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设计苏教版_第1页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设计苏教版_第2页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设计苏教版_第3页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设计苏教版_第4页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设计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布置作业2019-2020年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设计苏教版【教学目的】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媒体设计课文录音。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S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

2、关于生与死 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 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 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 世界。(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 一是直奔文章主题, 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 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 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写作背景:报

3、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 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 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 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 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 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 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

4、路。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第2段:戏弄、特、勉励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 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上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3.内容与形式梳理。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

5、具体 展开的呢?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 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TOC o 1-5 h z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2 段)复信内容: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课后诵读课文。(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第二课时一、继续研习课文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6、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工.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 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 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 “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Bi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 样写?明确:第3段写古

7、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 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 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 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 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订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

8、,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 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 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 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 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2)体会性阅读。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明确(以第2段为例):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

9、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 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 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 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2欣赏品味。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

10、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 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学生诵读体会。(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二、课堂训练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三。(解说:巩固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三、课堂小结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

11、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 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 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解说:在课堂练习基础上顺势总结课文,能与导语呼应,强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内容的异同:删去的内容几乎全是作者感到无限的冤屈和悲愤之语,课文也有一些相似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 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解说:这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方案二(比较 阅读。把原文与课文节选进行比较,体会原汁原味的好处。)第一课时一、导语(同“方案一”)二、解题(

12、同“方案一”)三、学习揣摩课文节选文字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同“方案一”)四、提供原文被删节的文字,理解疏通1第1段删节内容:阙然久不报的简要原因。(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忙于侍奉皇上。)2第2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奈何以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第3、4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自己因李陵案获罪的经过。2第5段(即课文第2段后半部分删节内容):所以隐忍苟活,是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 表于后世。五、布置作业思考:把课文(节选)和原文对照阅读,看看两文在内容、形式、抒情等方面有何差异。第二课时一、明确任务,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1比较

13、课文(节选)和原文在内容上的差异。2比较因内容的差异而带来的文意、抒情、结构上的差异。二、交流发言,成果共享三、教师归纳、点评内容。2表达上的影响:原文较之删节后的课文更具以下特点。(1)内蕴深厚,文气伟壮: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汹涌流出, 不可遏抑,是愤怒的抗争,是灵魂的呐喊。(2)纵横开阖,笔法雄健:古今人己,正反横竖,任意挥洒,把自己的难言之痛抒写得淋 漓尽致。(3)行文迂曲,注意铺垫:“于欲尽力处控勒,于宜伸处故作停留。”(林纡春觉斋论 文),有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五、布置作业(同“方案一”)2019-2020年高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人

14、教版故都的秋思想情感内蕴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 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 音 响、风姿 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 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 具体表 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 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 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 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

15、寺的钟声。”这是一种欲抑先扬、似扬此 而实扬彼的烘托法。作者通过一系列秋色、秋声、秋景、秋物的排比,从宏观上 展示过去故都秋色的美丽醉人。文章的首尾都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了对比, 且运用了独特的语句形式来强化对比的效果。例如结尾处的对比:(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 之与骆驼。”作者运用排比、博喻辞格,精选四组在量与质上差别明显的事物, 让读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浓郁、鲜美的醉人特色,与作者那浓烈的挚爱产生 共鸣。郁达夫一生短短的4 9年从未在北平久住, 但他对北平总是一往情深,他 在北平的四季中这样写道:“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

16、年四季无一 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 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由此可见,作者那么热忱地爱故都之秋,不只是单纯的恋 秋情结,而是与爱“黄帝子孙”联系在一起的。二、独特的平民意识郁达夫落笔于“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写他们雨过天晴时用“缓慢悠闲的声调”议论着秋雨秋意,作者此时的笔调是愉快轻松的,情感是亲 切赞赏的(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嘛),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 那样过无所忧虑的生活。郁达夫把笔触定位在下层人民和他们的普通生活, 于是, 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 的“秋蝉”,“茅房边

17、上”的一株株枣树,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绘的对象,这种与 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识的艺术体现。三、独特的“悲凉”心境文章中故都之秋“悲凉”这一特征在作者心灵的投影是丰富而含蓄的。作者写牵牛花,“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这不仅是在表达自己的色彩爱好, 更是在 物化一种淡泊清冷的心境;作者看到扫街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 纹”,竟会“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触景伤情、联 想独特的文字,表现出一种孤寂、忧思的心绪。这里的景物完全情感化了。郁达 夫在2 0世纪3 0年代的旧中国, 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此时的“悲凉”已是故都赏秋的心态与作

18、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我们不妨这样说, 文章流露的“悲凉”一一忧虑、 孤独、落寞的心绪,正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风云 在一位知识分子的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一一使读者品读时不免产生苦涩感的阴 影。四、独特的人文素养文章的后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作者的议论。 郁达夫是深受 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纵横走笔,显示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郁达夫取文题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为“故都”较之“北平”更典雅,更有诗意, 与“秋”结合,能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可以这样说,文 题的这种珍爱秋文化的人文气息弥散在全文之中

