式:描正式图的底图相对完整用于验证数据对图纸上一些重复和对称的部分可以只画 一组或一半,但必要的交接关系,控制性的结构、轮廓必须交待清楚。绘制仪器草图的步骤:原则:从总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细部 平面 剖面/梁架仰视 立面 / 屋顶平面 详图注意:一张图的大关系确定后,就立刻起画另一张图,然后再分别深入细部,决不能一张图画到底再画另一张图。补测、校核与仪草的修改 在仪草绘制过程中发现漏量或侧错量的数据时不要急于补测,一般应及时记录下来,待积累到一定数量时统一补测适

15、用专业: 全院总学时数:48学 分: 3编制/修订日期:一、课题的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 是对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授课时间为 24 学时,上机实验24 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文字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一些工具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顺利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 二、知识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2. 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3. 掌握 Windows2000 操作系统

16、的使用方法。 4. 能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5. 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 6. 掌握 Excel 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 7. 了解 中文 PowerPoint 电子文稿演示系统 的基本操作。 8.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网络的基本操作。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次内容课内学时分配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4第二章WINDOWS XP操作系统6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10第四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10第五章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10第六章计算机网络基础4第七章常用工具软件4合 计48四、课程内容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学目的

17、与要求 本单元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和计算机组成等内容,使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实践中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二、讲授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软硬件、主要部件的性能参数;2进位制及数制间的转换方法;3.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三、重点、难点1.计算机的基本软硬件、主要部件的性能参数;2进位制及数制间的转换方法;四、教学建议在机房授课,理论结合实践操作,加强印象。第二章 WINDOWS XP操作系统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单元主要介绍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各种基本操作、系统的设置和维护以及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实用工具,使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实践中了解WIN

18、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二、讲授内容1.初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桌面和文件管理;2系统设置和维护;3. 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实用工具。三、重点、难点1.初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桌面和文件管理;2系统设置和维护;四、教学建议在机房授课,理论结合实践操作,加强印象。第三章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单元主要介绍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的基础知识,包括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表格处理等常用功能的使用,使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实践中熟练掌握WORD 2003的各项功能。二、讲授内容1. WORD 2003入门;2制作通知;3.插入表格;

19、4.制作简历表格;5.设计电子板报;6.编排论文;7.批量制作学生成绩单;三、重点、难点1.制作简历表格;2.设计电子板报;3.编排论文;4.批量制作学生成绩单;四、教学建议在机房授课,理论结合实践操作,加强印象。第四章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单元主要介绍EXCEL 2003的基本操作,包括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等操作,使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实践中了解EXCEL 2003的基础知识。二、讲授内容1. EXCEL 2003入门;2EXCEL 2003的基本操作;3.格式化输出“学生信息表”;4.学生成绩管理报表;5.销售状况统计表;三、重点、难点1.格

20、式化输出“学生信息表”;2.学生成绩管理报表;3.销售状况统计表;四、教学建议在机房授课,理论结合实践操作,加强印象。第五章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单元主要介绍POWERPOINT 2003演示文稿的设计、制作、展示工具,如何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实践中了解POWERPOINT 2003的基础知识。二、讲授内容1.认识POWERPOINT 2003的窗口和简单的操作;2制作会议简报;3.交互式相册。三、重点、难点1.认识POWERPOINT 2003的窗口和简单的操作;2制作会议简报;四、教学建议在机房授

21、课,理论结合实践操作,加强印象。PLC发展历史PLC发展的几个阶段:初创阶段、扩展阶段、实现通信功能、开放阶段我国PLC的发展PLC发展的特征:功能的发展、适应控制要求、适应适应工业环境的要求PLC的定义、分类、特点定义:专门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进行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分类: 按硬件结构分 按应用规模分特点:编程简单、性价比高、抗干扰能力强PLC的功能和应用开关逻辑和顺序控制、模拟控制、定时控制、数据处理、通信联网PLC与其它工业控制系统的比较PLC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比较PLC与DCS的比较PLC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主机系统、输入输出扩展环节、外部设备工作原理:输入采样阶段,程序

