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咨询基础理论复习纲要_第1页
学校心理咨询基础理论复习纲要_第2页
学校心理咨询基础理论复习纲要_第3页
学校心理咨询基础理论复习纲要_第4页
学校心理咨询基础理论复习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考试用书复习资料学校心理咨询基础理论仅供参考基础理论知识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1879 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从 此心理 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规律性科学。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人格心理动力心理特征 ( 能力、气质、性格 ) 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 异的活动效率及其潜在可能性。气质:在指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产

2、生的动力特征。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在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1、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内容,创始人:冯特; 结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个体经验是人的 感觉、意象、感 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2、机能主义心理学:有目的的心理,创始人: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机能或功能与意识活动进行了解。3、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解和控制行为,创始人:华生; (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一势力)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为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 而并非是看不见、 摸不着、 无法客观研究的

3、意识。4、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的心理,创始人:魏特海默、苛勒、考夫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5、精神分析心理学:心理活动的动力,创始人:弗洛伊德; ( 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二势力 ) 精神分析心理学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比多等观念来解 释人的行为动力;用空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恋父、恋母情结等来解 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个格结构,并以焦虑和心理防 御机制解释在三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6、人本主义心理学:潜能发展,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能够激发人们对爱、归属、自尊、自我实

4、现、创造力和 崇高理想的心理需求,认为这些心理需求与人们对食物和水的生物需求一样重要。7、认知心理学: 多水平、多层次的信息加工,创始人:奈瑟 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所主张的心理的内部机制是无法研究的观点,认为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行为, 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尤其应该着重研究高级心理 活动机制。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 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研究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测试法4、调查法;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的基础结构与功能:1、周围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2、中枢神经

5、系统脊髓 脑;3、大脑皮层的主要分区和功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及机能 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及机能 大脑皮层的语言区及机能 大脑皮层的联合区及机能 、条件反射的概念与类型;1、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起神经联系是暂时的。2、条件反射的类型: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1、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词作为刺激物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

6、程(非条件性抑制又称无条件抑制、条件性抑制)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意思状态定义:意识状态是指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意识所呈现的特征。 正常意识状态定义:是指在人脑没有发生任何病变,也没有受到任何药物等非正常刺激影响下的意识状态。意识状态包括:1、主动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被动的意识状态4、睡眠状态5、睡眠障碍二、 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三、 注意的品质(特征)1、注意广度(注意范围)2、注意稳定

7、性3、注意转移4、注意分配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联觉4、后像5、感觉补偿作用二、感觉测量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概述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是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即感觉阈限愈高,告诉下愈弱;感觉阈限愈低, 感受性愈强。绝对感觉阈限:是指人的感受器管接受某种刺激时刚能够引起其反应或刚能停止起反应 的刺激强度,即是对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即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是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值越

8、 小,绝对感受性越强; 绝对感觉阈限值越大, 绝对感受性越弱。 两者关系可以表示为: E=1/R(E 为绝对感受性; R 为据对感觉 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是指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三、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选择性 2、知觉整体性 3、知觉理解性4、知觉恒常性:由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 亮度 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四、观察的品质1、目的性;2、客

9、观性;3、精细性;4、敏捷性第五章 记 忆一、记忆种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与经验的对象,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 绪记忆和运 动记忆。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内容不同,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二、记忆过程记忆过程包括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三个基本环节。三、记忆系统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四、遗忘及影响因素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遗忘种类:1、根据遗忘的程度,把

10、遗忘分为不完全遗忘和完全遗忘。2、根据遗忘的时间,把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影响遗忘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材料的意义5、学习程度五、记忆策略1、及时复习与及时反馈3、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相互结合5、间隔学习六、记忆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3、记忆的准确性2、学习材料的数量4、学习材料的序列位置2、尝试背诵与重复4、注意系列效应的影响6、多种记忆线索提取2、记忆的持久性4、记忆的储备性第六章 表象和想象、表象及其种类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表象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2、概括性。表象的种类:1、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2、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3、记忆

11、表象和想象表象4、遗觉表象 、想象及其种类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 特殊形式的 高级认知活动。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想象的的种类:1、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幻想) 、想象规律的应用1、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性想象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第七章 思 维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种类: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

