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18辑:寄生草+参禅偈+解偈+神秀惠能二偈山门中“寄生草”曲(第二十二回)清邱圆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说明】宝钗生日,贾母叫她点戏,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又叫山门、醉打山门),并向宝玉推荐其中这一支“寄生草”曲子。宝玉听了,喜得拍膝叫绝。这出戏见于虎囊弹一剧中,收入缀白裘集子,也见于忠义璇图,演的是水浒中鲁智深打死恶霸郑屠后,为避祸在五台山为僧,因醉酒打坏寺院和僧人,被他的师父智真长老遣送往别处的故事。“寄生草”,曲调名,是剧中鲁智深辞别师父时所唱。虎囊弹一剧的作者有两说
2、:一据高奕新传奇品中说是邱圆;一据焦循剧说中称朱良卿作剧三十三本,有此同名剧一种。高奕和邱圆是同时人,说法比较可信。邱圆,字屿雪,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约和王渔洋同时,当为清初康熙年间戏曲家。王国维曲录中提到他的作品九种,虎囊弹即其中较著名的一种,可惜传本现已残缺。注释“漫揾(wn问)”二句说自己英雄末路,转徙避祸。漫揾:随意擦拭。 处士:本指德才兼备而隐居不仕的人,后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这里指五台县七宝村的赵员外,鲁智深打死郑屠后即投奔赵员外,后由赵员外送其至五台山出家。 这两句是鲁智深感叹自己因打死郑屠而不得不逃灾避祸。“谢慈悲”二句剃度:佛教把落发为僧说作是超度苦难,所以叫剃度。莲台:
3、亦称“莲花台”或“莲华台”。即佛像的底座,借指佛门。“莲花”或“莲华”本义为佛门妙法,故有关佛门的事物多加此二字,如“莲花国”(西天佛国)、“莲花服”(袈裟)等。 缘法:佛教称遇到能随缘指引入法门者为有缘法。分离乍:倒装结构,实即“乍分离”,也就是很快分别之意。 乍:暂时,短暂。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佛教用以说不受身外之累。“那里讨”几句意谓独自云游四方,任凭我自由自在,化缘度日,这样的生活向哪里去讨呢?是自得其乐的意思。用苏轼定风波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句意。蓑衣笠帽是雨具,细雨如烟叫烟雨,拆配而成“烟蓑雨笠”是修辞用法。俺,我。芒鞋,草鞋。随缘化,随处化缘之意。僧道向人求
4、布施,鼓吹布施的人能与仙佛结缘,所以叫化缘。参禅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林黛玉续)无立足境,方是干净。【说明】史湘云口快,说出演戏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儿”。宝玉怕黛玉恼,马上使眼色,结果恼了湘云。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末尽善”,便又续了两句。宝钗就引惠能作偈而承师位的故事,说黛玉的偈语方是悟彻,笑宝玉愚钝,以此阻止他参禅。【注释】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
5、即习禅者集中精神参究禅理,以求“顿悟”的意思。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意谓彼此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证,印证,证验,实验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语中又作领悟、修成解。如五灯会元:“依吾行者,定证妙果(佛家称其所谓真理叫果)”。偈中“斯可云证”的“证”即作“悟”解。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意谓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乘。无有证,即无证。禅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随人心的生灭而生灭,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天堂地狱也在每个人的心里,毋需向外追求,不必求外界证验,因为万境皆空,本无证验可言。传灯录:“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无可云证,
6、是立足境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干净禅宗与其它佛教派别不同,以为终日诵经静坐并不能成佛,丢掉邪念,顿悟到内心本自清净,即可成佛。参见神秀、惠能所作偈及前妙玉图册判词注。【赏析】“你证我证”六句偈语大意是:谁都以为只要心领神会就算是达到了彻悟,其实不然,只有当心中连彻悟都不存在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彻悟,才算是达到了安身立命的境地。这一偈语表面上是说禅理,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了贾宝玉对于他与林黛玉、薛宝钗感情纠葛的苦恼。寄生草解偈(第二十二回)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注释】解偈书中说
7、,宝玉写完上一偈,“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无我”二句意谓我既与你互为依存,不分彼此,那就任凭别人不理解好了,干我何事?这两句是化用庄子齐物论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的意思是:如果没有道(彼)也就没有我,如果没有我则道也就毫无意义。贾宝玉套用其形式,以表达他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关系。从他任凭她(指湘云)。伊她(指黛玉)。因为这句是自责自悔,所以对黛玉用第三人称而换字。两句说三人纠葛事是自找麻烦,但深一层含义则不限指某人某事。肆行随心而行,我行我素。茫茫指人生渺茫。这是消极悲观的虚无主义人生观。着甚干什么,何用。“纷纷”句第二十回宝玉对黛玉说:“你这么
