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1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2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3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4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 文 教 案五年级下册教 材 总 体 分 析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在承接五年级上册教材的基础上,继续沿用板块组元的特点。共设计了11个板块,可以把每个板块看做具有人文意义的专题,进行语文学习的载体。其中,共有32篇课文,9 次习作训练,2 次综合性活动,以期实现五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育目标。教学目标:认识175个汉字,会写165个汉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9次习作,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加强综合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实践应用,掌握规律,形成能力。同时,在编写中充分地考虑到教材的整合性和螺旋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需要,既关注落实一以贯之的教学目标,又突出了阶段性的教学

2、目标,力求体现本套教材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整体性。关注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凸显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本册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教材的开放性。教学难点:本册共有 9 个习作训练,都是紧紧围绕专题安排的,其目的是坚持读为基础、读写结合的原则,并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拓展习作空间,自由习作,使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教材编写特点:1、关注目标,体现整体性。2、围绕专题,精选课文。3、结合阅读,安排习作。应注意的问题:1、识字于写字教学。学生到高年级,虽然识字和写字不是重点,但是,识字和写字教

3、学仍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应注重随文识字,充分利用低中年级时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力求自查工具书自学识字,学会结合上下文自选字义; 要严格进行写字训练,要求写得规范,工整、美观。2、关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要严格坚持以读为本。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 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应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加强对于阅读方法的具体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要读得语句流畅,其中的佳句佳段要熟读成诵,切不可用教师烦琐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自读、感悟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应注意:激发兴趣,使其爱读;教给方法,使其会读;培养能力,使其善读;创造条件,使其多读;养成习惯,使其常读。 3、关

4、于习作教学。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运用语言表达情感、与人交流的 综合性训练。习作教学,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养成留心 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习作指导,要在开拓学生思路上多下工夫,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4、关于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一些有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5、课件的使用,一定要做到适度、适用、有效。教学准备:本册教材的相关课件、资料、直观教具等。课时安排:89课时第一板块 汉字家园对子歌.2课时郑板桥题联赠渔民.2课时茶酒联趣.2课

5、时第二板块 古诗四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课时滁州西涧.2课时泊船瓜洲.2课时游园不值.2课时表达.2课时第三板块 民俗腊八粥.2课时故乡的元宵. 2课时综合学习活动.2课时第四板块 动物之美一只贝.2课时藏羚羊跪拜.2课时和小鸟最相亲爱.2课时鸟的天堂.2课时表达.2课时第五板块 名山奇景题西林壁.2课时黄山松.2课时桂林山水.2课时表达.2课时第六板块 童话快乐王子(一).2课时快乐王子(二).2课时“小不不”施努策尔.2课时表达.2课时第七板块 希望会飞的蒲公英.2课时自信第一课.2课时儿童和平条约.2课时表达.2课时第八板块 现代诗三首天上的街市.2课时一句话.2课时摇篮歌.2课时表达.

6、2课时第九板块 智慧故事西门豹.2课时田忌赛马.2课时晏子使楚.2课时表达. .2课时第十板块 先哲语录论语四则.2课时舍生取义.2课时表达.2课时第十一板块 颂歌欢乐颂.2课时体育颂.2课时表达.2课时第一板块分析教学内容:本板块由对子歌郑板桥提联赠渔民茶酒联趣三篇课文组成,其内容是围绕“汉语言的独特形式对联”这一主题展开的。三篇短文分别以朗朗上口的对子歌,名人触景生情作对联及民间流传的对联趣事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了对联,这一汉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它的语言魅力。教学目标: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板块内容时,要在欣赏、感受、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汉语言的兴趣与热爱。2、能够

7、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与运用对联,让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放异彩。教学重点:积累祖国语言文字。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祖国汉语言的兴趣与热爱。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对联,相关故事。 11 对子歌 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教学准备:课件、相关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

