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廊坊”发展规划_第1页
“智能廊坊”发展规划_第2页
“智能廊坊”发展规划_第3页
“智能廊坊”发展规划_第4页
“智能廊坊”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智能廊坊”发展规划(讨论稿)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二。一o年十二月目录 TOC o 1-5 h z 、发展现状 4(一)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 4(二)信息基础设施获得重大进展 7(三)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 8(四)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完善 8二、主要问题 9三、形势分析 10(一)智能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抉择 10(二)京津冀都市圈崛起促使智能城市建设被提上日程 10(三)智能城市建设是打造产业标志和城市品牌的必然选择.11(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智能城市建设提出迫切要求 11(五)城镇化讲程加剧激发智能城市建设需求 12四、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2(一)指导思想 12(三)建设目标

2、 13五、总体框架与主要任务 14(一)深化智能应用 14(二)提升智能信息基础设施 18(三)发展智能产业 19六、2011-2015年重点领域与重大项目 20(一)2011-2015年发展目标 20(二)智能信息基础设施领域 22(三)“效率廊坊”领域 28(四)“平安廊坊”领域 33(五)“绿色廊坊”领域 37(六)”和谐廊坊”领域 41(七)“实力廊坊”领域 47七、保障措施 57(一)组织领导保障体系 57(二)资金投入保障体系 58(三)人才引入培育保障体系 58(四)项目管理保障体系 58(五)政策法规标准保障体系 59中国正加快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信息化城市是这一进程的

3、起始点和落脚点,以智能化 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对城市竞争力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愈加深刻,“智能城市”成为继“数字城市”后,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和新阶段。大力发展“智能廊坊”,是廊坊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政府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服务创新的新路子,冲破发展樊笼、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 由之路,为全面规划“智能廊坊”发展蓝图,明确政府引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智能廊坊”指 导战略,特制定“智能廊坊”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一、发展现状廊坊市按照“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城市定位,紧密围绕打造“实力廊坊、 效率廊坊、和谐廊坊”的目标,以“提速、提质、为人民、促发

4、展”为主要内容,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导,加速发展信息产业;以公务网络平台整合为重点,健全完善信息基础设 施,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整个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1、城市管理信息化特色明显数字化城管建设成效显着。廊坊市在全省率先开通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心城区划分为228个万米单元网格,配备专门的监督员监管责任网格,管理范围覆盖了中心城区60平方公里和开发区建成区域20平方公里。系统连接全市30个终端管理部门单位,并将“ 12319”城建热线、城市交通监控等纳入其中,逐步建立起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

5、转高效的城市管理监 督机制和处置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了城市管理数字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城市交通信息化稳步推进。涵盖市区十条主干道、189个路口、路段的城市智能交通管控系统一 期工程项目已经全面开工。视频监测器覆盖城市主要路口,交通信息采集和视频监控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安保动态监控共建共享。 监控摄像机覆盖市内各社区、商业中心、娱乐场所、主干道、治安 敏感地段等区域,新建居民小区电子监控设备安装率已经达到了100% ,原有的居民小区监控设备安装率也已经达到25.5%。由政府出资建设平安廊坊动态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和公共部位的前端监控点,按照 “谁受益、谁出资,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完善其

6、他监控点,由受益单位按统一标准建设的模式,实 现视频设备统一接入,统一传输和统一订阅共享,达到“一次建设、长期受益,一个系统、全市共享” 的目的,为平安城市、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可视化手段。2、社会信息化稳步发展医疗卫生信息化效果突出。 省市县三级卫生专网建成并运转正常,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 所建立了统一共享局域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处于试运行阶段,已录入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13万多份,覆盖全市城市社区居民总数的 30%全市县级以上医院基本实现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 应用,三家三甲医院除HIS外不同程度拥有临床信息系统(CI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和检验信 息系统(LI

7、S)以及体检、电子处方、病案统计等系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实现网络直报率100%免疫接种网络报告率100%市妇幼保健中心自行开发的妇幼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市助产机 构;市中心血站“现代血站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正常。建成符合区域卫生平台和数据中心关键技 术要求的“市级免疫规划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卫生监督所已投入使用“廊坊市卫生监督网络办公平台”、 “廊坊市卫生从业单位数据库”、“廊坊市餐饮来食品原料采购电子台帐系统”、“廊坊市卫生从业人员培 训计算机考试系统”。新农合工作以县为单位全部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文化与科技信息化积极推进。 建成“数字廊坊”文化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实现廊坊

