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_第1页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_第2页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_第3页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_第4页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姓名:熊荣学号:201101010618指导老师:王道永老师1.绪言1. 1马角坝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实习行政区划:马角镇行政区划归属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成都理工大学实习基地就 建于马角镇的中心。地理座标为东经105 04,北纬32 05 。实习区交通位置:马角镇南西距江油市62km,距成都市214km,交通较为方便。宝成 铁路在区内纵贯南北,108国道成都一广元高速公路从实习区东南侧通过,与宝成铁路相伴 而行的江油一雁门坝公路通过实习区,其它级别的公路四通八达。fiOKm 实习区域范围:实习区的四个角点坐标为(18504.7,3550.4)、(18508.3,3550.4)

2、、(18504.7,3553.2)、(18508.3,3553.2)。全实习区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实习区自然地理:实习区地处岷山山脉,龙门山系的前山带的边缘;属我国第一地势 与第二地势面的过渡带靠近盆地的一侧。实习区山系呈北东一南西走向,属于构造山系;地 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深切割的中山,海拔1200m,东南部为低山一丘陵,海拔1000m。 实习区最高点大圆包海拔1028m,最低处为马角坝河,海拔630 640m,切割300400m, 属于浅切割区。山间有马角坝、魏家坝河谷平坝。实习区河流属于涪江水系(长江一嘉陵 江上游),马角坝河(梓潼江)自北向南流经实习区;主要支流澄水在马角坝镇

3、注入梓潼江。 河水的流量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夏天的雨季多,冬天减少,属于典型的上游河流的特点。实习区经济地理:马角镇面积146.56km2,马角镇有森林5万多亩,但经济林少,以 灌木林为主。经济作物有油桐、生漆、板栗、核桃、木耳、黄花、蘑菇、茶叶、水果、中药 材和野生动物等。其中核桃、木耳、黄花为特色农产品。实习区的石灰岩较多,水泥的制 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1.2教学实习概况(实习目的 、任务、实习阶段及进展、完成情况(附完成工作量表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区域地质调查的方法及基本的地质技能,对马角坝 地区接近1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区域调查及填图以及对龙门山地

4、区的区域构造及演化有一 个基本的认知。本次实习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路线踏勘阶段,共进行了三条路线的踏勘工作,主要 由老师带领,对实习区的地层及构造等有了初步的一个认识;第二阶段为剖面测制阶段,对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段(Tlfl)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剖面测制,并在室内对资料进行了详细 的整理工作。第三个阶段为全面的野外路线观测填图工作,按照1: 25000的精度布置的路 线对实习区各区域的地层与构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控制。第四个阶段为对野外工作的所有资 料的整理及行成最终的地质图件。本次实习共计有路线15条,长24.8km,其中包括3条踏勘路线,11条草测测路线和1条 参观路线,主要采用穿越路

5、线的方法,在少数路线进行了穿越路线的方法对地层及构造进行 控制。共定地质控制点数124个,其中岩层界线点93个,构造观测点31个。测得产状数 159 个。已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序号内容数量1野外踏勘32路线草测113控制地质点1244实测剖面15产状数1592.地层2.1地层概述:(地层区划、地层划分原则;地层系统与时代;实习区地层宏观展布特点、走向和倾向变化)附:综合地层表(图)马角坝地区地层区划分属于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上扬子地层分区(龙门山分区)成 都-龙门山小区。对实习区内的地层划分的原则是根据“中国地层指标”四川省地矿局编写 的 四川岩石地层清理1990。马角坝地区的地层出露较全,其中

6、包括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 炭系、二叠系;中生代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代的第四系。这其中泥盆系一三 叠系为海相碳酸盐一碎屑岩建造,化石丰富,包括腕足、珊瑚、蜓科等等。侏罗系一白垩 系为陆相盆地磨拉石(粗碎屑岩)建造,化石相对较少。新生代第四系为陆相磨拉石建造。 区内的地层主要与海相的碳酸盐和碎屑岩为主,不见岩浆岩的出露和变质岩的出露。实习区的地层大体由北西-南东(造山带-盆地)是一个由新到老的次序,局部受构造的影响 有所改化。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的地层大多分布于实习区域的北西侧,出露区 域多为山林地区,刺木茂盛。三叠系的地层主要分布在实习区的中部及东部地区

