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_第1页
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_第2页
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_第3页
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_第4页
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2008年高考命题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语文一、命题原则高考语文试题严格遵循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难度控制在0.650左右。试题的取材要求体现时代特色;文言文选材要求体现“浅易”的特色;现代文阅读包括两篇材料,一篇为一般科技类或社种科类文章,一篇为文学作品,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作文命题以开放性试题为主,即题目涉及的面要有一定的宽度,写作的文体不做限制。语文试卷的内容覆盖中学教科书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和对基本能力的要求,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稳定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全国高

2、考试卷将继续覆盖拼音、字形、词语、句子、文学常识等语文基础知识。考查基础知识是保证语文教学不偏离方向的一项基本策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新世纪高考语文试卷的主要特点。在能力测试方面,主要考查了语言应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力测试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同时也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明确注重能力培养的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99年起,高考作文考查有了重大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性,即题目只给一段材料,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定题目,自选文体来写作文;二是针对性,材料针对当前教育在教学和社会方面的现实问题,使考生在作文中

3、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以及关注人生、社会等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三是评分改革,作文评分改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评分法,考生作文各方面平常只能在基础等级中评分,在思想、构思、语言等方面突出的则要给发展等级分,这样做就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命题实施改革三年来,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以往教学中鼓励四平八稳的做法,在考试中的“八股”式应试法,在现行的高考中都已经行不通了;重视基础,活跃思维,关注社会是当前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二、能力要求高考语文考查的能力可分为五个方面,它们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这五种能力正好由低到高形成了一级级台阶,其中,最高一级的应用和鉴赏是并列的

4、,因此,我们也称之为五个能力层级。为什么要分五个能力层级呢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首先,将语文的能力划分为五个能力层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创举。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语文能力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如听说读写,如了解、掌握,等等。“听说读写”是一个大的范畴,什么是听的能力 什么是说的能力?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这对于使用者来说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在教学上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了解、掌握这一类要求也是模糊概念,到什么程度才算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同样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高考中能力考查的合理性问题,命题者首先在考试说明中提出了能力层级的概念。能力层级

5、是将学习和考试中所涉及的学科能力因素进行分解,得出在各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一个科目中的学习能力因素是分散的、多方面的,有些能力还互有交叉,这就不便于学习者掌握。高考语文能力的划分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五个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依次排开,既反映了学科能力的主体,同时又清晰明了,便学习者易于掌握。其次,语文的能力层级明确了各级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五个能力中,识记是最基本的层级,它的主体内容是语文学习中的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如字的读音、字形、文学常识以及名句名篇等内容,这些知识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是应用中必不可少的

6、内容。理解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指的是在阅读时能领会文章的内容或文句的含义,并能作出解释。分析综合则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它是指在阅读中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章的内容。表达应用指的是语言应用方面的能力,包括对句子和整篇文章的驾御能力,它是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上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它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以上各能力层级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已明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一级的能力包含了对低级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高级别的能力不是架空的,它是从低级能力发展而来的。举个例子说,我

7、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需要识字、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来表达我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内容的认识和情感。有人会问,既然高层次的能力包含了低层次的能力,我们在考试中只考高层次的能力不就可以了吗 其实不然。这涉及考试的层次区分和学习过程两方面的原因。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和区分,只考高层次的能力很难反映出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我们应该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不作层次的区分,这个差异是很难体现出来的;从学习的过程来看也是这样,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都是从低层次开始的,就像盖楼房一样,不可能先从高层盖起,而是要给出不同的层次便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

8、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为我们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含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学习那些有益的知识,有意识地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加在标题后的括号内)如下: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在考查目标上没有变化,要求仍然是着眼于语言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具体要求如下:(1)识记(A)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从近些年的试题看,这一项内容的考查重点不在声调上,范围也以常用字为主。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

9、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差ch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B解ji 解决 押解 浑身解数 不求甚解C塞s 堵塞 边塞 闭目塞听 敷衍塞责D提t 提炼 提防 提纲挈领 耳提面命答:A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题: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戳穿 力挽狂澜 嗳昧 食不果腹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答:A(2)表达应用(D)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高

10、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6题: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 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答:C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11、)等。其中不仅有词语(包括成语)使用是否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甲颐指气使,盛气凌人。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答:B虚词的使用也属于考查范围。例如1996年高考语文试卷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

12、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答:D3)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项内容的考查,可以用客观性试题,也可以用主观性试题。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主观性试题。辨析病句的考查,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6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昨天是转会

13、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C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D这些软件如果单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2/3。答:D修改病句的考查。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答案略):根据下面说明,完成后面两题。“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为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标题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该标题意思表达得不准确。请分别按下面两项要求对该标题进行修改。(修改后要符合刊登启事的本意,学校全称不得改动)保留“预聘”一