8、字。2、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教学重难点:对子歌的节奏,朗读对子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对子”。对子就是对偶的词句。对偶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比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对子歌的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分韵排列,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对仗工整,义理健康,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古人在学律诗时,就先学写对子。学好对仗句,是学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古时私塾学童首先学“对对子”。(二)、自由朗读,学习基础知识。1蓑 su ,“衰”本为草雨衣的象形字。因为

9、与草有关,所以后来增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蓑”,即蓑衣,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指导书写时应着重强调“蓑”的下部分是“衰”而不是“哀”。2“鸿”、“钧”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三)、指导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2、学生练习读课文。3、小组读课文。4、比赛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四)、作业:书写今天所学习的生字,并尝试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对子歌云-雨 雪-风 晚照-晴空 自然景物来鸿-去燕 宿鸟-鸣虫 动物剑-弓 岭北-江东 物件 地点清署殿-广寒宫 地点杨柳-杏花 植物早行之客-晚钓之翁 人物 第2课时教学目标:1、对子歌的节奏,背诵对子歌2、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

10、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3、学习对对子。教学重难点:学习对对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对联,采用对偶的形式,运用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把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来。你知道哪些对联?今天学习对子歌,这是对联的基础。(二)再读对子歌,指导朗读。1小组内读。2教师示范读。3在停顿、延长和语调的高低变化上。4找一找,对子歌中蕴含了哪些相对的词语。5小组讨论: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6读出对子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小组比赛。(三)、拓展与运用。读一读。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

11、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四)、作业:正确流利背诵对子歌板书设计:对子歌 虚心 骄傲 诚实 虚伪 热情 冷淡 赞 嫌 12 郑板桥提联赠渔民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12、。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教学过程:(一)、导入1、关于郑板桥你了解有多少?2、什么是对联?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郑板桥的对联故事。(板书课题:郑板桥题联赠渔民)(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范读课文,听准字音,做好标记。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13、3、出示生字拼读。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5、读准 “袅、骤、菱、藕、斛”等词语。6、指名读,其他学生听准字音。7、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三)再读文,体会情景1、你发现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四字成语特别多)2、找出这些成语感情朗读。(湖光山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狂风骤起等)3、把这些成语放回文中再读。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弯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5、试着说说上下联中哪些词语相对。(半弯对一粒,活水对沉沙,千江月对万斛珠)6、上联描写了什么景色?(升起了袅袅轻烟,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一

14、弯新月映照湖面,细浪如沙)7、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自由读、想象读)8、文中那些语句写了下联的内容?(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产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采到绿豆大的珍珠)9、谁能说说这副对联的含义?(上联指景色美丽 ,下联指物产丰富)(板书景色美丽,物产丰富)10、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齐读、自由读、想象读)11、再读对联。课堂小结: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这么优美的对联,还认识了郑柏桥这位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希望同学们多读读郑板桥的作品。四、作业将今天学习的生字写会。板书设计: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半弯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景色美丽 物产丰富 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

15、,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2、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练习对对联。教学过程:(一)、导入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A、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B、郑板桥给渔民题了一副什么对联?C、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D、这副对联是在什么情境下产生的?(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1自主读书。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2汇报交流(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

16、内容?(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3自读释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三)、指导朗读。1带着你对对联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2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四)、结束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这么优美的对联,还认识了郑板桥这位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让我们最后读一读这意味深长的对联。(五)、作业:搜集生活中的对联,大家交流一下。板书设计: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半弯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景色美丽 物产丰富 13 茶酒联趣 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

17、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教学准备:搜集带有趣味故事的对联。教学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

