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2年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2年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2年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2年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有学者研究发现,殷商的祭祀活动非常频繁,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一次名目不同的祭祀 活动;周代那么减损了殷商时频繁的祭祀制度,创造了昭穆制度。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商代祭祀制度比周代更为完备B.周代对商代祭祀制度的否认C.周代祭祀制度比商代更为理性D.周代对商代祭祀制度的继承【答案】C【解析】周代祭祀不如商代频繁,但是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昭穆制度来别贵 贱亲疏,这就更有利于维护其统治,所以表达了周代更为理性的祭祀制度设计,应选C项; 题干提到的是商代祭祀活动的频繁,并没有提到其祭祀制度是否完备,排除A项;周代的祭 祀制度是对商代的继承与开展,而不是否认,排

2、除B项;“减损”和“创造”说明周代不是 完全继承了商代的祭祀制度,而且昭穆制度表达了周代的开展和创新,排除D项。.汉代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 酒家者”,这些人物的经营活动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由此可知当时()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商业总体水平高B.商业经济开展迅速,政府的政策较为宽松C.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增强D.许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开始弃农从商【答案】C【解析】“这些人物的经营活动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说明汉代个体私营者人数增加, 农村经济结构多样,经济活力逐渐增强,应选c项;“丰富农村市场”指的是农村市场活力 的增强,并不

3、等同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排除A项;汉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表 述有误,排除B项;农村中出现工商业者,无法据此推知农民生产积极性如何,排除D项。 3.李翱(772841年)在平赋书讲到:“其田间树之以桑,凡树桑人一日之所休者谓 之功,桑太寡那么乏于帛,太多那么暴于田。是故十亩之田,植桑五功。一功之蚕,取不宜 岁度之,虽不能尽其功者,功不下一匹帛。”可见当时()A.农民环保意识普遍提高B.桑粮间作模式比拟盛行C.封建国家赋税负担沉重D.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答案】B古雅典历史上出现过12次陶片放逐案例,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87年,被驱逐者是 前僭主庇西特拉图的亲戚西帕库斯,最后一次发生在公

4、元前417年,群众领 袖海柏波拉斯被流放。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官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 不能因是小民百姓而遗忘。宋代宋代法律全盘继承了唐律关于男子七出正当休妻的法律规定,赋予了女子 主动离婚的权利,甚至扩大了女子的离婚自由权。近代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得中止法律的实施,未经议会同意,也不 得行使法律豁免权。近代中国1904年公司律确立了两项平等权利:一为不分官商、不同主体一律平等 原那么;二为股权平等原那么。现代中国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 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 的

5、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请围绕“法律”和“公平”,任选表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运用有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准确。)【答案】例如:论题1:近代以来法律更注重追求公平。中国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进步,民主思想得到的传播。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企业间矛盾纠纷的出现,旧的工商业政策不能满足社会开展需要。为维护民族企业利益和自 身统治,1904年清政府制定了公司律。其中对平等权利的有关规定有利于刺激民众的投 资热情,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开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为适应对外开放经济交流的需要

6、, 1982年宪法对外国的在华投资行为作出相应规定,外企和经济组织需遵守中国法律,同时 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符合了社会主义经济公平竞争的精神,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 开展。因此,近现代法律对公平的追求,适应了国家经济的开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论题2: “法律”与“公平”在近代中西方国家治理中逐渐得到重视。英国权利法案的公布,是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是英国资产阶级重要的革命成果。对 于国王权利的限制,利于防止专制,可以保障资产阶级的权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开展。中国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进步,民主思想的传播。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企 业间矛盾纠纷的出现,旧的工商业政策不能满足社会开展需要。为维护

7、民族企业利益和自身 统治,1904年清政府制定了公司律。其中对平等权利的有关规定有利于刺激民众的投资 热情,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利于本国民族工商业的开展。因此,近代中西国家治理中,“法律”与“公平”的运用,符合本国国情和社会的开展 而要。【解析】首先,考生要对表格信息进行解读,根据设问要求选择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 息,自己拟定一个论题,论题拟定需要围绕“法律和公平”。例如,近代以来我国法律更注 重追求公平;“法律”与“公平”在近代中西方国家治理中逐渐得到重视;等等。然后,需 要围绕拟定的论题,进行论述。论述过程需要注意结合自己的论题,确定时空,选定相应的 近代国家的法律及其内容的史实,可以利用

8、题目表格中的信息,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中涉及 到的相关史实,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论述过程需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 要完整而准确,一般情况下,选择两到三个相关的法律,说明其实施的目的、内容中有关公 平的信息以及实施的作用等几个角度。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或者对 自己的论题进行进一步深化或者升华即可。(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 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 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和

