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55张PPT)+教案+复习案+练习_第1页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55张PPT)+教案+复习案+练习_第2页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55张PPT)+教案+复习案+练习_第3页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55张PPT)+教案+复习案+练习_第4页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55张PPT)+教案+复习案+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55张PPT)+教案+复习案+练习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解析版)?基础演练1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王:wang4B语人曰:我不能。语:yu4)C王请度之!度:du4)D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便:pian22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御:抵御,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易:换。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乃:是。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

2、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D(独,副词,却)3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见:看见。见:被。一车木柴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您不愿广施恩泽。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及:推及。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

3、人家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攀登。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答案:A4多义词辨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D(寡,嫡、正的)5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D若是其甚与?答案:BD(主谓倒装)6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通“型”,作榜样。B对曰:将以衅钟衅:通“釁”,取牲血涂钟行祭。C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路途。E盖

4、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答案:B(不仅涂钟)课内纵横阅读文段,完成710题。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

5、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因:就、随之。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侈:奢侈。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足。答案:B(侈,放荡)8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助词。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网以伺,犹言陷害。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黑白相间。D则盍反其本矣!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答案:D(非通假字)9加粗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焉有仁人

6、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盖亦反其本矣!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答案:B(A做。B随即/跟随。C何不。D舒缓语气)10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第三层,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

7、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答案:C(还有教育百姓)应用实践阅读邹与鲁哄,完成1114题。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11释词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哄:冲突B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转:抛弃C是上慢而残下也慢:怠慢、漠然D君无尤焉!尤:罪过答案:D(尤,责备)12对“之”

8、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君之仓廪实戒之戒之民今而后得反之也A/B/C/D/答案:A(代词/主谓间结构助词/结构助词“的”/动词/凑足音节助词)13对加粗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而民莫之死也亲其上、死其长矣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A与相同,相同B与相同,不同C与不同,相同D与不同,不同答案:A14翻译“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答:_答案:您不要责备他们吧!您如果实行仁政,那么,这些老百姓就会敬爱他们的君王和长官,情愿为他们献出生命了。15“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

9、何可也?”一句中,“疾”是陈述穆公还是百姓?答:_?答案:是陈述穆公的。前后两句都是写穆公面对此事的感受;杀又不能全杀,不杀又难解心头的愤恨(疾)。恨(疾)的内容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语法结构上表现为动宾关系:动(疾)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21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2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原卷版)?基础演练1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王:w4ngB语人曰:我不能。语:y)C王请度之!度:d)D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便:pi2n2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御:抵御,通过

10、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易:换。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乃:是。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3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见:看见。见:被。一车

11、木柴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您不愿广施恩泽。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及:推及。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攀登。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4多义词辨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D若是其甚与?6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

12、通“型”,作榜样。B对曰:将以衅钟衅:通“釁”,取牲血涂钟行祭。C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路途。E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课内纵横阅读文段,完成710题。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

13、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因:就、随之。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侈:奢侈。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足。8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助词。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网以伺,犹言陷害。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黑白相间。D则盍反其本矣!盍:

14、通“盖”,“何不”的合音字。9加粗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盖亦反其本矣!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0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第三层,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

15、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应用实践阅读邹与鲁哄,完成1114题。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11释词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哄:冲突B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转:抛弃C是上慢而残下也慢:怠慢、漠然D君无尤焉!尤:罪过12对“之”字的分类正确

16、的一项是: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君之仓廪实戒之戒之民今而后得反之也A/B/C/D/13对加粗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而民莫之死也亲其上、死其长矣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A与相同,相同B与相同,不同C与不同,相同D与不同,不同14翻译“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答:_15“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一句中,“疾”是陈述穆公还是百姓?答:_?.21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2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案1.熟练翻译全

17、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爱、诸)、虚词(若)及特殊句式。总结虚词“之”的用法及宾语前置句的类型2.了解孟子的思想,识记孟子有关名言。课前案一、朗读全文一遍,默写最后一段并口头翻译二、在复习完课本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测下面的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吾惛,不能进于是矣。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4、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5、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6、以小易大,彼恶知之??7、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8、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9、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畜妻子。?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权,然后知轻重?危士

18、臣?朝秦楚?小固不可以敌大?从而刑之?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是乃仁术也(2)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3)是诚不能也(4)构怨于诸侯(5)是罔民也?(6)将以衅钟(7)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一词多义1、诸?不识有诸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2、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无罪而就死地?王若因其无罪而就死地?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与?三、梳理本课中出现的宾语前置句,结合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宾语前置:1、类型:例句:2、类型:例句:3、类型:例句:?课堂案?一、?翻译下列句子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3分)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2分)