12、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 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 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 分析思维。4、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二、思维过程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归类,3、抽象与概括属性,4、系统化与具体化三、概念与推理概念: 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概念的种类: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概念的功能: 1、分类功能,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根据已有知识推论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是从 已知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的种类: 1、演绎推理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知识表征方式3、问题解决中的定势

13、5、动机和情绪状态五、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1、准备期,2、孕育期2、,2、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3、联结功能,4、系统功能。推理:是指由具体事2、归纳推理。2、功能固着4、原型启发6、个性特征3、明朗期,4、验证期第八章 情绪和情感、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情绪通常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2、情绪是反应性和活动性的过程, 即个体随着情境的变化以及需要满足状况而发生相应 的改变, 受情境影响较大。3、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的特点。4、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变现,例如悔恨时的捶胸顿足,愤怒时的暴跳如雷,快 乐时的喜笑 颜开等。联系: 一方面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

14、上形成的,同时又是通过情绪 反应得以表达。另一方面,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的表现强度, 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情绪发生的过程往往深含有情感 的因素。总之,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两者紧密联系。定义:情绪状态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情绪。 经典的情绪状态: 1、心境,2、激情,3、应激。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第九章 动机和意志一、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是个体真实存在的或主观感受到的某种毕业物的缺失,它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将需要系统化,提出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

15、全需要、 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二、意志的涵义、特征及其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1、意志的涵义: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来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 现预定目的 的心理过程。2、意志的特征:、具有明确的目的,、随意运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意志与认识过程和情绪的关系、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多的影响。、意志和情绪过程的关系、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意志与个性的关系、个性倾向制约着人的意志变现;、意志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意志行动的

16、过程及其特点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行动,它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是个体意志对行为的积极能动地调节过程。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行动目的的确定)执行决定阶段(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克服困难所作出的决定)意志品质 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第十章 能 力能力的涵义及其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即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 效率,使活 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能力与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和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发展水平不同,即三者发展不同步。能力的种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7、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各种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是对智力内涵的诠释,有三种基本研究取向:因素结构取向、信息加工取向和原型取向。、智力的因素结构取向智力的因素理论、智力的两因素理论,提出者:斯皮尔曼;、智力的群因素理论,提出者:瑟斯顿;、智力因素分析理论,提出者:卡特尔。智力结构成分理论、智力层次结构理论,提出者:弗农;、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提出者:吉尔福特;、信息加工取向智力的三元理论,提出者:斯腾伯格;、成分智力,、经验智力,、情境智力2、智力的PAS瞠型,提出者:戴斯等;、注意-唤醒系统,、编码-加工系统,、计划系统。3、多元智力理论,提出者:加德纳(他提出来八种智力);

18、、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自然观察者智 四、智力测验1、一般智力测验、比纳智力测验智商(IQ)=智力年龄(MA)十实际年龄(CA ) X 100、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提出离差智商感念)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智力测量的功能第十一章 气质和性格气质与性格的涵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 性格:在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首先气质具有先天性特点,它更多地受到人

19、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在人的情绪与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力特征 (即强度和速度等) 。性格主要是指 个体行为的内容,它们是在后天形成的,更多地是受到了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与 制约,是人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其次,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优劣之别。 联系:首先,不同的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例如爱国、勤奋、 乐于助人等性格特征,只是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行为表现上带有不同的个人色 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再次,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的 影响。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由巴甫洛夫提出,有

20、四种气质类型:1、强而不平衡型,2、强、平衡而灵活型,3、强、平衡而不灵活型, 4、弱型性格的结构性格的结构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四、性格测验1、综合评定法自然实验法问卷测验法、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投射测验法第二部分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的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通行为模式;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4、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1、5、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二、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派别1、成熟势力说,代表人物:格赛尔;2、行为主义观、华生的观点、斯金纳的观点、班杜拉的观点3、 精神分析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 11 岁、 12 岁开始)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他认为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观察法,2、调查法,3、测验法,4、实验法,5、横断设计与纵向设计、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

