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介绍(同名13139)_第1页
精选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介绍(同名13139)_第2页
精选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介绍(同名13139)_第3页
精选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介绍(同名13139)_第4页
精选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介绍(同名1313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介绍(同名13139)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介绍 自2023年起同济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节约型校园创立工作,经过近几年全校上下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节约校园风气,建设了一批节省资源和节能环保示范工程,建立起科技节能、管理节能和节约育人三位一体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体系,走出了一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路子,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的节能工作局面。与此同时,依托学科优势,整合科研资源,积极承当和参与了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与节能减排紧密相关的重大科研课题及国家重大科研工程,取得了一大批科研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促进了

2、学科的开展,为全社会节能减排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在学校高度统筹领带下,建立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机构(图1),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扎实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树立节约理念探索校园可持续开展模式 2)普及节能环保科技在校园建筑设施中的应用 3)建立和完善校园设施的能效管理机制和平台 4)促进学科交叉开展, 强化节能环保科技支撑 5)创新节约教育科研实践, 培育节约校园文化 形成了综合节能减排规划设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历史建筑生态型修缮、可再生能源利用、校园节能监管系统、水资源循环利用五大关键技术体系。校园节能减排意识显著提高、设施节能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收到了

3、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交叉和开展。 一、科技节能重实效 依托科学创新,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先后建成了学生集中浴室的太阳热能利用系统、电蓄热锅炉、中水处理和回用系统、洗浴废水热回收利用系统、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等。重点落实节能节水措施,校园灌溉用水实现1 00非自来水源。新建建筑积极执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超越本地区现行节能目标,率先实现建筑节能65以上性能设计。改建工程及历史保护建筑改造合理采用相适应的建筑节能材料及生态、节能技术,集成应用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低辐射节能型外窗、建筑遮阳、屋顶绿化、节能照明,因地制宜的采用了利用可再生浅表层热(冷)能的地源热泵空

4、调系统、利用地道风道的新风预冷(热)空调通风系统、舒适节能的辐射式空调末端系统;结合大空间特点采用的置换空调通风、中庭复合通风与系统;有利于城市电网供电削峰填谷的冰蓄冷空调系统等。这些建筑节能综合集成技术为校园设施的节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 二、节约育人为中心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最大社会效应还表达在育人方面,通过建设节约型校园实现对社会造成辐射作用和深远影响力。 学校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点,在校内积极建设节能环保精品课程,面向校内校外举办各类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科技讲座,普及节能科技,效劳于社会。 在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从教学实践到校园宣传、学生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实

5、践。教学上形成了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系列节能环保相关课程。团委学生会工作方面开创了学生自主节能创新活动的局面,开设了节能论坛、“节能减排十五讲等系列报告会,建筑、规划、能源、环境等相关学科的领军学者专家积极投身节能普及教育中,强化了学生的节约意识,丰富了校园文化,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开展。 学校建立起多层次节能科教基地,开放示范技术、普及节能科技、提高节约意识、支持和引导学生的节能主题活动。校园中涌现出“节水节电周、“节粮周、“绿色环保周等一系列学生主题活动。2 005年发起了由学生自发特组织“校园节能督察队,融日常节能督察与自我教育于一体。围绕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各学生组织通过主题班会等多种形

6、式、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主题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力度,一批像“化油器发动机节能改装及测试、“低浓度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基于生物酶强化土地处理城镇污水新技术研究等学生科技作品脱颖而出。“大学生节能环保创业主题论坛、“科技产业中的节能环保沙龙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创业者畅谈关于科技研发与产业化运用中节能环保的改良成果与其意义,更是得到了学生们的欢送。同学们开展和参与的“节能减排生活习惯调查、“全民节能减排意识普及度调查、“每月少开一天车、“地球熄灯一小时主题宣传活动等社会实践工程,同样起

7、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同时,学校还积极弓I导学生在加强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社会,做好宣传员。为此,学校在社区、中小学等地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生们利用双休日深入基地,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主题宣传,既加深了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同时也更好地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节约从我做起的良好风气。 三、节约管理显成效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设节能减排示范工程仅是一个开端,校园设施的节能运行管理是关键,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和建立校园设施节能监管平台。同济大学在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中不断探索,勇于挑战,瞄准国际前沿,加紧了校园节能管理平台的建设。 加强校园设施的节能运行管理为同济

8、大学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学校重点加强了对学生用电、用水的节约管理:学生宿舍、集中浴室装上了智能Ic卡,实行了水电缴费校园一卡通,综合效应现显示,节电率和节水率分别高达40和30以上。特别是集中浴室在节水的同时,浴室接纳量也得到提升,原来每天只能接纳1700人次的一个浴室,现在接纳量超过4000人次,整整提高了15倍,节约了学校新建浴室的投资。 在原有工作的根底上,同济大学参照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相关导那么和标准及国内外经验,开始了校园建筑设施节能监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 量化管理是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根底。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全校的能耗数据化、管理动态化、数据可视化、节能指标化。根

9、据平台设计原那么和目标,基于“集中管理,分布采集的思想,系统构架基于校园网络,减少系统建设本钱。在列入监测、效劳和管理对象的建筑设施用户末端设置具备通讯功能的数字式计测表具(电表、水表及燃气表具等),将采集的数值信号通过组网设备及网络远程传输到监控中心终端,通过节能监管软件实现校区的能耗监测、数据管理效劳和对策制定。 管理平台除实时动态掌控全校各建筑能耗状况外,还嵌入建筑能耗模拟模块功能,可对节能措施进行预测评估,为校园设施节能对策提供决策支撑。 建立校园能耗远程实时监管平台使节约型校园建设更上一个台阶,我校校园节能监管平台以界面友好、功能全面、扩展性强、技术先进等特点受到国际可持续开展校园联

10、盟(I SCN)、日本多所高校的关注。我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依托优势学科资源,集约了网络通讯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与能源、环境、建筑节能技术有机融合,构筑了技术可靠、经济实用,具有推广价值的校园节能监管系统。 科技节能、管理节能及教育带来的行为节能为同济大学带来了巨大的综合节约效果,2023年全校能源消费比预算节约1200万元,全校形成了以节省、节约资源为荣的良好气氛。 2023年受邀加盟国际大学校园可持续开展联盟(ISCN)并作主题报告,2023年11月即将在巴塞尔召开的全球能源论坛已将同济大学经验被作为中国节能减排典型案例。 四、今后工作展望 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成功地集成应用

11、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成果获2023年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2023中国建筑节能年度代表工程、2023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影响力机构、2023年度上海市节能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2023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成果受到教育界的热切关注,课题研究人员两次受邀为全国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研讨会作专题报告(2023年7月青岛,深圳。中国教育开展研究会主办),为全国高校根本建设提供重要经验参考。 在教育部和建设部主持下,同济大学执笔编写了?高等学校节约型管理与技术导那么?,已2023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并由教育部、建设部共同签署公布,成为指导全国高校校园建设工作的指南。 同济大学将继续在教育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领导下扎实的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思考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我们将继续深化和完善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