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_第1页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_第2页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_第3页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_第4页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摘 要: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 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初学者往往认为,该论断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是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本文则不以为然,而是试图从 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透视这一论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从横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三个层面: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关系, 来揭示人的本质丰富而完整的内涵,以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 认识。关键词:人的本质;自我意识;自由;理性;人;劳动;社会关系;需要人的本质问

2、题是马克思在创建科学理论的活动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对这一 问题的认识,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复杂、艰辛的过程,揭示出多层面的丰富内涵。一、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 一一方法论的转变以博士论文为始,以提纲为终,这一过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自由”、“人”1841年马克思写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的博士论文,这主要是出于当时反封建专制的政治需要。这时,他是青年黑格尔 派的积极分子,深受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直接投 身现实的思想斗争

3、和政治斗争。在1842年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 他针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反动本质,提出:自由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只有自 由的出版物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精神;这一制度不是理性国家给人民颁布的法 律,而是取消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 仍然把国家和法看作正义、理性的代表,应当代表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把林木 占有者的“利益占了法的上风斥责为“下流的唯物主义。在黑格尔法哲学 批判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把市民社会、国家等社会形式视为“人 的本质的实现”或“人的本质的客观化”,把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国家视 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批判布鲍威尔

4、的宗教观, 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但他对人的基本观点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还明显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总之,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马克思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 直接投身现实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磨砺自己的思想。虽然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接 触到大量社会现实问题,将等级、国家、法、宗教、市民社会等都纳入自己的议 题中来,并且沿着唯物主义的方向逐渐深化;况且从“自我意识”到“人”也反 映出马克思认识上的进步,但从抽象的理性、自由原则出发来界定人的本质却是 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基本方法。换言之,马克思虽然从以上一些现实问题中认识到 人的重要性,但一论及人的本质又往往悬浮在这些现实问题的对立面上

5、,结果陷 入玄想与空谈。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 的活动”,即劳动。受恩格斯政治经济学大纲的启发,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转向针 对“原本”的批判,到从对宗教、国家、法的批判转向市民社会(即社会物质生 活关系)的批判,从哲学进到政治经济学。在手稿中,针对异化劳动这一事 实,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但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劳动异化了。因此要消除 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也是通向共产主义 的必要前提。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

6、 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 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可见,把劳动引入人的本质,拉近了人的本质与现实 生活的距离,有利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但是手稿中作为出发点的人的 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仍带有抽象化、理想化的性质,往往成为脱离现实 社会关系而孤立存在的东西;而马克思所表述的人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 式,离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唯物史观显然还有一定距离。所以 说,这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具有过渡性,既与劳动联系而具有现实性,又 保留了原有人本主义的色彩而具

7、有抽象性,显示出马克思思想方法的不成熟。(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虽没有直接谈到人的本质问题,但他猛烈批判了 布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同时也直截了当地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 的发源地,这两项成果都使得马克思进一步消除自己思想中抽象化、理想化的成 分,开始把劳动融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到了 1845年提纲中,马克思 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至此,马克思终于否定了从单个人的抽象物(诸如自我意识、 自由、人、理性、正义等)出发来界定人的本质的研究方法,正式确定

8、了人的本 质的社会关系诠释视角,因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这一提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关于人的 本质的思考方式。按传统思维,本质和关系相比是属于个人的,人的本质是人自 身固有的东西,而人类、社会、历史都是由个人的这种内在本质所决定的。由于 这种本质规定是人先天具有的,从而是僵化不变的,因此在说明现实变化着的社 会关系时往往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但马克思在这里恰恰是根据关系来说明“本 质”,认为个体不是人们关系的起源和构成的基础,而是这些关系的“承受者”, 是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亦即人的本质是在现实 的社会关系中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这样就

9、把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有机地结合 起来,因而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第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提法,使得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更具 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提纲讲的社会关系不是某一种社会关系,而是“一 切”社会关系,它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其中,经济关系、生产关 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政治的、思想的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 系的基础上发生的。在阶级社会中,以上各种关系都表现出一定的阶级性。这样 社会关系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人的本质体现在社会关系体系之中, 要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只有在分析社会关系的历史体系过程中才有可能。在此后 不久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是进一步

10、发挥这一系统考察的方法,制 定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但是,马克思论断的方法论义并不意味着它能涵盖人的本质的全部内容。值 得注意的是,以上三个认识阶段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突出 各阶段认识的侧重点和特色,但绝不是泾渭分明。就说社会关系这一视角吧,也 并非到提纲中才提到。在博士论文时,马克思已经通过两位古代哲人关 于原子运动的思想,开始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在黑格 尔法哲学批判中,他从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在德法年 鉴时期,他主张将人的解放同人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解 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气1844年马克思又在詹姆

11、斯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明确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当然,这里“真正的社会联系”还只是应该意义上的理想化的社会关系。1844 年手稿更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中介把人的本质与社会生产、发展联系起来。 在提纲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实践的直观理解,终于将 实践与“现实性上”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较好解释了人的本质。这些都说明: 一方面,马克思从社会关系视角来考察人的本质是由来已久、不断完善、最终定 型的,并非最后一个阶段时才突发奇想;另一方面,既然这种考察视角由来已久, 那么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断完善的动力从何而来?社会关系自身似乎 不能实现上述认识完善,显然