7、,出露区域 相对地势较低缓,农耕地较多。第四系的地层主要分布于河谷与天平山地区,主要类型有坡 积、冲积、滑积。实习区的地层多为走向北东-南西向,倾角在30-50左右,受构造影响可能有的地方局 部岩层偏陡。在马角坝背斜的南东翼地层倒转外,其它地方的岩层均为正常沉积顺序。系统组或群段代号第 四 系全新 统冲积、坡积层Q aldl上更新统冲积层(三级阶地)Q3a/(III)侏罗系下、中 统白田坝组瑚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 x中统天井山组T3 t雷口坡组上段T |3 2中段T |2 2下段T |1 2下统嘉陵江组上段T1j中段Tj下段叩1飞仙关组上段Ti f2下段T1 f1二上统吴家坪组P叠系中统栖霞

8、组梁山组P2/下统黄龙组C2-P石炭 系上统总长沟组C12Z下统泥 盆 系上统茅坝组D2m沙窝子组上段D s3 3中段OD3s2下段D s1 2观雾山组3D2-3中统志 留 系下、中 统韩家店组S32.2岩石地层(由老至新综述各岩石地层单元分布、岩性及组合、厚度、化石及时代、接触关系及沉积相)T1f 1要求按照剖面列述、剖面综述(即剖面小结)格式写附:接触关系图(平行不整合、整合)、岩性组合及变化图等马角坝实习区无岩浆岩、变质岩;出露的岩石均为沉积岩和松散沉积物,其中以碳酸盐 岩为主,碎屑岩次之。碳酸盐岩包括: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球粒灰岩、圆珠状灰岩、瘤状 灰岩、豹斑灰岩、泥晶

9、灰岩、微晶灰岩、细晶灰岩、中晶灰岩等)、白云岩、泥灰岩、云泥 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等。碎屑岩包括:砾岩、砂岩(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泥岩、页岩等。实习区第四系主要为松散堆积物,如冲积砂砾、坡积碎石、粘土等。下-中志留统韩家店组(S1-2h):出露在实习区的最北西边,为一套杂色的中薄层的泥页岩, 夹杂有石英砂岩。厚度500m.产化石:Coronocephhalus sp.韩家店组与下伏地层栖霞组为 段层接触。中-上泥盆统观雾山组(D2-3g):出露在实习区的北西侧偏东部,主要是在地形等高开始急 剧下降的位置,在其顶部以出现豹斑灰岩为标志,向其底部白云质含量

10、增多,逐渐过渡到白 云岩。厚度82-200。产化石:Temnophyllum sp.与下伏地层通常为断层接触,上覆地层为 整合接触。上泥盆统沙窝子组下段(D3s1):出露在实习区的北西侧偏中部,为一套厚层的灰色块状细 晶、中晶白云岩为主,夹有少量的灰岩。厚度46-69m。与下伏地层上覆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上泥盆统沙窝子组中段(D3s2):出露在实习区的北西侧偏的北西侧偏东部,为一套厚层中 厚层的灰岩,以瘤状灰岩的出现作为标志。厚度74-144m。产化石:Cyrtospirifer sp.Parallelopora cellulose(层孔虫礁)。与下伏地层与上覆地层均为整合接触。上泥盆统沙窝子

11、组上段(D3s3):出露在实习区的北西侧偏东侧,主要出露的是一套灰色厚 层块状细晶的白云岩。厚度126-144m。上泥盆统茅坝组(D3m):出露在实习区的北西侧,主要为浅灰白色厚层块状的灰岩。厚度 70m。与上覆与下伏地层均为整合接触。下-上石炭统总长沟组(C1-2z):出露在实习区的北西侧,为矿山开采的主要矿产。下部主要 是一套紫红的泥页岩(作为与下伏地层D3m为平行不整合的标志与证据),含鲕粒赤铁矿和 珊瑚礁。中下部为浅灰色厚层块状砾屑灰岩、介壳灰岩。中上部为一套风暴沉积的介壳灰岩、 砾屑灰岩、震积岩。顶部主要为一套玫瑰红的灰岩作为与上覆地层整合接触的标志。厚度 160m。产化石:Giga