19、,值得我们细加品味。故都的秋审美意象构成解读故都的秋中的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 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 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笔者认为,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 第一组意象一一萦绕着皇家气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 凸显的是“气息”。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蕴、气息、味道还会 是作者心中所思、所梦、所念的吗?虽然全篇没有着意进行酣畅淋漓、泼墨重彩 的描绘,只是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 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

20、能”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萦绕着、暗含着这股故都的气息、皇家的气息、 文化的气息。第二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纤细柔弱与北方的秋的雄迈豪放、 悲壮苍凉作对比,凸现的是北方的秋的“雄” 气、“雄”味、“雄”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 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的润,天空颜色显 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所以作者“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 第三组意象一一秋声、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现的是“秋味”号镜头一一北国的秋槐。粗犷中见细腻,极尽其柔软的感觉。号镜头一一秋蝉的残声。是否是秋的残缺的美呢?抑或是忍

21、隐在“秋日胜春 朝”当中的一丝哀怨呢?号镜头一一秋雨。其实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 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 的韵律号镜头一一北方的果树。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拥有了金黄色的、绝好的时日,也使故都的秋笼罩了一层皇家气派而更加显得浑厚、深沉、磅 礴、生机无限 第四组意象一一以“天”作为大的背景。秋风秋雨,秋树秋花,秋情秋怨,秋姿 秋色,秋声秋味可以尽情地在这个背景中描摹挥洒, 也只有在这个背景中,才更 能表现出故都的秋的意境和作者对故都的秋所特有的钟情、怀恋、寄寓。这四种意象,作者是以“秋味”为魂,以皇都“气韵”为

22、魄,以南北方秋色的对 比为体,以“天空”为背景,勾勒、营造、组接成故都的秋的格调、秋的意蕴、 秋的味道深沉、幽远、严厉、萧索、深情。故都的秋采取色彩意象和姿态意象构成了立体的多彩多姿的和谐的秋的意 象,遵循读者的阅读审美规律一一意象的组合依照某种外在的可感的顺序或联系 进行有层次有步骤的更替与转换。这种组合形式并不排斥意象的跳跃、叠加与交 叉,但从这些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可以找出一条明确的轨迹来。从整体上看其意象营构的手法:历历在目f层层浸染f声声入心f点点关 情。错落有致,勾连照应:在对比中见秋味,在递进中相浸染。故全篇的每一处、 每一笔无不与作者的用意、用心相贯通。各个角落的文字一进入读者的眼

23、帘就立 即鲜活起来,好像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尽显其故都的秋的音容笑貌、喜怒哀 乐。拟人拟态拟物,一幅南北情侣秋天对话图。故都的秋名句赏析以“秋”为题材的抒情散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堪称名篇,并一直被选 为高中语文教材。尤其是北方人,很少有读了此文不为之感染的。 这和作者对北 方的求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体味是分不开的。 体味之深,才能抒写之真。再加上作 者多年的南国客居,思念之情早已不能自已,敏感的心灵一旦被北平的四合院儿 抚摩,作者的眼泪似乎都要流了下来。所以作者笔下的秋景秋情朴素真切动人, 浅易的文字流淌着深沉的艺术魅力。 因此,文中有一些句子看似好懂,实则需要 深入挖掘其内涵,才能真正品味出作

24、者笔下秋的深刻。下面就其中含义深刻的难 句略作品味赏析。“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 上,是不合适的。”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种季节更替。“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 好处。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说“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 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开放时是那样的泼辣和肆无忌惮一一花的色香味赤裸裸 地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锅

25、头”,要端起大碗,一 饮而尽,大醉之后,还喊着痛快痛快一一喝这样的酒才过瘾。因此,要想饱尝这 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 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都市闲人, 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 桥头树底下去一立”。这句是写场景。人不是立在斜桥影里,而是在树底下,这 树又长在桥头。“斜桥影里”是桥的影子在夕阳照射下投射的阴影。“雨后的斜桥影”与“树”同是“咬着烟管”的人的背景图案。 此句意为:雨后,夕阳即将 西下,石桥投下了歪斜的影子,桥头的树底立着一个(或几个)咬着烟管的都市 闲人。这个句子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斜桥影”

26、又给我们暗示了夕阳的存在,而夕阳又更加增添了秋天傍晚快来时的清冷和悲凉。“斜桥影”不仅是桥的整体轮廓,还仿佛看到了桥上的栏杆投射在桥面形成的斑驳的阴影。不仅如此,它还暗示了桥下潺潺的秋水,使我们想起了“秋水日潺湲”“秋水浅平沙”这样的诗 句。如果再让桥头上的树渗入这组意象中来,真是木叶落纷纷,飘零逐流水。“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的正 好。”从内容上看,由“阵”而“层”,写出了秋雨的量小。“层”字在表现秋 雨的形象性方面是“阵”所没有的。 但作者很显然不在此方面考虑,他说“平平 仄仄起来”,显然是韵律。韵律怎么“层”比“阵”好呢?我们不妨划一下两种 说法的平

