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学课件:局部麻醉_第1页
手术学课件:局部麻醉_第2页
手术学课件:局部麻醉_第3页
手术学课件:局部麻醉_第4页
手术学课件:局部麻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局部麻醉局部麻醉:将局部麻醉药应用于身体的局 部,暂时阻断某些神经冲动的传导,使接受这些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优点:病人清醒,重要器官干扰少,简便易 行, 费用低廉。缺点:阻滞不完善,适应范围窄,病人紧张局部麻醉一般原则麻醉作用应完善,避免因疼痛刺激引起全身反应。麻醉前应向病人充分解释以取得合作。麻醉前或麻醉中适当使用镇静药或镇痛药以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选择适当的局麻药及浓度和用量,并进行核对。用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剂量、性质和不良反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局部麻醉时必须熟悉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及分布。化学结构与分类 共同特性:芳香族环

2、、中间链(脂链、酰胺链)、胺基团 脂类: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 酰胺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亲脂部分可分为芳香族环,但以苯环的作用较强,这部分保证药物分子具有相当的脂溶性。脂溶性不能太大,否则易透过血管壁,随血液流至全身,使局部浓度降低 。 亲水性胺基部分,通常为叔胺结构(因其刺激性较轻),既保证药物分子具有一定水溶性以利转运,也提供了与Na+通道受点部位结合的结构基础。 中间链与局部麻醉药作用持效时间有关,中间链中n以23个碳原子为好,碳链增长,可延效,但毒性增大。并决定药物的稳定性。 酯的两部分:芳香酸和氨基醇盐酸普鲁卡因Procaine Hydrochloride, 盐酸

3、奴佛卡因盐酸普鲁卡体内代谢:水解成对氨基苯甲酸和二乙氨基乙醇,前者80%可随尿排出,或形成结合物后排出,后者30%随尿排出,其余可继续脱氨、脱羟和氧化后排出 酰胺类基本结构:酰胺键代替酯键,氨基和羰基的位置互换,使氮原子连接在芳环上,羰基为侧链一部分 酰胺键是-CO-NH-,碳氧双键,氮氢单键 ;酯的基本结构可以写成:OCORR( 理化性质与麻醉性能离解常数(pKa)当溶液中的非离子浓度和离子浓度完全相等,即各占50%时,则PH即为该药物的离解常熟。 pKa越大,则非离子部分(具有亲脂性),离子部分,起效时间, 弥散性能。脂溶性:脂溶性,越易透过神经鞘和膜,麻醉效能。蛋白结合率:局麻药蛋白结合

4、率,则呈游离状态起麻醉作用的部分,作用时间,且不易透过胎盘。局麻药的吸收、生物转化和清除 吸收:局部麻醉药自作用部位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其吸收的量和速度决定血药浓度。受下列因素影响:药物剂量、作用部位(血运丰富与否)、血管收缩剂的应用与否、局麻药的血管扩张作用 分布:局麻药吸收入血后首先分布至肺心、脑、肾(血液灌流好)肌肉、脂肪、皮肤(较慢的速度分布) 生物转化和清除:酰胺类:肝微粒体酶水解 脂类:血浆假性胆碱脂酶,代谢成水溶性较高的代谢产物随尿排出。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血药浓度超过病人能够耐受的阈值,就产生生物毒性反应,严重者可致死。 常见原因:一次用量超过病人耐受量;误入血管

5、; 作用部分血供丰富而未减量或未加肾上腺素 病人体质差,耐受力下降。 临床上有的病人用小量局麻药后即出现毒性反应称为高敏反应。 不同局麻药的毒性作用可以相加。局麻药的全身效应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最为重要。且中枢神经系统更为敏感。心血管系统:表现为抑制作用,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房室传导阻滞,心率缓慢而心跳骤停。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嗜睡、眩晕、寒战,视觉和听觉异常如眼花、视物不清、耳鸣等神志丧失,面部和四肢肌肉震颤,抽搐、惊厥,严重者可致死。预防: 先回抽应无回血再注射; 不超过极量; 几种局麻药同时使用时需注意毒性相加; 无禁忌时加肾上腺素; 术前使用安定或巴比妥类药物