12、ntoproductus(大长身贝)Striatifera sp.(细线贝)Dibunophyyllum sp.(棚珊瑚) 上石炭-下二叠统黄龙组(C2-P1h):出露在实习区的北西侧,底部为紫红色的砾屑灰岩作为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的标志。中部为灰色、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上部为核行石灰岩,产 风富的蜓类化石和珊瑚化石。顶部为一套青灰色的块状白云岩作为与上覆地层整合接触的标 志。厚度 160m。产化石;Fusulina sp. Triticites sp.四射珊瑚、LIthostrotion sp.中二叠梁山组(P2l):主要分布在实习区的北西侧。主要为一套紫红的砂页岩,地层出露较 为破碎,与

13、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5m左右。中二叠栖霞组(P2q):主要出露在实习区的北西侧,为一套灰色、灰白色的灰岩。厚度。产化石:Nankinellea sp.(南京蜓)Hayasakais sp.(早板珊瑚)等上二叠吴家坪组(P3w):主要出露在实习区的F4、F5断层的上盘,为一套灰色、灰白的厚 层块状的灰岩,含燧石结核。厚度10m。产蜓类化石和腕足类化石(天平山路线可见)。 下三叠飞仙关组下段(T1f1): 实测剖面列述:上覆地层: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上段T1f2紫红色中薄层粉砂质泥岩夹泥页岩8.53m TOC o 1-5 h z 19层:紫红色中薄层泥页岩2.82m18层:灰白色中厚层泥页

14、岩4.06m17层:紫红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1.64m 整合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段(T1f1):128.67m16层:灰白色薄层状泥晶灰岩4.92m15层:灰白色厚层状砾屑灰岩3.83m14层:中厚层-块状核形石灰岩5.62m13层:灰白色厚层豆粒鲕粒灰岩8.46m12层:灰白色中厚层鲕粒灰岩4.25m11层:青灰色砂屑灰岩14.78m10层:灰白色厚层缝合线灰岩15.77m9层:灰白色蠕虫状纹层状灰岩11.93m8层:灰白色蠕虫状含圆珠状微晶灰岩2.94m7层:灰白色带黄灰色薄板状灰石夹泥灰石9.05m6层:灰白色蠕虫状灰岩5.77m5层:灰白色薄层纹层状灰岩14.85m4层:灰白色中厚层纹层

15、状微晶灰岩14.72m3层: 灰白色薄板状圆珠状灰岩9.96m2层:黄褐色薄板状钙质泥岩2.18m整合 下伏地层:上二叠统吴家坪组P3w8.89m1层:灰白色中厚层含燧石结核微晶灰岩剖面综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段T1f1底部出露的为一套灰黄色薄层钙质泥岩与圆珠状 灰岩,共计12.14m。黄灰色钙质泥岩与下伏地层吴家坪组为整合接触。所见的圆珠状灰岩, 风化面颜色为黄灰色-黄褐色,风化面呈现凹凸状,不平整,局部可见有重结晶现象。圆珠 状灰岩指示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为一个潮间核行石滩,当时海水较浅。下部主要是一套纹层状、蠕虫状的微晶灰岩,基本上反映了一个低能的碳酸盐岩沉积建 造。水动力条件较弱。中部-中

16、上部出露的是一套以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砾屑灰岩为主的岩性组合的岩石。 该组合基本反映了沉积环境为潮间高能环境。局部有韵律性的沉积。顶部主要出露的是一套鲕粒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说明此时的海水是一个动荡的沉积 环境。该套地层出露处于马角坝背斜的北西翼,F5断层的上盘,F4断层的下盘,地层中多 处见层间揉皱。下三叠飞仙关组上段(T1f2):主要出露在实习区的中部,下部主要是一套紫红色页岩夹灰 色薄层泥灰岩,中部为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的旋回,上部是紫红色页岩。厚 度130m。产化石 Clanalas sp.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下段(T1j1):主要出露在实习区的南东侧,为马角坝背斜的核部地层,