8、市文化信息的全面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网络监督和身份验证,实现对全市网吧上网者的基本信息监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覆盖率居全省第一。社会保障信息化初具规模。依托市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建立了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和热线咨询电话, 建立基础用工单位资源库,实现了劳动保障监察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依托廊坊市社会救 助保障体系,实现廊坊市民生活救助待遇的网上审批和资源共享。社区信息化服务成效明显。 推出了 “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利用12349便民服务热线,实 现社区服务联动机制,为老人及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优化社区服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进 和谐社区建设进程。推广农村地区“平安互助产

9、品”,利用电话、广播喇叭等设备,实现面向全村的一 键报警、求助。3、经济领域信息化应用取得良好效益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市3222个行政村建设了 3249个村级信息服务站,每个服务站明确一名信息员;在全市900个村统一安装了具有短信群发和广播功能的农村信息机,提供面向农村政务管理和生产、生活的信息及语音通信服务;选择周安、永 清、广阳区13个蔬菜大棚进行项目试点,探索设施农业专家系统软件平台开发,系统已经实现设施农 业生产环境实时监控、生产技术指导、环境自动告警、蔬菜食品朔源、有机食品认证等功能;开发“农 信通”(12582短信平台)移动农业信息化产

10、品,开通“廊坊农民合作社商务信息网”,推出该移动信息化服务,成为省内第一家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体提供的整体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信息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 汇福粮油集团从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到产品销售,全 部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促进了经营模式的创新。梅花味精集团建立了离散 控制(DCS系统自动控制生产过程,实现整个企业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全集成综合自动化,在企业 经营管理中使用了企业数据总线(EBS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商业智能(BI)系统、企业级 实时通信(RTX内部通讯系统、邮件系统等信息化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资源。新奥集团推行全面信息化项

11、目,通过商务软件固化流程,对业务运作和流程执行的整体效率进行实时监控。正大公 司形成集团模式下的信息化系统框架,统一了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实现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有 效控制和数据实时交换与集成,确保了企业数据的实时性和唯一性。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高效融合。华昊运输集团“公路运输业信息化管理系统(HTMIS”获得 省交通企业管理和省企业管理两个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建成“小件快递联网管理系统”,实现小件快递业务从业务受理、小件配送、到货接收、业务结算等微机化管理,达到加强业务受理的范围和提高 服务质量的目标;建立 GPS控平台,实现车辆的实时监控、高效、准确管理。4、电子政务成效显着公务网

12、络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2006年投资建设的公务网络平台一期工程,纵向与 8个县(市) 开通专网通道,横向市级64个部门完成系统集成、线路调试并开通互联网服务,目前,已有 90个市直 部门通过光纤形式接入网络平台,实现与省网络平台155M互联互通。统一公务网络平台的整合与建设为廊坊市党政机关、市直各部门提供了安全、可靠、功能强大的公用网络平台,实现了全市各部门的信 息同城交换,提高了各部门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改善了各部门上网质量,为政府面向全社会的政务服 务奠定了统一的平台基础。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运转良好。以廊坊市公务网络平台为基础,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建成外网“一站式”受理、反馈,内网“一网式

13、”联合审批和统一监督的应用系统,共纳入全市49个部门、398个审批事项,是全省首位建成的地市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已列入第一批省级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标志着廊坊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创新行政监察工作上迈上了 一个新台阶。(二)信息基础设施获得重大进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截止2009年底,廊坊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 12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08.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20万户;全市光缆长度达50万芯公里,宽带总出口 130G国际互 联网用户38万户,接入网设备容量34.5万门;随着3G时代的到来,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也转向 3G网 络的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建有3G基站1500多个,成功实现

14、了市区、县城、乡镇、行政村、高速公路、 铁路和交通干道的3G网络无缝隙覆盖。3G手机用户已达14万户。有线电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8年铺设广电光缆149公里,电缆主支干线里程达991公里,有 线电视用户33.9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 100%并实现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转换 用户已近12万户,覆盖率超过95%(三)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构建起以现代通信、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产业为骨 干的结构框架。通信产业拉动全行业的高速增长,廊坊已投产通信类企业8家,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信息产业73.4%;云计算产业发展出露端倪,2010年主要开发

15、建设第四代超大型互联网数据存储 及云计算中心的润泽国际信息港落户廊坊;光伏产业呈现强劲态势,联孚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及专用汽车项目成功落户,鑫谷二期建成投产,新奥光伏首期50MWt晶硅项目全线投产,初步形成沿燕郊开发区、廊坊开发区、固安工业区、永清台湾工业新城和文安工业区布局的,贯通市域南北的光伏产业带; 龙头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富士康手机移动制造基地年底 90%等转移到廊坊,华为中国片区总部落户廊坊, 截至2009年,龙头企业拉动全市信息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度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了 4.3 % 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53.1%,占到全省同行业的33.4%。(四)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