22、执行阶段和输出刷新阶段。六、PLC的发展趋势 教学小结与拓展:1、PLC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2、PLC的功能和应用3、PLC与其它工业控制系统的比较布置作业或思考题:简述PLC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教案首页-学年第 一 学期 顺序号:( 2 )主讲教师职称系、部课程名称PLC原理与应用本教案授课学时本次课标题PLC技术概述授课班级及时间年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教学目标以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7-200系列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为例,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系统组成,了解PLC扫描周期及工作方式,了解I/O扩展。教学主要内容一、S7-200 PLC系统基本构成 二主机结构 三扫描周期及工作方式 四输入输出扩

23、展 教学重点、难点S7-200 PLC系统组成2、工作方式教学手段、方法讲授、多媒体 新课导入: 复习上次内容,导入本次课内容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一S7-200 PLC系统基本构成 SIMATIC S7-200系统由硬件和工业软件两大部分构成,如图3.1所示。图3.1S7-200 PLC系统组成系统基本构成:1. 硬件(1)基本单元 (2)扩展单元 (3)特殊功能模块 (4)相关设备 2. 工业软件 工业软件是为更好地管理和使用这些设备而开发的与之相配套的程序、文档及其规则的总和,它主要由标准工具、工程工具、运行软件和人机接口等几大类构成。二主机结构 1. 各CPU介绍及I/O系统主机外

24、形SIMATIC S7-200系统CPU 22X系列PLC主机(CPU模块)的外形如图3.2所示:图3.2S7-200主机外形(2)基本结构特点1、输出信号类型2、电源输出 3、基本I/O 4、存储安全 5、高速反应 6、模拟电位器 7、实时时钟 8、输入输出可扩展性 4种CPU各有晶体管输出和8继电器输出两种类型,具有不同电源电压和控制电压。各类型的型号如表3.1所示。 表3.1CPU型号SIMATIC S7-200系统CPU 22X系列PLC主机及I/O特性如表3.2所示。表3.2主机及I/O特性2. 存储系统(1)存储系统 图3.3存储系统表3.3存储容量(2)存储器及使用上装和下装用户

25、程序 定义存储器保持范围 用程序永久保存数据 存储器卡的使用 (3)存储安全1)主机CPU模块内部配备的EEPROM,上装程序时,可自动装入并永久保存用户程序、数据和CPU的组态数据。2)用户可以用程序将存储在RAM中的数据备份到EEPROM存储器。3)主机CPU提供一个超级电容器,可使RAM中的程序和数据在断电后保持几天之久。4)CPU提供一个可选的电池卡,可在断电后超级电容器中的电量完全耗尽时,继续为内部RAM存储器供电,以延长数据所存的时间。5)可选的存储器卡可使用户像使用计算机磁盘一样来方便地备份和装载程序和数据。三扫描周期及工作方式 1. 扫描周期 (1)输入处理 (2)执行程序 (

26、3)处理通信请求 (4)执行CPU自诊断测试 (5)写数字输出图3.4CPU的扫描周期 2. 工作方式 (1)STOP方式 (2)RUN方式 3. 改变CPU工作方式的方法 1)用PLC上的方式开关来手动切换,方式开关有3个挡位 。2)用STEP 7-Micro/Win32编程软件,应首先把主机的方式开关置于TERM或RUN位置,然后在此软件平台用鼠标单击STOP和RUN方式按钮即可。3)在用户程序中用指令由RUN方式转换到STOP方式,前提是程序逻辑允许中断程序的执行。四输入输出扩展 设备连接 图3.5I/O扩展示意图2. 最大I/O配置的预算 (1)映像寄存器数量(2)电流提供 各CPU所

27、能提供的最大5VDC电流如表3.4所示。(3)模块电流 教学小结与拓展:1、S7-200 PLC系统基本构成 2、主机结构 3、扫描周期及工作方式 4、输入输出扩展 布置作业或思考题:简述PLC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教案首页-学年第 一 学期 顺序号:( 3 )主讲教师职称系、部课程名称PLC原理与应用本教案授课学时2本次课标题STEP7编程软件介绍授课班级及时间年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编程软件的安装及窗口组件、STEP7编程软件的主要编程功能、程序的调试与监控;2、项目管理,要求熟悉编程软件的使用教学主要内容一STEP7概述 二 STEP7-Mirco/WIN主要编程功能 五

