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思考题_第1页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_第2页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_第3页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_第4页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你认为今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还应涉及哪些主要方面?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主要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今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还应涉及以下主要方面:城市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1、“城市”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概念?“城市”有哪些显著特征

2、?2、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城市?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研究?3、从研究内容来看,城市地理学与哪些学科关系密切?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城市地理曾经是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目前,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后要努力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的转变”,你赞同这个观点吗?都市圈是在

3、城市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以城市等级体系为依托、以紧密经济联系为特征的经济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都市圈是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形成的,它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重要增长极。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都市圈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都市圈经济以自身独特的经济理念,破解了粗放型经济增长中存在的诸多难题,从“中观经济”视角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思路。大力发展都市圈经济,有助于促使我国城市经济由粗放型的“大饼经济”向集聚型的“圈域经济”转变,提高城市经济的集聚性。圈域

4、经济”与“大饼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分工扩大化,即由原来的以城市为主体的分工体系,转变为以区域为主体的分工体系。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以城市等级体系为依托,在中心城市经济势能有效作用的范围内,逐步形成错落有致、优势互补的内部分工体系,这是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以区域为主体的分工体系克服了以往以城市为主体的分工体系所不能克服的“小而全”弊端,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都市圈内部良好的基础设施还大大降低了由于分工扩大化可能增加的交易成本,强化了这种规模效应。分析我国市带(管)县(区)体制的优缺点。我国市带县行政体制的优点:减轻了省政府的管理负担,便于各种规划(如经济土地道路交

5、通等);便于促进周边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便于行政管理。缺点:体制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出现问题;当一个市带过多的县时会导致其优点体现不出来,形成一种负担,并且对周边的辐射不明显;当一个市带过少时又会浪费了行政资源。过多的行政层级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出现“市卡县”现象;城市偏向导致市与县争利,出现“市刮县”现象,县域发展机能弱化;是县乡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县乡财力弱化;“小马拉大车”的城乡格局使市难以带县。在我国现有的地级市中,除了一部分本身经济实力较强,对周边县具有天然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市以外,还有很大部分是在“合并、升格”的大趋势中通过行政指定的方式形成的,经济实力有

6、限,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有些市级政府基本上无暇顾及所辖县域经济发展。1、怎样理解“城”、“市”、“镇”、“城市”、“城镇”、“城乡”的含义?“城市”和“城镇”有什么区别?“城市”是指现在的地级市,“城镇”是指县级市和县城之类的。我国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人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上、50万人以下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人的城市城市: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的法律涵义,是指直辖市、建制市和

7、建制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城市中有楼房、街道和公园等公共设施。中国的城市为行政建制,不能完全反应城市化与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中国大陆的城市作为行政建制分为直辖市、省辖市(地级市与副省级城市)和县级市,反应一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数有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均GDP水平和非农业GDP占GDP总量的比例。2、定义“城镇”的标准是什么?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是城镇型的居民点,统称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这样几个:城镇是以非农业人口为

8、主的居民点,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等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当然,这样说还是很不严密的。在日常生活中,区别城镇和乡村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实际上,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为定义城镇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3、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三者有哪些联系和区别?I城市的行政地(administrativearea)即城市政府管轄的地庇在西方即cityprop

9、er,国外大多抚更达四家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匏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城尢于城冉实体地域.城审的本质特枉弱来是对城市的实低地域即城市建麽区而言的、划分城市地域主要還为了区命城市和乡村.存在两种情况: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出实体范围丸;就市的实休地域比行政管辖范围丸。域市琏蔵应或斑市化地区圧映丁城市作诗人和蕃种非歳业活动离度密柴的地城而邑别寸乡村.代表撮市斡宪体地城達是掠.市研究申爺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峨的边鼎昜于蹩动.取拜各年的资料比较園难更蚕要的是喊着城市发展中转离心扩敬过程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节就业、娱乐医疗尊城市功能所菠及的范围巳经超出城市建威区或减市彳匕地区城

10、市社会越岌达,臧市与周围地城之问的社僉经济朕系越频緊,城乡之问的掛界也越楼糊,这就耍求建立一种城市时对能地域槪念来适於这科变化”押市区是国3卜韻常用的城帝功能地域旣念*3THJUROI3益0都市区(itana亡a)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長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鬲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4、我国于2011年4月28日上午10时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即城镇化率为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7415万人,占总人口的50

11、.32%。你认同这些数据吗?各国在人口普查上都存在重登和漏登的情况,特别是漏登比较多。普查存在一定的难题。首先,人户分离情况普遍,北京大量人群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不在一个区域。为此,此次在普查中,对于流动人口,只须登记居住地即可;对于本市户籍的人口,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都要进行登记。1、为什么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们利用驯养了的牲畜来耕田和金属工具的开始使用,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高,村落逐渐发展成为乡村。社会生产力继续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市集逐渐形成。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范围,引起商品生产的