16、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渐成体系。 为了进一步规范信息化建设,严格贯彻执行河北省政府信息公开规 定、河北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2003-2007)及?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 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意 见、关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指导意见以及 ?河北省省级信息化建设资金管理办法 等。廊坊市审议并通过廊坊市公共信用监督信息归集使用管理办法,保障了廊坊市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健康发展。信息化人才培育不断完善。廊坊市形成了以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为 主,人才引进为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格局。 在充分利用

17、大学城人才资源条件及与北京和天津的区位关系 的基础上,保证了信息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市内1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21所高等院校和20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及京津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为近在咫尺的廊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为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对我市信息化的指导、协调与管理, 2007年,经市 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市编办印发了关于成立廊坊市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的批复,进一步调整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机构设置。2010年,设立廊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能、原 市国防工业办公室除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 原市信息产业局的职责以及市中小企业局的职责等划归市工 信局。廊

18、坊市工信局主要职能在于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 统工业改造结合、促进全市工业由大变强,机构和职能的改革大大加强了信息化组织建设。专业管理队 伍的不断加强和壮大,为廊坊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基础。二、主要问题信息技术应用已经为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但城市信息化应用 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的问题。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共享。城市公共信息资源壁垒依然存在,普遍存在信息资源垄断问题,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存在困难。基础数据库建设 远未完善,不能实现城市基础信息资源的融汇整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现

19、有信息质量难以支 撑管理决策的需求。信息化应用水平低。信息技术与城市生活各项应用之间的结合程度不深,城市管理 集一些重大应用还处在向集成应用过渡的阶段,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决策级融合,与城市管理、决策、 生活、休闲的智能化应用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两化融合程度不深。信息技术局部应用,未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重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缺失,没有通过信息化实现产业链上企业间业务协 同;园区信息化应用范围和层次还需提升;信息产业做大做强还需进一步努力。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完善。城市信息化管理体制还未顺畅,发展机制尚未成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各部门对 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

20、需提高,信息化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信息化建设保障资金和 运维费用的投入与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三、形势分析(一)智能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抉择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信息化进程加剧,以城市为主体,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政治、经济、文 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不断完善城市信息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 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的过程。2000年以来,“数字城市”概念风靡,数字纽约、数字旧金山、数字首尔、数字新加坡、数字东 京、数字斯德哥尔摩等知名数字城市不断涌现,数字城市建设特征在于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 城市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利用

21、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 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城市信息化程度的深入,以智能城市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化建设思路成为 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相比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更加强调城市信息的全面感知,以及城市生活的智 能决策与处理。自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全球智能城市建设加快,以智能化为特征 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公用设施、医疗、水资源管理、公共安全、政府服务和教育等方面的 智能实践和应用效果已经凸显,纽约、伦敦、东京等国外城市纷纷加大智能城市建设力度,开辟了城市 “智能”发展的新模式,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

22、州、宁波、沈阳、重庆等城市,也在加快智 能城市建设。智能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二)京津冀都市圈崛起促使智能城市建设被提上日程正在制定中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初步提出了京津翼都市圈发展的“8+2”模式,廊坊市凭借其与京津独有的“两环”优势,成为与京津对接的重要城市。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廊坊将 更多的有效承接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和功能分散,接受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的溢出,推动信息 产业错位、抢位和聚焦发展,推动智能化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综合应用;同时,京津冀一体化要求 京津廊之间实现产业、交通、通讯等多方位协调对接,在北京出台智能北京规划,天津

23、提出建设“智 慧天津”的背景下,具备廊坊特色、面向城市对接的智能城市发展需求日益迫切,“智能廊坊”建设已呈不进则退之势。(三)智能城市建设是打造产业标志和城市品牌的必然选择廊坊市确定了 “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构建了具有廊坊 特色的金字塔型现代产业体系,信息技术与这一体系的深入渗透和高度融合是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地位与 长远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随着智能型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智能产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廊坊市实现经济飞跃的必然选择。智能城市建设有利于廊坊市打造“高品质健康生活置业首选之地和创富金区”的城市品牌,智能 化技术应用将有力支撑商

24、务设施齐备、服务高效、环境友好、平安和谐、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城市形象, 吸引京津大公司、大机构的成功人士来廊坊休闲居住、休闲办公、休闲创作、休闲会展和休闲观光,推 动高水平休闲产业高速发展。以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两化融合”将成为提升休闲商务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农业发展速度和创新能力,加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重 要引擎。(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智能城市建设提出迫切要求廊坊市资源相对匮乏,尤其面临缺水的困境;城区面积较小,却患有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而受城市经济发展和京津城市建设的“虹吸效应”影响,环境污染同样日益严重,城市资源和环境矛盾已 经