28、项目管理四程序的调试与监控 三通信 教学重点、难点STEP7编程软件的主要编程功能、程序的调试与监控2、编程软件的使用教学手段、方法讲授、多媒体 新课导入: 复习上次内容,导入本次课内容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一STEP7概述 S7-200可编程控制器使用STEP7-Micro/WIN32编程软件进行编程。STEP7-Micro/WIN32编程软件是基于Windows的应用软件,功能强大,主要用于开发程序,也可用于适时监控用户程序的执行状态。加上汉化后的程序,可在全汉化的界面下进行操作。 二 STEP7-Mirco/WIN主要编程功能 三通信 四程序的调试与监控 五 项目管理 教学小结与拓展

29、:STEP7-Mirco/WIN主要编程功能 布置作业或思考题:简述PLC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教案首页-学年第 一 学期 顺序号:( 4 )主讲教师职称系、部课程名称PLC原理与应用本教案授课学时2本次课标题S7-200 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知识授课班级及时间年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教学目标练习使用STEP 7-Micro/WIN 32编程软件教学主要内容一STEP7概述 二 STEP7-Mirco/WIN主要编程功能 三通信 四程序的调试与监控五 项目管理教学重点、难点1、程序的输入和编辑方法2、程序的编辑教学手段、方法讲授、多媒体 新课导入: 复习上次内容,导入本次课内容 教学过程和

30、教学内容设计:一实训目的 (1)认识S7-20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及其与PC机的通信。(2)练习使用STEP 7-Micro/WIN 32编程软件。(3)学会程序的输入和编辑方法。(4)初步了解程序调试的方法。二内容及指导(1)PLC认识(2)开机(打开PC和PLC)并新建一个项目。(3)检查PLC和运行STEP7-Micro/WIN(4)选择指令集和编辑器。(5)输入、编辑如图3-29所示梯形图,并转换成语句表指令。(6)给梯形图加POU注释、网络标题、网络注释。(7)编写符号表.(8)编译程序。并观察编译结果。三结果记录 (1)认真观察PLC基本单元上的输入/输出指示灯的变化,并记录。(2)

31、总结梯形图输入及修改的操作过程。(3)写出梯形图添加注释的过程。四思考题 教学小结与拓展:STEP7-Mirco/WIN主要编程功能 布置作业或思考题:1. 如何建立项目?2. 如何在LAD中输入程序注解?3. 如何下载程序?4. 如何在程序编辑器中显示程序状态?5. 如何建立状态图表?6. 如何执行有限次数扫描?教案首页-学年第 一 学期 顺序号:( 5)主讲教师职称系、部课程名称PLC原理与应用本教案授课学时2本次课标题基本位逻辑指令与应用授课班级及时间年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LD、LDN指令的使用。2、使学生掌握A、AN指令的使用。3、使学生掌握O、ON指令的

32、使用。教学主要内容一、逻辑取(装载)及线圈驱动指令二、3. 触点并联指令:(),()三、触点串联指令A(And),AN(And not)教学重点、难点梯形图和指令表之间的互换2、指令的灵活使用教学手段、方法讲授、多媒体 新课导入: 复习上次内容,导入本次课内容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一、逻辑取(装载)及线圈驱动指令(先介绍基本指令在企业现场中的用途,引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教师机对学生的每一台计算机实行广播控制,播放教学软件课件中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边播放边讲解以下内容:1、讲解逻辑取(装载)及线圈驱动指令定义2、通过实例讲解逻辑取(装载)及线圈驱动指令格式。3、逻辑