9、中国战略开展任务的转变,从建国之初沿袭而至的司法观 念、审判制度、管理体制等已不能适应时代开展的需要,司法改革势在必然,主要发生了以 下事件:1988年11月,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黑龙江、浙江、福建、内蒙古四省区实 行在觉(党)的领导下法院干部以上级法院管理为主的体制改革试点;1997年10月召开的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 制定公布了人民法院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内容主要涉及审判方式改革、审判组织改革、 法官管理体制改革、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等内容。这个阶段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刚 开始审慎分析中国司法的现状,并尝试探讨本土资源、

10、国际资源和当代国情结合的可能性。摘编自单忠献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及向度分析(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司法改革的特点。(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司法改革的历史意义。(6分)【答案】(1)先试点后推广;内容具有广泛性;结合国情。(6分)(2)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利于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6分)【解析】(1)据材料“1988年11月,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黑龙江、浙江、福 建、内蒙古四省区实行改革试点”可知先试点后推广;据材料“内容主要涉及审判方式 改革、审判组织改革、法官管理体制改革、法院内设

11、机构改革等”可知内容具有广泛性;据 材料“这个阶段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刚开始审慎分析中国司法的现状,并尝试探 讨本土资源、国际资源和当代国情结合的可能性”可知结合国情。(2)司法改革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 社会环境;司法改革涉及“审判方式改革、审判组织改革、法官管理体制改革、法院内设机 构改革等内容”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司法改革对于促进司法进步有重要作用,结合 材料“199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 务”可知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历史一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

12、分)材料 巴黎和会上,对德和约问题是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但几乎在每一个决定做出之 前,大国之间都有一番较量。在对德国的领土处理上,英国在美国支持下坚决反对法国肢解 德国和兼并萨尔矿区的计划,迫使法国妥协。在战争赔款方面,英、美又联合反对法国的巨 额赔款方案,双方最终因无法确定具体赔款数额而把该问题交由一个由克里孟梭主持的专门 委员会去讨论。在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方面,法国要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那么仅要求摧毁 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最后各方不得不做出让步,问题才算解决。 在对待德国殖民地问题上,英、日主张直接兼并,美国那么坚持以托管或“委任统治”的方式 解决,最后美国的意见

13、占了上风。摘编自吴于厘等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强在对德和约问题上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在对德和约问题上发生争执的原因。(4分)【答案】(1)争执:英、美与法国在肢解德国和兼并萨尔矿区、巨额赔款方案方面有 分歧;英、美、法在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方面意见不一;英、日与美在对待德国殖民地问题 上出现分歧。(6分)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利益。(2分)(2)原因:美国企图称霸世界;英国企图维护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法国力图争夺欧 洲霸权。(4分)【解析】(1)第一小问争执,据材料“英国在美国支持下坚决反对法国肢解德国和兼 并萨尔矿区的计划

14、” “英、美又联合反对法国的巨额赔款方案”可得在对德国领土及战争索 赔方面,英、美与法国在肢解德国和兼并萨尔矿区、巨额赔款方案方面有分歧;据材料“法 国要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那么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 可得在限制德国军备方面,英、美、法在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方面意见不一;据材料“英、 日主张直接兼并,美国那么坚持以托管或委任统治的方式解决”可得在对待德国海外殖民 地方面,英、日与美在对待德国殖民地问题上出现分歧。第二小问实质,本小问需要从巴黎 和会各国的目的来考虑,即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霸权的分赃会 议。(2)本小问需要从一战后各国实力的

15、变化及其国家利益出发来回答,据所学第一次世 界大战有关知识可知,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实力上升,企图称霸世界;英国企图维 护原有世界霸权并维持欧洲势均态势,防止欧洲大陆上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法国力图极力打 压德国,争夺欧洲霸权。.【选修一一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材料 近代学者连横(18781936年),号雅堂,祖籍福建省漳州,生于台湾省台南。1918年撰成台湾第一部地方通史著作台湾通史,强调:“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他在该书自序中写道: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古人有言,国可灭, 而史不可灭。然那么台湾无史,岂非台人之痛欤!顾修史固难,修台之史更难,以今日而修之 尤

16、难。何也?断简残编,搜罗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参,那么征文难。老成凋谢,莫可谄询, 巷议街谈,事多不实,那么考献难。重以改隶之际,兵马隹俺、,档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 融。那么欲取金匮石室之书,以成风雨名山之业,而有所不可。然及今为之,尚非甚难,假设再 经十年二十年而后修之,那么真有难为者。是台湾三百年来之史,将无以昭示后人,又岂非今 日我辈之罪乎?台湾通史为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起自隋代,终于割让,纵横 上下,巨细靡遗,而台湾文献于是乎在。追怀先德,眷顾前途,假设涉深渊,弥自儆惕, 鸟乎念哉!凡我多土,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此那么不佞之帜也。(1)根据材