27、仄。“一阵秋雨一阵凉”的平仄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而这正是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规律的,所以韵律更好。“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这个句子也不好理解。“颓废” 是意志消沉、精神委靡的样子。对生活失去了热情,这样的人,怎么能写出赞颂 秋的文字?在他们的眼里,应当是见秋而悲。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文人,也确实写 了许多悲秋的文字,连刘禹锡都认为“自古逢秋悲寂寥”。再则从本段后文作者 所举的例子来看,欧阳修的秋声赋悲秋无疑,苏轼的赤壁赋则非悲秋, 却是很鲜明地表现出在秋之长江所得到的

28、乐趣。可见文中所谓的“颓废”还应该 有一层意思,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流连湖光山色也被归入“颓废”这一行列。 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往往是志不得伸, 抱负难以实现,只好借山水排遣苦闷。正 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国文人正是在这种人生状态下写 出了许多不仅赞颂秋,还赞美大自然的名篇,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 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 第二组从“饭”的角度 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

29、 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 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故都的秋双基过关1.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B.幽远 混钝 落寞 平仄C.训鸽 细 腻 凋谢 意境D.点缀 颓废 赏玩 蟋摔2根据语境,为下列 句子排序正确的一组是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 潭柘寺的钟声。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 钓鱼台的柳影陶然亭的芦花 A.BCD. 3.下边是故都的秋的结构框架,请结合课文补上每一部分的内容提纲, 并口述课文的结构特点。4.古人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若耶溪)天

30、山景物记中说:“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路蹄溅起在 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本文中写到了“青天下驯鸽的 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 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试说明原因。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58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使人联想起秋来的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 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5.在文中 填

31、写正确的一组 是A .点缀 落叶 触觉 寂寞B点缀 落蕊 触觉 落寞C.装饰 落蕊 感觉 落寞D.装饰 落叶 感觉 寂 寞6.体味划浪线句子表现出来的意境。 7请指出“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一句的出处和含义。 8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大意。 参考答案1. Ao( B “钝”应为“沌”,C “训”应为“驯”,D “摔”应为“蟀”。)2. D3.4.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方法,在描写某一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 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人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

32、能给人幽静 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静寂。5. B6.这段文字像一片飘浮的白云,作者以明白 如话的语言,在娓娓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亦动亦静,有声有色, 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7.“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语出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意即树叶落而预示 着秋天的来临。8.主要写了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故都的秋同步训练下面所给11题,第1、2、5题考查的是字词和文学常识,已掌握该知识的同学 可以不做或选做。第3、4两题考查语言知识的运用,需仔细揣摩,认真做题。 第6- 11题是课外延伸拓展,巩固和强化阅读能力。训练题选出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凋谢d

33、i1o一椽 chu2n浑浑沌沌t*n点缀zhu落蕊ru!潭柘寺tuAC细腻n秋蝉ch2n廿四桥ni4nD.颓废tu0鲈鱼n*椭圆形tu%选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 A.笼罩湿润姿态寥寥数笔B.扭曲芦花碧绿疏疏落落C.喇叭细腻蟋蟀缓慢悠闲D.啼唱岐韵橄榄钓鱼台3.选出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 来的月光。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 。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 得满地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遇见熟人,便会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A.漏点缀铺立B射装点洒站C照装饰落坐D.漏

34、装点落站4.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京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 家虫。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 颜色。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有E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早年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C郁达夫的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D.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小说,带有浓重的颓废情绪,毫 无积极意义。阅读下文,完成6

35、11题北京的小胡同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我们已经结下了永恒的缘分。六十多年前,我到北京来考大学,就下榻于西单大木仓里面一条小胡同中的一个 小公寓里。白天忙于到沙滩北大三院去应试。北大与清华各考三天,考得我焦头 烂额,精疲力尽;夜里回到公寓小屋中,还要忍受臭虫的围攻,特别可怕的是那 些臭虫的空降部队,防不胜防。但是,我们这一帮山东来的学生仍然能够苦中作乐。 在黄昏时分,总要到西单一 带去逛街。街灯并不辉煌,“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也会令人不快。我们 却甘之若饴。耳听镪铿清脆、悠扬有致的京腔,如闻仙乐。此时鼻管里会蓦地涌 入一股幽香,是从路旁小花摊上的栀了花和茉莉花那里散发出来的。回到公寓, 又能听到小胡同中的叫卖声:“驴肉!驴肉!” “王致和的臭豆腐! ”其声悠扬、 深邃,还含有一点凄清之意。这声音把我送入梦中,送到与臭虫搏斗的战场上。 将近五十年前,我在欧洲呆了十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都。这一次是住在东城的 一条胡同里:翠花胡同,与南面的东厂胡同为邻。我住的地方后门在翠花胡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