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4/14 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靖江市y学校为例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选题背景基础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它的质量决定着整个国民教育的质量。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日益重视,学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中小学衔接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处于相对比较独立的状态,所以中小学的衔接这一环节常常被忽略,从而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中小学衔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初中阶段的教学质量,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实施,而且中小学教法的衔接也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曾说:“小学不知道幼儿园干了些什么,初中不知道小学干了些什么;反过来说,幼儿园不知道小学要干什么,要求幼儿园作好什么准备,小学不知道初中要干些什么,要求小学作好什么准备: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是不能许可的。”张志公的话不难看出小学与初中这两个阶段教师缺乏沟通交流,甚至出现了相互推诱、相互指责的现象。以上现象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大家普遍缺乏从整体上对中小学教育的把握,不明确自己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应当要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不能把小学初中的衔接看成是两个各自为政的,封闭的系统,小学初中的自然过渡与和谐衔接应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大量的实践数据显示,初中、小学的学生或多或少存
3、在学习适应性问题,“学习成绩优良学生,他们的适应性等级在中上等以上的均超过半数;而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他们的适应性等级在中下等以下的人数大大超过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可见,学习适应性水平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适应性中等水平以上的同学又占智力中等人数的78%,由此可见,学生的适应性强与弱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智力水平,从而关系到学生成绩的提高。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对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和改革,其中一项重大变化就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这一规定力图改变我国过去小学、初中缺乏整合的局面,加强各学段之间的联系
4、,实现整体提高的目的。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教师和新的伙伴以及新的任务,许多初一新生手足无措,产生种种不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做好中小衔接。中小衔接包括小学升入初中前的准备和进入初中后的适应,初一新生的中小衔接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他们能否在起始阶段教育教学提前适应做好准备,提早适应新的生活。由此可见,做好中小衔接不仅可以增强新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要求,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终身受益。在靖江市的调研中发现,部分初一新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初中学习生活,不能马上进入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发展成为
5、问题学生,不仅给学生和家长都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且也给学校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早在上世纪末,这一现象就引起了靖江市教育部门的关注,并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许多衔接问题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数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上,缺乏实践依据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一五”规划纲要基础教育阶段研究课题中的第一条就提出了各学段有机衔接的研究课题。因此,为了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效地解决中小教育的衔接问题,加强初中和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2选题意义 首先,理论意义。做好中小衔接需要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形成合力,如果只是侧重其中一个方面,那么取得的效果将不会理想。我国学者从二十世纪
6、年代起,就幵始对中小衔接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其中从小学或中学视角进行中小衔接的研究较多。国外关于中小衔接教育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社会背景及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可能直接应用于我国。考虑到以往很少同时从升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两个方面研究中小衔接,笔者在利用以往学者关于中小衔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面向靖江市y学校小学部学生、家长以及相关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以期为中小衔接教育的研究增添新的资料,丰富和发展学习适应性教育理论,构建更加科学、完整的中小衔接教育理论体系。教育学家普遍认为,适应与发展是人生发展的两个基本课题。适应是个体通过不断的调整身心,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和谐的状态,并有效地完成某些任
7、务。这一理论具体表现就是目前在教科研领域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学习适应性理论。根据“适应”原理,所谓“学习适应”就是指学生个体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于学习环境,其内容包括学生个体、学习环境与改变三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学习适应性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其强弱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也是我们现阶段在发展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的核心内容。 其次,实践价值。初中阶段的学习,知识体系呈现阶梯型结构,难度是一环紧扣一环,前一阶段没学好就会影响到后一阶段的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婭指出:“初一是一个可塑性最大,危险性最大,最不稳定的年龄阶
8、段”。中小衔接即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这一特定的连接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知识掌握的好与坏,乃至中考后进入什么样的高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是两个很不一样的教育阶段,两者间存在着较大的衔接坡度,如果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不能适应这样坡度,那么他们的学习上将出现断层现象,两者间横生裂缝,必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做好初小衔接工作对于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二、核心概念界定1、衔接教育“衔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的释义是:事物首尾相连接。在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中对“衔接”的释义为: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相连。Halli
