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纳的归因理论与大学生挫折应对_第1页
论韦纳的归因理论与大学生挫折应对_第2页
论韦纳的归因理论与大学生挫折应对_第3页
论韦纳的归因理论与大学生挫折应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韦纳的归因理论与大学生挫折应对杨菊平共2页1字号:【大中小】挫折(Frutration)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与动机不能 获得满足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所谓大学生受挫心理是指大学生自己所希望的目标在付出 种种努力甚至作出刻意的追求后,其强烈的目标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紧张心 理和情绪反应。挫折本身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适当或适量的挫折对学生良好的 心理素质的锻造是有益的。尤其是他们学会了一定的应对挫折方法后,能积极面对挫折时, 对自信心的提高和个性成熟有积极作用。反之,若不能及时从挫折情绪困扰中摆脱出来,学 会适时、适当的应对方法,会影响表

2、现,至出现不良行为。一、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耐 挫折能力较差的情况。中国心理学会1996年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约有四分之一的在 校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经不起挫折,甚至根本谈不上挫折的一点点不如意,就可以让他 们伤心、沮丧、萎靡、甚至毁掉自己。中国纺织大学医疗保健中心对该校大学生病休、退学 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学生精神压力过大,一有挫折便感到无所适从、焦虑、抑郁, 逐步形成精神疾病。一些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行为和自我攻击行为(如 自虐等),自我攻击行为往往导致自我封闭,从而加重心理压力,引起

3、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挫折事件比比皆是,总的说来,目前大学生应对挫折现状是令人 堪忧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 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类。外在因素包括家庭影响、教育者素质及教育方式、社会影响、人 际关系等,内在因素包括自身生理条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的创伤、 适应能力、自身阅历等。其中,大学生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是大学生挫折的主要原因。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也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学习方面的问题成为大学生活的首要挫折事 件。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是仅次于学习的主要挫折事件,且随着知识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呈

4、递增趋势。显而易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与其说是大学人际关系复杂,大学生缺乏人际 适应能力,不如说是大学生愈来愈受社会大环境“关系学”的影响,更加关注人际关系。另外 经济问题也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要挫折事件,这说明经济差别的不断加大已经影响着大学生 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二、关于大学生挫折应对的思考面对大学生挫折心理情况,挫折教育也成为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很重视的一种教育形 式。心理学家也对大学生挫折成因、挫折的后的反应、挫折的防卫等方面有了很多的探讨, 但是仍有不少大学生不能正确应对挫折,因而导致学生各种消极情绪,出现心理危机。失败 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然后调整对策

5、,重整旗鼓,这样才能走向 成功。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对导 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的推断,称为归因。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 识,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因此,遭遇挫折,在宣泄不良情绪的同时,更要让学 生学会对事件做理性的分析,即正确归因,正确归因就是要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 的认识和分析,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或者是内外部两种因素互相交织 (共同起作用的)。正确的分析和归因是应付和解决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础。我们借助韦纳的动机情绪归因理论来进行考察。归因理论又称成功与失败的归因理论,它着 重于在一个

6、事件结束后找出其成败原因。并由归因引起个体情绪反应,形成新的期待。他们 注意事件背后潜在原因的探索,并把潜在原因划分为三个维度:内部一外部维度、稳定一不 稳定维度、可控一不可控维度。认为不同归因会调节人们的情绪反应,原因的稳定性与期望 的高低相关联,它揭示了事后分析成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与期待、自我实现的预言之间的 关系。使归因的激励机制得到较充分的展示。归因理论认为,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而不同的情感反应对后续行为又有不同 的动力作用。首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归因积极,则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充 满自信,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行为效能感;如果归因消极,无疑会产生消极情绪,产生自

