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窑洞生态空间研究分析 社会学管理专业_第1页
陕西窑洞生态空间研究分析 社会学管理专业_第2页
陕西窑洞生态空间研究分析 社会学管理专业_第3页
陕西窑洞生态空间研究分析 社会学管理专业_第4页
陕西窑洞生态空间研究分析 社会学管理专业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目:陕西窑洞生态空间研究 摘要 窑洞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使用土材料最为突出的民居形态,不占耕地、不破坏地形地貌、有利于生态平衡,所以被人们多因地制宜加以利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失衡的生态环境,窑洞建筑正在消失,这是一种地域特色的危机。本文通过探讨窑洞的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阐述其设计理念在当今设计中的运用。希望通过发掘窑洞的价值所在,从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路。关键词: 窑洞、生态、设计ABSTRACT Cave is 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hape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soil materials use

2、d in the most outstanding, of cultivated land, destruction of landform, is beneficial to the ecological balance, s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o take advantage of more by people.Bu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ave dwelling bui

3、ldings are disappearing, and this is a crisis of regional features.This article through to explore caves cultural value and ecological value,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its design idea in todays design.Hope that through the excavation of the cave dwelling value, thus to explore the new road of the

4、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Keywords:Cave, ecology, design 目 录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20246 摘要 PAGEREF _Toc20246 2 HYPERLINK l _Toc26657 ABSTRACT PAGEREF _Toc26657 3 HYPERLINK l _Toc12168 引言 PAGEREF _Toc12168 6 HYPERLINK l _Toc10153 1 陕西窑洞的生态优势 PAGEREF _Toc10153 6 HYPERLINK l _Toc

5、630 1.1陕西窑洞的形成及理念分析 PAGEREF _Toc630 6 HYPERLINK l _Toc24050 1.2陕西窑洞的分布及类型 PAGEREF _Toc24050 6 HYPERLINK l _Toc10114 2 窑洞建设中的生态理念 PAGEREF _Toc10114 7 HYPERLINK l _Toc6072 2.1 因地制宜的生态理念 PAGEREF _Toc6072 7 HYPERLINK l _Toc32150 2.2 物尽其才的生态理念 PAGEREF _Toc32150 7 HYPERLINK l _Toc4332 2.3 资源利用最优化的生态理念 PAG

6、EREF _Toc4332 8 HYPERLINK l _Toc3782 2.4 绿色景观的自然生态理念 PAGEREF _Toc3782 8 HYPERLINK l _Toc6553 2.5 安全、健康的生态理念 PAGEREF _Toc6553 8 HYPERLINK l _Toc10285 3 陕西窑洞生态理念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PAGEREF _Toc10285 9 HYPERLINK l _Toc31421 3.1 陕西窑洞生态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PAGEREF _Toc31421 9 HYPERLINK l _Toc9690 3.2 陕西窑洞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PA

7、GEREF _Toc9690 9 HYPERLINK l _Toc8971 3.2.1 有效的利用窑洞资源利用最优化的生态理念 PAGEREF _Toc8971 9 HYPERLINK l _Toc15115 3.2.2 有效的利用窑洞安全、健康的生态理念 PAGEREF _Toc15115 9 HYPERLINK l _Toc25278 3.2.3 有效的利用窑洞资源利用最优化理念 PAGEREF _Toc25278 10 HYPERLINK l _Toc321 结语 PAGEREF _Toc321 10 HYPERLINK l _Toc30420 致 谢 PAGEREF _Toc30420

8、 11 HYPERLINK l _Toc11508 参考献文 PAGEREF _Toc11508 11引言 人类的本质是脆弱的,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们宁愿去享受眼下短暂的温存而不愿去叩问历史。窑洞是中国传统人文背景下的产物,因为其建筑简陋,在人们心中难等大雅之堂,因此很少被学者论及。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环保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因而引发了人们的这一原生态的窑洞空间探索,其设计的生态理念也愈来愈被设计师所重视。窑洞是凝固的音乐,也是我们聆听历史韵律的绝好媒体。当可持续生态建筑变为热点的时候,但愿这种情感不要仅仅表现为好奇。它应该唤回地域建筑应有的文化特质和生态灵魂。

9、1 陕西窑洞的生态优势1.1陕西窑洞的形成及理念分析 任何地域民居的原型都是由该地域的自然条件,地域资源及区域文化应对和内外因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现象。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除了少数的石质山突出在黄土之上,其他均为黄土覆盖。黄土是该地区最普遍的建筑材料,质地均匀,抗压与抗剪强度高,在挖掘窑洞之后,仍能保持土体自身的稳定。当地大陆性季风气候,凉爽而干西夏热有多冷,干早少雨,使人们因地制宜开挖窑洞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 窑洞建筑看上去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其实窑洞蕴含着许多值得重视的机制:它涉及利用生土、节约能源、节省建筑用地和保持生态环境、浓化乡土特色等一系列当代建筑所关心的问题。联合国科

10、学考察团对我国窑洞建筑进行综合考察后认为:“窑洞十分适合人类居住。它温、湿度适宜,外界气候及大气中的放射物质对人的影响较小,不仅可以减少气喘病、风湿病、皮肤病等,还可以大大降低北方寒冷天气采暖的能源消耗。”1.2陕西窑洞的分布及类型陕西窑居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的渭北草原地区及陕西地区,由于各窑洞区所处的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影响形成千姿百态的窑洞。陕西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民居形态,以窑洞建筑组成的村落,构成特有的居住文化形态。在窑洞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人们一直对它进行着改进和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窑洞。按建造的方法分,窑洞只有两种形式即挖土式和箍造式。挖土式又主要分为