17、料,概括连横编撰台湾通史中遇到的困难。(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连横编撰台湾通史的意义。(6分)【答案】(1)文献残缺不全,考证不易;私家修史,条件简陋;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 战乱频繁,史料难以。(6分)(2)填补台湾无通史的空白,保存台湾地方历史文献;强化台湾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启民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的奴化教育;以史为鉴,振奋人心士气,弘扬心向祖国的爱国精神。(6分)料【解析】(1)由材料“断简残编,搜罗匪易”、“老成凋谢,莫可浴询,巷议街谈, 事多不实,那么考献难”等信息可得,文献残缺不全,考证不易;由材料“私家收拾,半付祝 融。那么欲取金匮石室之书,以成风雨名

18、山之业,而有所不可”可得,私家修史,条件简陋; 由材料“重以改隶之际,兵马修健,档案俱失”可得,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战乱频繁,史 料难以。(2)由材料“1918年撰成台湾第一部地方通史著作台湾通史”和强调“台湾之人, 中国之人也”可得,填补台湾无通史的空白,保存台湾地方历史文献,同时强化台湾人民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到达开启民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的奴化教育的结果;由材料“追 怀先德,眷顾前途,假设涉深渊,弥自儆惕”可得,以史为鉴,振奋人心士气,弘扬心向祖国 的爱国精神。【解析】材料中唐朝后期“田间树之以桑十亩之田,植桑五功”表达了桑粮间作是 较为普遍从现象,应选B项;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结

19、合,不能表达“环保”意识,排除A 项;材料中没有反映“赋税沉重”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表达农业和手工业的比重, 排除D项。.宋代之前,弥勒佛造像严格遵循经论中的造像仪轨,如“眉如初生月”“面净如满月”“身不曲”等;两宋时期弥勒却出现了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形象。弥勒佛造像的变化 ()A.反映了社会审美的畸变B.深受理学开展的影响C.表达了三教合流的趋势D.适应了世俗文化需求【答案】D【解析】据材料“两宋时期弥勒却出现了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形象”可知此时的弥勒 更具亲和力,反映了商品经济开展,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化需求增加的时代特征,应选D项; 材料仅突出弥勒形象的变化,并非社会生活领域,且“畸

20、变”一词夸大,排除A项;理学强 调规范,与“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形象”不符合,排除B项;三教合流是唐代的时代特征, 宋代已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排除C项。.明太祖下诏:“临濠朕故乡也,田多未辟,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无田者往开垦。就以 所种为己业,给费粮、牛种,复三年。又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 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有余力者,不限顷亩”。明初政府的上述措施() A.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开展B.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推动了经济区域化分工【答案】A【解析】由“令五郡民无田者往开垦” “以所种为己业”、“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 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可知,这

21、是明太祖鼓励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去耕种荒地,这 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开展,应选A项;由于政府有“给费粮、牛种”、“免租三年”等措施保 证垦荒的农民自己能够耕种,一般不会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B项;题干仅是解决无 地或者少地的农民的土地问题,并没有提到收货后的农产品如何处置的问题,排除C项;题 干中仅仅是政府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解决能够有地可种的问题,没有提到种什么,所以就没 有涉及经济区域化分工问题,排除D项。.表2为1902年和1914年列强对华投资数据(百万美元,投资占比)。类型1902 年1914 年直接投资503. 2 (64%)1067. 0 (66%)对中国政府的借贷284. 7 (3

22、6%)525. 8 (33%)向私人工商业者放款0. 017. 5 (1%)总计787. 9 (100%)1610. 3(100%)说明这一时期()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大B.中国经济开始被迫开放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开展【答案】A【解析】列强对华投资是资本输出,输出加大与材料中“列强对华投资数”十年翻一番 多相符,应选A项;鸦片战争后开始被迫开放,与材料中“1902年和1914年”不符,排除 B项;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促成了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开展。单纯以中国的情况,不能证明整个世界 市场,以偏概

23、全,排除C项;“列强对华投资数”是帝国主义资本,而非民族资本主义,排 除D项。.以下为20世纪20年代广东和两湖地区农会会员统计情况摘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表格数字的变化省份1926年6月1927年6月会员人数(人)占全国百分比(%)会员人数(人)占全国百分比(%)广东64, 776666. 070, 00007. 6湖南3, 81503. 9451, 714049. 4湖北41200. 4250, 260027. 4由上表可知,北伐战争()A.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B.导致了广东扶农政策的失败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促使了农运地域格局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