33、取(装载)及线圈驱动指令使用说明二、触点串联指令A(And),AN(And not)1、讲解触点串联指令定义2、通过实例讲解触点串联指令格式。3、触点串联指令使用说明三、3. 触点并联指令:(),()1、讲解触点并联指令定义2、通过实例讲解触点并联指令格式。3、触点并联指令使用说明课堂练习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完成1、把教学软件的“实验实训指导”部分导出来,进入到“实验一 逻辑指令”2、按“实验实训指导”输入教师给定的程序,验证逻辑关系3、根据“实验实训指导”的要求,编制并运行程序。 教学小结与拓展:一、逻辑取(装载)及线圈驱动指令二、3. 触点并联指令:(),()三、触点串联指令A(And),AN

34、(And not)布置作业或思考题:1、布置作业:P100第1、2题2、提出“如果不是触点与触点的串联(或并联)应该怎么用程序来实现”这么一个新问题,使学生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教案首页-学年第 一 学期 顺序号:( 6)主讲教师职称系、部课程名称PLC原理与应用本教案授课学时2本次课标题逻辑块指令授课班级及时间12机电一班年 9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OLD、ALD指令的使用。2、使学生掌握OLD、ALD指令的使用。教学主要内容ALD指令二、OLD指令教学重点、难点梯形图和指令表之间的互换2、块指令的灵活使用教学手段、方法讲授、多媒体 新课导入: 复习上次内容,导入本

35、次课内容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一、ALD指令功能:实现多个指令块的“与”运算。例:如图3.6所示表示了ALD指令的使用。图3.6 ALD指令的使用表示Q0.0=(I0.0+I0.1)(I0.2+I0.3)每个指令块以初始加载(LD)指令开始。ALD指令使用说明:分支电路(并联电路块)与前面电路串联连接时,使用ALD指令。分支的起始点用LD、LDN指令,并联电路块结束后,使用ALD指令与前面电路串联。如果有多个并联电路块串联,顺次以ALD指令与前面支路连接,支路数量没有限制。ALD指令无操作数。ALD执行情况见表3.3 指令表3.3 指令ALD执行情况名称执行前执行后说明STACK010假设

36、执行前,S0=1,S1=0本指令对堆栈中的第一层S0和第二层S1的值进行逻辑与运算,结果放回栈顶。即:S0=S0*S1=1*0=0执行完本指令后堆栈串行上行1格,深度减1STACK10S2STACK2S2S3STACK3S3S4STACK4S4S5STACK5S5S6STACK6S6S7STACK7S7S8STACK8S8X二、OLD指令功能:实现多个指令块的“或”运算。程序如图3.7所示图3.7 OLD指令的使用OLD指令使用说明:几个串联想支路并联连接时,其支路的起点以LD、LDN开始,支路终点用OLD指令。如需将多个支路并联,从第二条支路开始,在每一支路后面加OLD指令。用这种方法编程,

37、对并联支路的个数没有限制。OLD指令无操作数。指令OLD的执行情况见表3.4表3.4指令OLD的执行情况名称执行前执行后说明STACK0110假设执行前,S0=1,S1=0.本指令对堆栈中的第一层S0和第二层S1的值进行逻辑或运算,结果放回栈顶。即:S0=S0+S1=1+0=0执行完本指令后堆栈串行上行1格,深度减1STACK10S2STACK2S2S3STACK3S3S4STACK4S4S5STACK5S5S6STACK6S6S7STACK7S7S8STACK8S8X 教学小结与拓展:一、逻辑取(装载)及线圈驱动指令二、3. 触点并联指令:(),()三、触点串联指令A(And),AN(And

38、 not)布置作业或思考题:1、布置作业:P100第1、2题2、提出“如果不是触点与触点的串联(或并联)应该怎么用程序来实现”这么一个新问题,使学生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教案首页-学年第 一 学期 顺序号:( 7)主讲教师职称系、部课程名称PLC原理与应用本教案授课学时2本次课标题置位/复位和脉冲微分指令授课班级及时间12机电一班年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置位/复位指令的使用。2、使学生掌握脉冲微分指令的应用。教学主要内容S/R(置位/复位)指令二、EU/ED指令教学重点、难点梯形图和指令表之间的互换2、块指令的灵活使用教学手段、方法讲授、多媒体 新课导入: 复习上次内