11、靠山式(如图1-1),沿沟式,和下沉式(如图1-2)等,箍造式窑窑洞按材料分为砖窑和石窑。 图1-1 靠山式 图1-2 下沉式2 窑洞建设中的生态理念2.1 因地制宜的生态理念窑洞充分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利用黄河流域的地理条件,适应黄土高原的干旱气候,结合得天独厚的土资源,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土”文化。它结合不同地形、地貌的有崖、无崖或平坦、起伏,创造出了靠崖窑、天井窑和覆土窑等多种灵活形式,因地制宜地建筑了供当地人民生活的千年居宅。2.2 物尽其才的生态理念窑洞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黄土(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它通过横向挖掘取得室内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状土体作为窑壁、窑顶

12、,或打成土坯,砌筑洞口墙和火炕,或烧制土砖镶边用以防水,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黄土还可以用来做土台、土踏步等土构件、土设备、土家具等。多余的土还可以用于平整耕地,垫坡填坑。而且黄土具有良好的隔热和蓄热功能。窑洞除小面积洞口部位相对单薄外,其他各面全包裹在厚厚的土层中。厚实的土层所起的隔热作用使洞内温度变化很小。晋陕地区的一些地面庭院建筑,正房常常不建木构平房或楼房,而特地建造单层锢窑或窑上房,就是吸取了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2.3 资源利用最优化的生态理念窑洞是在黄土层中挖掘而成,不会破坏自然风貌,不占用地面空间,具有环保和节约土地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窑洞在生态、节能、节地等方面的价值。建造

13、窑洞不浪费人力、财力、利用天然黄土而建,具有节省资源节约土地的优势。因此,窑洞造价甚低,具有显著的经济性,而且靠崖窑挖出的原土还可以填坡造地。天井窑洞身处于地下,窑背地面可以作为其他用途。因此,这种方式实质上包蕴着节约用地方面的很大潜力。2.4 绿色景观的自然生态理念窑洞村落具有“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的特点。靠崖窑只展露出小面积的洞口立面,天井窑的井窑和窑身都沉于地下。与一般地面建筑相比,建造时不需要大量破坏植被,建成后又没有触目的外露建筑体。从总体布局上看,整个建筑群或是顺着山势呈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垸之下,它们都最大限度的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保持着自然生态面貌。无论是远观层层

14、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群,还是俯视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天井窑群,都给人一种粗旷古朴、乡土味很浓的美感,极具乡土特色。2.5 安全、健康的生态理念窑洞作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随大地脉动,防震、防风、隔音、防幅射。窑洞村落依山近水精于选址重于靠田、便于耕种,选择山崖或沟谷稳定性好的地区建造。窑居在农耕社会发展较快,选择在离田地较近的山腰,不仅耕作方便且符合人居环境学的原则,山腰日照条件好,又防水灾,使人们远离了洪灾的威胁,陕南下沉式窑洞,院内还可种植绿化,窑顶上可晒麦打场,美化了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很好的保持了生态平衡。窑洞的黄土层具有隔热保温、调节室内微气候的特点,一年四季窑洞室内温度都相对稳定

15、,清爽宜人。居住窑洞无论隔音隔热还是保温都比其他形式的民居要好,因此,生活在窑洞中的人要比在普通房屋中生活的人的平均寿命高,素有“神仙洞”的美誉(如图2-1)。图2-1 生态理念3 陕西窑洞生态理念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运用3.1 陕西窑洞生态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陕西窑洞设计讲究的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这就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陕西窑洞建

16、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室内布局设计可以根据陕西窑洞生态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3.2 陕西窑洞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3.2.1 有效的利用窑洞资源利用最优化的生态理念 近年来,我国城市车辆越来越多,其停车也是越来越难,这也是造成城市交通堵塞的罪魁祸首。在陕西窑洞设计中,采用的是资源利用最优化的生态理念,既最大程度的利用有效土地空间创造最大的生活空间。因此,在城市的公共建筑或是居住建筑地下最大程度的构建停车场能很大程度的

17、解决停车难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城市停车场建设最为常用的办法。3.2.2 有效的利用窑洞安全、健康的生态理念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也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整体环境。这种改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了汽车的废气,降低了噪声;二是避免了高架道路对城市景观的分割和破坏。开发地下空间使一部分商业服务项目从地面移到地下,这既方便市民购物,又调解了城市的生活气氛。日本地下街建设就是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典范。它实际上是一个地下综合体,包括地下通道、商店和停车场等主要设施,并与周围建筑的地下室、地铁车站或铁路车站相连通,起到了疏缓城市交通、补充城市商业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作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书店和学生中心都建在地下,

18、地面上只有花园、太阳能集热器和建筑入口部分,这里绿树成荫、草绿花香。校园并没有因为多了“一栋”建筑物而显得拥挤,只是增加了一块安静清新的花园。3.2.3 有效的利用窑洞资源利用最优化理念 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综观国内外耗能状况,在能源消费的绝对比值上,建筑总耗能量大于任何部门,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大型的综合性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现代城市设计和建筑节能开辟了一个新领域。美国新泽西州祺瑞地区的未来设想便是一例:它是建在地下的一个集办公室、住宅和工厂以及高速公路的综合体,中间开口的山谷是采光天井和施工通道。这完全是一座地下城市,它将节约大量的采暖和制冷的耗能。 结语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知道,陕西窑洞的建设,在很多方面展现出生态理念,窑洞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自然生态风貌,充分的体现了人与建筑、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大背景下,传统民居在逐渐消失,地域建筑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也渐行被遗忘。在面对眼下日益严重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