14、词,不超过15字。不用“预聘”一词,不超过13字。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主要题型有将若干词语合理地扩展成一句话或将一句话扩展成几句话。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7题(答案略):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6题: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15、,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正确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7题(答案略):下面是发掘杭州雷峰塔地宫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宽、13厘米厚的大理石益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毕。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

16、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选用、仿用、变换”都是指操作,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6题(答案略):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5题(答案略):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17、。儒道佛6)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指能够删掉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语言表达“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语言表达“得体”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5题(答案略):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记得在一次 期末 考试 中 在 考完 了 语文 后,我 感觉 相当 不错, 兴奋了很长时间。必须保留的词语是又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答案略):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句,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

18、减)。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修改为再如199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0题(答案略):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请写出这四处的序号。自从我省西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本市各界对震灾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活动,捐款累计已逾100万元之巨。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到了灾区。7)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19、、排比、设问、反问。常见修辞方法规定了八种。这八种修辞方法中,“借代”虽然没有列在教学大纲里,但考虑到应用较多,学生又熟悉,需要考查,本书也列在这里。考查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而不是单纯考查概念。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例如199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9题: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

20、棉花上似的。答:B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2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要求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识记部分包括以下几类:(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例如1991年高考试卷第12题:老残游记、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四部作品的依次是A高鹗 吴敬梓 蒲松龄 吴承恩B刘鹗 吴承恩 蒲松龄 吴敬梓C刘鹗 吴敬梓 章炳麟 吴承恩D高鹗 吴敬梓 章炳麟 吴承恩答:B(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这类考查常常是与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综合在一道进行,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1题: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B北京人曹禺现代话剧C哈姆莱特莎

21、士比亚英国小说D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诗体小说答:B(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这类考查常常是与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综合在一道进行,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7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B杂剧在元代文学中有突出的地位,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和马致远的汉宫秋等。C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灭亡、家、寒夜及散文集随想录等都是他的代表作。D高尔基一生创作甚丰,有长篇

22、小说、中篇小说、剧本、散文等。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答:B(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我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传世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其中,名句名篇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语言艺术的精华。对名句、名篇的理解,是随着一个人的经验、阅历的不断丰富而深化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记忆、背诵的要领在于,应根据不同人记忆衰退期的长短,适时地进行反复刺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又告诉我们,利用青少年的年龄优势,尽量强化记忆、背诵,以

23、备将来反刍、体味,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2001年的考试说明中就列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内容,这不是对以前考试说明中要求默写“名言名句”的简单恢复,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名篇”中既有诗歌也有散文。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8题(答案略):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3古代诗文阅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年轻一代的学生很有掌握它的必要。这里所说的“浅

24、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即使难度相同的古代诗文,对于古代诗文素养不同的人来说,也会有对所谓“浅易”程度的不同认识。因而这里的“浅易”应当理解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程度。考试说明在“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之后列了“理解B”、“分析综合C”和“鉴赏评价E”三项,三项之下又总共提出九条具体要求。“理解”中第一条常见实词的含义,第二条常见虚词的用法,第三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四条理解并翻译成现代汉语,主要是古代诗文阅读中语言方面的要求。这四条着重要求理解,能力层级均为B级。“分析综合”中,第一条筛选信息,第二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第三条分析概括的观点

25、态度,主要是古代诗文阅读中内容方面的要求。这三条着重要求分析综合,能力层级均为C级。“鉴赏评价”中第一条鉴赏,第二条评价,主要是古代诗文阅读中初步发展了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均为E级。从这些具体要求的设置中可以看出,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的命题比较侧重考查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是做到“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首要条件;而对于内容的分析综合以及对内容的鉴赏评价则又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因为这是掌握古代诗文的主要目的。下面我们对总共三项九条具体要求逐条加以解说。(1)理解(B)这项要求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语言知识及能力的掌握,又分为下列四条:1)理解常

26、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所谓“常见实词”,应当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不过,较为棘手的是,到目

27、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统计出古代诗文中常用词与次常用词的出现频率,因而还无法据之划定作为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的确切范围。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只是参考中学各类教材中文言实词出现的频率来大致确定它们的内容。是否可以这样说,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应当算作属于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这类实词。考查这后一部分实词往往会受到某些非议,认为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为某一实词词义的考查提供若干个选项时,这类考查不也正可以看做使用常用的字典词典来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吗 而使用常

28、用的字典词典也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采用的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例如1995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2题: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行事不允,或妄怒。允:公平。B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C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副:符合。D岂汝身致之邪?致:导致。答:D有时也采用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找出与示例相同的选项,例如1991年试卷第19题:下列句子中的“意”同“我何意无”的“意”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群臣惊

29、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久之,目似瞑,意暇甚。A BC D答:A对文言实词的考查究竟采用哪一种方式,这要取决于古代诗文阅读材料的具体条件。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与我们通常对于虚词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各自的外延也