25、相当突出。未来,随着廊坊城市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城市承载的经济社会活动量必然越来越大,推动 城市可持续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园林式生态宜居名城”的建设目标和“生态智能城市”的建设任务, 要求优化城市运行效率,加快城市管理创新,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将对城市管理运行提供关键支撑,在城 市精细管理、能源管控、节能减排治污等领域已有成功应用,发挥了显着作用,围绕城市管理运行的智 能城市建设必将有效提升廊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水平。(五)城镇化进程加剧激发智能城市建设需求基于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与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传播与扩散的客观进程,贯彻河北省“三年大 变样”战略决策,廊坊市“城镇化”统筹工作不断向前推

26、进。信息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居民共 享,推动区域统筹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着,为发展资源的释放、城乡面貌的改善、区域环境的优化、居民 利益的实现提供有效支撑,贯通城乡的信息基础网络、智能医疗、公共教育信息化、社会保障和就业服 务、智能社区建设将随着城镇扩张愈加广泛和深刻,智能城市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四、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目标进行“智能廊坊”建设。普及城市运转、市民生活、经济运行和政府服务的智能 应用,完善公共应用平台,建设高速感知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支撑应用的智能产业

27、,实现国民经济的 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优质运行。(二)建设原则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秉持生态智能环保、智能低碳节能的科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推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效率因地制宜,有所侧重。聚焦核心问题,加速资源整合,着力融合渗透,完善保障机制,统筹、调 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有计划、有步骤、有侧重地推进“智能廊坊”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和部门协调工作,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形成领 导有力、体制合理、发展协调的信息化工作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政府引导,注重效益。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强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引导。加快信息化管理和制 度创新,不断完善信息

28、化投资、运维等机制,建立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信息化能够发挥最大 的效益。(三)建设目标1、智能廊坊内涵智能廊坊是指通过信息与通讯技术,构建一个高感度的基础环境,实现廊坊及时、互动、整合的 信息传递,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为目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愿景的先进城市发 展理念。2、远景目标到2010年末,高速、泛在、感知的信息基础网络遍布全城,基础信息资源实现汇集整合和统一调 用,支撑智能城市各项应用的公共平台逐步建成并投入运转,协同、智慧与能动的信息化应用全面普及,城市运转、市民生活、经济运行和政府服务的智能化基本实现,城市信息化水平大幅跨越,实现与京津 智能化发展的全面对

29、接,整体水平达到省内一流,争取在全国处于超前位置。图4-1智能城市整体愿景五、总体框架与主要任务图5-1 “智能廊坊”总体框架(一)深化智能应用城市智能应用,是面向城市运转、市民生活、经济运行和政府服务,以公共应用平台为支撑,以 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的融汇整合为前提,以城市信息全面感知、智能处理决策为特征的信 息化应用模式。1、实现城市智能运转建设基于空间地理基础数据的城市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推行城市“一张图”,运用航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造分布式空间信息存储、访问、 集成与发布平台,集成现有的部门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体化的、共享的

30、基础空间信息平台;支撑城市 应急管理、城市规划建设、智能交通等各项城市综合管理应用。推进智能规划建设。引入“大城管”概念,动态遥感监测范围覆盖全市,关联建筑三维模型与建 筑普查信息,实现在三维模拟环境中对城市建设方案设计效果的直观比照,提高城市布局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国土、规划、建设、市政、水电气暖等部门地下管 线数据的实时更新、管理与共享,满足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地下管线安全防范和保障维护的需 要;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对嵌入物联网终端的市政基础设施的监控监测、预测预警、故 障自动报告,做到及时维修维护;实现实时、形象的三维图像及视频调度

31、,辅助检查重大工程建设及对 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绩效考评。发展智能交通。全面应用3s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建成完善的道路交通指挥管理系统,实现城市道 路交通智能化、动态化控制、监测及交通诱导,有效缓解城市通行能力与需求的矛盾; 以居民卡为依托, 建立公交收费系统和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 实现京津廊城市之间的交通联动控制; 构建廊坊道路运 输行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数字化、网络化、多渠道的信息发布体系,为出行者提供丰富、可 靠的出行信息和实时的交通、路况信息。推进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智能化。实施“数字流域”和“数字水利”,实现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防治水旱灾害,全面保障廊坊、北京和天津的饮用水安

32、全;建设覆盖城乡的智能供水系统,运用物 联网技术构建智能化供水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调度网络,保障水资源的节约、合理配置和供给安全;实 施水、电、气、热供给的智能化改造,实现全市能源智能供给、分时段自动调节,实时显示责任区域的 耗能动态,实现科学合理的均衡节能控制;普及智能计量仪表,实现远程计量、分时段计量和双向计量, 向能源管理的现代化、节能化迈进;建成可视、可感知的生态环境和重点污染源监控网络,提升环境保 护智能化水平。实现城市智能安防。完善“平安廊坊动态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实施对社区、重点场所和重点区域 的全方位监控,实现安保预警、整体防范、联动指挥的一体化管理,提升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和服务能