8、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胡涂,亦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妺,宝姐姐是两姨姊妺,论亲戚她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疏你的?”碌碌宝玉体贴姊妹丫头,忙着替别人操心。宝钗取他绰号为“无事忙”。【赏析】山门中鲁智深所唱的曲子与宝玉作一偈一曲,都是在现实中“碰壁”之后,想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破坏佛门清规的鲁智深和不遵守严格家教的贾宝玉都不为周围的人们所容,所以,作者以前者作为触发后者“禅机”的诱因。这样,我们看待宝玉的苦恼,也就不应只限于表面所写的儿女纠葛。参禅偈中宝玉所作和黛玉所续,既是禅理
9、,也是谶语。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禅宗的宗教哲学对曹雪芹的思想影响之深。弘忍弟子所作二偈(第二十二回)其一唐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其二唐惠能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说明】宝钗说:“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偈如上)。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末了。因自念一偈曰:(如上)。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故事出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原文细节较繁,小说中转述是简化了的。弘忍(601674),俗姓周,其先浔阳人,居于湖北黄梅。七岁奉事道信
10、禅师,后道信传法给他,称“五祖”(这五代相传的法裔是:菩提达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传教于黄梅东山寺。从达摩到弘忍,禅宗尚未形成宗派,也没有正式用“神宗”的名称,还是禅宗的预备阶段。弘忍以后,禅宗形成两派,北派以神秀为代表,南派以惠能为代表。神秀,弘忍的大弟子,所以小说称他“上座”。他后来是禅宗的北宗代表人物。这一派的特点是教人住闲处静,自妄修心,主张通过坐禅和调息(做气功)的方法训练一种脱离现实的宗教世界观。唐代中叶以后,这一派即趋没落。惠能(638 713),也写作“慧能”,唐代著名和尚,禅宗的南宗开创者,也是中国禅宗正统派的创始人。本姓卢,世居范阳(今北平城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
11、属广东)。出身官僚家庭,父早没,家境贫苦,不识字,打柴为生,听人诵金刚般若经,发心学佛。投弘忍门下,在寺中从事砍柴、推磨等工作。作偈得弘忍赏识后,弘忍便秘授禅法,并付与法衣、钵盂(“继承衣钵”出典于此),成了禅宗“六祖”。后来他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传教,大力倡导顿悟法门,传承很广,称为南宗,长期流传,是禅宗最有势力的正统派。红楼梦中的谈禅、参禅,也即此派禅学。惠能死后,弟子们记录他的思想言行编撰成集,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六祖坛经。【注释】“菩提本非树”四句大意是:僧人的佛性为自身所禀赋,与菩提树、明镜台毫不相干。况且僧人本来目空一切,视有如无,何虑尘世的污染?菩提树桑科常绿乔木,原产印
12、度,大约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现广州、高要等地寺庙有此大树。西域记八:“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菩提,佛教名词,梵语译音,意思是觉悟。“心如”三句代表禅宗的北宗观点。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叙这一派主张说:“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菩提”二句即“菩提树本非树,明镜台亦非台”的简语。全偈是禅宗南宗“泯绝无寄”观点的代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叙这一派主张说:“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
13、言法界?”因而,这一派反对各种烦琐的宗教仪式,轻视念经、拜佛,也不主张坐禅,专门追求精神“解脱”,其教义的核心就是顿悟空幻,立地成佛。惠能创导这派禅学,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变革。【赏析】佛教禅宗和其它宗教一样,教人们在现实的苦难前不要反抗,培养人们逆来顺受的奴化性格。它所谓的“顿悟”,实际上是迷惑;它所宣扬的精神解脱,实际上是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它力图把“佛性”从彼岸世界拉回到每个人的内心,把依靠佛教的经典转向引导人们相信个人思维所获得的神秘启示,把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它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态度,与先秦庄周思想颇有相似之处。这种思想很容易为没落阶级中一些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人所接受。它的主导方面是消极有害的。佛教发展到禅宗已逐渐走向它自身的反面,因为它本身潜伏着从理论上导致破坏宗教的倾向:既然“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无佛、无众生”,“本来无一物”,那么这种佛教教义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