17、主要为一套破碎的灰岩为主。厚度40mo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段(T1J2):主要出露在实习区的南东侧,下部:紫红色、黄褐色薄层 状泥灰岩与泥页岩互层。中部:黄灰色、灰色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上部:灰色、灰紫色薄层 白云质泥岩夹泥质白云岩、钙质粉砂岩。厚度104m。产化石:Clanalas sp.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上段(T1J3):主要出露在实习区的南东侧,出露为一套淡灰色的厚层块 状微晶白云岩。厚度84m。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下段(T1l1):主要出露在实习区的南东角,为一套淡黄黄灰色薄层白云 质泥岩与灰质白云岩,底部以一套薄层云泥岩为界。厚度150m。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上段(T1L2):主要出露在实习区的南

18、东角,主要出露浅灰色的中厚层的 灰岩,顶部以蓝灰色的薄层状白云质泥岩为界。3岩石3.1概述(实习区岩石分类及类型)马角坝实习区主要出露的为沉积岩,简单分类如下:厂(中)砂岩碎屑岩V细砂岩A泥质粉砂岩一粉砂质泥岩 化学(成分)分类(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碳酸盐岩 J结构构造分类(砾屑、球粒、鲕粒、砂屑灰岩、纹层一蠕虫灰岩)|结晶(程度)分类(泥晶、粉晶、微晶、细晶、中晶)粘土岩泥岩、页岩;云泥岩、钙质泥岩七 生物成因分类(介壳、核形石、礁灰岩、“圆珠状”灰岩)松散堆积物冲积砂砾、坡积碎石、砂土3.2典型岩石分述(典型岩石分布的地理位置、所在地层层位、岩性特征、含矿性、含古生物特征

19、、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成因)附:典型岩石特征素描图石英砂岩:在矿山梁-田家池塘、马角市场-王家岩的路线中能见到较为典型的石英砂岩, 所在地层为泥盆系金宝石组,与上覆的地层观雾山组为整合接触,与下覆地层为断层接 触。岩石主要颜色为肉红色,局部有褐铁矿化显黄色。石英颗粒为中粗粒,含量达到 80-90%,为铁质、石英质胶结。岩石局部显层理,颜色化生变化。整体岩石比较坚硬。圆珠状灰岩:主要是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段地层可见,风化面颜色为黄灰色黄褐色, 新鲜面为浅灰色-灰黄色,主体岩性为浅灰色灰岩,局部有重结晶现象,且可见大小不等 的圆珠镶嵌于灰岩内部,分布不均匀,粒径在9-17mm。指示了当时的沉积环境是一

20、个 低能的海平面较为平静的环境。豹斑状灰岩:主要出现在观雾山组的顶部,是观雾山组与沙窝子组接触界线的标志。其 成因是由于先前的岩性是一套较纯的灰岩,受到白云岩化作用。由于灰岩的抗风化能力 弱于白云岩,且表面较白云岩干净,故在岩石表面出现的为灰岩常常呈现凹坑,白云岩 凸起,灰岩表面为灰白色,而白云岩表面为灰黑色,形成类似于“豹斑”的形状白云岩:实习区的白云岩的成因有两种:岩溶成因与构造成因。白云岩在整个实习区的 分布都较为广泛,由实习区北西侧到南东侧出现白云岩的地层有:(1)上石炭统-下二叠 统黄龙组的上部为一套青灰色的厚层白云岩;(2)上泥盆统沙窝子组上段,为一套灰色 厚层块状细晶、中晶白云岩

21、;(3)上泥盆统沙窝子组下段,为灰色厚层块状细晶、中晶 白云岩,夹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4)中上泥盆统观雾山组的底部,为一套刀砍纹发 育的灰质白云岩;(5)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上段,为一套浅灰色厚层到-块状微晶白云岩, 夹角砾状灰岩;(6)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下段,主要为灰、灰黄色的破裂白云岩;(7)中 三叠统雷口坡组下段,主要为淡黄色、黄灰色薄层白云质泥岩与灰质白云岩。其中(1)(2)(3)(4)(5)(7)成因为巴哈马式成因,当时沉积环境为一泻湖环境,与广海的 连通性较差,盐度都较高,通过真溶液的沉积为白云岩。(6)主要为构造的成因,主要 是在马角坝背斜的转折端的地层可见,为一套填补构造角砾岩。