19、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3分)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二、拓展翻译1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3分)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1分)3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分)4其李将军之谓也(2分)5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2分)三、课外文段拓展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

20、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凶:收成不好B、填然鼓之鼓:战鼓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学校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教导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非能好先

21、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翻译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课后案?一、素材积累永远的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治国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提出的处世原则;“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

22、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孟子目光如炬,他看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以向社会、向时代、向历史赠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孟子的伟大,或许就在于此。我们的文化宝藏?孟子?鹿义霞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

23、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2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文章有删节)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5、”(孟子离娄上)二、一课一词(14)十四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

26、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四)结构助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起凑足音节作用,没有实在

27、意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3用作动词,到去。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评论2、糊涂3、怜悯4、常,长久5、连词,表修饰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7、由于切合本意而感到心动8、往,走向9、规定,侍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远:形作动远离?权:名作动用秤称轻重?危:使动,使受到危害?朝:使动,使朝见?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刑:名作

28、动,处罚,惩治?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判断(2)介宾短语后置(3)判断(4)介宾短语后置(5)判断?(6)省略(7)省略一词多义1、诸兼词,之乎兼词,之于2、若:像这样如果这样像三、总结本课中出现的宾语前置句,结合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彼且奚适也

29、?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沛公安在?鸿门宴3、以“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惟命是听?惟马首是瞻?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陋之有?陋室铭?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一、?翻译下列句子1、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2、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3、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4、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5、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

30、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二、1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2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3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4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三、1、B、2A、3C、4、(1)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2)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赏析:漫谈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程俊英)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

31、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如果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悬”的事。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保护人民,推行仁政,

32、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他关心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

33、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孟子雄辩的才能,犀利的笔锋,在齐桓晋文之事这一章中,也可略见一斑。本文的艺术特点,在于孟子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本文一开头,齐宣王向孟子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可见他对王天下之道是不大愿意听的。面对着这样一个不愿听王道的人而和他讲王道,而且能够使他

34、愿意听下去,这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不抓住对方的心理,从而启发他的认识活动,而空谈一番王天下的大道理,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孟子不但使齐宣王愿意听下去,而且最后接受了保民行仁政的主张(不过在事实上,宣王后来并没有实行孟子的主张),就可看出孟子是怎样的善于辩论了。孟子是怎样层层启发说服齐宣王的呢?当齐宣王发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疑问后,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保民而王”的话,这是全篇的中心论点。但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接着又问孟子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这正说明了他怕难的心理。下面孟子就从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说明他具有不忍之心,而不忍之心,就是保民而王的基础。宣王虽

35、有“以羊易牛”的事,但对于这个不忍之心,认识还是模糊的,因此有启发他的必要,否则后面要说的“推恩”“制产”等等都要落空了。所以宣王的“以羊易牛”,究竟是不忍,还是吝啬,这是必须搞清楚的。孟子以“百姓皆以王为爱”“牛羊何择”“见牛未见羊”的话,替宣王发现解决认识上的矛盾。他不用注入式,而是经过宣王心理的疑难、矛盾,用启发式给以解决的。难怪宣王要说出“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的衷心悦服的话了。宣王认识上的曲折性,反映在本文上,形成了层次的曲折性。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

36、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宣王心理上还以为行王道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恩”“制产”还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于是孟子接连用四个比喻,来消除宣王的畏难心理。依照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原则顺序,仁民较易,而爱物是较难的。宣王既做到了比较难的爱物,那么,推恩、行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吗?这是由于宣王认识上的曲折,而反映在本文层次上的第二个波折。难易问题解决后,孟子就发出了“老吾老”至“王请度之”的一段议论,说明能不能王天下,关键在于能不能推恩。但是宣王听了孟子这段议论后

37、,还是不能接受,还没有说出“请尝试之”的话。孟子察言观色,知道宣王心里还有障碍,那就是通过战争来称霸天下的“大欲”。这个“大欲”不去掉,王天下的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经孟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着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能得到宣王的接

38、受了。孟子使宣王去“大欲”的一番话,是本文层次上的第三个波折。这些波折,使文章跌宕生姿;但这决不是故作曲笔,为波折而波折,而是启发宣王在认识过程上的曲折性的反映。“盖亦反其本矣”至“孰能御之”一段话,已使宣王接受了孟子“发政施仁”的主张,所以说“请尝试之”。自“无恒产而有恒心”至结束,是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贯穿着全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又表现了本文结构上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的特点。本文的艺术特点,其次表现在与本文思想内容相适应的修辞方法。汉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是一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表达形式之一,大多数比喻,既