39、容,导入本次课内容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一、S/R(置位/复位)指令S:置“1”(置位指令),强制的将位存储区的指定位开始的N个同类存储位置位。R:置“0”指令(复位指令),强制的将位存储区的指定位开始的N个同类存储位复位。程序举例见图3.10和3.11:图3.10 置位复位指令的使用(1)图3.11 置位复位指令的使用(2)注意:对同一元件可以多次使用S/R指令(与=指令不同)。但是由于扫描工作方式,故写在后面的指令优先权。在存储区的一位或多位被置位(复位)后,不能自己恢复,必须用复位(置位)指令由“1”(“0”)跳回到“0”(“1”)。它们的操作数见表3.8所示。表3.8置位和复位操作

40、数操作数范围类型位bitI,Q,M,SM,TC,V,S,LBOOL型数量NVB.IB,QB,MB,SMB,LB,SB,AC,VD,AC,LDBYTE型二、EU/ED指令这两个指令在梯形图中以触点形式使用。用于检测脉冲的正跳变(上升沿)或负跳变(下降沿)的指令。这两条指令都没有操作数。EU:正跳变微分指令,正跳变触点检测到脉冲的每一次正跳变后,使指定继电器接通一个扫描周期,然后复位。ED:负跳变微分指令,负跳变触点检测到脉冲的每一次负跳变后,使指定继电器接通一个扫描周期,然后复位。梯形、语句表及程序的时序波形图如下图3.12所示:图3.12 微分指令的应用当检测到I0.0上升沿时,M0.0仅ON

41、一个扫描周期。当检测到I0.1的下降沿时,M0.1仅ON一个扫描周期。 教学小结与拓展:一、S/R(置位/复位)指令二、EU/ED指令布置作业或思考题:1、布置作业:P100第1、2题2、提出“如果不是触点与触点的串联(或并联)应该怎么用程序来实现”这么一个新问题,使学生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教案首页-学年第 一 学期 顺序号:( 8)主讲教师职称系、部课程名称PLC原理与应用本教案授课学时2本次课标题定时器指令授课班级及时间12机电一班年 10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定时器指令的使用。2、使学生掌握定时器指令的应用。教学主要内容一、S7-200系列PLC按工作方式分有

42、三大类定时器:通电延时定时器TON、保持型通电延时定时器TONR、断电延时定时器TOF。二、接通延时定时器 三、有记忆接通延时定时器 四、断开延时定时教学重点、难点定时器指令的应用2、指令的灵活使用教学手段、方法讲授、多媒体 新课导入: 复习上次内容,导入本次课内容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一、S7-200系列PLC按工作方式分有三大类定时器:通电延时定时器TON、保持型通电延时定时器TONR、断电延时定时器TOF。指令操作数有3个:编号、预设值和使能输入。S7-200定时器的精度(时间增量/时间单位/分辨率)有3个等级:1ms、10ms、100ms精度等级和定时器号关系如表3.10所示。表3

43、.10 定时器精度与编号定时器类型精度等级(ms)最大当前值(s)定时器号TONTOF132.767T32,T9610327.67T33-T36,T97-T1001003276.7T37-T63,T101-T225TONR132.767T0,T6410327.67T1-T4,T65-T681003276.7T5-T31,T69-T95定时时间的计算:T=PTS(T为实际定时时间,PT为预设值,S为精度等级)例如:TON指令用定时器T37,预设值为150,则实际定时时间为T=150100=15000ms=15s。二、接通延时定时器 TON,接通延时定时器指令。用于单一间隔的定时。上电周期或首次扫

44、描,定时器位OFF,当前值为0。使能输入接通时,定时器位为OFF,当前值从0开始计数时间,当前值达到预设值时,定时器位ON,当前值连续计数到32767。使能输入断开,定时器自动复位,即定时器位OFF,当前值为0。指令格式:TON Txxx,PT 例:TON T120,8图3.15为通电延时定时器指令应用示例。图3.15 通电延时定时器的应用在图3.15所示例子中,当10.0接通时,即驱动T33开始计时(数时基脉冲);计时到设定值PT时,T33状态bit置1,其常开触点接通,驱动Q0.0有输出;其后当前值仍增加,但不影响bit。当I0.0分断时,T33复位,当前值清0,状态bit也清0,即回复原