22、砾岩:主要在实习区外的参观路线可见,主要出露的地层是须家河组、白田坝组、莲花 口组。在须家河组与白田坝组接触界限能见到许多角度不整合标志的砾岩。(1)在须家 河组(T3x)中见到的砾岩砾石成分主要是石英质砾岩与灰岩,其中石英质砾岩呈现次 圆状,颗粒大小不均匀,灰岩砾石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反映了砾岩的结构成熟度较低。 整体来说砾岩的成分较杂,反映了其成分成熟度较低。(2)在白田坝组(J1-2b)中的砾 石成分主要是砂岩、灰岩、变石英砂岩,成分较杂推测其砂岩主要的物源为T3x、D2j、 D1p。(3)在莲花口组中见到的砾岩沉积是多次旋回性沉积,由北西向南东见到两次, 都是由砾石粒径逐渐变小的次序沉

23、积,且前一次旋回沉积的砾石粒径整体小于后一次。 在这三个地层所见的砾石都是盆山转换的证据,反映了当时的龙门山快速的抬升,剥蚀 堆积到盆地的结果。4构造4.1概述(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构造级别;实习区地质构造总体轮廓)附:构造纲要图马角坝实习区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板块西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前缘,实习区主要发育的地质 构造为:呈现叠瓦状排列的,走向为北东-南西向的逆冲推覆断层,主要为走向逆冲断层 (F1-F7)。右行平移段层(F8)。一系列与断层有关的褶皱(马角坝背斜,小白岩山背 斜,白虎头背斜,小池塘向斜,灌林包背斜等)。马角坝地区构造背景解析:如下图(马角坝地区构造背景解析图)所示,马角坝所在

24、的地区处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中 间的龙门山的前缘地带,其中川西高原处于马角坝地区的北西一侧,四川盆地处于南东一侧。 将怎个地区背景几何模拟化,为一个不规则的几何体,首先受到来自川西高原的挤压,由于 其是个不规则几何体,所以在四川盆地的一侧,主要的受力点主要集中在一点,这样的话, 就会以这个主要的受力点为中心,使整个的几何体产生一个旋转的趋势(而假设是一个规则 的矩形几何体,与之对应的是在另外一侧为一个均匀的受力面,所以会在几何体的上表面形 成规则的褶皱构造)。这样的一个受力趋势,会使得在岩层下面产生一个剪切力的作用,下 部的岩层就会有一个统一的应力场而发生相对的剪切滑动。滑动在地层的某个阻力较

25、为弱的 地带,就会使得这一系列的滑动冲破岩层,释放能量,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断层。这能解释为 什么马角坝实习区的断层构造的断层面的倾向都是向北西方向(谢家坡路线F3断层的地表 倾向是南东,但是在延伸在底部的地区的倾向仍然是北西),是受到整个构造背景的控制。向地映1杓挡背蝮掴折图4-2褶皱构造(褶皱名称及编号、分布、延伸情况、规模;褶皱的核部及翼部地层、两翼岩层产状、轴向、枢纽产状;转折端形态、褶曲类型)附:上述褶皱构造素描图或剖面图在马角坝实习区由南东向北西方向依次能见到的褶皱构造有:马角坝背斜、小池塘向斜、白 虎头背斜、小白岩山背斜。在许多岩层中间发育许多的层间褶皱。马角坝背斜:该背斜是实习区所

26、见到的规模最大的褶皱,卷入的岩层有T1j1、T1j2、T1j3、T1l2、Till等。其轴面走向为近北西向,枢纽向北东倾伏,马角坝背斜的转折端为尖棱形。 为实习区内的一级褶皱。inoofloo小池塘向斜主要出露在T1j2的地层中,北西翼产状:145 55,南东翼产状:323 62, 枢纽走向215 9白虎头背斜:主要出露在T1j2的地层中,北西翼产状320 63,南东翼产状110 44, 推测其枢纽倾向南西。小白岩山背斜:该背斜位于F3断层的上盘,在实习区内主要出露的是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 段或者下段的地层。其行成主要是F3断层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力的作用牵引性成,为一无 根褶皱。层间褶皱:以T1