18、丽的奇葩对联。我们对对联并不陌生,前几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对子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等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对联有关的文章茶酒联趣。(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3出示生字词拼读。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5读准“悬”“赐”“吩咐”等词语。6齐读课文。(三)练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生仔细听,强调读准字音。2学生试读课文自读;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生竞读;点评。四、作业收集有关对联的材料。板书设计: 13 茶酒联趣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19、 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这副对联所描绘的趣味。2、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体会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深入学习对联的知识。教学过程:(一)、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1了解内容,理清商人请人题上联,和学者巧对下联的经过。2理清这个过程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由于悬挂了上联,商人的生意才由“人不多”到“红火起来”;商人由“夸下海口”到“绝无戏言”,这个过程都与“对联”密切相关。3反复读,品味这副对联的妙处何在?从内容上看,上联下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为名忙,为利忙”,自然“劳心苦,劳力苦”;“忙里偷闲”、“苦中寻乐”自

20、然是“饮杯茶去”、“拿壶酒来”为妙!人生的经历、人生的态度自然蕴含其中。4思考与交流。(二)、再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所见的情景,对联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这副对联。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6分别指导朗读,读出趣味。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趣味俱佳的对联。(三)、背诵与积累。1背诵对联。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3阅读课后的“积累”中的文章斗鸡山上的对联(四)、作业 背诵对联。板书设计:茶酒联趣店

21、家 招揽生意 相映成趣顾客 生活实际 第二板块分析教学内容: 本板块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滁州西涧泊船瓜洲游园不值四首古诗组成。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教学难点: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特色,能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中培养语文素养,受到美的熏陶,是本组 课文学习的难点。教学准备:课件。 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

22、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

23、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 整体感知: 1、 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生:五言律诗。 2、 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 朗诵指导: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四)、作业:流利的朗诵本首古诗。板书设计: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24、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第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

25、一致的读诗理解诗意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2、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4、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

26、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5、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三)、 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四)、 作业:

27、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板书设计: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秦(送别地点) 望 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 同 宦游(身份) 知己 豁达、乐观、坦然 意 心愿 比邻 无为 共沾巾 (六)、 附: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 王维 王昌龄 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 寒雨连江夜入吴, 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 洛阳亲友如相问,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2

28、2 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品味语言,热爱中国的语言文字。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教学过程: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

29、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

30、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

31、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作业:流利的朗诵古诗板书设计: 2-2滁 州 西 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第2课时教学目标: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并熟练地背诵.教学重难点: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教学过程:、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二)、进入诗歌的意境请

32、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三)、体会作者的情感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四

33、)、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五)、背诵诗歌、作业:有感情的背诵古诗。板书设计: 2-2滁 州 西 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2 3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的相关乡愁诗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学难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学会一个生字“隔”,并会写这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背诵诗歌。教学重点:学会一个生字“隔”,并会写这个字。教学

34、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二)、揭题 王安石,听说过吗?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 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画“ ”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泊”的意思? 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示 卡片)

35、,是学习古诗 (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四、作业:结合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板书设计: 2-3泊 船 瓜 洲 (宋)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2课时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背诵诗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难点: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背诵诗歌。教学过程:(

36、一)、体会意境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 (二)、体会用词的精妙。 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得非常好,想到了诗人脑海中

37、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1)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也来用“到”呀, “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说明了时间过得? “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4、小

38、结学法 “想意境,悟到了诗情”。(示幻灯) 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放配乐朗读) 6、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同桌互背)(三)、作业:有感情的背诵古诗。板书设计: 2-3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24 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点: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教学难点: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

39、刻意蕴。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读:“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自读游园不值、学游园不值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

40、,有哪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板书:补、换、查、看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学古诗反馈:齐读1、2句,练写“屐、扉”两字。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来汇报一下“怜”“应”分别解释成什么?辨析“应”“怜”的含义。诗人游园心切、然而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该怎么读这两句话?、正当诗人垂头丧气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了什么?(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引导学生说成感叹句、反问句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b、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读)

41、作业有感情朗诵本首古诗板书设计:游 园 不 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第2课时教学目标: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教学重难点: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教学过程:(一)理解诗句意思1、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2、诗人兴冲冲地来游园寻春,结果只看到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为什么就那么高兴了。3、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满园的春色?( HYPERLINK 课件展示满园春色)4、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师: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读,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