33、力; 建设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 和调度指挥,形成预防、指挥、救援相衔接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推行生产安全监控、安全管理和应急 救援系统建设,实现重大事故隐患的及时发现解决以及突发事故的妥当处置;整合工商、税务、质监等 领域相关资源,强化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的一体化监管和多部门联动。2、推进市民智能生活发展承载人口基本信息的居民卡应用平台。全市居民持有居民卡,可享受集成身份认证、公用服 务及小额支付三大功能的“一卡通”服务。以居民卡作为载体和接口,将市民生活信息和消费信息反映 到城市管理相关系统中,形成以居民卡为基础的统一身份认证、

34、公共服务和支付服务体系,实现城市行 政部门、公用部门和行业的连接互动。建立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点,提供发卡、挂失、销户、 换卡、回收、 数据采集等多种服务,与银行系统间实现联机交易和账务处理,全面支撑人口管理、公共缴费、医疗服 务、社保服务等各项业务。加强民生保障智能化。建立覆盖全市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推动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四大领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农村卫生医疗机构信息化设备配备水平,协助实现双 向转诊、就近就医、居家保健和远程医疗;建成覆盖全市参保人群“五险合一”数据库,服务终端延伸 到社区和农村基层,实现社会保险、劳动力市场、民政福利、公积金管理等领域为一体的社会保

35、障信息 化管理和服务体系。构建智能幸福生活。实现政府服务“一号通”,面向市民提供政民互动、便民服务和商务联动为一 体的统一呼叫服务体系;实现日常生活“掌上通”,市民利用手机终端获得日常费用划转、购物、位置 查找、点菜点餐等全方位服务;实现家居生活智能化,居民可获得家庭安全防范、三表自动读取抄送、 费用自动划转、家用电器自动控制、家庭娱乐、专业管家等一揽子专业服务,形成以人为本的智能化居 住环境。3、促进经济智能运行建立应用以法人基础信息为支撑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涵盖企业、团体和个人信用信息的信 用服务体系,实现信用信息查询和验证等全方位服务;建设支付结算、交易保障、物流配送、安全认证 等电

36、子商务支撑平台,支撑电子商务发展;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全程科研创新服务、电子 商务、供应链管理等云计算服务,提供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外包服务。加快企业智能运营。信息技术渗透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 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各项业务的综合集成应用;企业普遍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 售等业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企业能源系统的优化与合理 利用,减少工业产品使用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进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体系智能发展。面向以电子信息和休闲商务两大标志性产业为“塔尖”、以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和新型

37、农业为“塔身”、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塔基”的金字塔型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以信息 化引领廊坊特色产业的智能发展。以智能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既为“塔尖”又为应用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信息化与休闲商务产业的高度融合,围绕“环渤海商务休闲商务中心”的城市定位,以信息 化为手段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和服务质量,从景区管理、旅客服务、旅游安全和行业管理几大方面入手, 实现客居人员从离家到返家贴心式的旅居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推动廊坊引领性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双节双高、城郊-都市型农业为主的新型农业发展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从土壤到餐桌的农业产 业链的绿色智能;实现信息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中的

38、深度应用,推进先进制造 业快速发展;实现信息化与会展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和金融后台等产业的广泛融合,带动现代服 务业蓬勃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4、推行政府智能服务完善打通部门间信息共享壁垒和积累四大基础数据库资源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解决分布式数据资源的集中和汇总问题,实现不同政府部门不同 系统间异构数据的交流转换,借助平台积累公共基础数据,构建以四大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的城市基础数 据库资源;建设物联网络的编码赋码体系,将统一标识的物联数据纳入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完 善政府数据集成和共享,推动政

39、府业务协同。完善电子政务门户功能。整合政府网站集群、政务服务大厅、办事热线、电子设备终端等公共服 务渠道,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一体化、全方位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政务服务站点延伸到基层,实现服 务事项“一站式”办理;统一规划政务门户网站,优化和完善政府形象宣传、信息资源公开及公众互动 与监督,实现网上办事功能;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的党政内部信息共享门户,为各级公务员提 供统一的访问入口,提升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业务受理和办理效率及协同办公水平。促进业务协同和智能决策。全面梳理和优化政务业务流程,建设一批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集成 协同政务系统,支撑政府一站式审批、行政监察、综合执法、应急