27、j2地层的层间褶皱为列4.3断裂构造(分述F1F7:断裂名称及编号,分布、延伸情况;断裂两盘地层及岩性、岩层产状及变化;断层产状;断裂破裂带特征;断层两盘位移特征一断层性质)附:F1 F7断层剖面图或素描图)在马角坝地区的断裂构造都为逆断层构造,前面构造概述中已经解释其大的形成背景。由北 西向南东依次出现的断层为F1、F2、F2、F3 (小白岩山断层)、F4 (中梁山断层)、F5 (滚 材坡断层)、F6 (漆树弯断层)、F7以及F8平移断层,此外在实习参观路线中见到了 T2x中 三叠统须家河组中的一逆断层。整个排列趋势为叠瓦状的排列。如下图所示: 分别代表不同的由两个相领的逆断层所夹的断夹块。

28、其中与F2-F7构成一个 双重逆冲推覆构造,其中F2为顶板逆冲推覆构造,F7为底板逆冲推覆构造,其形成模式是 一个前展式的形成。与F1、F2构成另外一个逆冲推覆构造体,F1为顶板逆冲推覆构造, F2为底板逆冲推覆构造。F1断层:主要分布在图区的最北西边,为韩家店组与栖霞组的接触构造点。断层面倾向北 西,北东-南西方向延伸。韩家店组为断层上盘,主要为一套杂色的泥页岩夹石英砂岩,在 接近断层带的岩石中都有褪色显现黄色的现象,受断层成因的劈理较为发育,其劈理的力学 状态能够指示断层的上盘朝上运动,故为一逆断层。栖霞组为断层下盘,主要是一套灰白色 中厚层的灰岩,接近断层带的岩石有碳化的现象,较为破碎。

29、断层带中能见到一些构造透镜 体。F2断层: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偏中部,北东-南西延伸,断层的上盘主要是观雾山组的灰质白 云岩(有三条路线能见到金宝石组的石英砂岩)。断层的下盘是飞仙观组上段的紫红色薄层 泥页岩或上段的灰白色灰岩,路线的不同断层上下盘的出露情况不同。断层破碎带劈理化较 强,呈现羽状分布,显示了此为挤压式断层,为逆断层。断层面产状300 61,破碎带 中分布构造角砾岩与构造破裂岩,呈现强弱分带的现象。F2断层:主要在图区中部和南西部出露,上盘主要为飞仙关组下段的灰白色中厚层的灰岩, 产状330 30,下盘主要为飞仙关组上段的紫红色薄层泥质岩,产状340 48,下盘岩层的产 状320 2

30、8。其素描图如下:F4断层:主要分布在图区的中部偏南东侧,贯穿了整个图区,北东-南西延伸。断层的上盘 (北西盘)主要出露的是吴家坪组的一套灰白色含燧石结核的灰岩。断层的下盘(南东盘) 主要出露的是飞仙关组上段的一套紫红色的薄层的泥页岩,断层破碎带的劈理发育,断层面层产状328 85,断层的下盘出露的是飞仙关组上段的紫红色的泥页岩,产状:307 60 。 破碎带由劈理化的构造角砾岩组成,发育有透镜体,透镜体在破碎带中呈雁列状排列,显示 了此为上盘上升的逆断层,断层面产状:306 70 。F6断层:断层主要出露在图区的南东一侧,被第四纪掩盖较为严重,露头仅在老鹰坟、天 平山、田家祠堂等地区能见。主

31、要为北东-南西延伸,在灌林包附近被F8断层错动。断层的 上盘(北西盘)出露的为飞仙关组上段的紫红色薄层泥页岩,产状:320 81,断层的下 盘出露的主要是嘉陵江组的上段白云岩地层,产状:283 53 。F7断层:断层主要出露在图区的南东角,北东-南西延伸,断层的上盘出露的为嘉陵江中段 的一套钙质粉砂岩夹灰岩311 78,断层的下盘出露的为嘉陵江上段的白云岩,产状 31060。延伸长度不远,近300m左右,为F8断层:主要出露在图区灌林包的东侧,近南-北延伸 一右行平移断层,错动了 F6断层。白料山小白岩山4.4构造组合分析(构造剖面的组合形式、构造形成顺序及序次、分析构造形成机理)4.4.1整