12、萌芽和发展,交换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集市逐步成为城市。所以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力发展,于是手工工场转变为工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有的手工生产,打破了自然条件对工业生产的限制,工厂开始向煤铁矿产基地聚集,这也可以叫做工业化过程。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工厂聚集后,工人为了方便做工和节约生活成本,于是也开始居住在工厂附近,导致人口的聚集,城市就这样慢慢形成,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交通工具的变迁,也使人口从农村到城市更加便捷,于是城市渐渐扩大,几次工业革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工人数量增多有加快了城市发展。2、城市与区域关系

13、演化过程及新时代特征。1、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和生产力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于是手工工场转变为工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有的手工生产,打破自然条件对工业生产的限制,工厂开始向煤铁矿产基地聚集,叫做工业化过程。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工厂聚集后,工人为了方便做工和节约生活成本,于是也开始居住在工厂附近,导致人口的聚集,城市就这样慢慢形成,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交通工具的变迁,也使人口从农村到城市更加便捷,于是城市渐渐扩大,几次工业革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工人数量增多有加快了城市发展。2、简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地理条

14、件。答: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它的内容丰富多样,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3、城市的生产与发展和区域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怎样的演化过程?4、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有那方面的影响?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

15、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揭示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特性,除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外,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地球表面充其量只有某些方面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而没有地理位置完全相同的城市。这是因为自然、经济、政治地理要素包括的内容异常丰富;城市与这些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又千变万化;各种要素本身在历史上又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尤其是人文要素变化更加频繁;即使是变动相对较小的自然条件,对城市发生的作用过去、现在和将来也不断有所变化。正因为如此,富于强烈地理性的地理位置分析始终吸引着城市地理学者。5、信息技术革命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

16、活的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1、用推拉模式分析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过程和发展策略。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过程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推的原因:是因为我国农村经济条件差,收入低,基础设施低。拉的原因:城市社会保障好,就业机会多,并且可以向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增加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

17、程。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农村政策:农业生产高度产业化,促进经济发展;建立农村发展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控制模式;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城市政策: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促进其就业,解决好各种社会保障(如:人生保险,农民工孩子的上学问题,医疗保障等等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问题)并且要尊重农民工,做到一视同仁,保障人格的平等。2、广东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一、动力机制以珠三角为例:1、(区域优势+外部要素流入为主,政府基本服务驱动为辅的虎门模式)区位优势及外部要素流入在城镇化前中期起主导作用。2、政府基本服务深化城镇化发展3、(内生型自组织发展驱动,

18、政府逐渐引导完善专业镇进程的古镇模式)自发组织内部要素流动优化配置,奠定城镇化基础4、政府逐渐引导,完善城镇化5、(规划先行。农村居住形态再组织与均等公共服务的小榄模式)在无中心性优势下,政府科学规划破城镇化难题。6、农村居住形态再组织与均等公共服务提高城镇化质量。7、重视外来人口,提供均等服务。8、(政府体制机制创新简政强镇,践行产城人融合的狮山模式)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践行简政强镇扫清城镇化障碍。9、产城人融合,开创新型城镇化样本。二、主要问题(一)大部分外来人口还不能享受本地的基本公共服务。(二)城镇中外来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处于较差状态。(三)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三、加快新型

19、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主要目标是稳步提升镇化水平和质量,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着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广东新型城镇集化的首要任务。(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融入。(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三)优化城镇规模布局,提高城镇建设规划与管理水平。(四)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简述广东省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网上找的)广东省城市化的动力特征是外向型经济带动,镇域簇群经济作用,外省劳动力贡献,行政力量推动和大中城市

20、的规模化扩张等促使广东城市化加速。广东省城市化的发展方向:要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提高城市化质量。城市化的定位。(比如扩大定位范围,在整个中国是怎样,在世界上又是怎样)要合理安排城镇体系的布局。2、有人认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应以“自上而下的城市化为主”,也有人认为应以“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为主”。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支持我国城市化的模式中有关学者提出的“市场主导型城乡综合发展的多元城市化模式”,即我国未来的城市化模式应是市场主导型城乡综合发展的多元城市化模式。所谓市场主导型城乡综合发展的多元城市化模式是指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以城乡一体化为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口迁移,要素集聚