42、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读。(读后问:跟我们今天学的哪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二)、体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刚才,我们和诗人叶绍翁一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联想了满园的春色。同学们,是什么唤起了我们对满园春色的联想?再指导读游园不值最后两句。其实,这两句诗,诗人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三)、配乐朗读。四、作业:有感情的背诵古诗。板书设计:2-4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第三板块分析教学内容:民俗腊八粥故乡的元宵教学目标:1、认识1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2、能根据

43、段落的内容独立将文章分层次。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6课时 3-1腊八粥教学目标: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4.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领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重点: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学难点:领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方法:情境法、谈话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资源:课件教学准备: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干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

44、从文腊八粥的全文,细心阅读,对小说全文的也许内容先有一个团体的掌握。教学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教学目标: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二)、初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其他同窗们认真在内心跟着读。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哪样事?4学生汇报,老师点拨。(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1文中的首要人物是谁?-“八儿”。2“八儿”这小我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干语句。(四)、作业

45、:流利的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3-1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死守候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奇 第2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2.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生理运动的描写,领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重点: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教学难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生理运动的描写,领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过程:(一)、有感情朗读课文1、指出个别学生阅读课文。2、细读第五段3学生圈画后汇报。4老师及时总结:他的生理运动转变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死守候”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奇”

46、。(二)、总结升华1文章中相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嗟叹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嗟叹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2学习笔者语言的妙处。3当堂积累下来。(三)、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3-1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死守候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奇 32故乡的元宵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画面。3了解作者笔下故乡的元宵节的相关风俗。4积累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47、教学重点:作者以“详略得当”的写法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民间节日活动。教学难点: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从中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流溢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欢乐的气息。教学方法:情境法、谈话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有关元宵节的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教学重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写“元宵”二个字,想开去。2喜欢元宵节吗?回顾自己印象中的元宵节的情景。3今天学习一篇跟

48、元宵节有关的文章。板书“故乡的”,请大家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元宵节有什么特点?2总体感觉故乡的元宵节不大热闹,元宵节那天白天没有晚上热闹。(三)、直奔重点1“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作者介绍了哪些“灯”?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各自的特点。2学生默读圈画。3汇报交流。4提示:这一题应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个环节是将阅读重点放在了“灯节”的“灯”上。透过精读的重点部分进一步地了解作者故乡元宵节的风俗。(四)、作业|:流利的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3-2故乡的元宵元宵节孩子自己的灯 第2课时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9、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笔下故乡的元宵节的相关风俗。2积累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笔下故乡的元宵节的相关风俗。教学过程:(一)、要点串讲1选择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2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二)、拓展升华1体会本篇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积累写法特点。2提示:文章开头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故乡元宵节并不热闹。结尾部分则在介绍故乡风俗习惯的同时收笔:“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读来显得格外

50、清新自然。(三)、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3-2故乡的元宵元宵节详写看围屏孩子自己的灯 综合学习活动 过节的思考活动目标:1通过本次研究活动让学生对中外节日有初步了解,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2、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活动策划、组织的方法,掌握通过表格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活动重点:让学生掌握通过表格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活动难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活动策划、组织的方法。活动方法:调查法、情境法、谈话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过节的资料。做好学生学习要求的调查分析。备足活动的相关资料活动

51、过程:1、根据研究内容将班级同学分组。2、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共同研究活动方案,拟定活动计划。活动计划有明确的分工:有专人搜集中外节日的资料;进行采访时,要明确采访的对象、采访的时间、采访的计划方案等内容。3、根据活动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摈弃与内容无关的资料。4、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完成课本中表格的填写。5、各小组将自己填写的节日表格在全班展示,全班同学共同对其进行评价、总结。范文: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