9、day在1962年提出“衔接(Cohesion”的概念,他在1976年与Hasan合著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fish)一书,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我国在1996年关于现行高中数学英语两学科教学内容与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衔接处理意见的通知中,描述两个学习阶段的相互连接时首次引用了“衔接”一词。 王蔷.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GWE201104010&dbcode=CJFQ&dbname=CJFD2011&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J. 中
10、国外语. 2011(04) 教育中的“衔接”指教育的各个阶段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前提下,相互交流与联系,从而使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得到保证,各教育阶段相互融合与渗透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周智忠.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DWG200906009&dbcode=CJFQ&dbname=CJFD2009&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及对策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9(06) 2、初小衔接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将小学和初中设置为一个
11、整体,其中包括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而我们通常将7-9年级称之为初中阶段,因此所谓初小衔接教育也就是指,学生1-6年级学习阶段与7-9年级学习阶段之间实现交流与联系,从而使得整个教育系统变得连贯而系统,促进两个阶段相互融合并渗透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王蔷.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HXXZ200902002&dbcode=CJFQ&dbname=CJFD2009&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回顾与前景展望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
12、09(02) 三、文献述评(一)国外研究现状教育教学衔接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专家们的关注,他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许多教育学者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衔接教育”的具体概念,但“衔接教育”的理念都体现在他们的理论或实践中。他们提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本国教育教学衔接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黄盛菊.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HLKX200717182&dbcode=CJFQ&dbname=cjfd2007&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浅谈初一英语教学中的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J. 黑龙江科技
13、信息. 2007(17)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使一部分知识和技能能被其掌握,从而使幼小衔接的难度得以降低,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教育。 王海艳.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DWG200701016&dbcode=CJFQ&dbname=cjfd2007&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及对策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7(01) 可见,幼小衔接问题普遍得到了
14、世界各国的关注。 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一书中,就较系统地阐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在诸多研究中,更多的是关于“从小学到中学过渡过程中个体适应性变化的模式”研究,从小学到初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校安置和学生角色。小学是任务中心的教学,而初中则是学绩中心的教学。 杨向东,汪斌.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XWJ200602048&dbcode=CJFQ&dbname=cjfd2006&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调查与分析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6(02) 这些研究发现,过
15、渡中出现了显著的适应性变化,表现为心理焦虑的增加和学习成绩的下降,适应性还表现出性别差异。日本对小学升入初一后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也做了许多调查。其中山口刚的研究表明,六年级升入初中后,学生的疲劳倾向增加,担心学生成绩的比例急剧增加内藤勇次的研究发现入校六个月的学生对学业关心的程度发生变化小泉令三的研究认为学生在入学后七个月时对学习的关心急剧下降。 伏荣超,孟庆尚.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YKL200606032&dbcode=CJFQ&dbname=cjfd2006&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16、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育科研论坛. 2006(06) (二)国内研究现状1、关于衔接教育调查的研究侯冬玲、时俊卿,李耀华在年月对北京崇文区中小衔接问题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中小衔接问题日益严重,部分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等方面出现了适应不良的现象。 范永丽.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TYSW2005S1049&dbcode=CJFQ&dbname=CJFD2005&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17、调查与研究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5(S1) 相类似的研究还有王停捧的中小衔接阶段学生学校适应压力源调查研究,她在文中提到小学生升入初中后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学习;男生的所受到的压力高于女生入学前成绩比入学后成绩对学生的适应问题产生更大的影响。 刘瑞洁.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HBJY200510017&dbcode=CJFQ&dbname=CJFD2005&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之我见J. 河北教育. 2005(10) 马静在小升初过渡期学生准备状态的调查研
18、究中发现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受到性别和父母职业的影响,女生的适应情况普遍高于男生;父母是公务员、医生或教师的学生适应情况也较好。 夏侯富生.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YWY200306004&dbcode=CJFQ&dbname=CJFD2003&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06) 2、关于衔接教育对比研究程桂莉在对离异家庭学生群体适应性的研究中,对来自稳定家庭的学生和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测试,发现父母离异的学生更
19、缺少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在进入新的环境时更容易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作者通过对二者衔接情况的对比来证明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相关性研究的研究方向是影响同类样本的中小衔接状况的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研究对象的总体适应情况和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其他因素之间旳关系,探寻与中小衔接最密切的因素。 宋艳红.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8020690.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8&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应用现状研究D. 山东师范大
