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1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2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3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4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孔:孔府、孔庙、孔林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十家九流)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一、“百家争鸣”的局面1、概念解释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2、社

2、会原因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3派别代表 道家:老子和庄子 法家:韩非子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4历史影响 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本框小结百家争鸣时间?春秋战国。主体?以士为主体的各学派。活动?著书立说,各抒己见。性质?思想大解放。(第一次)影响?促思想繁荣,奠定文化基础。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 A众多豪门望族 B众多思想流派c众多地方政权 D众多文学形式2诸子百家的社会宗旨是发展学术驳斥他人传播文化批评时政A B c D3老子的所属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c墨家D法家BC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

3、的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私学的兴盛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剧烈变革A、 B、 C、 D、 D“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孔府对联二、孔子及儒学的勃兴1、孔子生平: 勤奋好学、政绩显著 著书立说、培养学生孔子把人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2、孔子思想 核心是“仁”(爱人) 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

4、发展。)4孔子生活的时代是A春秋初期 B春秋末期c战国时期 D战国末期5孔子的经历有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做过地方官,政绩显著曾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晚年周游列国,潜心办学和著述A Bc DBC6孔子概括“知天命”的年龄是 A二十岁 B三十岁 c四十岁 D五十岁D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苦。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提倡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C、为政以德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C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己

5、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哲学家的观点与康德最为接近的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王夫之B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仁政”,省刑罚、薄税孟子思想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王道”荀子思想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暗含法治思想(影响了其弟子韩非和李斯)总结、改造,更适应社会需要,诸子百家的蔚然大宗【学思之窗】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

6、性,还有社会属性。 7、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不包括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不以仁政,不能平定天下” c“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D“施仁政于民,省刑库,薄税敛”C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再把孔子“仁”四字昂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A、 B、 C、 D、 A四、道家和法家1、道家 老子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无为而治”(春秋) 万物不停运动,相互依存,不断转化庄子 万物都是相对的(继承与发展)(战国)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提高君主权力(战国) 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探究学习总结】1.

7、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同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探究学习总结】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

8、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汉初吸取“无为而治”思想,与民休息政策经济恢复;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加强中央集权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大学问家;为官;著书;隐退新儒学思想:()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发挥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

9、省役(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起用文人儒者参政汉武帝的措施 儒家经典被定为教科书(五经)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此后,儒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中央集权B加强思想专制c打击儒家思想D打击孔子后人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根本原因是 A汉武帝“举贤良”的用人政策B董仲舒受各级官员推荐 C董仲舒对汉武帝忠心耿耿D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说明的根本问题 A不同时期的文化有不同的命运 B政治需要决定文化的命运 c对文化的态度决定政治的命运 D儒学文化时盛时衰第

10、课宋明理学 一、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目标:复习“宋明理学”,掌握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王阳明,陆九源的基本思想主张,认识宋明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一魏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 佛道盛行 三教相互影响、发展隋唐 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 唐朝:三教并行政策,挑战儒学正统地位二、宋朝的程朱理学北宋 代表:二程:程颐、程颢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思想 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代表: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南宋 著述:四书章句集注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思想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

11、知 评价:对后世及国外影响三、陆王心学南宋 代表:陆九渊 思想: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反省内心即得天理明朝 代表:王阳明(王守仁) 更多吸取佛教禅宗思想 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 发挥“仁”的思想1.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A董仲舒 B朱熹 C二程 D王阳明2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的是A董仲舒 B朱熹 c二程D王阳明3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 A董仲舒 B朱熹 c二程D王阳明归纳出五种处世道德标准的是A董仲舒 B朱熹 c二程D王阳明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 B朱熹 C二程D王阳明 一、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目标:复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基本观点,认识到明清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第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离经叛道”的李贽生活经历:求学 做官 入狱性格特点:“离经叛道”思想代表作:焚书、藏书思想主张 挑战孔子,揭露道学家虚伪 抨击传统观念评价: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共同经历:动荡年代,参加抗清斗争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各自代表作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读通鉴论 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