45、始状态。若I0.0接通时间未到设定值就断开,则T33跟随复位,Q0.0不会有输出。三、有记忆接通延时定时器 TONR,有记忆接通延时定时器指令。用于对许多间隔的累计定时。上电周期或首次扫描,定时器位OFF,当前值保持。使能输入接通时,定时器位为OFF,当前值从0开始计数时间。使能输入断开,定时器位和当前值保持最后状态。使能输入再次接通时,当前值从上次的保持值继续计数,当累计当前值达到预设值时,定时器位ON,当前值连续计数到32767。TONR定时器只能用复位指令进行复位操作。指令格式:TONR Txxx,PT例:TONR T20,63对于保持型通电延时定时器,则当输入IN为“1”时,定时器计时

46、(数时基脉冲);当IN为“0”时,其当前值保持(不象TON一样复位)下次IN再为1时,Txxx当前值从原保持值开始再往上加,将当前值与设定值PT作比较,当前值大于等于设定值时,则定时器状态bit置“1”,以后即使IN再为“0”也不会使定时器复位,要令定时器复位必须用复位指令。其程序及时序图见图3.16所示。图3.16 保持型通电延时定时器的应用对于断电延时定时器则用于断开后的单一间隔定时。当使能输入接通时,定时器位为ON,当前值为0。当使能输入由接通到断开时定时器开始计数,当前值达到预设值时,定时器位OFF。当前值等于预设值,停止计数。四、断开延时定时器TOF,断开延时定时器指令。用于断开后的

47、单一间隔定时。上电周期或首次扫描,定时器位OFF,当前值为0。使能输入接通时,定时器位为ON,当前值为0。当使能输入由接通到断开时,定时器开始计数,当前值达到预设值时,定时器位OFF,当前值等于预设值,停止计数。TOF复位后,如果使能输入再有从ON到OFF的负跳变,则可实现再次启动。指令格式:TOF Txxx,PT例:TOF T35,6五、应用举例例1:图3.17是介绍3种定时器的工作特性的程序片断,其中T35为通电延时定时器,T2为有记忆通电延时定时器,T36为断电延时定时器。图3.17定时器特性上面梯形图程序中输入输出执行时序关系如图3.18所示。图3.18定时器时序图例2:用TON构造各

48、种类型的时间继电器触点。有的厂商的PLC只有TON定时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TON来构造断电延时型的各种触点。图3.19是用TON构造TOF作用的触点。其时序图与TOF的时序完全相同。图3.20用通电延时定时器与输出继电器组成带瞬动触点的定时器。图3.21是利用常开触点实现通电和断电都延时的触点作用。本程序实现的功能是:用输入端I0.0控制输出端Q0.0,当I0.0接通后,过3个时间单位Q0.0端输出接通,当I0.0断开后,过6个时间单位Q0.0断开图3.19用TON构成TOF定时器的应用图3.20 TON定时器应用图3.21 定时器应用用定时器来实现电机顺序顺序起动控制,控制要求:三

49、台电机按顺序起动。电机M1先起动,运行20S后,M2起动,再经30S后,M3起动。则程序见图3.22所示,图中三台电机M1、M2、M3分别受Q0.1、Q0.2、Q0.3控制。图3.22 电机顺序起动控制程序 教学小结与拓展:一、接通延时定时器 二、有记忆接通延时定时器 三、断开延时定时布置作业或思考题:课后习题教案首页-学年第 一 学期 顺序号:( 9)主讲教师职称系、部课程名称PLC原理与应用本教案授课学时2本次课标题定时器指令实验授课班级及时间12机电一班年 10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教学目标熟悉定时指令。2、掌握定时指令的基本应用。教学主要内容1、输入程序将下图4的梯形图程序输入P