20、学 2007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在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习适应性的影响中李秀芳和杨晓清着重说明了特殊家庭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学习适应性的关系,提出有正常良好亲子关系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出现学习适应不良的概率低于那些与父母关系不融洽的学生。由此阐明了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彭凤.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8015328.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8&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学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培养作用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 3、关于衔接教育
21、的应用研究应用性研究指的是在实践中进行衔接教育的指导的研究。其形式包括有:上中小衔接辅导课、开展接线为主题的家校交流会、组织衔接问题的研讨会等。当前国内这一方面的研究历时较长的当属上海市长宁区普通中小学的工作,尤其是以天山二中为发起者的普通中学的课题研究。他们自1992年的“五校学习适应性课题”至今已发展到了“十二校学习适应性课题组”,其间就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以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为理论蓝本,与华师大心理系的部分师生合作,编制了学习适应性的辅导书,进行学习适应性普测,安排学习适应性课程以及家长辅导班等等,基本走上了有组织的应用研究的轨道,但就学科渗透以及具体学生的干预上尚属萌芽阶段。
22、 方小芹.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8014203.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8&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以往学者关于中小衔接问题的研究,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协调一致,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中小衔接的内部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没有形成系统化
23、的理论体系;有的又过于偏重理论的研究,缺乏调查访谈等实践调研。四、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本文就选题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同时就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从而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事实基础。其次本文还就相关理论概念等进行概述,从而为本文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接着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针对靖江市Y学校中小衔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还就结果进行统计。最后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小衔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文在研究之初,首先通过网络调查和图书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所有与之有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同时归纳出其中对本文研究有利的理论,
24、进而对当前初小衔接教育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进度等有所了解,从而为本文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这些资料除了来自于本校的图书馆之外,还来自于知网、万方等网络数据平台。(2)案例法:初小衔接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同时会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希望通过对所有问题的研究来对初小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针对问题进行了细致化的研究,从而避免涉及面太广而使得论文的研究范围太大,突出了研究了靖江市y学校初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靖江市y学校初小衔接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措施。(3)问卷调查法:为了保证本文的研究具有时效性,同时也避免出现理论与实际
25、相脱节的情况,本文在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采用了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对靖江市y学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对靖江市y学校初小衔接教育情况进行了了解,通过实际分析,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使得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合理性。(4)访谈法:为了让本文的研究更加具有实际效果,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访谈法,通过对目标学校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教师进行交流采访,并设置相应的调查问题进行调查,从而分析中小衔接教育现状。五、创新之处1.观念创新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从现代化教育理念出发,针对靖江市y学校初小衔接教育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促使本文研究更具实践意义。2.视角
26、创新本文从学生教育角度和教师教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初小教育衔接中不同人群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研究内容更深入、更丰富,提升本课题的理论高度,从而能完整的分析靖江市y学校初小衔接教育情况。3.方法创新本文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大量文献阅读,撰写文献综述,对所有文献内容进行研究,从而为本文研究打下扎实基础。六、研究计划2015年6-7月开题选题,搜集资料,进行文献综述整理。明确选题2015年7月15日-31日准备开题报告。大致完成开题报告2015年8月1日-9月30日修改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2015年10月开题。开题2015年11月-201
27、6年2月进行论文初稿的撰写。完成论文初稿2016年3月-6月修改论文初稿。完成论文二稿2016年7月-10月修改论文二稿,准备预答辩。完成论文三稿2017年3月修改论文三稿,准备答辩。完成论文定稿,答辩七、目前进展、面临困难1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人力限制,因此所采用问卷调查覆盖面还不够广,从而导致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2受到知识等多方面影响,同时造成衔接出现问题的原因众多,仅从课程、教材、教学、教师等单方面进行研究都难以发挥作用。附、论文提纲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靖江市y学校为例引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二)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8、2.国内文献综述(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二、基本理论分析 (一)概念界定1.初小2.衔接3.教育教学 (二)理论依据1.系统论2.学习论三、靖江市y学校初小衔接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1.调查对象2.实施步骤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三)存在问题成因1.学校因素2.家庭因素3.学生自身因素四、加强初小衔接工作具体实施策略 (一)教师做好准备工作1.教学内容的渗透2.加强教师交流与培训 (二)家庭积极参与1.家长提高衔接意识2.利用假期做好入学准备工作3.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三)学生做好自我学习1.端正学习态度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3.提高自身适应性 (四)学校规范衔接工作五
29、、结论.八、参考文献 1参考书目1 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 束定芳,著.外语教学改革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 王蔷主编.英语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4 余立主编.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2参考论文1 王蔷.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GWE201104010&dbcode=CJFQ&dbname=CJFD2011&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J. 中国外语.
