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媒体角度来约束公权力的滥用_第1页
如何从媒体角度来约束公权力的滥用_第2页
如何从媒体角度来约束公权力的滥用_第3页
如何从媒体角度来约束公权力的滥用_第4页
如何从媒体角度来约束公权力的滥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从媒体角度来约束公权力的滥用 思政 杨萍1一、问题背景介绍1:题目分析我的这个题目传达了三个很明确的信息:(1)目前中国公权力的行使存在一些较严峻的问题。 【目前中国公权力呈现三大“走势”: A.黑恶化 B.私有化 C.利益链化】(2)对公权力的约束迫在眉睫 【2010年3月,两会首度正式提出要实行“对公权力的约束”。】(3)本人选择从媒体角度来解答如何约束公权力,侧重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2一、问题背景介绍2:拟解决问题 在中国独特的“一元化”新闻制度下,中国的新闻媒体在对公权力进行舆论监督时一直都面临着“裁判员困境” 。 (1)这个困境带来了哪些弊端?该如何规避?与此同时,跳出

2、官媒的角色定位,还原媒体在约束公权力方面本应有的理想状态。 (2)如何从网络等新媒体的角度重新认识舆论监督,并打造更为高效、便捷的舆论平台,从而更好地达成约束公权力的功能? 3一、问题背景介绍3:相关文献综述关于“公权力约束”的文献简述 文献主要集中在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来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要更好地实现对公权力的约束,必须要综合治理、全面改革三大体制,也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这是唯一的出路。 (这一块主要作为宏观背景知识了解,所以不详细展开。)4一、问题背景介绍3:相关文献综述关于“舆论监督”的文献综述(1)关于“媒体监督”的文献综述 .现状研究:我国对公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与

3、媒体的基本定位所导致的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定位: 行政权力通过对新闻机构的拥有和管辖,将新闻媒体限制在自己的权力框架内。矛盾和冲突: A.知情权与反知情权 B.表达参与与反表达参与 C.监督与反监督5一、问题背景介绍3:相关文献综述.应对策略:对如何保证媒体监督成效最大化的探讨。A.通过法律手段来确立媒体监督的合法性和正当性B.媒体自身应实现原有监督模式的转型: a.风暴式监督持续性监督 b.感性监督理性监督 c .泛化性监督具体化监督6一、问题背景介绍3:相关文献综述相关参考文献:张涛甫:媒体与政治的共振和共进萧功秦:中国后全能型的权威政治:发展中的优势与陷阱岳伍东:新闻自由与行政权力的冲

4、突及其框架刘素梅:论行政权力的扩张,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2期王强华、魏永征主编: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页、第3233页李艳华:非完全国有制媒体存在的可能性,当代传播2006年第4期郎振、刘媛媛:我国舆论监督的现实矛盾及应对策略王石泉:行政与媒体关系解析与舆论监督7一、问题背景介绍3:相关文献综述(2)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文献综述现状:网络已成为了解民意、采集舆情、行使监督的最重要的场所。为何兴起?网络有众多作为表达舆论平台的技术可能性 A极大自主性 B信息更新迅速 C极强互动性8一、问题背景介绍3:相关文献综述如何进行舆论监督基本模

5、式: 个案经网络传播 网民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 进一步凝结成强大的网络民意 与传统媒介形成联动效应 对管理层形成压力 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 从这个模式中可以看出,网民的反馈性舆论监督是事件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9一、问题背景介绍3:相关文献综述存在问题: A.网民成分复杂,导致网络言论的混乱,从而使得监督过于随意。 B.网民的权能模糊,缺乏组织性和持续的影响力。 C.走出网络后,网络的身份就会因缺乏现实的认证而面临尴尬。10一、问题背景介绍3:相关文献综述相关参考文献:程梁:简析互联网的舆论监督功能吴爱、明石林:网络监督引领政务公开步入新时代王春宇、李博宇:从“躲猫猫”事件透析网民舆论监督的能量与

6、局限王俊秀:学者热议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民意”有利社会稳定,中国青年报,2009年01月23日孟锦、王逸涛:网络“意见表述”模式与公共话语空间建构析“两会”网络论坛类栏目之勃兴,新闻记者,2005年第5期关桂峰:“草根”网络监督威力初显体现社会民主步,半月谈,2009年第1期顾广欣:网络媒介与受众公共话语空间的拓展喻国明:政府关注民间声音网络改变政治生态11二、问题的分析思路1:界定相关概念(1)公权力西方法学界:在把权力和权利统称为权力的理论中,为了区分两者,就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称为“私权力”;把国家机关行使的权力称为“公权力”。近些年,我国学者为了研究某些社会现象的需要,也开始使用“公权力