22、,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M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纵向研究:又叫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是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M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纵向研究的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详尽地了 解量变与质 变的规律。纵向研究的缺点: 被试者可能会离开或搬迁、 厌烦等其他原因而放弃, 这往往会导 致有偏样本,它不再能够代表研究者希望将其调查发现加以推广 的人员。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发展的涵义及其主要特点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

23、稳定的变化。 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发展的关键期,6、发展的年龄特征。定义: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从妊娠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规律的科学。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4、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定义:是在一系列强调环境作用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发展起来的 微系统:指对青少年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及网络。中系统:指个体与其所处的微系统及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过程。 外系统: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如

24、传媒、社会福利制度等。 宏系统:宏系统是一个文化系统,涵盖社会的宏观层面,比如价值取向、生产实践、风俗习惯、发展状况等。四、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1、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唐氏综合症;2、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胎内环境的影响(、母亲的年龄,、母亲服药,、母亲的情绪)、早期经验的作用(、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三章 身体的发展 第四章 认知的发展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一动作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序列化和传递推理,、类包含)形式运算阶段( 11 15 岁)、现实与可能之间的逆转;、经验归纳与假设

25、演绎;、命题内与命题间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差异性智力测验及其特点、比奈西蒙量表2、斯坦福比奈量表3、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记忆的发展记忆的发展可以从量的发展和质的变化两方面来看。 记忆量的发展可以以记忆范围、记忆广度和记忆储存的时间等方面得以体现。 记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之一为个体从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识记发展。第五章 情绪的发展一、情绪的早期发展二、怯生: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三、依恋的涵义、测量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依恋的特点: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如幼儿倾向于在母亲身上或附近活动;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

26、。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四、影响依恋的因素与依恋对后期发展的影响影响依恋的因素: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2、儿童的特点3、文化因素依恋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五、儿童期情绪的发展的特点:1、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2、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3、情绪更富有稳定性六、青少年的情绪发展1、内隐文饰性;2、两极波动性。第六章 人格的发展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与心理欲望理论的异同及其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每个发展阶段,自我和社会环境都发生着积极的互动,人格是生 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

27、素组成的统一体。2、同一性渐成说(埃里克森的8 个阶段就包括8 对矛盾)、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 1岁)( 2) 、自主干对羞怯感( 13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起、30岁以前)、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中期)、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儿童的先天气质“容易护理的”“ 困难的”“ 慢慢活跃起来的体貌、体格及成熟速率对人格的影响 体貌、体格:指的是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身高、体重及和身体的比例。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类型: 1、权威性,2、专制型,3、溺爱型,4、忽视型。五、自我认识

28、定义: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人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的认识,主要涉及“我是谁” ,“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六、自我体验定义: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 己或悦纳自我”等问题,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等方面。七、 自我调控及其发展特点 定义: 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第七章 道德的发展、道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儿童对撒谎和说真话的认识;、儿童对权威的认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前道德阶段(2 4岁)、道德实在论阶段(57

29、岁)、道德相对论阶段(811岁)、青少年时期,相当于形式运算阶段。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婴儿时期的亲社会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认知情感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攻击行为及其发展攻击:是指导致另一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 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年龄变化特征:学前期无缘无故发脾气的现象会不断减少, 4 岁之后就比较少见了对攻击和挫折的报复性反应在儿童3 岁后急剧增加。攻击行为的缘起随年龄而变化。攻击行为的形式也随年龄而变化。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第八章 学习心理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及其对学习的影响非 智力因素的含义与作用 非智力因素

30、:有称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作用:非智力因素则一般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的操作,但对智力操作有动力和调节 的作用,是 认知活动中的心理倾向性,起意向作用。成 就动机 动机: 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该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 以满足个体需要的 内 部动力。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用优秀的标准来对自己的成绩进行评估,努力取得成功,体验有成功带来的喜悦的内部推动力量。3、成就目标成就目标是任务目标和能力目标的总称。也有研究者将其称为学习目标、成绩 目标和掌握目标。二、学习策略,提出者:迈克卡他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

31、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与效率, 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 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三、学习不良及其干预学习不良:1、学习不良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包括学业、心理发展等诸方面的落后和困难,这一状况 是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学习不良儿童属于一个异质群体;3、学习不良是可逆的,依靠恰当的教育训练可以加以改变,因为与智力落后、感官损伤造成的学习问题具有本质上的差异;4、学习不良可以贯穿于毕生发展过程中。干预模式:1、神经系统功能干预模式;2、行为干预模式3、认知 行为干预模式第九章 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的发展与特点1、婴儿期(2岁之前)