6、可预防或减轻局麻药毒性反应;血管丰富或体弱者减少用药量。处理:立即停止注射; 吸氧; 轻者注射安定等镇静剂; 解痉(硫喷妥钠或琥珀胆碱静注); 循环支持; 心肺复苏。(2) 过敏反应(较少见)酯类发生机会较酰胺类少 荨麻疹、咽喉水肿、支气管痉挛、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处理:应立即静注肾上腺素、吸氧,同时予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常用局麻药比较 普鲁卡因 丁卡因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PKa 9.0 8.5 7.9 8.1(脂溶性 )麻醉效能 弱 强 中等 强 毒性 弱 强 中 等 强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5.8 79.6 64.3 95.6表面麻醉 - 1%

7、 4% -局部浸润 1% - 0.5% 0.25%神经阻滞 2% 0.3% 2% 0.5%作用时间 45min 2-3h 1-2 h 5-7h极量(mg) 1000 60 400 150 局部麻醉方法表面麻醉概念: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物涂抹或喷洒粘膜或皮肤表面, 阻滞粘膜下神经末梢的麻醉方法. 适用范围:眼、鼻、咽喉、气管、尿道等处的表浅手术及内镜检查。常用药物:1-2%丁卡因,2-4%利多卡因 ,EMLA,TAC等 。不良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浸润麻醉概念: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操作方法(一针技术):针尖刺入皮肤后注射局麻药液形成橘皮样皮丘,再次

8、进针时在第一个皮丘边缘进针,如法操作,逐层注入局麻药。如此操作病人只感觉一次进针疼痛。常用药物:0.5%普鲁卡因,0.25-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的注意事项:(1)注入组织内的药液要有一定容积, 使局麻药在组织内形成张力, 以便借水压作用能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 从而增强麻醉效果.(2) 避免穿刺针在组织内弯曲或折断。(3)每次注药前都要回抽, 以免药液误注入血管,或者边注药边推进穿刺针.(4)局部感染或癌肿部位不宜注药。区域阻滞麻醉概念: 在手术区的四周和底部注入局麻药, 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 称为区域阻滞麻醉.区域阻滞的优点:可避免穿刺肿瘤组织; 不会因局麻药浸润后, 组织水肿使

9、小的肿块不易扪及; 不会使手术区的局部解剖因注药而难于辨认.神经阻滞概念: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丛、节的周围,阻滞其冲动 传导,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适应证:手术部位局限于某一神经干(丛)支配范围内。常用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颈丛神经阻滞,肋间、眶下神经阻滞以及诊疗用的星状神经节和腰交感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构成:由C5-8和T1的脊神经前支组成,至肌间沟被肌膜包裹形成鞘膜,在锁骨上方形成锁骨下动脉鞘膜,在腋窝形成腋鞘。方法:肌间沟法、锁骨上法、腋窝阻滞。适应症:适用于上肢手术、肩关节手术和上肢关节复位术。并发症:局麻药毒性反应,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气胸药液误入硬膜外或蛛网膜下

10、腔。颈丛神经阻滞构成:颈丛由颈神经l4的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伸出,分深丛和浅丛.适应症:颈部外科手术,特别是甲状腺手术.不良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药液误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喉返神经麻痹;颈交感神经节阻滞(霍纳综合征).椎管内麻醉定义:将局麻药注入到椎管内不同腔隙,阻滞脊神经根或脊神经的传导,达到相应区域的麻醉效应。 脊柱:由脊椎组成,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韧带:与椎管内麻醉有关的是连接椎弓的韧带。由外而内依次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穿刺时有突然阻力减小的感觉,即针穿过黄韧带进入了硬膜外腔。如再向前进针12cm就会有针刺破薄纸的感觉,即穿过了蛛网膜

11、,取出针芯会有脑脊液流出,证明已穿刺入蛛网膜下腔脊髓与脊神经:脊髓终止于第1腰椎(小儿则更低一些)。在腰2以下进行腰椎穿刺。被膜与腔隙:脊髓有三层被膜,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在椎管内壁与硬脊膜之间的空隙(即黄韧带和骨膜)为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与覆盖于脊髓上的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椎管内麻醉对机体的影响均与麻醉平面有明显关系对呼吸的影响:肋间肌及腹壁肌肉不同程度麻痹引起呼吸减弱,严重者通气不足。对循环的影响: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血压下降。其他: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尿潴留等。 (一)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spinal anesthesia)将