7、”这个概念。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公权”“私权”的含义有以下三大类: A.将公权和私权都视为个人的权利 B.认为公权既包括公民个人的公权,又包括国家的公权 C.把公权看作是公共权力12二、问题的分析思路1:界定相关概念我个人比较赞同的概念定义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公权力: 指人类共同体(国家、社团、国际组织等)为生产、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全、秩序、公交、通讯等)而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共同体事务进行决策、立法和执行、实施决策、立法的权力。 在具体形态上,可分为国家公权力、社会公权力以及国际公权力三种。狭义的公权力(仅指国家公权力): 指基于公共意志的国家机关为服务公共利

8、益,在一定的公共范围内组织、协调和控制社会与个人的力量。 本论文所采用的即是狭义的公权力概念。从概念中明确关于公权力的三个基本要素: A.主体要素:即行使主体具体的明确的国家机关 B.客体要素:即作用对象当且仅当公共领域事务 C.功能要素:服务性权力,为公共利益服务 13二、问题的分析思路1:界定相关概念(2)公权力滥用(已意识到提法不严谨) “滥用”这个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在学术论文中,则几乎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公权力的行使不当”、“公权力的不当介入”、“公权力的异化”等表达方式。个人看法: 判定公权力的行使“当”与“不当”的标准应该具体分析它的主体、客体以及功能是否符合公权

9、力原本的规定和宗旨。只要有一项背离,那么就可以认定这个公权力的行使是存在问题的。14二、问题的分析思路1:界定相关概念(3)舆论监督先对我国的监督体系做一个基本了解15二、问题的分析思路1:界定相关概念甘惜分教授在其新闻学大辞典提出了舆论监督的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泛指一切社会力量的监督。也即包括了政协、各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信访和群众个人等多种力量、多种形式。狭义:专指新闻媒体监督(中国舆论监督的主要存在形式) 个人看法: A.媒体监督在我国当前监督体系的作用被过分夸大,这应该也是舆论监督在约束公权力方面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B.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老大难的

10、困境。16二、问题的分析思路1:界定相关概念(4)新媒体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新媒体的内涵是: 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体。”其中可用于舆论监督的形式主要是:网络博客、播客等个性化网页,QQ和MSN等聊天工具等;手机包括通话和短信美国连线杂志: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17二、问题的分析思路2:论文思路(1)以“今年年初记者仇子明因曝光上市企业内幕而遭到当地记者逮捕”这一“公权力打压新闻媒体”的经典案例引出媒体所面临的“裁判员困境”。(2)具

11、体分析“裁判员困境” 所产生的根源以及所造成的媒体在“约束公权力”这一职能方面失范的具体表现。18二、问题的分析思路2:论文思路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中国的媒体已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三大类: 传统的主流媒介以党报、党刊为代表 新资本集团媒体需时刻考虑如何生存下去,如何提高竞争力 网络等新媒体所以,我将分别从这三类媒体出发来分析第二个也 即“裁判员困境”问题。19二、问题的分析思路2:论文思路(3)在第二个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将试着还原媒体本应该有的理想状态。 主流媒体在党和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新资本集团媒体驾驭议程设置的能力+网络媒体极强的互动性和自主性= 媒体应有的理想状

12、态(4)最后一部分,将论述的重点放在新媒体给我们的舆论监督所带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20二、问题的分析思路3:理论支撑(1)从传播学视角,考查国家公权力系统的运行。21二、问题的分析思路3:理论支撑 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科学、合理而有效的反向传播机制,而这个弊端极易产生公权力传播过程的“滞障”现象,从而为公权力的不当行使提供温床。特别是对公共行政决策的传播流程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公权力的功能要素不能很好地展现。22二、问题的分析思路3:理论支撑科学的公共行政决策须经过这样三个流程: 第一、行政决策调研 第二、行政决策论证 第三、行政决策通过所以,为了保证行政传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A建立公权力完善的传播运行机制外B需定期对行政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修”23二、问题的分析思路3:理论支撑(2)传媒政治时代的媒体关系管理媒体关系管理理念须更新实践一再警示: 政府公关中最可怕的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 是记者抢发的不是出自政府发布的新闻。新要求: 政府要做的不仅是在第一时间发言,而且是要有艺术地 发言使发言的内容不仅只是政府所要宣传的,而且是 公众想知道的。24二、问题的分析思路3:理论支撑媒体关系管理行为的变革重难点:有效的媒体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成功地将自己所设定的议题转化为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关键举措: A、尊重新闻规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