7、卑, 降低动机水平,减轻行为效能感。心理学研究归因的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积极归因,增强 人们的行为效能感,改变自己对能力的错误判断。其次,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将成功归于 内在的、可控因素,那么将产生成功的自信,期望继续成功,并会积极努力。如果将成功归 于外在的、不可控因素,那么一次成功就不会增强其成功的自信心,对后续行为起不到促进 作用,不会继续努力。同样是对于成功进行归因,而后续行为却截然相反,关键在于归因的 导向不同。最后,社会心理学家把行为或行为结果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并找出原因的不同 成分,是因为被人所察觉的原因由于部位、稳定性和控制性三个特性不同,对于人的情感、 期望和行为有不同作用

8、。如果将成败归于内部原因如能力,就会影响积极或消极情感的产生 以及将来参加同类工作的可能性;稳定性的归因会影响相应情感的持续和成败期望的继续; 控制性的归因影响情感和别人的行为。归因理论由于识别了归因的主要特性、原因结构和原 因信念的形成以及归因对人的行为影响,他们对于原因推理在人的行为中的动力作用有了比 过去更细致、深入的认识。在生活中,人们对行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 归因倾向则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很大的影响。人在对其行为的归因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个人的 归因倾向。人人都会体验失败和挫折,但并非人人都陷入到无力感状态中,把失败的原因归 结为哪些因素从中起着很

9、大的作用。大学生们对挫折进行归因,由于不良的自我评价倾向性, 人为地放大或缩小某些挫折原因,往往会产生种种归因偏差。在任何一个大学生的心理中, 如果这种归因偏差积累过多,就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心理后果,如自卑、自责、自暴自弃等。 因此,要通过教育、训练让学生学会合理的归因。要避免归因的片面性,正确的认识在生活 与学习中,导致行为成败的原因都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有时可能主观因素是主要的方面, 有时可能客观因素是主要的方面。学会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克服过分承担或完全推诿责任 的倾向。尤其是对那些倾向内部归因的学生,要帮助他们纠正不当的归因倾向,避免过多自 责带来的挫折感。三、克服“归因偏差”的基本对策

10、与方法 大学生要适应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承受 挫折的能力,而要培养这种能力,必须了解挫折产生的原因,培养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归 因理论者设想,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不正确的消极归因,会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如果采用 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随之就能改变情绪和行为。教师应在学生对 挫折归因进行指导,化消极为积极,激励信心,产生新的期待,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到:正确归因。学习中的失败常常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倘若学生能正确分析,找出每一 种挫折的外在与潜在原因,就能重新认识失败;了解自我不足,消除消极情绪,以积极的态 度承受挫折。错误归因,

11、将导致学生错误对待挫折,走向极端。在这种时候,家长与教师要 及时给予指导,使学生在挫折面前能正视挫折,实事求是。找出哪些现象是导致失败的自身 原因、可控原因、稳定因素,哪些因素是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这样才能对失 败原因给予准确评估。如果是自身的,可控因素造成的失败,就要克服自身不足。通过努力 去获得成功。如果是外部的、不可控或稳定因素造成的失败,就需要降低原目标的重要性或 重新调整目标;否则目标始终达不到,更易有挫折感。所以正确归因能使学生认清形势,及 时调整自我行为,重新唤起新的希望。积极归因。能帮助学生找到挫折的真正原因只是第一步,如何去看待失败的各种因素,从 而消除挫折感,就

12、需要考虑经受挫折学生的个别差异了。在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时,是如实告 诉学生失败的真实原因,还是引导学生将失败与努力、方法等因素联系起来,由于后者能够 调动“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被称之为积极的归因方式。积极的归因有时与真 实的归因并不一致。所以在正确归因时还要讲策略和艺术性,一方面结合学生平时的经历, 另一方面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对于学习一贯优秀,个性品质优秀的学生,可以明确 告之失败的原因,他们会正确对待失败,冷静分析,努力创造条件,很快从挫折感中摆脱出 来,变挫折为动力。但对学习优秀,又有很高抱负水平,但挫折承受力弱、敏感、内向、自 卑的学生,则要调节他们在归因中的认识判断