50、LC中,观察并记录运行结果。图4 定时器指令学习程序2、定时器指令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定时器指令的应用2、指令的灵活使用教学手段、方法讲授、多媒体 新课导入: 复习上次内容,导入本次课内容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1)任务1)利用TON指令编程,产生连续方波信号输出,其周期设为3s,占空比为2:1。2)设某工件加工过程分为四道工序完成,共需30s,其时序要求如图5所示。I0.1为运行控制开关,I0.1=ON时,启动和运行;I0.1=OFF时停机。而且每次启动均从第一道工序开始。利用TON指令实现上述分级定时控制,并观察T1-T4通断情况以及定时器经过值的变化情况。图5 定时器设计要求时序图(

51、2)编程提示1)任务1可通过定时器互锁轮流导通,再由其中一个定时器控制输出。2)任务2可用两种方法来实现:用4个定时器分别设置4道工序的时间,通过程序依次启动之。用一个定时器设置全过程的时间,再用若干条比较指令来判断和启动各道工序。3)用比较指令时要注意,TON是通电延时型定时器。 教学小结与拓展:一、定时器的应用布置作业或思考题:课后习题教案首页-学年第 一 学期 顺序号:( 10)主讲教师职称系、部课程名称PLC原理与应用本教案授课学时2本次课标题计数器指令授课班级及时间12机电一班年 10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计数器指令的使用。2、使学生掌握计数器指令的应用。

52、教学主要内容增计数器增减计数器三、减计数器 教学重点、难点计数器指令的应用2、指令的灵活使用教学手段、方法讲授、多媒体 新课导入: 复习上次内容,导入本次课内容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计数器用来累计输入脉冲的次数。计数器也是由集成电路构成,是应用非常广泛的编程元件,经常用来对产品进行计数。计数器指令有3种:增计数CTU、增减计数CTUD和减计数CTD。指令操作数有4方面:编号、预设值、脉冲输入和复位输入。一、增计数器CTU,增计数器指令。首次扫描,定时器位OFF,当前值为0。脉冲输入的每个上升沿,计数器计数1次,当前值增加1个单位,当前值达到预设值时,计数器位ON,当前值继续计数到32767

53、停止计数。复位输入有效或执行复位指令,计数器自动复位,即计数器位OFF,当前值为0。指令格式:CTU Cxxx,PV例:CTU C20,3程序实例:图3.23为增计数器的程序片断和时序图图3.23 增计数器程序二、增减计数器CTUD,增减计数器指令。有两个脉冲输入端:CU输入端用于递增计数,CD输入端用于递减计数。指令格式:CTUD Cxxx,PV例: CTUD C30,5程序实例:如图3.24所示为增减计数器的程序片断和时序图图3.24 增减计数程序及时序三、减计数器 CTD,增减计数器指令。脉冲输入端CD用于递减计数。首次扫描,定时器位OFF,当前值为等于预设值PV。计数器检测到CD输入的

54、每个上升沿时,计数器当前值减小1个单位,当前值减到0时,计数器位ON。复位输入有效或执行复位指令,计数器自动复位,即计数器位OFF,当前值复位为预设值,而不是0。指令格式:CTD Cxxx,PV例: CTD C40,4程序实例:图3.25为减计数器的程序片断和时序图图3.25减计数程序及时序四、应用举例1)循环计数。以上三种类型的计数器如果在使用时,将计数器位的常开触点作为复位输入信号,则可以实现循环计数。2)用计数器和定时器配合增加延时时间,如图3.26所示。试分析以下程序中实际延时为多长时间。 教学小结与拓展:计数器指令的应用2、指令的灵活使用布置作业或思考题:课后习题教案首页-学年第 一

55、 学期 顺序号:( 11)主讲教师职称系、部课程名称PLC原理与应用本教案授课学时2本次课标题计 数器 指 令 实 验授课班级及时间12机电一班年 10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教学目标了解CPU的存储区2)掌握数据在存储器中存取的方式直接寻址与间接寻址教学主要内容一、 直接寻址与间接寻址二、 CPU的存储区三、 数据在存储器中存取的方式教学重点、难点计数器指令的应用2、指令的灵活使用教学手段、方法讲授、多媒体 新课导入: 复习上次内容,导入本次课内容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一、 数据在存储器中存取的方式1用1位二进制数表示开关量。图3-4 位数据的存放I3.2:“字节. 位”寻址方式。2