12、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背神经节及脊髓表面部分,产生麻醉作用,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习称腰麻。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用于2-3h以内下腹部、盆腔、下肢、肛门及会阴部位的手术。 禁忌证:神经系统疾病 败血症 休克、严重贫血及危重病人脊柱畸形或局部感染 腹内高压不合作的小儿及精神病患者。麻醉方法根据阻滞平面分:高平面(T4以上)、中平面(T4-T6)低平面(T10以下)、鞍区、单侧腰麻。穿刺技术:直入法、侧入法定位:两髂嵴连线与脊柱中线的交点处即腰椎3、4间隙或L4棘突。体位:侧卧、背部与手术台边沿相齐,头向胸部屈曲、大腿向腹壁靠拢,手抱膝,使腰背部尽量向后弓曲,如此可使腰椎间隙张开。两

13、肩部及两髂部连线相互平行,并与地面垂直。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药物剂量、病人的体位、穿刺间隙、注药方向及速度。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麻醉期间:血压下降、脉搏缓慢,呼吸抑制,恶心、呕吐 ;麻醉后:头痛、尿潴留 ,粘连性蛛网膜炎、马尾丛综合征及化脓性脑膜炎等。(二)硬膜外阻滞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射到硬膜外腔,使部分脊神经暂时麻痹,受其支配区域出现麻醉效应。适应证:除头颅以外各部位手术,但主要用于腹部手术,颈部、上肢及胸部手术也可应用,但麻醉操作和管理上较复杂。禁忌证:不合作、局部皮肤感染、凝血障碍、低血容量性休克 判断进入硬膜外腔注药方法 试验剂量:避免 “全脊麻”

14、,2%利多卡因3-5ml,观察生命体征。5分钟后,无腰麻症状,相应部位感觉、痛觉减退,导管位置正确。追加量:因人而异,为试验剂量的23倍。注药后1015分钟痛觉消失和肌肉松弛,血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维持量:为初量(试验量与追加量之和)的1/22/3。 药液扩散较慢,起效57min,1220min完善。运动神经的阻滞不如腰麻完善,肌肉松弛不如满意影响阻滞范围的因素穿刺部位及导管方向 注药量及速度,病人情况(老人,孕妇)硬膜外阻滞失败 并发症全脊麻:最危险大量局麻药进入蛛网膜下腔,全部脊神经甚至颅神经都被阻滞,称为全脊麻。表现:呼吸麻痹、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意识消失、甚至呼吸心跳骤停。处理:气管插

15、管,快速输液、麻黄素升压。预防:熟悉解剖,严格操作规程,不能省略“试验剂量”。 循环系统: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麻醉平面高于胸4时,心交感神经阻滞,心动过缓。呼吸系统:呼吸抑制胃肠道系统:恶心呕吐局麻药毒性反应脊髓损伤、硬膜外脓肿、血肿、感染。 重症监测治疗(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集中各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重症病例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和积极治疗的专门单位。来源于麻醉复苏室和休克治疗室。ICU的专业化 外科重症监测治疗室(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 SICU),冠心病监测治疗室( coronary care unit,CCU ),呼吸监测治

16、疗室( 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 RICU)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适应证 在面罩吸氧时,PaO260mmHg,应考虑机械通气治疗。一般常见于 长时间休克、心肺复苏后期、术后恢复期、严重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恶病质病人。常见通气模式1.控制通气(control mode ventilation,CMV) 不允许病人自主呼吸,完全由呼吸器PaO2做功承担呼吸。2.辅助/控制通气(assist/control mode ventilation A/CMV)病人的吸气力量可触发呼吸器产生同步正压通气。自主呼吸频率预置频率,辅助;反之亦反。3.间歇指令通气(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IMV)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相结合,在两次正压通气之间允许病人自主呼吸。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