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讲_第1页
教育学第六讲_第2页
教育学第六讲_第3页
教育学第六讲_第4页
教育学第六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讲教育测验、评价与教育法制1第一章教育测验与评价第一节中小学教育测验一、教育测验的概念(一)概念 1、测量:是给事物的某种属性给定数值的过程,不包含定性说明 2、测验:是对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狭义的测验,仅指一份测验试卷;广义的测验,指编制尸体、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 3、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2 4、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它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或两者兼而有之(二)测验的功能 1、激励功能 2、诊断功能 3、区分和选拔功能 4、评定功能二、测验的类型(一)以测验目为根据划分 1、安置性测验 2、形成性测验 3、诊

2、断性测验 4、总结性测验(二)从规范程度上区分 1、标准化测验 2、教师自编测验3(三)以测验内容为准划分 1、成就测验 2、学能测验(四)以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区分 1、常模参照性测验 2、标准参照性测验三、良好测验的标准(一)实用性 要求便于组织、便于实施、节时省力(二)可信度 又称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 提高信度的方法:题量不能太少、成绩要拉开档次、多出客观题、建立详细的评分指南、评分要认真(三)有效性 又称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估计测验效度的方法: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四)难度 即测验的难易程度,它提供了试题平均通过

3、率的信息(五)区分度 又称鉴别力,是测验否能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5四、测验的编制和实施(一)确定试题内容 1、确定知识点 2、确定知识水平 3、设计双向细目表(二)选择试题类型 客观题和论文题(三)评分 等级分、百分制(四)测验分数的解释 可以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表现相比较,也可以和考核标准相对照6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评价一、概述 最早的有组织教育评价:中国科举考试 西方:19世纪末开始,美国,赖斯、桑代克(现代教育测验之父)、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测验的重要指标体系) 评价,是在特定的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某种属性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 广义的教育

4、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学生评定 7二、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一)以评价的严格程度为准划分 1、相对评价 2、绝对评价(二)以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划分 2、形成性评价 2、总结性评价三、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宏观:涉及教育目的、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 中观: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学校各项工作等 微观: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8三种主要的评价活动 1、学生发展评价:学业成就、行为表现、身体状况 2、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学原则;形式有: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

5、3、课程和教材评价四、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一)建立评价目标 1、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意目标9 2、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目标:学生的智能及性向、学生的环境、身体的评价目标(二)选择评价样本 对象和场所(三)收集评价信息 方法:观察、问卷调查、访谈 教师常用的评定方法: 观察、考试、家访、轶事记录法(四)报告评价结果 评价报告应包含的基本内容:评价目标、时间、人员、方法、结果、建议10五、当今评价的问题与发展(一)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轻能力 2、片面追求分数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4、制约教学改革(二)发展和改革策略 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 (1)重视高层

6、次认知能力的考察 (2)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 (3)重视对各种活动表现的检测 (4)用多种方法收集评价信息11 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 (1)考试和考察相结合 (2)评分与评语相结合 (3)允许考第二次、第三次 (4)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 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1)将课程分成小的单元,在每一单元内考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要扩展评价的范围 (3)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的成功感 (4)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12第二章 教育法制第一节 教育与法律一、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

7、行为规范的总称 特点: 1、法是调节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法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4、法以国家强制力为其后盾法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13二、教育的国家化 19世纪下半叶,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运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一趋势被成为教育的国家化三、国外教育法发展史(一)零星立法阶段 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是在工厂法之中(二)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三)广泛进行教育立法阶段(四)教育的综合法制阶段14四、我国教育法制建设 现行教育法体系 1、第一层次:教育法以宪法为依据制定

8、的基本法律,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全国人大制定 2、第二层次:部门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师法、教育经费法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单行法 3、第三层次:教育行政法规为实施教育法和各单行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 4、第四层次: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15第二节 学校中的法律关系一、学校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一)学校与政府(二)学校与社会(三)学校与教师(四)学校与学生二、学校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和义务(一)学校的法律地位 根据学校参加的社会关系活动内容不同,学校具有双重主体资格 一是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学校处于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16 一是作为

9、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学校具有法人资格(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P400P401三、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和义务(一)教师的法律地位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P401P402四、学生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和义务(一)学生的法律地位 公民、受教育者、未成年人(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17第三节 法律责任一、概念(一)定义 广义的法律责任:既包括法律规法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又包括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 狭义的法律责任: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二)分类 依违法行为性质的不同分: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10、18二、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我国教育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所以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应当定性为行政法律责任教育法行政法律责任的基本特征: 1、承担主体具有多重性 2、法律责任的承担具有相互性 3、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关及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的分类 包括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其中主要是行政法律责任19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 1、行政处分: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有轻微违反失职行为的国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惩罚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 2、行政处罚:享有行政处罚权的主体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个

11、人或组织所实施的惩罚措施,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颁发、印制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吊销办学许可证等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及免责条件: 20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承担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的条件的总和 1、行为人已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 2、行为人必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 3、行为需具有相应的情节免责条件: 1、行为人无责任能力 2、超过时效 3、情节显著轻微 4、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特殊需要21第四节 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的承担一、概念(一)学校事故的定义 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

12、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二)学校事故与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损害行为 学校事故一般情形下构成民事侵权行为22学校事故作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特点: 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 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三)学校事故的侵权民事责任 侵权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特点: 1、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2、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责任 3、具

13、有强制性 4、责任形式是财产责任23(四)侵权民事责任的规则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五)学校事故的免责条件 第三人的过错、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六)学校事故的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 责任形式: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制裁方式:民事制裁 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罚款、拘留等二、学校事故类型和责任承担列举24第五节 法律救济概说及其主要制度一、法律救济概说 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即当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特点: 1、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 2、法律救济具有弥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