39、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本文用了好几个比喻,具有这样的特征。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也是形象的比喻,说明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这样,“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就异常鲜明而突出了。“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也是具体而形象的。“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成语。爬到树上去捉鱼,除非有神经病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鱼在水中而不在树上,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而宣王以区区之齐,要战胜力量八倍于

40、齐的各诸侯国,和“缘木求鱼”的行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本文用的另一种修辞格,是“排比”,这在孟子文章中也是常用的。“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但句法上的排比,不仅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内容上的问题。陈文则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所以排比句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如文中:“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以上所举的例子,从形式上讲,是排比,是反复,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的美,读

41、起来气势很盛,声调铿锵,是富于音乐性的。从内容上讲,这种修辞,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像“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五个排比句,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在宣王面前展现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也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这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介绍: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

42、”,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

43、的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对后世有不良影响。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

44、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偏激的行为),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可见,孟子的“好辩”也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思想界则百家蜂起,“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所以不能不与各种学说进行辩论交锋,以捍卫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这就决定了孟子文章“好辩”

45、的特点。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关于孟子的,历来有三种看法。或认为是孟子本人所著,或认为是他的门徒所著,或认为是他们师徒合著。后一种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孟子是模仿论语的,主要记录孟子的言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掠地、残害人民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制

46、定民产,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个比喻,可见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服力。齐桓晋文之事主备人:谭金燕张俊芳?审核人:赵宗生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2、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0分)实词?1.保民而王安定,安抚?2.若无罪而就死地

47、走向3、挟太山以超北海?跳过?4.以羊易之?换5、俯足以畜妻子?养活.?6.莅中国而抚四夷?临,统治7.犹缘木求鱼也?攀登?8.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做官的人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怨恨?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规定11然后驱而之善往,走向?12.故民之从之也轻?轻易,容易13.奚暇治礼义哉?讲求?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失,耽误15.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说明?16、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应该虚词?1、然则废衅钟与?既然这样,那么?2、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3、即不忍其觳觫?就是?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疑问代词,怎么5、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本来?6、物皆然,心为甚?厉害,严重7、夫我

48、乃行之?这样三、一词多义(15分)1、?诸()不识有诸之乎?()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之于(3)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众2、其()齐集有其一?其中的()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3)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大概3、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揣测)?()度,然后知长短(测量)(3)王请度之(考虑,思考)?(4)度我至军中(估计,推测)(5)猿猱欲度愁攀援(渡过)?(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4、?之?()牛何之/然后驱而之善(动词,到)()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代词,这)(3)故民之从之也轻?(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舆薪之不见(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5)夫晋,何

49、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7)顷之,烟炎张天/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5、为?()是不为也(动词,做)()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表示反诘)(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动词,变成)(5)为长者折枝(介词,向)?(6)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介词,被)?(8)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连词,因为)6、抑()抑王兴甲兵(难道)?()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还是)7、于是()否,吾何快于是(在这样的事上)()吾惛,不能进于是(到这样子)8、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0、(像)?()若无罪而就死地也(好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若是其甚与?(像)()其若是,孰能御之?(像)9、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吴广素爱人?爱护?(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四、默写出下列名句。(7分)1、(2004辽宁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2、(2008四川卷)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仲足以事父母,_?_;乐岁终身饱,?_;_,故民之从之也轻。3、(10年浙江卷)谨痒序之数,_,_?_?_。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

51、,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五、翻译(36分)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宾语前置)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主谓倒装)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是说您这样的人啊(宾语前置)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

52、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8、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

53、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六、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

54、)注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嫚(mn):用言辞轻侮。(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皇上你因为一个人(对)我的称赞而传召微臣,(又)因为一个人对我的毁谤而疏远微臣,微臣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件事后,根据这件事认识皇上你啊。(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季布的名声之所以名扬天下,那都是因为曹丘生的传诵啊.开朗的作用啊!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55、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8、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六、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

56、,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注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嫚(mn):用言辞轻侮。(3)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

57、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皇上你因为一个人(对)我的称赞而传召微臣,(又)因为一个人对我的毁谤而疏远微臣,微臣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件事后,根据这件事认识皇上你啊。(4)?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季布的名声之所以名扬天下,那都是因为曹丘生的传诵啊.21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2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教学课型:新授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讲析?导入: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

58、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二、?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

59、)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3、?孟子思想?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富贵

60、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4、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时代意义: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