30、2011(04) 2 周智忠.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DWG200906009&dbcode=CJFQ&dbname=CJFD2009&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及对策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9(06) 3 王蔷.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HXXZ200902002&dbcode=CJFQ&dbname=CJFD2009&v= t /kcms/detail/frame
31、/_blank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回顾与前景展望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9(02) 4 黄盛菊.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HLKX200717182&dbcode=CJFQ&dbname=cjfd2007&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浅谈初一英语教学中的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17) 5 王海艳.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DWG200701016&dbcode=CJFQ&db
32、name=cjfd2007&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及对策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7(01) 6 杨向东,汪斌.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XWJ200602048&dbcode=CJFQ&dbname=cjfd2006&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调查与分析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6(02) 7 伏荣超,孟庆尚.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
33、spx?filename=JYKL200606032&dbcode=CJFQ&dbname=cjfd2006&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育科研论坛. 2006(06) 8 范永丽.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TYSW2005S1049&dbcode=CJFQ&dbname=CJFD2005&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调查与研究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5(S1) 9 刘瑞洁. HYPERLINK
34、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HBJY200510017&dbcode=CJFQ&dbname=CJFD2005&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之我见J. 河北教育. 2005(10) 10 夏侯富生.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YWY200306004&dbcode=CJFQ&dbname=CJFD2003&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
35、06) 11 宋艳红.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8020690.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8&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应用现状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2 彭凤.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8015328.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8&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学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
36、培养作用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 13 方小芹.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8014203.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8&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14 陈森.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8027636.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8&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目前中国高
37、中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衔接问题的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 15 黄阿宾.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8108201.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8&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6 周艳.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8128530.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8&v= t /KCMS/detail/fra
38、me/_blank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对策研究D. 苏州大学 2007 17 赵昱.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7013559.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7&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18 殷桂东.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7040301.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7&v= t /KCMS/d
39、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对策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19 唐丽娜.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6117986.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6&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高中英语教师如何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D. 西南大学 2006 20 周卫华.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YDK201105023&dbcode=CJFQ&dbname=CJFD2011&v
40、=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对中小学衔接中教师评价差异的分析及反思以作文课为例J. 教育导刊. 2011(05) 21 苏艳芬.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XZHK201113130&dbcode=CJFQ&dbname=CJFD2011&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如何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J. 学周刊. 2011(13) 22 林慧芳.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CAIZ201003159&dbcode=C
41、JFQ&dbname=CJFD2010&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衔接教育家庭指导策略研究论家长在中小学衔接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 才智. 2010(03) 23 吴俐俐. HYPERLINK /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CFXB200903090&dbcode=CJFQ&dbname=CJFD2009&v= t /kcms/detail/frame/_blank 中小学衔接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议以数学教学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附录1中小衔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尊敬的老师: 您好!谢谢您百忙之中填写问卷。本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中小衔接的基本情况。您的回答仅供学术研究分析使用。请您认真阅读题目后按实际情况在您认为合适的答案的题号上打“了”。本问卷采用匿名形式,答案无对错,您无需顾虑。我们对您的回答绝对保密。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小学老师卷性别年龄1.您对初中教材的了解情况如何?A.看过,且了解其基本内容 B.翻过,但不太了解其内容c.从没看过2.您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意识地把相关的初中内容渗透进教材的讲解中?A.经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3.您是否有走进初中课堂,听过初中教师的授课?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有机氟化工产品合作协议书
- 《集合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
- 2025年偏三甲苯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大流量罗茨鼓风机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智能铸造生产线项目合作计划书
- 统计预测与决策练习题及答案
- 高考数学压轴专题新备战高考《计数原理与概率统计》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 航空货物运输实务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起重磁力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泥浆技术员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与试题及答案
- 放射治疗半影
- 2025年中州水务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供应链金融服务协议书范本
- 施工挂靠协议(2025版)
- 检验科2025年度生物安全培训计划
- 七年级上册硬笔行楷字帖
- 《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知识点及练习题
- 防爆队形课件教学课件
- 剪刀式登高车安全技术交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