30、有所不同。文言虚词之中包括代词、助动词、副词等类别,甚至少量的数词与不及物动词,而这些类词按照现今的划分标准属于实词的范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法观念不及今人明确,词类的划分也自然不够细密。好在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交代一下也就明白了。古代诗文中具体虚词的数量很多,不过常见者毕竟有限,而高考中涉及的文言虚词要更少一些,主要只是包括上列的二十来个。“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在文中的用法”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而考查常见用法,一则因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

31、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二则因为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大多较难理解,使用范围较小,不是考生眼前急需掌握的内容,可以留待以后有必要时以常见用法为基础再深入一步地学习。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例如1996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3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永以书抵幕府 以资觞豆之费可乎毋以此贾祸A句和句相同,句和句相同B句和句相同,句和句不同C句和句不同,句和句相同D句和句不同,句和句不同答:D有时也可以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的选项,例如1992年“三南”试卷第15题:下列各句中

32、“其”与“不厌其烦”的“其”意义、用法相同的是A不死其难,不义也 B其罪我也,又将以人之言C其后,民果作难 D况其在富贵乎答:C本题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从古代诗文的阅读材料出发,选择适宜的方式。(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这条要求中重要的是对于特殊句式与用法的界定,由于有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这个限制条件,它的概念自然就显得明晰了。而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也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句式属于语法范畴,这里的“不同的用法

33、”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并没有什么太大太多的不同。不过,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语法规则,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歧异的部分。而根据“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我们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歧异的主要方面。大致说来,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等五个方面。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又常可在主语之后加上“者”字表示提顿,在谓语之后加上“也”字帮助判断。被动句则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征的表示被动的句式,又可以分为“于”字式、“为

34、”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类别。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二是疑问代词充任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三是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这些通常被认为是古代汉语中的正常词序。成分省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与介词省略等五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与宾语省略更为常见。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又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如使动,二是形容词、名词活用如意动,三是名词活用如一般动词,四是名词用作状语。考查“不同的

35、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来进行,例如1991年“三南”试卷第24题就对否定判断句“非古之制”作了考查:“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A说到有些诸侯兼有数郡,这不是古代的体制,应当渐渐地削减他们的实力。B说到有些诸侯联合起数郡,非难古代的体制,应当渐渐地削减他们的实力。C说到有些诸侯联合起数郡,这不是古代的体制,应当稍稍地削减他们的实力。D说到有些诸侯兼有数郡,非难古代的体制,应当稍稍地削减他们的实力。答:A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古代诗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

36、查手段。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历年来试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古文翻译的考查近年来也是与文意的理解紧密结合

37、进行的,题干中也把以前称为“正确的译文”改为“在文中的正确意思”,例如1996年试卷第17题:“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他县的人全都召回。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他知县全都召回。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他县的人全都召回。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他知县全都召回。答:C从形式上看,有时又可以把两个文句安排在一道试题中进行考查,例如1998年试卷第20题: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汝归勿遽言 奈并累若属何A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

38、了呢B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C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D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答:C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从1990年开始的近十多年来的全国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均被安排在分卷编排的第1卷即“四选一”的选择题型中,这种安排是高考工作各个环节中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由于情况的变化,从去年开始我们尝试把古文的翻译放在主观性试题之中,例如2002年试卷第16题(答案略):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李将军之谓也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重点考查学生在理解基

39、础上的直接表达的动手能力。当然,文言文的翻译会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不是纯粹的客观题,所以对考生答案的要求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题“其李将军之谓也 ”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固然可以得满分;如果翻译成“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尽管与原文句式有所不同,但也可以不扣分。此外,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文意。例如题中“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就不能算作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2)分析综合(C)这项要求比前一项要求又有了深化,是在理解

40、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以及分析概括的观点态度提出要求,具体分为下列三条:1)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提取信息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这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分析能力,其难度比准确理解文意又高了一层。这种筛选与提取,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例如2000年试卷第15题: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饮爨。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A B C D

41、答:A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也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例如1995年试卷第19题: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若行事 不允,或妄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日:“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如汝先君,忠勤之

42、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妇耳,有慈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 汝自童子承袭茅士,位至方伯,岂汝身致之邪 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日:“儿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 ”答日:“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xi,麻)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 ”下列对文意的

43、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郑母感慨善果是个年幼的孤儿,自己又是寡妇,有慈无威,未能教他懂得礼训,教导他不要心缘骄乐,堕于公政。B郑母希望善果能仿效其父,要在官清恪,不问私事,以身殉国,继之以死,做一位无愧于家国的忠勤之士。C郑母鼓励善果处理政事应该剖断合理,同时又劝戒他不要妄加蜷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D郑母认为善果自小袭爵封侯,位居三晶,但却不是自身致之,要求他能够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以报答天子之恩。答:C有时也可以考查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即要求学生从文意的归纳概括中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例如1997年试卷第19题: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