32、2、学前期(2 6 岁)3、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期4、不良同伴的消极影响二、同伴关系的评定与类型1、同伴关系的评定(同伴提名、同伴评定) 类型:1、受同伴欢迎的儿童,受到同伴正向的提名较多。2、被拒斥儿童,受到同伴的负向提名较多。3、矛盾的儿童,又称为有争议的儿童,他们的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多。4、被忽视的儿童,不管是正向提名还是负向提名都很少。5、一般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中, 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儿童可以被划分到上述四种典型的 类型中,剩余的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则属于一般儿童。三、青少年的网络交往1、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一是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二是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三是交往心理的隐秘性 四是交往过程的弱社

33、会性和弱规范性 五是交往动机的多样性。第三部分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绪 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省会条件下个体、 群体心理活动的事实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领域:1、个体过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认知、社会态度)2、人际过程(大众社会心理现象、相符行为、社会行为及动机)3、群体过程特点: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社会心理学有两种研究取向(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里学、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与若干学科有紧密联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描述、原因分析、建立理论、应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过程1、提

34、出问题2、选择研究问题3、设计并实施研究4、撰写论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的具体方法:1、相关研究:是研究两个或更多的变量(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2、实验研究:(现场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是按照特定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 有关变量来 考察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客观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章 社会化定义:社会化是在特定的社会化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学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形成适应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 过程。内容:1、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2、行为规范社会化3、社会角色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5、民族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种类1、早期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

35、3、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4、再社会化5、反向社会化三、社会化的特点1、以遗传素质为基础2、具体普遍共性3、具有独特个性4、贯穿终身5、具有能动性6、具有强制性四、影响社会化的因素1、社会文化2、家庭3、同辈群体4、学校5、大众传媒6、计算机网络第三章 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别一、性别角色及其特点 性别角色: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即男女在特定社会生活中占有适当的位置,并按该 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行事。特点:1、社会角色具有多样性2、社会角色具有相对稳定性3、社会角色受文化制约二、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1、生物学因素(遗传影响、性激素影响、大脑影响)2、社会环境影响(文化影响、家庭影响、大众传媒影响)3

36、、学校教育影响(课程和教材的影响、教师影响)三、性别角色理论1、生物学理论2、社会学理论3、认知发展理论4、性别图示理论5、群体社会化理论四、性别差异的表现1、认知活动方面(数学与空间能力、言语能力、分析能力)2、人格特点方面3、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方面4、成就动机方面第四章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及其特点社会认知:最初被称作社会知觉,指的是主体在其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因素影 响下对人的 知觉。特点:1、选择性的特点2、反应显著性的特点3、自我控制的特点4、形成完形的特点二、社会认知的范围1、对他人情感的认知(面部表情、视线联系和体态姿势)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4、第一印象三

37、、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的特点(对象的价值及社会意义、对象的魅力)2、认知者的特点(原有经验、性格特点、情感和需要状态)3、当前情境的特点(人际距离、背景参考)4、刻板印象的作用5、思维的定势作用四、印象形成1、形成印象所需的信息 ( 外表、语言、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2、印象形成的特点(整体一致性、以评价为中心、形成核心特征)3、印象形成的过程(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4、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仁慈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投射效应)五、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分析、 指出其性质或推论起原因的过程归因的理论模式:1、海德的模式( 最早归因模

38、式的提出者) 内因(能力、情绪、人格、态度等) 外因(时间、地点、天气、环境、外部压力等)2、维纳的模式(三维模式 )3、凯利的归因模式归因中的几种偏误1、拟人化2、基本归因错误3、自利偏差4、(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第五章 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的涵义社会态度:(社会态度与态度同义。态度一词就心理学而言就是指社会态度。 )态度是个 体对特帝国社会刺激如事物、观念或他人素偶持有的,具有一定机构、相对稳定和内化了的 心理反应倾向。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依据2、态度与行为一致的依据3、态度与行为一致性、不一致性的原因4、态度与行为的基本关系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过程、理论、方法、影