40、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业务,实现政 务协同,提高行政效率;增加涉民、涉企及热点事业型收费机公益性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行政审批、 事业及公益性服务行业的监管推进闭环管理监督模式;建立健全基层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 建设跨部门 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建成政府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将 大量信息转化为可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决策信息素材,提升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二)提升智能信息基础设施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由城市信息传输网络、物联网络、城市数据中心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组成, 支撑延伸到物理世界的信息采集和高速传输,支撑信息和服务获取的“三网融合”,支撑IT设备、信息

41、的集中维护和计算能力的便捷获取,支撑信息资源安全存储和应用的系列保障,为城市信息资源的收集、 整合和提供利用奠定基础。建设城市高速信息路网。基础传输网络性能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城镇光纤到户,农村光纤到自然 村,家庭用户带宽达到100兆,商务楼宇带宽达到1000兆;建成3G技术为辅,其他无线通讯技术为辅 的“无线城市”,实现公共场所的高速无线网络覆盖,推动 4G技术在重点区域的试点应用;基本完成有 线电视网络数字化、交互式改造,推进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全面推广“三网融合”业务;推进全 市统一的公务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并向县级延伸,统一和完善各级政府部门向外界提供政务服务的网络 基础。普及感知型、

42、便民型功能性基础设施。将传感器、芯片、RFID等“数字神经”嵌入功能性基础设 施,实现感知路网、电子车牌、低碳管控型智能楼宇、智能仪表、感知型监控设备等传感终端的全面覆 盖和普及应用,建成覆盖全市的统一物联网络,实现物联网和互联网相融合,形成支撑领导决策、保障 城市运行的网络体系,全面支撑城市战略资源、交通、生态环境、人口、市政市容、公共安全智能化管 理;普及集一站式缴费、居民卡自助存值查询、交通导航、综合信息查询、城市形象展示为一体的便民 服务信息亭,实现大型小区、商业网点、街道入口等处的服务网络全覆盖。完善城市数据中心。采用绿色节能方案,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中心,推动一批行业性数据中 心

43、建设和应用,实现对IT硬件设施优化利用和安全保障,逐步完善云服务体系;基于数据中心,实现 城市基础数据资源的统一维护,完善人口数据库、企业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和不同领域的专题数据库建设,为智能城市运转提供统一城市空间地理位置数据信息、统一城市居民数据信息和统一城市企事业单位数据信息。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信息安全测评、密码保障和网络信任、应急处理与容灾备份等 基础设施,建立和推广以电子身份认证为核心的网络信任体系,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 认定机制,满足智能城市建设的信息安全保障需要。(三)发展智能产业智能产业是以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

44、的“错位、抢位、聚焦”发展为指导原则,支撑城市经济和社 会发展各项智能应用的产业集群, 与智能城市建设之间构成互动发展模式, 是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特 色和核心,以海量信息存储、智能信息处理、知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节能环保为特征,涵盖智能制 造产业、智能软件产业、智能服务产业以及新兴衍生产业。壮大智能制造产业。借助廊坊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迎接产业梯度转移,发展以华为、中 兴、富士康三家强势企业为龙头的智能通讯设备,重点发展3G/4G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和终端,积极发展Wimax宽带接入、下一代网络、IPTV网络电视、宽带多媒体接入网关等新兴系统设备产品,重点发展智 能手机等多媒体通讯终端产

45、品,同时向智能通讯终端产品的研发、设计等环节延伸;大力推进平板显示 器件产业发展,以周安京东方为依托,培育和扶持TLT-LCD生产线产量的扩大和产能的转移,支持OLED 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引入 OLEET品线入当3E,关注PDP TDEL等新型显示器的产业化进程,择机抢位发 绿;面向京津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照明产业,依托国瑞电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鑫谷光电股份有限 公司、清芯光电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5研究所四家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既有优势,进一步完善LED产业链,重点引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LED外延片、芯片生产线,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和科 研机构,不断壮大具有廊坊特色的 LED封装产

46、业规模,大力发展LED应用产品和上游材料和配套产业, 积极推动LE叫装设备争先制造和供应;完善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提升技术水平,推进新奥非晶硅薄膜 太阳能电池、中盛太阳能级多晶硅和晶龙燕郊光伏产业基地三大项目建设和发展,积极引入国外先进企业,重点引入太用能电池片和组件生产发展智能软件和服务业。 大力建设廊坊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着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积极 承接国内外行业软件定制开发业务,提升廊坊市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面向京津翼一体化,明确发展 智能型的应用软件产业,支持发展柔性制造、工业机器人、电子商务、轨道交通、电力自动化等特色行 业应用软件产品,以新奥博为技术有限公司为龙头,继续引进和培育