56、多位二进制数:2#101012302212102010。3十六进制数:用于简化二进制数的表示方法,“逢16进1”,用09和AF来表示16个数,16#2F对应的十进制数为21611516047。 4字节、字与双字图3-5 字、字节和双字的组成以起始字节的地址作为字和双字的地址。起始字节为最高位的字节。I、Q、V、M、S、SM、L均可按位、字节、字和双字来存取。5负数的表示方法用二进制补码表示有符号数,最高位为符号位,最大的16位正数为16#7FFF(32767)。6BCD码BCD码用4位二进制数来表示1位十进制数。十进制数23对应的BCD码为16#23。BCD码用于输入输出设备。二、 CPU的存

57、储区1输入过程映像寄存器(I)2输出过程映像寄存器(Q)3变量存储区V是全局存储器,可以被所有的POU存取。4位存储区(M)5定时器存储区(T)6计数器存储区(C)7高速计数器(HC)832位累加器(AC0AC3)可以按字节、字和双字来存取。按字节、字只能存取累加器的低8位或低16位。9特殊存储器(SM)特殊存储器(SM)标志位:SM0.0一直为1状态;SM0.1仅在执行用户程序的第一个扫描周期为1状态。SM0.4和SM0.5分别提供周期为1分钟和1秒的时钟脉冲。SM1.0、SM1.1和SM1.2分别为零标志、溢出标志和负数标志。10局部存储器L作为暂时存储器,或给子程序传递参数。11模拟量输

58、入字(AI)从偶数字节地址开始(例如AIW2),为只读数据。12模拟量输出字(AQ)从偶数字节地址开始(例如AQW2),用户不能读取。13顺序控制继电器(S):顺序控制编程用。14常数的表示方法与范围15实数(浮点数):在编程软件中,用小数表示浮点数。图3-6 浮点数的格式16字符串的格式图3-7 字符串的格式I0.0为绝对地址,%I0.0是IEC编辑器中的地址。#INPUT1:局部变量符号地址;“INPUT1”:全局符号地址。“#”号和双引号是编程软件自动添加的。三、 直接寻址与间接寻址 直接寻址指定了存储器的区域、长度和位置,例如VB200。图3-8 使用指针的间接寻址【例3-1】表格存放

59、在VW0开始的100个字中,表格的偏移量(表格中字的序号)在VD200中,在I0.0的上升沿,用间接寻址将表格中相对于偏移量的数据值传送到VW210中去。地址相邻的两个字的地址增量为2(两个字节)。LD I0.0EU/ 在I0.0的上升沿MOVD &VB0, VD300/ 表格的起始地址送VD300+D VD200, VD300+D VD200, VD300/ 起始地址加偏移量MOVW *VD300, VW210/ 读取表格中的数据3.3 位逻辑指令3.3.1 触点指令 图3-9 触点与输出指令 图3-10上升沿检测并联触点总是并在它前面已经连好的电路的两端。图3-11 ALD与OLD指令图3

60、-12 ALD与OLD指令的堆栈操作【例3-3】 已知图3-13中的语句表程序,画出对应的梯形图。图3-13 语句表与梯形图图3-14 堆栈指令图3-15 堆栈指令的使用图3-16 双重堆栈的使用图3-17 立即触点与立即输出指令图3-18 置位指令与复位指令四、 输出指令与其他指令图3-19 置位优先与复位优先触发器图3-20 取反与跳变指令 教学小结与拓展:计数器指令的应用2、指令的灵活使用布置作业或思考题:课后习题教案首页-学年第 一 学期 顺序号:( 12)主讲教师职称系、部课程名称PLC原理与应用本教案授课学时2本次课标题计 数器 指 令 实 验授课班级及时间12机电一班年 11 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