24、图表内容可知,相比于1926年,1927年湖南湖北的农会人数占全国百分 比显著提高,而广东下降,说明农会成员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应选D项;1924年国民党一 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时间不符,排除A项;广东地区的会员人数占比下降 但总人数依然增加,说明广东扶农政策有效,排除B项;北伐战争的目标是军阀势力而非帝 国主义,排除c项。. 1932年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全体会议,决定以进攻战略粉碎敌人的大举 进攻,进而夺取中心城市。会议对毛泽东进行了错误批评,指责他提出的向赣东北开展 的意见是对“夺取中心城市”方针的“消极怠工”,是纯粹防御路线。这反映了苏区中 央局()A.主张工农

25、武装割据的道路B.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城市C.适应了抗战新形势的需要D.坚持学习俄国革命模式【答案】D【解析】“进而夺取中心城市”说明苏区中央局决定夺取城市,而苏联革命亦是走的夺 取城市的道路,应选D项;A项是毛泽东的主张,旨在占据乡村地区,而非城市,排除A项; 作出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城市决定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排除B项;苏区中央局决议中的“敌 人”是指国民党反动派,与局部抗战形势无关,排除C项。.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 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首词描绘了() A.生灵涂炭的北洋军阀混战B.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

26、C.克服重重险阻的红军长征D.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的“红旗”、“分田分地”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革命根据 地共产党领导农民搞土地革命的场景,应选B项;题干中的时间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北 洋军阀混战发生在19161927年间,排除A项;红军长征是在“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之 后,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发生在黄河流域,而题干的地点是在南方的“龙岩 上杭”,排除D项。.下表是1949年一1956年人民日报中“领土、主权、完整”和“干涉内政”的使用频率关键词194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领土、主权、完整45632121720

27、6194132干涉内政71018158122154127据上表可知,新中国初期()A.外交政策趋于成熟B.新的制度已经确立C.国民经济日益恢复D.对外交往打破僵局【答案】A【解析】“领土、主权、完整”和“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重要关键词, 1953年中国提出五项原那么,后越来越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那么,因此应用频率 越来越高,而“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趋于成熟的表现,应选A项;社会主 义制度的建立是三大改造完成后,表达在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上,并不表达在外交观念的变化 上,排除B项;“领土、主权、完整”和“干涉内政”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说明中国的“和 平共处五

28、项原那么”日渐发挥重要作用,是国家地位提高的表达,而非国民经济恢复的表达, 排除C项;对外交往打破僵局是在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破冰,时间不符,排除D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并主张每个人 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终身坚持体育训练。柏拉图这一思想()A.追寻自由和理性B.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C.重视美德的熏陶D.建立了实用体育教育【答案】B【解析】“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说明柏拉图关注人的身心健康,这 是人文精神的表达,应选B项;柏拉图追求的是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自由和理性只表达 了心理,而没有表达身体方面,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到美德的重要性,而

29、是更关注人的身 体健康,所以主张坚持体育锻炼,排除C项;柏拉图主张从儿童时期就要开始终身坚持体育 训练,并不是关注是否通过体育教育来做,排除D项。.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 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说明当时() A.几何学开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B.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D.哥特式建筑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答案】C【解析】“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表达的是世俗化的生活,说明当时市民阶 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应选C项;“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建筑的宗教 功能和

30、意义并未被弱化,题干无法表达,排除B项;据材料“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 建筑不再流行”无法得出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结论,排除D项。. 19世纪前期至中期,英国议会能够自主制定法律,政府对立法虽有影响,但尚不能支配议会的立法工作;19世纪晚期,政府逐渐成为议会下院立法工作的领导者,下院在立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权。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A.行政权呈现扩大趋势B.议会丧失权力中心地位C.立法权主体发生变化D.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可知,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即内阁逐渐领导议会下院立法工作, 下院在立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权,结合所学,内阁是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内阁通过议会

31、 逐渐控制了下院的立法权,说明行政权呈现扩大趋势,应选A项;根据所学,英国法律规定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19世纪以来,政府行 政权虽呈扩大趋势,但是立法主体并未发生变化,依旧是议会,排除C项;根据所学,英国 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英国并未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排除D项。M.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生动地再现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 独特面貌。其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 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A.反映十月革命推动经济开展B.折射出新经济政策激发生机C.真实呈现斯大林模式的成效1).说明广告