52、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等。当今我们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有些淡漠,激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二、目的和意义使我们对中外节日有初步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活动中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扬合作精神。三、活动过程1、搜集资料翻阅图书、上网、访问等形式搜集有关中外节日的资料,向长辈请教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多方面获取信息。2、整理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形成表格。统计一年中所过的中外节日。一月新年元旦01/01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二月世界

53、湿地日02/02 国际气象节02/10 情人节02/14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三月全国爱耳日03/03 妇女节03/08 植树节03/12 国际警察日03/14 国际消费日03/15 世界森林日03/21 世界水日03/22 世界气象日03/23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03/24 四月愚人节04/01 清明04/05 世界卫生日04/07 世界地球日04/22 五月国际劳动节05/01 中国青年节05/04 全国碘缺乏病日05/05 世界红十字日05/08 国际护士节05/12 国际家庭日05/15 世界电信日05/17 国际博物馆日05/18 全国助残日05/

54、19 全国学生营养日05/20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05/22 国际牛奶日05/23 世界无烟日05/31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母亲节第二个星期日 六月国际儿童节06/01 世界环境日06/05 全国爱眼日06/06 端午节06/15 父亲节第三个星期日 国际奥林匹克日06/23 全国土地日06/25 国际反毒品日06/26 七月香港回归日07/01 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建党日07/01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日07/07 世界人口日07/11 八月八一建军节08/01 九月劳动节09/02 教师节09/10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09/16 国际和平日09/17 国际爱牙日09/20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55、 世界旅游日09/27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十月国庆节10/01 国际音乐节10/01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0/02 世界动物日10/04 国际住房日10/07 全国高血压日10/08 世界视觉日10/08 世界邮政日10/09 世界精神卫生日10/10 国际盲人节10/15 世界粮食节10/16 世界消除贫困日10/17 世界传统医药日10/22 联合国日10/24 万圣节10/31 十一月中国记者日11/08 消防宣传日11/09 世界糖尿病日11/14 感恩节11/28 国际大学生节11/17 十二月冬至节农历12月22日 世界艾滋病日12/01 世界残疾人日12/03 世界足球日12/

56、09 圣诞节5 12/22、调查不同的人喜欢过什么节日。小朋友 中学生 青年人 中年人 老年人儿童节 圣诞节 情人节 国庆节 春节3、记录你了解的下列节日的民俗活动。春节拜年、放鞭炮、吃年夜饭、贴对联等元宵节吃汤圆、看灯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果艾蒿中秋节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结论1、了解到了中外节日很多,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些冷落,老年人喜欢传统节日。2、该对青少年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了,让其更多地了解民俗。3、通过板报、手抄报、园地等在校园宣传民俗。活动中发现的问题1、查找的资料不够全面。2、与人交往的技巧不高。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体验到了调查问题和解决问题

57、的乐趣,我还体验到了交际艺术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我是一个没有责任心,没有耐心,做事马虎的学生,做事有头没尾。参加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增强了责任心,培养了耐心,而且变得认真踏实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今后我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第四板块分析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一只贝、藏羚羊的跪拜、和小鸟最相亲爱、鸟的天堂四篇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4、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教学重点: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

58、者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时数:8课时。 41一只贝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字,正确地读写荣耀、稀罕、图案、漂亮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贝忍受痛苦和石子抗争的句子,体会“折实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3、通过本课感受贝面对不幸默默无言、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研读中理解贝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贝的可敬。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教

59、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子”“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教学难点:随文理解词语。教学过程:一、示物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用你喜欢的标点标出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3.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

60、读。(3)四人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并说说生词的意思。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2.你读懂了什么。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几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四、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4-1 一只贝涡 陋 腻 嗨 第2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贝的可敬,学习贝的精神。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一只贝外表的平凡与品质的不平凡,爱到坚强勇敢面对困难的教育,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2、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感受一只贝的平凡与品质的不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