39、响因素) 态度的形成过程 凯尔曼指出,态度的形成主要经历一下阶段: 1、模仿、顺从或服从阶段2、认同阶段3、内化阶段影响态度形成的有关因素1、社会环境2、家庭的影响3、同伴的影响4、群体的影响5、大众媒体的影响社会态度改变方法 1、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2、说服宣传讲究方法3、引导参加活动4、群体明确规定5、安排强迫接触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说服者因素(对人的态度、专家资质)2、态度主体方面(自尊心、权威主义倾向、智力、想象力、需要3、心理抵抗四、偏见的形成、影响与消除产生偏见的原因: 1、群体间的利害冲突2、社会化过程的影响3、群体见缺乏了解与沟通偏见的影响: 1、对知觉的影响2、对他人行为的

40、影响消除偏见的方法: 1、信息公开透明2、关注社会化3、提升教育水平4、平等接触5、重视群体规范6、自我监控第六章 大众社会心理现象、模仿与流行模仿:是由仿效别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 模仿的特点:(非控制性、表面性、相似性)模仿的功能: 1、使原有行为得以巩固或改变2、是原类来潜伏存在的而未显现的行为得到展示3、学到新的原来不会的行为动作。模仿的影响因素:(年龄、威信、类似) 流行:又称时尚,指在较短时间内、社会上相当多的人追求同一种行为方式,相互之间 发生了连锁性的感染。流行的过程:(阵热、时髦、时狂) 流行的特征:(时效性、循环性、年龄和性别差异) 流行的渠道:1、自上

41、而下的纵向渠道2、同一层次的横向渠道3、自下而上的纵向渠道流行的因素:1、社会方面的因素2、心理方面的因素 二、社会舆论和流言舆论: 又称社会舆论, 是大众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 舆论的特征:1、舆论总为大多数人赞成和支持2、舆论总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幸福有关3、舆论具有合理性4、舆论具有有效性舆论的作用:1、营造心理氛围、鼓舞群体士气2、引导人们的心态和行为3、战胜不健康舆论、制约不良倾向 流言:是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依据,而在人们中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信息。 流言的特点:(新异性、失真性、迷惑性、广泛性)三、暗示与竞赛暗示:指人或环境以含蓄的方式相他人发出某种

42、信息,以此来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的种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 影响暗示的因素:(暗示者特征、受暗示者特征) 竞赛:是个人之间或团体之间通过某种活动争取超过对方成绩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竞赛的作用:(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竞赛的组织:1、关注竞赛类别的选择2、关注自我竞赛3、关注竞赛活动的多样化4、关注竞赛动机的教育第七章 相符行为从众的涵义从众: 指在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下个人的观念、 行为、 朝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 方向变化的现象。二、从众行为的心理原因与影响因素心理原因:1、获得行为参照2、获取他人好感3、摆脱偏离的恐惧感4、提升群体的凝聚力影响因素:1、

43、群体方面的因素(群体规模、群体观点或行为的一致性、群体凝聚力)2、情境方面的因素(情境中刺激物特点、情境中的文化)3、个体方面的因素(个体地位、个性特征、男女性别、个体年龄、自我卷入)三、众从的涵义众从:指群体中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四、众从产生的条件1、少数派的特征(一致性、独立性、权威性)2、多数派的特征(意见分歧、缺乏凝聚力、对真实情况不明)五、服从的涵义服从:指个人按照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采取的行为,服从行为是在外界存在着明确 的压力下做出的。六、影响服从的因素1、客观方面的因素(距离、权威性、他人支持)2、主体方面的因素

44、(个体的道德水平、个体的人格特征)第八章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一、社会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社会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社 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利他行为及影响因素利他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利他行为特征:1、行为者是自主自愿的2、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3、行为五获取外部酬赏的期望4、利他者会有所付出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助人者方面的的因素(认知因素、情绪状态、移情能力和内疚感、社会身份) 2、情境方面的因素(他人的存在、生活环境、时间压力、情境清晰度)3、受助者方面的因素(喜欢和亲近程度、值得帮助程度、其他因素)三、冷漠行为及旁观者效应冷漠行为:指在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