32、不断推动经济开展【答案】B【解析】“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说明当时允许商品的自由贸易, 这与1921年后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开展的史实相符合,应选B项;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与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斯大林模 式下不允许商品的自由贸易,排除c项;报纸上出现广告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自由贸易,无法 说明广告对经济开展的促进作用,排除D项。.二战前,兴旺国家出口制成品和资本,购买大宗初级产品;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 新兴市场经济体有能力生产并出口包括高科技产品在内的制成品,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 国出现巨额赤字,并从新兴市场经济体输入大量资

33、金。这反映出当今全球化的特点是() A.地区间贸易不平衡现象日趋严重B.国际分工突破了中心与外围的格局C.国际资本的市场流动性空前加强D.西方国家丧失经济开展的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二战前兴旺国家出口制成品和资本,是工业制造业和金融中心,殖民地半殖民 地生产大宗的初级产品,是生产原料的外围,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新兴市场经济体成 为新的制造业中心和金融中心,而且向老牌的兴旺国家输出资本和制成品,打破了传统国际 分工中的中心与外围的格局,应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兴旺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经 济关系,而不是地区间的贸易问题,排除A项;题干不仅仅提到资本的流动问题,还提到了 制成品的流动问题

34、,所以C以偏概全,排除C项;西方国家一直在经济开展中居于优势地位, 排除D项。第n卷(非选择题)本卷共55分。第16、17、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9、 20、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3分。.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标志,对湖湘文化的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以下材 料,完成要求。(16分)材料 宋代书院兴盛并具有显著特点:如书院负责人称之为山长,同时又是主讲教授, 他们大多由当时著名学者担纲。宋代书院有一套完整且严格的书院规章,规定了书院办学的 宗旨、教学内容、经费管理、教师选聘等内容,不一而足。宋代书院亦是传播讨论学术观点 的重要场所。明中

35、叶起讲学书院开始勃兴,一个重要原因是旧官学教育之衰弊。讲学书院最 大的特点是自由讲学,而不是为了科举。清代以来,书院逐渐趋于官学化,课程内容也多为 传统的经史之学,书院教育多以入仕为目标。晚清书院改制运动在维新浪潮中被大力提倡。 一些书院在新形势下适时地调整了办学宗旨,“兴实学而起真才”,添加了时务、算学、格 致等各种实学课程,旧式书院专课时文、经史的课程体系逐渐被“中西并重”的课程体系所 替代。传统书院向近代学校转变的进程并未因戊戌变法的夭折而停滞。1901年9月,清政 府发布上谕称:“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 县均设小学堂。”自此,延续千年的古代书院

36、制度宣告结束,书院通过向各级小学、中学、 大学的转型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新式教育的主体局部,使近代学校体系的建立由理想 变成了现实。摘编自袁行军中华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以来中国书院的开展演变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书院变化的背景。(8分)【答案】(1)逐渐官方化;随形势变化调整办学宗旨;教学内容逐渐实用化、近代化; 课程体系逐渐向近代转型。(8分)(2)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强调教育强国;维新 思想的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清末立宪运动的助推;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新运用。(2 分一点,共8分)【解析】(1)

37、由材料“清代以来,书院逐渐趋于官学化”可得逐渐官方化;由材料“明 中叶起讲学书院开始勃兴,一个重要原因是旧官学教育之衰弊”、“清代以来,书院逐渐趋于 官学化多以入仕为目标”、“一些书院在新形势下适时地调整了办学宗旨”等信息可得,随 形势变化调整办学宗旨;由材料“兴实学而起真才”、“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 课程”等信息可得教学内容逐渐实用化、近代化;由材料“旧式书院专课时文、经史的课程 体系逐渐被中西并重的课程体系所替代”、“新式教育的主体局部”等信息可得,课程体 系逐渐向近代转型。(2)由材料“晚清书院改制运动在维新浪潮中被大力提倡”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 相关史实可得,近代中国逐渐

38、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强调教育强国, 维新思想的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由材料“1901年9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及其内 容可得,清末立宪运动的助推;由题干中的“传统书院向近代学校转变工“兴实学而起真才” 等信息可得,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新运用。.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5分)材料一 两京地区(长安、洛阳)的粮食储藏与隋唐统治稳定紧密相关。隋唐时期的粮 仓总体采取中央、地方和私人储粮相结合,除了太仓、正仓等进一步完善外,新出现了军仓、 义仓、惠民仓等仓种,各仓职能明确、管理严密、唐朝政府通过财务勾检,即财务审查、账 目审计与法律法规来对粮仓管理进行监督。为了让粮仓干燥、低温,洛阳城地势最低的河谷 地区海拔在130米左右,而粮仓基本都在140米以上,粮窖为小底大,既可以扩大粮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