47、有竞争力的智能型软件产品和解决 方案提供企业,借机发展电力电子、汽车电子、交通电子、装备电子、医疗电子、商贸电子等新兴电子 产业;借位京津人才优势,大力孵化和培育互联网产业,加强发展网络媒体、网络广告、网络信息服务、 移动平台等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电子商务,培育或引入面向行业服务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带动一 批电子商务支撑企业发展;发展系统集成和运维服务,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技术服务、 系统运维、 测试评估、验证认证和人才培训。推动新兴衍生产业。以润泽国际信息港为核心,将其打造成为“华夏云海”,以海量云存储服务为 起点,积极发展云计算产业,推动云存储、云计算和云服务产业框架和商业模式的形成

48、,继而推动一批 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向云计算服务转型,形成云计算服务产业。关注物联网产业发展进程,完善京津廊 物联网产业链,重点发展 RFID二维条码,延伸发展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物联网行业应用系统集成、 物联网软件及中间件开发、物联网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等领域。六、2011-2015年重点领域与重大项目(一)2011-2015年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2011-2015年,以“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为根本指向,面向京津冀都市 圈的对接需求,围绕“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信息资源融汇、共享 和开发为要务,聚焦“效率廊坊、平安廊坊、绿色廊坊、和谐廊坊、实力廊坊

49、”五大重点领域,以智能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破解制约廊坊发展的关键问题为目的,初步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转,市民生活平安和谐、休闲幸福、生态绿色可持续和经济高速发展。图6-1智能廊坊建设领域体系图2、具体目标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城镇光纤到户,农村光纤到自然村,城镇家庭用户带宽达到100 兆,商务楼宇带宽达到1000兆;全市无线宽带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无线城市”,互动高清电视 接入率达到99%Z上;物联网基础设施局部铺设应用,智能三表普及率达到90%建成城市级大型数据中心,完善四大基础数据库。效率廊坊智能支撑。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企业和市民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达95犯上,实现京津廊智能交通

50、对接,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满意度达到80以上,以智能信息技术支撑的城市管理决策水平大幅提升。平安廊坊智能支撑。城市安全监控覆盖率达到100%应急指挥中心运转良好,城市突发事件的快 速反应能力和妥善处理能力增强。绿色廊坊智能支撑。建成覆盖城乡的智能供水系统,实现京津廊饮水安全,支持城市水资源的节 约、合理配置和供给安全;重点环保、能耗监测普及率达到100%实现城市节能环保的自动化监控和智能化处理。和谐廊坊智能支撑。城市与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 100%完善医疗信息服务和临床医疗智 能应用,居民卡覆盖率达 90%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号码“一号通”,电话成为市民和商旅人士获取政府 信息服务的主要渠道,建

51、设和拓展智能社区试点,试点居民可以充分享受到便捷、智能的公共生活服务实力廊坊智能支撑。农业信息支持和专家指导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商务人士旅居服务质量大幅提 升,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智慧物流中心,园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达到先进水平,为产业集聚、经济 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智能产业的发展带动廊坊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竞争力大幅提升。(二)智能信息基础设施领域1、高性能通信网络(1)关键问题现有信息基础设施与智能城市发展战略不匹配。廊坊市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城市政府部门运转与社会公众需求,但对于满足智能城市整体建设和支撑政务领域、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信息化深层次 应用尚存在差距。现有信息基础设施不足

52、以支撑城市发展目标。廊坊市的目标是打造“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但对比北京、天津等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目标和实施现状,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还相对落后,尚不能满足廊坊市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战略要求。(2)先进标杆一一新加坡下一代全国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构建下一代全国资讯通信基础设施” 是新加坡智慧国战略四大核心内容之一,目标是到2012年,新加坡将建成新一代的全国资讯通信基础设施,这包括建设超高速且具有普适性的有线和无线两种宽带网络,IDA还推出了相应的平台和新服务,进一步加强新一代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图6-2新加坡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图建设效果:

53、新一代国家资讯通信基础设施面向全国居民提供高速网络接入服务。网速达到每秒达1千兆的有线网络已经覆盖新加坡35%勺房屋和建筑,按预期计划于2010年底达到60% 2012年达到95% “无线口坡”项目通过7500余个“热点”(Hotspot),提供速度高达1MbpS勺无线Wi-Fi上网服务。到目前为止,已有160万名用户注册使用该项服务,每人每月的使用时间平均达到10.1小时。同时互联网交换中心(SGIX)也于15日正式启动,用以加强不同服务供应商间的彼此连接。另外,IDA计划设立一个全资子公司提供“强认证”服务,以加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网上交易安全。更重要的是,除 了国家资讯通信基础设施