21、,城市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扩张,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城乡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通过多种具体方式推进城市化的进程。这种城市化模式的核心是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对城市化的选择。该模式强调城市化进程中市场的主导作用但并不否定和排斥政府的重要作用。只不过政府的角色,地位和管理方式与计划经济相比应有所改变。过去,政府是城市化模式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诸如人口迁移与就业,城市职能定位,城市发展规模的联系等都是由政府决定。在新的城市化模式中,政府要从许多领域退出来,让位于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应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共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和乡村是城市化的两个端点城市化表

22、现为二者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要素流动合理的城乡关系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和中国缩小城乡差别的目标共同促成了城市化的模式应该以城乡综合发展,城乡一体化为基本方向。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还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本原理们,实现多元化的模式选择。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诸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面临的问题,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水平等,因而在城市化模式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也就是说城市化模式在实践中将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城市化的规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转移,城区扩张等诸多方面。必须做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规模结构的多元化,东、中

23、,西部的城市化各有侧重。城市化在空间布局上的多元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城市化绩效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就近转移,异地转移和梯度转移,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方式的多元化3、如何协调好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关系?为了扭转城巾心区弓郊区垃展的.不平術格冏,年誹进郑区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屮盘须更新件统观念,高度虫视郊区严业务即化和血能霁元化車新审观郊区发展的新忧琳确宜郊区新的,朋町遊市关与家建似从=卜力帀.出笈制定冇黴的政錢描确,以费进城乡统舞塡展.一是配合郊I览城镇规划,优比塩展联结山心城X可郊区的快速交通系统;二足JI导并血进:IP城区甌务功门的郊区化为I强外亡人II布局的I导依托郊乂

24、快速交通体系形成有效的城馆噌丘点:是加浙旷发管理上地管理的协调:促进郊区产业的合理集集.4、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郊区的城市化:特点: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城市网络化。郊区是城市构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迅速向四周扩展,城市与郊区的联系日益密切,郊区成为广大农村中受城市影响最深的地域。大规模开发和中心城人口、工业的进一步向郊区迁移,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还将进一步加速。首先,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口的分布、企业的布局受行政命令的支配,居民迁移受户籍制度的制约,企业缺少按价值规律运行的权限和能力;其次,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

25、过程中,价值规律发生了作用,人口流动的限制性因素减弱,企业运行的规律逐渐被认识和应用,出现了种种变革;再者,郊区交通日益便捷、物价房价更加低廉的特质,也决定了城市会向着郊区化发展。5、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哪些?有利:城市郊区化疏散了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工业企业的外迁减轻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工厂外迁腾出的一部分土地用于绿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仓库及住宅用地被商业、金融、贸易等收益率更高的第三产业所取代,使土地产出率提高,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率,使得中心区商业、金融、

26、贸易、房地产业等更加繁荣。城市郊区化带动了郊区的开发,推动了郊区社会经济与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郊区化对城市化发展的积极影响城市郊区化不仅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中国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我国的城市郊区化对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将会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工业的郊区化就会不受或者说少受环保等限制性条件的影响,就可以吸收更多被限制性条件影响但对环境要求较高的企业,这就会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城市的产业结构,使产

27、业结构更加完善、合理,从而促进城市化道路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改善城市生活环境郊区通过城市扩散实现郊区化,消除了困扰城市发展的桎梏,带来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城市产业的郊区化,特别是对人民生活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如有污染的企业的郊区化发展,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产业和人口等元素的郊区化迁移,在降低城市用地和住房压力的同时为城市内部空间的优化提供了条件,表现为城市更新和再开发,以及城市用地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城市土地地租理论将越来越发挥其经济杠杆的作用,而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将有利于城市多中心的形成,从

28、而降低城市中心区基础设施的使用压力,进一步为改善市区配套设施做出贡献。提高隐性城市化质量这里主要是指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将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其向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靠近,在通常用非农业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时期,可以毫无夸张的说这些研究结果都是偏小的,他们忽略了大量具有城市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农村人。推动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好象与城市受产业化(主要是工业化)影响一样,但是这个主体不是城市而是农村。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外来入侵”的城市化,即中心城区产业的郊区化导致其转入地的农村被动的受产业化的影响而城市化,有人也称它为“自上而下”的城

29、市化;二是“自力更生”的城市化,即农村通过发展自己的产业来实现的城市化。有人也称为“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但是不管怎样,这都有利于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最终有利于提高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三、城市郊区化对城市化发展的消极影响城市郊区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缓解中心城市过分拥挤、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和发展空间不足等压力的同时,也可能衍生新的经济社会问题。可能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如果引导不力就会出现城市“摊大饼”似的蔓延,从而导致城市郊区环境的恶化,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映,加重城市病,并增加改善环境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发展郊区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城市郊区环境的保护,可以通过提高建