32、个马角坝地区的地层及构造的分布情况如下图(马角坝实习区地层构造纲要图) 所示,按照理想的状态在该区每条沿倾向行进的路线应该能见到完全的地层及断层的出露, 但是在一些路线并。能完全见到。这主要是受到原始地层的沉积、后期构造、及风化剥蚀的 层度不同的综合的影响,下面将简要介绍几条路线的该问题:匕角坝实习世航层构瓶K蛰园(1)2断层的出露在有的路线能见到F2的出露(),但是在有的路线并不能见到其出露。E- /出藉地表示愆图利一在凤化景蚀地在如马角坝实习区地层构造概要图所示,按照完整的出露情况,在中上泥盆纪的观雾山组的底 部应该为D2j金宝石组的一套石英砂岩(其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做介绍)。然后是与下三叠

33、统 飞仙关组上段的一套泥页岩断层接触,断层为F2。F2下盘的泥页岩然后与下三叠统飞仙关 组上段的灰岩整合接触,该套灰岩地层为F2断层的上盘。出现如铁路沿线的路线不见F2 的原因是因为该路线的现在风化剥蚀表面还未能达到将F2逆冲推覆上来的岩层剥蚀掉而将 F2显示出来的程度。像在田家祠堂路线能见是因为该路线的地表剥蚀的深度已经很深。(2)在许多路线中我们都能见到F2断层的下盘应该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段的泥页岩,然后出露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段的灰岩。然而在矿山梁到银石子的路线中, F2下盘直接见到的是一套灰岩,并不能见到泥页岩的出露。如下图所示,该主 要成因是由于该区域受到F3断层的影响,F3断层的断

34、距不够。致使T1f2的那 套泥页岩还未完全的冲出地表,少量已经冲出地表的泥页岩受到本身岩性及地 形,已经被风化掉。再加之受到风化程度的影响,所以在该路线F2下盘出露的 不是泥页岩而直接是灰岩。矿山梁T艮石子路线巳下盘未 旧rf前面示意图4.4. 2与断层成因相关的褶皱成因分析在实习区的褶皱中基本都是南东翼没有延生的无根褶皱。如下图所示,其褶皱及断层的 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构造的大背景下,由于地下剪切作用,岩层面相对滑动, 以致其上覆地层弯曲发生褶皱,为断滑作用;第二个阶段,由于下部地层剪切力的释放,下 部地层岩石向地表俯冲,发生相对位移,形成逆断层,但断层还未能冲出地表,在其上部的

35、 地层发生横弯褶皱作用形成褶皱,为断展作用;第三个阶段,由于断层力在地表的完全释放, 冲出地表,牵引上覆地层的运动,行成牵引褶皱,为断弯作用。实习区马角坝背斜与小白岩 山背斜的形成模式几乎为此机制,其形成的都为无根的褶皱,在南东翼的岩层无延伸,而白 虎头背斜与小池塘向斜是行成与马角坝背斜的叠加褶皱4.4.3断层的形成顺序分析F2断层所推覆的上盘岩层已经到达千佛岩组,实习观测路线能见到在较为平的地势上能 见到由于F2断层的推覆所残留的飞来峰,其上盘的推覆体覆盖了 F3-F7断层,所以其形成 的时间是在F3-F7断层之后。由前面的盆山转换的分析我们知道,到喜山运动以前,实习区 都是以前展式为主,所

36、以F3-F7形成的顺序是由早-晚,过了喜山期为后展,故F1断层形成 的时间是晚于F2断层。4.5盆山转换(盆山耦合)马角坝实习区处于龙门山褶断带的江油-灌县冲断带的北段,如下图所示:m i.Mt 点 闿津勺 令 千 f - as* * q j,t i x.* 花千 i v.皿烦-学-邛个 4*rMM+tX*,3+ bt*fr * cffis #= nl *:号 jr * TS4 W -叶一盆山转换指的是马角坝实习区及以北西的地区在J以前为一个海相的斜坡盆地,而以南东的 现在四川盆地为一个较为高缓的平台。在T末期全球发生了印支运动,古特提斯洋的关闭, 受到其影响,在龙门山地区挤压造山运动活跃,龙门山的迅速崛起形成高山,由原来的盆地 转换成了山。盆山耦合是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