44、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 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人杰固谏,侍中张文瑾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 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

45、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令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注 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名。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酿成死罪,从而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宗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瑾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

46、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D狄仁杰认为法令即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答:C3)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候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本部分考查对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要求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筛

47、选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对观点态度的单纯罗列,要求较高,考查得也较少,例如199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8题: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

48、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次少之。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A交代了陈寿低评丁仪、丁有及诸葛亮、诸葛瞻的原因。B反映了陈寿撰史的态度有欠严肃、公允,有挟私报复之嫌。C评价诸葛亮、诸葛瞻有别于丁仪、丁有,褒贬不同,侧重各异。D陈寿客观记载了诸葛亮、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就少了。答:B(3)鉴赏评价(E)鉴赏评价是阅读古代诗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古代诗文

49、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当然这些评说、赏析都还是初步的。尽管如此,这些鉴赏评价又都必须建立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之上。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由于散文、小说、戏剧的篇幅一般都较大,又考虑到鉴赏材料应相对具备完整性,所以近些年高考试题中往往都是选用唐诗、宋词、元曲小令等作为测试材料。如1995年用的是李清照如梦令一词,1996年用的是一首元曲,1997年用两首唐诗作比较材料,1998年到2001年又分别用了贾岛、杜甫、赵师秀、韦应物的小诗为材料。当然,这绝不是说鉴赏只能选诗词曲,我们认为,只要有合适的、篇幅短

50、小的、浅显易懂的散文,也应该可以作为测试材料。在鉴赏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时,题目通常可以综合在一起一并加以考查。如1999年高考试卷第8、第9题(诗见古文例7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答:C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

51、同的一首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答:C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对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出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分析这些诗文的内容及分析概括这些诗文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之上。评价与鉴赏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在以往的高考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现代文阅读中,但在古诗词鉴赏中也有一定的反映。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5题:题李凝幽居贾 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

52、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述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答:C这里C项涉及对贾岛诗的思想内容的评价,我们对原诗仔细阅读便可发现,第四联中确实流露出了对李凝幽居生活的向往,但首联只是客观地描写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没有反映的观点,更无所谓“明确写出”“向往”了。前几年对古代诗文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往往同鉴赏其语

53、言、表达技巧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从题型上说,也主要是客观性的选择题。从2003年开始,我们把它挪到了主观性试题的第卷之中,例如2002年试卷第17题:阅读一首诗(见古文例74),然后回答问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由于文学作品的鉴赏问题常有见仁见智的差别,即使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而可以采用开放性较强的主观性试题。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是:“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了“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

54、的关键。在评分时考虑到应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而如果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在答题时又能够自圆其说,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4现代文阅读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是现代社会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会从事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我们从阅读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目的在于检验考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即将升人大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材料包括了“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55、”,这里将着重探讨对一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一般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是比较陌生的。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内容称为“新知识”。新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习的潜在能力,选这样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这些内容在升学考试中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区分度。下面就高考阅读测试的要点总共三项九条具体要求逐条加以解说。(1

56、)理解(B)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层级要求是B,包括以下两条要求。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因为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汉语中,一个词有时会具有多种相关的词义。这种词的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语言中的词同社会生活的变化、人的认知能力相比较总是有限的。一个词新造出来时往往只有一种意义,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语言中一些修辞手段的运用,就不可避免

57、地用原有的词来表示一些相关的其他事物;而且新旧词义并存。这样就造成了词的多义现象。词的多义现象对思想表达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语言丰富多彩,但也会给阅读带来一些不便。词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总要跟其他词组合成句才表达某种意思。因此,对于词的多义现象,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去体会,并正确理解它的含义。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7题(文见现代文例12):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答:A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的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

58、作用。考查的重点一种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种是有些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7题(文见现代文例22):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答:B(2)分析综合(C)考查学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是C,包括以下五条要求。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

59、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在阅读中尤其是在学习性阅读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例如,1984年高考语文试卷阅读试题所节选的文章,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进程的,那么读文章第一段时,明确所说的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名称,当然具有重要性了。第一道试题正是据此设计的:“按

60、照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按顺序应该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段的原文是这样的:“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有力的证据断言:人类一切部落,在野蛮社会以前是蒙昧社会,正如我们知道在文明社会以前是野蛮社会一样。人类历史的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的历程相同。”回答这道题时,要从这段文字中辨别、筛选出“蒙昧社会”、“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会”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对考生来说是没有学过的“新知识”,再加上它们在这段文字中也不是按顺序出现的,所以还要辨别先后,然后依时序进行筛选和整合,作出回答。有的文章,不仅提出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中对这些知识、概念作出解说。在许多文句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辨别、筛选并整合出对某一概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