54、的部署,IDA也推出了一些促进新服务投入使用的项目,以满足市场需要,包S5BEACO陈列论坛、新一代服务创新计划(NGSIP、资讯通信体验馆(iExperience )等;同时,基于 该网络,新加坡的无线运营商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出了诸如设备检测、无现金支付系统、定点服务和数字 广告等多类企业级应用。图6-3新加坡无线城市热点布局图(3)规划方案建设高速光纤通信网络。积极配合国家主干网的建设,在已有的 SDHW基础上,重点构建覆盖全 市范围的光传输网,力争实现城市光纤到用户、农村光纤到自然村的接入,达到家庭用户带宽百兆,商 务楼宇带宽千兆的建设目标。图6-4智能廊坊高速网络架构图构建无线城市。以城

55、市节能减排理念为指导,以政府提供政策和环境扶持,电信运营商建设、运营的方式,在廊坊开展无线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 3G+WIMAX+WIF6技术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网 络无缝覆盖,保证无线高速上网。针对廊坊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工业园区、商业网点和市政基础设施 铺设无线网络,支撑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应急联动、公共服务、商务旅游、生活学习等全方位信息化 应用,对便利市民,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图6-5智能廊坊无线网络架构图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升级改造。 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建成数字化、交互式、多功能的 广播电视综合网,加速广播、电视节目采、编、播及

56、用户接收全过程的数字化。开展付费数字电视广播 和交互式数字电视应用。根据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多媒体传输业务,视频点播(VOD)等网络多功能业务。图6-6智能廊坊广电网络架构图(4)建设愿景廊坊市高性能通信网络建设的愿景是构建覆盖整个城市的无所不在的信息互联网络,以提供无所 不在的服务。面向政府及各行业应用,构建整合各种网络、信息装置、基础平台等各种策略,使廊坊市 市民可以在任何时任何地点都可使用网络处理任何事情的安心及安全环境。图6-7智能廊坊无所不在网络愿景图2、物联网平台(1)关键问题城市管理关键领域信息获取效率偏低,阻碍廊坊市可持续发展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进步

57、,廊坊市城市发展相关核心部门、领域的高速运转以及市民对高效便捷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这些 需求的实现要求更加方便和快速的信息获取,而就廊坊市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经济和生活管理部门的信息获取效率仍然速度仍然低下,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直接导致各项业务处理效率的降低,与更绿色、 更环保、消耗更少能源资源的发展理念发生背离,极大限度地制约了廊坊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存在利用新兴技术应用来捕捉提升城市竞争力机遇的强烈需求。地处京津之间,廊坊市城市实力提升呈不进则退之势,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导向,廊坊市有必要通过应用市场的带动效应,培养基于新兴 技术的产业体系,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迅速提升城市竞争力。近年来,廊坊

58、市在物联网技术的局部应 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将射频识别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停车收费、 路桥管理、铁路机车识别管理、 电子证照身份识别、物流、监管、交通等诸多领域,一方面说明了廊坊市具备了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 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前的应用规模和应用深度都还不足以拉动自身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政府力量 为主导的进一步引导和规划。(2)先进标杆韩国建设内容:韩国规划并实施了 “ U-city ”战略和“ RFID推广战略”等物联网发展战略,推动物联 网技术应用在城市的落地,物联网技术应用首先在城市公共领域全面开花,RFID技术已运用在韩国的高速公路,市内公交车、地铁的交通卡,公务员的智能芯片证件

59、以及企业出入证,公寓停车管理系统, 产品传输管理系统等方面。图6-8韩国物联网技术应用层面图建设效果: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带动本国产业发展并吸引国际企业活动。通过物联网应用建设,韩国实现了藉由感应基础和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建设,为城市管理部门和市民提供实时化、定制化、智 慧化与整合化的服务。同时,拉动国内物联网产业进入良性循环,而随着U化都市成功建设经验向全球推广,物联网技术服务产业有望在全球范围内为国家发展带来效益。图6-9韩国智能交通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图(3)规划方案实现城市局部物联网布设和应用,在城市安防、小区安保领等重点监控场所布设智能感应设备, 辅助电子警察、电子眼应用;实现地下管网的智能

60、化改造,通过感知设备监测城市管道运行现状,实现 智能三表普及,做到数据远程实时传输和智能处理,保障城市管道安全和能源智能管理;实现部分主要 道路的感知设备布设,实施电子车牌发放应用试点、实现交通诱导信息的自动获取,实现交通信息的多 元化采集,为智能交通应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基础;推动针对社区老年人、残疾人的感知服务建设, 提高对弱势群体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图6-10智能廊坊物联网平台架构图(4)建设愿景 廊坊市物联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的愿景是改变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运用物联网技术,将感应器等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 联网”与现有的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