12、是劳动这一概念的确立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一点提纲本身就可以证明。提纲明确提出“社会关系”的看法,但它 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则是社会劳动实践。因为提纲一开始就确立了科学的 实践观,而它所包含的十一条可以说都是从不同角度论述实践的。所以与其说提 纲是以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本质,毋宁说它是从社会关系和劳动实践的 结合上来谈论人的本质,提纲的这一写作特点表明,劳动作为对人的本质的 规定既如第二阶段所述有过渡性质,但也具有恒久的意义。只有将劳动和社会关 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内涵。二、横向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内涵一劳动、社会关系、需要通过纵向梳理,我们看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

13、的认识经历了从“自我意识”、 “自由”、“人”到“劳动”再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一个过程,认识到 马克思在这问题上的方法论变革。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无论从“劳动”或是“社 会关系”单方面地概括人的本质的内涵都是不正确的,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另 外,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说过:“我的劳 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 符合的物品”。这里,马克思直接把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作为同一观念来使用, 即人的本质是需要。这样在横向结构上,人的本质就有三个层面的涵义:需要、 劳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如何构成人的 本

14、质的呢?1、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劳动)和现实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辩证 统_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并不矛盾,二者是辩 证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内在本质),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 的根本标志,这就是说尽管社会关系视角具有开创性的方法论意义,但这并不能 抹煞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重要意义。因为马克思这里所理解的劳动是“一般劳 动”,是一个科学的抽象,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容的合理的抽象。其中包含着三重 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其精神的关系,并且促生出 人的三重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劳动 使人从自然界提

15、升出来,使动物水平的自然属性提升为人的自然属性;在人与人 的关系上,劳动使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使动物的群体特性提升为人的社 会属性;在人与其精神的关系上,劳动还使得语言、符号、文化产生,使动物处 于萌芽水平的智能跃升为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属性。可见,劳动对人的 意义非常重大,就人的产生而言,正如后来恩格斯所说,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 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人的存在和发展而言,劳动使人成为自然属性、社会 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使人成为人。总之,劳动是形成人的特性客观基础和 理解人的本质的主要依据,我们正是“在劳动发展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 钥”。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视角在

16、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他不能仅限于对人 的本质作抽象的一般规定性研究,还应在此基础上回答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 的具体规定性或现实本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抛开劳动实践来考察人的本 质。我们知道,人人都有劳动本质,这是人所共有的性质,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 具体的,其现实的存在样态各有不同。人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把类本质 内化到自身,才能获得现实的本质,成为现实的个体主体。由此可见,马克思说明人的社会关系这一现实本质的过程,同时是将劳动与 社会关系辩证统一起来共同说明人的本质的过程。第一,从理论自身发展要求来看,把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其目的是要把人 和动物分开,在这个层次上,只要指出能否制造、

17、使用工具从事现实劳动,就足 以达到目的了。社会关系作为人的现实本质,其目的是把人和人分开,在这个层 次上,就必须具体指出人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和 怎样从事劳动,因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可以说,马克思从劳动到社会关系是“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第二,从理论的宗旨和目标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解放的学说,它不仅 要解释世界,更重要地是要改变世界。所以,马克思所关注的主要不是人和动物 有何不同,而是这个或那个社会经济形态的人的不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群 众的命运。在阶级社会中,如果只是认识到农民和地主、工人和资本家都是人, 都和

18、动物不同,这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只有从他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和作用来认识农民和地主、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和斗争,才能有力地指导现实的 革命活动。总之,马克思正是在承认人们共有的劳动本质前提下,具体到这个或那个经 济形态中去考察从事现实活动的人,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标 志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实现了由科学抽象到科学具体 的认知飞跃,马克思也正是在这一飞跃中实现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辩证统一 的。2、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辩证统一于人的需要如果“劳动”揭示人的类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人的现实本质, 那么人的需要则正好把二者贯穿起来。因为:第一,人的

19、需要引发出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首先,需要是生产的动力 和目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例如西方国家二战以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凯 恩斯经济学,就是力图通过刺激人们的有效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振兴经济的目 的。其次,正是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把人们必然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各 种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 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换言之,人们 的社会关系是由人们的需要决定的。可见,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 都受到了人的需要的引导,而且在此引导下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相互联结起来。第二,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又会对人的需

20、要产生反作用。首先,生产力 水平又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基础,需要的满足程度是与生产力和发展状况相适 应的。而且人的需要不是凭空臆造的,只有随着生产的发展,在生产劳动和其它 社会实践中,人们才会产生新的需要。其次,人们的社会关系一经形成,又会反 过来决定需要的性质,使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任何社会关系产生之后都具有一 定的相对独立性,人们就是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要也必然受到已有社会关系的影 响和制约;而且这种影响还表现在,每个人都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些个人的新需 要的满足日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对每个人 的需要整合的结果,但它反过来又促成了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例如网络,个人 也是在日益密切的社会联系中产生远距离直接沟通这一新需要的,开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