13、力。尽量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可控的 外部因素上,肯定自身的能力,相信自我,把某些失败看成是任何人也难以改变的,以“理 喻”方法减轻或消除焦虑,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不让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左右心境。 对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应多从内部的、可控因素中寻找挫折原因,让 他们看到成功是可以通过自身条件的努力和创造机会获得的,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当这种努 力有所收获时,又会不断强化其学习行为,激励其不断向目标迈进。最后一类是学习成绩不 好,个性品质又有缺陷的学生,需要认真对待。学习中他们不断遭受挫折,往往以消极的反 应对待学习,要想帮助他们摆脱挫折感需要漫长的过程。既要使他们看到

14、失败中有些因素是 难以抗拒的,又要使他们相信一些人为因素可改变现状。首要一点是让他们从失败的深渊中 解脱出来,可采用“替代法”制定一新目标替代受挫目标,这个新目标开始不要太高,学生通 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再不断提出新的更高一层的目标,让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 就能改变以往面对挫折屈从、否定、退却的攻击性消极行为;使他们敢于正视学习,并不断 在学习中取得进步,获得快乐的体验,从而热爱生活,重新点燃成功的希望。积极进行归因训练。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是引导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自我归因的重要手 段。社会心理学家所设计的一些特定的训练程序,可以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归因技能和正确的 归因方法,以形成积极的归

15、因习惯。归因训练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方式:(1)团体发展法。以 小组团体讨论的方式,一起分析和讨论个体失败产生的原因。团体发展法需要专家或经验丰 富的教师临场指导,作出讨论后的统计性总结,并把总结的信息给予反馈,指出个体的归因 误差,鼓励积极归因。(2)强化矫正法。对学生所作出的积极归因给予强化,以促进大学生 形成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3)观察学习法。比如观看有关归因训练的录像,使学生把观察 学习的结果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归因训练是近年来归因研究中十分活跃的一个领域。 归因训练通过归因的转变和积极性情感、期望的形成,为增强成就动机、矫正自卑心理、增 进身心健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归因训练的基

16、本步骤是先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然后让 学生进行活动并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并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再通过引导让学 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这一过程应重复进行加以强化。如,只要有学生考试作弊受了处分,告 诉他们导致处分的原因是他们没有遵守学校的考试纪律;只要有学生喝酒闹事受处分时,告 诉他们处分的原因是他们违反了校规的哪条哪款。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后,学生就会养成遵 守纪律的习惯。强化的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强化和集体强化相结合的归因训练。教 师用强化方法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定势,在分析错对、成 败时,有一种健康的心态,能从自身、他人、社会多个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偏激

17、情绪的产生, 形成正确评价自己,客观看待别人的好习惯。针对自我防御的动机性归因偏差,如把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教学质量差、教师有偏见等外部 原因。这种归因方式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归因训 练时应多引导他们进行不稳定因素如努力等方面的归因,使他们认识到失败不是由于能力 低、工作难等因素造成的,主要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够的结果,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提高成功期望值。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或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还可以借助其 他方式间接影响他们的归因,其中把握任务内容和难度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之一。因为任务过 难过易都会使他们作出不切实际的归因,并影响随后的情感、期

18、望和行为。如果任务太难, 势必使人们重复失败体验,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尤其是经过努力后仍失败,使他们在学 习工作中丧失自信心,降低行为的积极性和坚持性。针对“习得性无助”学生存在的归因障碍,通过一定形式的归因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归因 障碍,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的人常常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个人无法控 制的内、外条件,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自认为多么努力也是徒劳的。如果采用一定的 训练方法,帮助他们改变对失败的归因,变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归因为外部的、可变的、 特殊的归因,就有可能使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状态,重建自信,取得成功。该模式训练的主 要目标是将成功的好运气归因改变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归因,将失败的低能力归因改变为不 够努力归因。为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学习并获得成功和失败的 经验。教师也可呈现一些学习活动中的成败事例,要求学生讨论和分析成败的原因。教师在 引导学生积极的归因中,对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应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不正确的归因应给予 指导和纠正。通过这一系列学习、反馈及强化措施,最终使学生达到这样的目标:在完成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