30、设绿化率,注重城市景观设计和环境的营造。还可以结合环城绿带的建设,既保持城市建设的连续性,又可以改善城郊环境。如在绿带中布置一些人流比较少的公共设施,如消防训练场及后勤保障中心等。可能降低土地利用效率对发展城市郊区化有异议的学者的主要理由就是认为城市郊区化的土地利用是非集约化的:城市郊区化是一种土地利用更为粗放的过程,大多数中心城市的容积率并不高,这容易造成城市土地的蔓延。这点在没有明确如何正确发展城市郊区化的城市的确是存在的,而且特别明显。有些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导致了新的圈地运动,形成了开发引导规划的怪现象,最终将影响开发的失败和城市土地的浪费。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

31、给予合理的引导,对郊区土地的使用制定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如对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的限制性规定等。可能降低城市原中心区的吸引力城市郊区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多中心的形成,在改善原有中心环境的同时将会导致原有中心吸引力的下降,表现为中心区人流的减少,商品交易额的减少等等。当然,城市中心区吸引力的降低对整个城市而言,不利影响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多中心的形成更容易促进专业化中心的形成,可能将更好的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城市整体实力的提高,最终反而增加城市在区域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但,它的确是对中心城区的分散。14、简述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及其来龙出脉。p14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的

32、城市建设方针是“重点建设,稳步前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5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6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中苏关系、大陆与台湾的关系都很紧张。政策从开始的“集中”发展转向“分散”发展,开始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1976年“四人帮”被打败以后,中国城市的复兴面对着巨大的困难,各种“城市病”全面爆发。1978年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把“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正式确立为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1978年以后,国民经济进行了几年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目标是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生产,压缩重工业和基本建设规模,压缩长线产品生产,这使许多重工业中心和综合性大城市因调整而一度经济不景气

33、。于是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补充了对中等城市的对策,把“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作为国家的城市发展总方针。随后,城市发展方针被纳入城市规划法中。明确提出“严重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你认为什么叫城市化?怎样看待城市化与城镇化的争论?2、城市化的推动力有哪些?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怎样理解“推拉”假说?4、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表现形式(类型)有哪些?5、应该用哪些指标表示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化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是工业化发展导致部分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的质变过程,及与此相伴随着的农业人口

34、转为城市人口的质变过程。但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乡人口比例关系的根本变化,而且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城市化水平则是反应这些变化的程度指标,是一个静态的质量指标。如何衡量城市化水平,迄今为至在国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1、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现状: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

35、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问题:1)城市的设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主要追求城市化数量的扩张,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设置城市的标准是按照一定区域的总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比例来确定的,忽视了经济集聚和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的过程中,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城市的实体地域变得模糊不清,城镇人口存在虚化扩大的问题。导致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2)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出现盲目发展,造成大

36、量耕地荒废。有的城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将用地规模扩大,诱发盲目的“圈地运动”。(3)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短缺等,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城市化质量低。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间职能分工不协调,导致交通拥挤,能源短缺,住房紧张,房价飞涨,环境污染严重,户口制度导致打工一族的小孩上学困难等,社会治安混乱,公用地偏低,道路、广场、绿地、体育等用地严重不足,房屋建筑密度过大等大量社会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4)城市首位度指数过大,城市人口与经济畸形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发展较慢,不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结论(看法):城市化是我国发展的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是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凝聚力。现阶段

37、,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一点五个百分点。二是有利于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三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城市化能充分发挥城市在现代产业发展中的载体和服务功能,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经济运行效率,形成规模经营和集聚效应,改善经济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使城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有较大提高。四是有利于推进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加快实现现代化。走好城市化道路,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1、PPT18页是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表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致落后于发

38、达国家至少50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2、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不同?3、中国城市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城市化水平的省级差异明显的原因有哪些?4、对比分析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1、为什么要进行城市职能分类?2、你认为佛山市的城市职能应该是什么?1、城市经济活动服务对象的比例变化,对城市的发展有些什么影响?怎样理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城市基本活动发展f输出产品与劳务f收入增加f消费增加f非基本活动发展f人口增加f城市基本活动发展f循环往复。)2、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有哪些?

39、3、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后者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4、城市职能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影响城市职能

40、的因素有哪些?5、城市职能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怎样?1、怎样理解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变化。大城市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小城市重点论、大中小结合论你支持哪一个观点?为什么?1、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有哪些?研究城市规模分布有哪些意义?2、你认为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怎样控制?3、你认为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一定会从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演变吗?不一定,演变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只要符合了条件才能从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演变的。有以下几个条件会影响到它的演变:区域范围的大小;受政策的限制作用;经济发展的限制。补充: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对数正态)分布两种基本类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首位分布的优点: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首位分布的缺点: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